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還有這樣的教育!媽媽,我也想要!”

很多家長都曾經想過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孩子心裡頭,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還有這樣的教育!媽媽,我也想要!”


想知道對方心中所想,往往是通過對話的方式直接問出來,為什麼更多的家長,寧可用偷看孩子日記和猜測的方式來揣摩孩子的心思呢?

原因往往出在溝通上。當家長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也不知道能和孩子們聊些什麼的時候,才會採取極端的方式。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問問孩子們,為什麼開始不願意和大人說心裡話了,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他們又不懂我,說什麼啊?”

於是隔閡逐步達成了。

如果想消除和孩子之間的隔閡,給孩子創建一個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童年,可以看一看《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文字質樸,取材於作者小時候發生的一段真實的故事。


“還有這樣的教育!媽媽,我也想要!”


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前的巴學園,通過巴學園校長獨特的教育給讀者帶來一個全新的夢幻校園,書中故事情節童真有趣,卻把那些最樸實的教育方式都涵蓋其中。

早在2001年,這本書在日本的銷量就已經超過900萬冊,成為日本二戰後最暢銷的圖書,被翻譯成33種文字出版到世界各地。2003年,新經典與南海出版公司將《窗邊的小豆豆》從日本引進中國內地,連續72個月登上全國暢銷排行榜,並連續10年高居開卷中國暢銷書排行榜少兒類TOP5,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臺紛紛對其引發的教育話題進行深度報道。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說:“這本書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因為與教育有關。這本書的主人公不是小豆豆,也不是校長,它的名字是教育。這對當時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國很有啟發意義。”

所以今天,我不打算再來探索這本書到底哪裡好看,而是打算來談一談對小孩子的教育方式,根據書中巴學園的教育,具體來來說一下“為什麼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總有劃不掉的隔閡”;“為什麼說‘教育最大的騙局是釋放孩子的天性’是錯的”;以及“為什麼有些小孩子成長後總是改正不了害羞、扭捏的毛病,家長的教育到底哪一步出現了問題”

1、取消與孩子的隔閡最好的方式,是以平等的心態建立與孩子的情感連接


“還有這樣的教育!媽媽,我也想要!”


書中的小豆豆最開始是一個小學一年級就被勸退的小姑娘,而勸退的原因也非常正當,老師很頭疼這個行為舉止異常的小姑娘,本來是好好的課堂,可小豆豆不是要把書桌的蓋子開了關,關了開,鬧個不停,就是要站在教室的窗子旁邊不停的和周邊的宣傳藝人打招呼,搞得過路的一波波宣傳藝人,都接二連三的在窗邊表演,搞得教室裡吵吵鬧鬧,完全沒有辦法進行教學。可以說,這就是多數人心目中典型的熊孩子啊。

但是這樣一個眾人眼中的熊孩子,在與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先生的第一次會面時,就被小林先生收服了,而小林先生當時並沒有做什麼,他只是開頭讓小豆豆和他說說想說的話,並在小豆豆說完之後,和她說“好了,從今天起,你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而已。

在這之中,都是小豆豆在不停的分享她生活中各種瑣碎的事情,為了珍惜這個被傾聽的機會,她絞盡腦汁說了足足四個小時,而小林先生也就真的耐心又認真的坐在那裡聽了4個小時。在這之後,小豆豆覺得,生平第一次遇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家長都想知道小孩子到底在想什麼,但是這之中,大部分家長並不一定願意聽小孩子講了些什麼。一部分原因是小孩子的想法往往是天馬行空的,所以即使認真聽了小孩子每次的講話,也未必能獲得有用的信息,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因為現在的家長都太忙碌了,根本沒空去聽一個小孩子成天都在講什麼。

成年人的世界複雜又簡單,他們喜歡直接掌握小孩子的心思,這樣就可以在管教孩子上更得心應手,方便快捷了。

而且,對於大多數家長而言,小孩子處在一個涉世未深的階段,還不知道如何正確的選擇他們的道路,只有聽了自己的話,才能少走彎路。但是這樣簡單粗暴的管教,反而容易讓小孩子長大成人後,始終有隱約的空虛感,他們並不知道,這種空虛感源於童年時,未被家長真正關注所產生的後遺症。

在《被忽視的孩子》中說,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從小到大形成一個積極的自我意象,並保持幸福感。父母至少要有三個關鍵的感情技能:

(1)父母能感到與孩子有一種情感連接;

(2)父母關注自己的孩子,並視他為一個獨特而獨立的個體,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負擔;

(3)基於這份情感連接和對孩子的關注,父母適當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可以說,從教育的角度上來看,小林先生在第一次和小豆豆見面的時候,就用他無盡的耐心與愛心,為小豆豆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情感連接,讓來到新環境的小豆豆立刻感覺到了,她是被接受的。

雖然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有像小林先生這樣好的耐心和事件,專門花上4個小時來聽小孩子說話,但是如果家長願意在疫情在家隔離休息的時候、或是在晚飯後的散步時光,不帶任何批判和意見的聽孩子講講話,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無條件的接納與愛,久而久之,他自然願意將心裡話多講給你聽。

畢竟,取消隔閡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真正的建立情感的連接,而建立情感的連接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準備,只需要家長們準備好一顆與孩子交朋友的心,就可以了。

2、專注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不能忽略對孩子的技能培養


“還有這樣的教育!媽媽,我也想要!”


可以說,巴學園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教育場所,在巴樂園中,孩子們吃的是“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活動學習都在電車裡,甚至連大家要先學的課程和坐的位置,都是憑藉著每個學生的喜好自行安排。

但是在巴學園裡,最特別的一課,應該就是小林先生教表達的一課了。

他的課堂看上去甚至有些隨意,只是讓孩子們圍成一個圈,每天有一個人個人走到中間,說一些想說的話就可以了。

但是這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哪怕是站在人群的中間,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了,所以,在一天的表達課上,有個小男孩無論如何也不想說,他覺得自己根本無話可說。

這時候,小林先生走到了孩子面前,很親切的跟他講:“你說你沒話可說,那我們編一個吧!”他引導著男孩回憶這一天的生活,問他從早上起床到學校,都發生過什麼事情,男孩有些新奇,又有些困惑,他琢磨了半天,才“哎”了一聲。

小林先生沒放棄,繼續鼓勵他說:“你看‘哎’也是你想說的嘛,它是一個好的開始,哎之後呢?你有什麼想說的?”

男孩撓著頭,費勁的想了半天,才慢慢的說“哎,早晨我起床了……”說完他好像有點不甘心,不自覺的問自己:然後呢?

小林先生很高興,立刻鼓勵他:“很好,就這樣,大家都知道你在早晨起床了,並不是說一定要說什麼有趣的事情才了不起,了不起的是像你這樣,本來沒話說,卻找到了話的,這才了不起。”

孩子很顯然沒想到自己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用非常響亮的聲音重複了一遍,然後呢,自己又深吸了一口氣,才說:“然後,媽媽對我說:快刷牙,我就刷牙了。“”於是,在小林先生的鼓勵下,孩子一步步在眾人面前,完成了一段很長的講話,小林先生和在那聽著他講話的其他孩子,都非常開心的為他鼓掌。

這段講話的訓練看上去非常的簡單,但是效果卻格外的好,對於那個不會表達的男孩子來講,或許是他一生都難以忘記的畫面了。

在社會上,很多家長會著急於孩子內向又不愛說話,而很多不愛表現的小孩子在長大成人後,也痛恨著自己不會表達,為此要去上費用高昂的訓練班,幫助自己在公眾面前講話。

但是因為這項能力並不在學校要考核的項目當中,更多的家長就容易在教育的起點忽視了講話的功能和魅力。但其實,雖然孩子們的性格差異註定了有些孩子活躍,也愛表達,有些孩子內斂就不愛說話,但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在小的時候,有那麼一個人,耐心的等著聽他講話,然後在他覺得沒話講的時候,和他說:這樣已經很棒了,不過後面發生了些什麼呢?

是的,即使家長這麼做了,孩子也不會因此而改變了他們原本的性格,但是在那一刻,更多的小孩子會因為被接納了,而瞭解到,原來在公眾面前講話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從而樹立了演講的信心。即使等他成年了,他還是一個性格內斂的人,當他需要在人前講話的時候,他會有勇氣這樣做,因為有曾經的愛與掌聲留在他的記憶深處。

3、教育是允許孩子自由發展,也讓他們學會承擔


“還有這樣的教育!媽媽,我也想要!”


如果說,有什麼是讓小林先生區別與其他教育者的,一定是他對孩子們看似放縱的態度了。

有一次,小豆豆上廁所的時候,因為總忍不住攤著頭想往下看看,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錢包掉了下去,她很著急,立刻跑到校工叔叔放工具的庫房,將灑水用的舀子扛出來,對著她找出來的廁所出口開始了浩大的挖掘工程,這邊吃又深又黑,小豆豆把身子探進去挖就有掉下去的危險。而且這樣挖出來會把環境搞得臭臭的,但是當校長經過的時候,他沒有立刻制止小豆豆的行為,而是問清了小豆豆挖掘的原由,就像往常一樣離開了。但是小豆豆挖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挖到,小林先生便又走了過來,他還是沒有責罵他,而是湊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和朋友說話一樣囑咐小豆豆:“你弄完之後,記得要把這些都放回去,啊。”

最後,小豆豆幾乎掏空了糞池,也沒找到錢包,但是她還是十分高興,不僅是因為她過了非常充實的一天,更是因為,在小豆豆隱約的感知中,她感覺到了,小林先生很信任自己。所以尊重自己做出的選擇。

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於是小豆豆和其他小朋友都在這樣的校園中逐步瞭解了,做事就要有始有終,不能隨便製造垃圾,看到亂糟糟的地方要主動打掃等等。

這其實解決了教育中的一個癥結,更多的家長喜歡在看到孩子要犯錯誤的時候,就立刻遏制孩子的選擇,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選擇會有更優質的結果,比如小豆豆為了錢包掏糞池的事情,看上去就非常的不理智,髒髒的,還危險,所以要在看到的時候第一時間制止孩子的行為,再靠自己去辛辛苦苦幫孩子收尾。

但是這樣的行為並不能讓孩子學到什麼教訓,相反的,他不瞭解做這件事情有多麼的辛苦,也覺得自己沒有被尊重。

樊登講書時曾經提出了自立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標準就是:一個人能夠獨立的做出選擇,並且為此負責。

如果小孩子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被當做一個大人來對待,也不知道如何在獨立作出選擇,不推脫責任的話,他可能終其一生,都活在別人的選擇之下,因為只有別人作出了選擇,自己才能永遠是對的,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這樣的孩子即使長大了,也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孩子的想法往往尚且單純,所以都藏在他們的行為當中,但是更多的家中不願意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問題,而是把自己的自戀型人格發展出來,要做生活中的超人與能人,卻最終沒得到一個聽話的孩子。

《這樣做父母就對了》中提出:一切“問題”都根源於,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啟發,用懷疑代替信任,讓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愛。

有一陣,網上有一篇文章很火,它說:教育中最大的騙局就是釋放孩子的天性,因為孩子的天性往往沒那麼善良,並舉了一堆熊孩子的例子出來作為佐證,但是事實上,在這篇文章中,是完全混淆了釋放孩子的天性與縱容孩子的作為之間的差異。在《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小林先生始終堅持了要放任孩子的天性,但是依舊將一年級被退學的作者養成頂尖的人才,她不僅是日本最著名作家,最受歡迎的電視人物之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還是”社會福利法人小豆豆基金”理事長,“”社會福利法人小步的箱子”理事,“日本文學俱樂部”會員,“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日本理事,“巖崎畫冊美術館”館長。

黑柳徹子自己都說:如果我沒有進入巴學園,如果我沒有遇見小林先生,恐怕無論我做什麼,都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被自卑的心理所包圍,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就懷著這種無所適從的心理,直到長大吧”。


“還有這樣的教育!媽媽,我也想要!”


所以,放任孩子的天性不是不去管孩子,放任孩子的自由生長;滿足孩子的心願也不是一味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卻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完全的管制。

我不相信小孩子生下來會是小魔鬼,更多的小孩子生下來的時候,只是一張白紙而已,他接到什麼樣的情感,就朝著什麼方向發展。這種白紙需要愛的彩繪才會出現瑰麗寶貴的圖畫,因為教育是一件漫長的事業,他需要每個教育者都拿出愛心和耐心,多和孩子聊聊天,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無論孩子出現什麼問題,都能給他一個承諾,保證永遠愛他,不拋棄他。這樣用愛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以後走向社會,也會將這樣的愛藏於心中,回饋給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