02.25 《丐僧》《蟄龍》《小髻》聊齋志異


《丐僧》《蟄龍》《小髻》聊齋志異

濟南有一個和尚,不知叫什麼名字。他赤著腳,穿著百衲衣,每天都到芙蓉街、大明湖各酒店唸經化緣。人們給他酒飯、錢糧、米麵,他都不要。大家問他要什麼,他也不回答。終日沒見他吃過一口飯。有人勸他說:“師傅既然不吃葷酒,應到鄉下去化緣,為什麼天天在這腥羶的地方呢?”和尚仍閉眼唸經,耷拉著一指多長的睫毛,好像什麼也沒聽見。過了一會兒,人們又這樣勸他。和尚瞪著眼睛厲聲說:“我就要這樣化緣!”說罷又唸經不止。他念的時間長了就自己走去。有些好奇的人跟在他後面,要問個究竟,為什麼必定這樣化緣,可和尚始終不應聲;再三問下去,他又厲聲說:“你們不懂,老僧就是要這樣化!”

又過了好幾天,和尚忽然出了南門,躺在路旁像僵死了一樣。一躺三天,一動也不動。當地人怕他餓死,把他抬到城牆邊,都勸他到別處去,若要錢就給錢,若要飯就給飯。但和尚一直閉著眼,一句話也不說。大家一齊搖著他對他說,和尚大怒,從百衲衣中抽出一把短刀,一刀剖開自己的肚子,用手伸到肚子裡掏出腸子理一理放在路上,於是氣絕身亡。大家都害怕了,趕快報告了官府。官府來草草埋葬了他。

後來,包和尚屍體的席子被狗扒了出來。人們用腳踏踏,好像是空的。打開一看,死屍沒有了,席子原樣捆著,像個空繭殼一般。


《丐僧》《蟄龍》《小髻》聊齋志異

於陵有一個掌管收天下奏狀的銀臺,姓曲,他經常在樓上讀書。一天正當陰雨天氣,見一個小東西,身上發著像螢火蟲一樣的光,蠕蠕地爬動。它經過的地方,留下一道黑黑的痕跡,漸漸又盤在他的書上,書也焦了。曲公想可能是條龍,就雙手捧著書送到外面去。

到了門外,曲公端著書等了很長時間,可小東西盤在書上一動不動。曲公說:“難道你認為我不恭敬嗎?”於是端著書又回到屋裡,仍舊放在書桌上,整了整衣帽,恭恭敬敬地作了個揖,再端起書來送出去。剛剛到屋簷下,就見那小東西昂首伸尾,離開書飛去:嗤嗤有聲,帶著一縷白光;幾步遠以後,回過頭來朝著曲公,就已頭大如甕,身子數十圍了。接著又一翻身,霹靂一聲,騰雲駕霧飛上天空。曲公回到屋裡查看它爬出的地方,原來是曲曲彎彎從書箱裡爬出來的。


《丐僧》《蟄龍》《小髻》聊齋志異

長山縣有個居民,在家閒居,常有個矮個子人來,與他長時間閒聊,他一直不知道這個人是哪裡人,幹什麼的,頗為懷疑。

一天,客人說:“過上三幾天我就搬來住,咱們就成鄰居了。”過了四五天,又說:“現在咱們已經同莊住了,早晚可以來討教。”主人問他:“遷住在什麼地方?”那人也不細說,只是用手向北指了指。從此,每天總來一次,時常向鄰居借器具用。有的人吝嗇不借給他,器具就不翼而飛。眾人都懷疑他是狐。

村北有一個古墓,非常深,看不見底,眾人懷疑他可能住在裡邊。大家拿著兵器、木棒去圍剿他。有人趴在墓口聽了聽,很久沒有動靜。一更天將盡的時候,聽到墓穴中好像有幾百人對著耳朵小聲說話。大家都一動不動地等著。一會兒,一尺多長的小人爬了出來,絡繹不絕,數也數不過來。大夥一聲喊叫,共同出擊,每打到他們,杖杖都打出火來。轉眼之間,小人四散奔逃。只留下一個小髻,像核桃那樣大,上面還扎著紗,鑲著金線。用鼻子嗅一嗅,騷臭不可聞。




《丐僧》《蟄龍》《小髻》聊齋志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