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功高震主还是功高震新主?决定君臣不信任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

古代君臣之间常有功高震主一说。比如韩信,就是因为功劳太大被杀的。

不过,我们仔细阅读历史就会发现,功高震主这个说法并不百分百精确。很多时候,其实是功高震二世主,也就是真正对这个能干的大臣产生巨大担忧的,往往是下一任皇帝。


功高震主还是功高震新主?决定君臣不信任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


比如说吴起,魏文侯在位时对他很重用,他是被随后的魏武侯所猜忌,才离开魏国逃向楚国的。商鞅也是,秦孝公在位二十多年间,一直对他给予了充分的信任,直到新任的秦惠王上位商鞅才被杀。

类似的,乐毅之与燕国、廉颇之与赵国,都是这种情况。

即便是韩信,最终要杀他的其实是吕后,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考虑,而刘邦并没有非杀他不可的念头。


功高震主还是功高震新主?决定君臣不信任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新皇帝对老皇帝的功臣,极度不信任的局面呢?

核心的一个原因,其实是在于控制感的缺乏。

什么是信任?

信任其实是一种对他人未来行为的预期。所谓我信任你,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未来出现了什么情况,那么在我看来,你一定会有什么什么样的举动。

所以,信任与控制感其实密不可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往往对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表现得非常不信任。同样的在男女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常常表现得对另一半并不太信任。


功高震主还是功高震新主?决定君臣不信任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


回到我们的话题。之所以新任君主对功臣怀有极大的不信任,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无法掌控这个功臣。

而功臣在与新君的互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拒不执行命令的情况,并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为理由搪塞君主。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君主控制感的丧失。

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君臣之间的信任完全丧失,最终出现了韩信那样的悲剧。


功高震主还是功高震新主?决定君臣不信任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


明白了信任源自控制感的道理,我们就知道为何常常是功高震二世主,也知道了同样是功臣,为什么会出现有的结局悲催,而有的却能善始善终。

其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否能够通过某些途径,有效地增加君主对彼此关系的控制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