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明朝滅亡時,號稱明朝最強的15萬錦衣衛做了什麼,怎麼沒有救國?

泰唔國際


崇禎如果看到這個問題,估計會一臉懵逼,朕還有15萬錦衣衛嗎,在哪呢?我怎麼沒有看到。其實稍微想一下就知道這是沒有的事,否則崇禎也不會被李自成逼得上吊了。

一 錦衣衛有多少人

錦衣衛是在朱元璋時期設立的,前身是"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說白了,就是儀仗隊。後來性質慢慢變了,承擔了刺探情報、監視朝臣的任務,朱元璋時期的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4萬多人,這裡面錦衣衛可謂“功不可沒”。

錦衣衛,其實也是屬於明朝衛所制度裡面的一部分,明朝每衛轄士兵約5000人,相當於現在一個旅,所以錦衣衛編制是5000人。不過,錦衣衛的人數在明朝各個時期都不固定,一般是遵循這樣的規律,皇帝剛上任時,勵精圖治,凡是親力親為,肯定會裁減錦衣衛人數,而越到後期,皇帝越懶政,這時候有需要錦衣衛替他監視朝廷內外,錦衣衛的人數又多了起來。到明朝末年,錦衣衛已經十分臃腫了,因為崇禎生性多疑,對大臣、武將都不放心,需要錦衣衛去探聽他們的言行,所以錦衣衛人數越來越多,估計超過10萬。

二錦衣衛的職責

錦衣衛相當於明朝的情報+特務機構,當然,也充當皇帝的打手。提起錦衣衛,一般都是不太好的印象,臭名昭著,錦衣衛的大牢詔獄,更是官員的噩夢,進了詔獄,就別想有好日子過。但是,錦衣衛也有正面的時候,比如在萬曆時期明朝對日本的戰爭中,錦衣衛在戰場上積極探取日軍的動向、兵力、佈防等情報,為明軍作戰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三明朝滅亡時錦衣衛在幹什麼

錦衣衛雖然人數眾多,但都是分散在各地的,短時間內不可能召集起來,而且錦衣衛不是作戰部隊,所以就算把錦衣衛召集起來,也別指望他們能守城作戰。

明滅亡後,清朝接管了明朝留在北京的官僚機構,也包括其錦衣衛。起初清廷沿用了錦衣衛的官名,但取消了錦衣衛偵緝、監獄的職能,只管理皇帝儀仗人員。但後來清廷將錦衣衛改名為鑾儀衛,從此僅存的錦衣衛之名也徹底消失了。


歷史風暴


十五萬錦衣衛肯定是誇張了,據記載,當時錦衣衛一年的開銷是50000兩左右。如果有十五萬錦衣衛,一年五萬兩根本開銷不到。明末,當時,普通士兵一年俸祿是十五兩。算下來我們發現,明末錦衣衛的數量應該是4000人不到。


有朋友可能問面對明朝滅亡,錦衣衛為何沒有救國,

原因如下:

一:救不了國

當時,李自成進京時,軍隊達到了二十萬之多。而錦衣衛只有區區四千人。李自成軍隊是錦衣衛的50倍。如此大的兵力差距,錦衣衛也沒有辦法。


二:沒有戰鬥力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錦衣衛個個都是高手,一個打幾十個都不成問題。

但,事實是,錦衣衛沒什麼戰鬥力。錦衣衛主要負責情報的收集以及保護皇上,傳達消息之類的事情。

說來說去,錦衣衛是沒法和李自成的軍隊比的。李自成軍隊都是刀口裡面討生活,一路打仗打出來的。如果真的一挑一,錦衣衛肯定不是對手。


三:錦衣衛也是反抗過的

李自成攻城之際,當時錦衣衛指揮李若璉負責守崇文門。

在崇文門被破以後,李若璉奮力反抗,最後被李自成的人活活打死了。


錦衣衛,大部分都是普通士兵,他們依靠著錦衣衛這個身份欺負百姓罷了。遇到真正的軍隊,錦衣衛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李自成攻城之際,大部分錦衣衛跑掉了,小部分進行了反抗。但無論如何,最後的結局都是明朝滅亡了。


唯戀無名


數十萬男兒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這是明末的悲哀,明朝手頭上沒有軍隊?不是!

明朝軍隊不想保衛明朝,不想保衛自己的家園和妻兒老小,不敢和叛軍、後金軍一決生死?也不是。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呀!

拿洪承疇來說,他難道沒本事?清軍南下之時,他當的可是一個妥妥的佛擋殺佛的“帶路黨”!他難道怕死?他年過花甲還在率領清軍攻打雲南!

洪承疇怕的是什麼?怕的是死得不明不白,怕的是死得不值當,這不是在給洪承疇洗白,而是想說洪承疇的心理也是很多前線將領的心理,因為崇禎沒有給他們足夠的信任,更沒有給他們足夠的人身財產安全保障。

打輸了,要被問罪殺頭。

打贏了,要被打壓懲罰。

賣力拼命的人不討好,反倒是投機的人成了棟樑,比如東林黨,還有左良玉那樣的人,這就是明末的現實。

所以,明末缺的實際上從來都不是敢於拼命的人,而是缺少願意為崇禎和東林黨諸公拼命的人。

說回正題,明朝即將滅亡之時,號稱擁有15萬之數的錦衣衛當時在幹什麼,為什麼沒有站出來為明朝抵禦叛軍和清軍呢?

所謂的“號稱”說白了就是“吹”出來的實力,只是用來嚇唬人的,並不是真正的實力,古代戰爭中動輒率軍幾十萬,實際上很可能只有一半兵力,甚至不到一半。

明朝身負皇恩的錦衣衛也是如此,錦衣衛雖說是特務機構,在明初時是皇帝眼前的寵兒,可是自從西廠出現之後,錦衣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榮光,這也就意味著錦衣衛拿不到那麼多的經費。

經費不夠,怎麼養得起那麼多人呢?養不起。

或許有人會說,經費不夠的話,難道他們不知道去搶?他們當然知道,但是好不容易刮出來的錢,他們當然會裝進自己的口袋裡了,又怎麼可能會用於擴充錦衣衛?

更何況,錦衣衛人數最多能有多少,想必朝廷也有個規矩,不可能仍由錦衣衛擴充,否則的話必然會對朝廷構成威脅。

用今天的話,叫作編制。

我相信錦衣衛肯定不會沒有編外人員,但是編外人員頂多也只能為錦衣衛打探消息,收集和傳遞信息之用,或者充當一般的打手而已。

所以說呀,錦衣衛沒有15萬那麼多,別說15萬了,一萬都沒有,也就五六千而已,明末之時崇禎可拿不出那麼多錢來養15萬錦衣衛。

崇禎哭著求著向朝中的袞袞諸公借錢來支撐朝廷運行的時候,注意是借,不是讓他們毀家紓難,可諸公卻是一毛不拔。

崇禎都已經淪落到了要借錢度日的境況了,再讓他拿出那麼一大筆錢出來去豢養一批鷹犬,他還真捨不得。

說完了錦衣衛的人數不可能有15萬那麼多之後,再說說錦衣衛的性質。

錦衣衛明面上說皇帝侍衛,可說到底是維護皇帝獨裁統治的特務,暗中為皇帝監察百官、審訊犯事官員。

所以,在西廠還沒出現的一段時間之內,明朝官員莫不談錦衣衛而色變。

錦衣衛只是一群兼任侍衛和捕快工作的特務,他們並不是軍隊,也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

讓他們穿著飛魚服,挎著繡春刀在街上耀武揚威,他們在行。

讓他們捕風捉影地陷害官員,拷打官員,他們在行。

讓他們打著錦衣衛辦案的旗號侵奪別人的財產,他們在行。

總之,讓他們關起門來欺負自家人,他們很在行,可是讓他們提著刀槍上戰場去和敵人打仗,那他們就是外行了。

有幾分血性的,可能還能壯著膽子這麼做,那些怕死的恐怕就是要麼躲起來了,要麼乾脆投降了。

再回到開頭所說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和明朝軍隊不願為了崇禎而戰這個問題,這也是錦衣衛多數人沒有站出來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曾經的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後來不也當起了清朝的官嘛?這種事在當時是見怪不怪的,哪怕自稱最有風骨的讀書人,如錢謙益,也嚷嚷著頭皮癢而剃了頭。

所以說,錦衣衛本來就只有幾千人,有血性的敢拿著刀和叛軍、清軍作戰的就更少了,更何況錦衣衛頭頭不出頭,又有幾個人會主動站出來呢?

將熊了,隊伍哪還有什麼士氣可言?所以只能沉默不戰。

再說了,以崇禎和東林黨對武人的無情打壓,尤其是文官對錦衣衛更是恨之入骨,錦衣衛自然不捨得脫下飛魚服上戰場,因為他們一旦上了戰場,那就等於是成為東林黨砧板上的魚肉,任東林黨宰割。

所以,沒幾個人會站出來為崇禎和東林黨賣命,多多少少總會覺得不值當,這就是人性使然了。

明末之禍,崇禎個人要擔起八成以上的責任。


寧糊塗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簡單說一說。

第一,錦衣衛並非作戰部隊。

錦衣衛雖然名義上是有義務保護皇上,實際上類似於今天的中央警衛團,主要是保護皇帝的個人安全,防止宮廷政變、政敵暗殺等等,而不是同敵人軍事作戰。

期間,錦衣衛還充當間諜以及 皇帝御用公檢法的角色,成為皇帝的一把刀。

其實說來說去,錦衣衛不是作戰部隊,也不可能和敵人作戰。

第二,錦衣衛規模其實很小。

很多人認為錦衣衛有10多萬人,這是一種誤傳。

據黃仁宇老師統計,1580年太倉庫在京師的現金支出,京城巡捕、錦衣衛等共50,000兩。明朝末年,士兵每年也有20兩左右的軍餉,那麼由此計算錦衣衛最多不過5000人,少則2500人,就是一個普通的衛所而已。


大家知道如果錦衣衛有10多萬,每年要多少錢嗎?最起碼要四五百萬兩,這同區區5萬兩相差太遠。

所以,錦衣衛就這點兵力,面對李自成10多萬大軍,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第三,錦衣衛還是做出一定程度抵抗。

李自成殺來的時候,一說北京只有1萬左右士兵,其餘都是空餉,其實根本沒有人。

以北京城之大,區區1萬人就算守1個城門都困難,別說守整個城。

所以,北京淪陷已經是必然。

即便如此,錦衣衛的二把手,指揮同知李若璉,仍然率部堅守崇文門。

在城破的時候,李若璉自殺殉國,拒絕投靠李自成。

死前李若璉的遺言:“死矣!即為今日事;悲哉!何必後人知。”


不過,大部分錦衣衛,尤其是基層士兵,都是樹倒猢猻散了,都跑掉了。

有的甚至投靠了李自成甚至滿清!


薩沙


“飛魚服,繡春刀”是錦衣衛的標配,而眾人更是開玩笑的說,錦衣衛就是一個帶證殺人的部門。在明朝時期,錦衣衛的權力是被無限放大的,只要有他們的地方就會帶起一片的腥風血雨。

在洪武年間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就是由錦衣衛直接策劃和辦理的,而這兩起案件株連了四萬多人。

在明朝歷史上只有朱元璋曾經短暫的取消過錦衣衛,可以說他們一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但在為何在明朝即將滅亡時,卻不見了這些平日威風凜凜錦衣衛的身影了?

錦衣衛首領投降

明朝末期的錦衣衛首領叫駱養性,這個人是錦衣衛世襲軍官出身,屬於正三品,在朝中僅次於六部尚書的正二品。駱養性最大的成績就是彈劾出京督師的內閣首發周延儒謊報大捷,將這三朝元老扳倒。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駱養性被抓獲後從家中搜出白銀三萬兩。後來多爾袞趕走李自成進入北京,駱養性為求自保向清軍投降,多爾袞見狀讓駱養性任命為天津總督。

但此人在擔任天津總督的時候,也為老百姓辦了一件實事,他向清廷赦免明朝末期加收的各種錢糧賦稅,希望只徵收正常賦稅和火耗。多爾袞見此,為保證民心答應駱養性的請求。

後來,駱養性因擅自迎接南明使者左懋第、陳洪範等人,被清廷革去總督一職。順治六年,清廷啟用駱養性為浙江掌印都司,但這個職位並不高,而駱養性也在不久後就去世了。

駱養性在改朝換代之際投靠新朝以求自保,但他其實一直都沒受到清廷的信任,而作為錦衣衛出生的駱家原本是攀附在明朝國家機器上的貴族,但在沒找到新的宿主後,從此沒落。

機構改編

清軍接管了明朝後,就更改了許多官僚結構,其中包括錦衣衛。清朝初期保留錦衣衛的官名,但其偵緝、監獄的職能被取消,改編成皇帝身邊的儀仗隊。

順治元年,錦衣衛被正式改名為鑾儀衛,從此錦衣衛的名字就在歷史上消失了。順治三年,清廷“革鑾儀衛緝訪人役,永著為令”,而後錦衣衛遺留下來的唯一“特色”也消亡。

鑾儀衛這個機構卻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末期才被廢除,到溥儀繼位時,鑾儀衛改成了“鑾輿衛”。

錦衣衛重要人員的遭遇

明朝的錦衣衛中也是不乏忠臣的,當時有個錦衣衛指揮僉事叫王世德,在北京城破後他的妻子把女兒扔下井,然後又抱著侄女一起跳井,全家婦女自盡的就有17人。而王世德自己準備抽刀自盡是,卻被僕人把刀奪走。

在沒死成後,他跑到揚州去當遺民,活到了康熙十二年,在苟活的這些年中王世德編寫了《殉難忠臣錄》、《逆賊奸臣錄》,這兩本書中記載了當時錦衣衛幹部在滿人執政後遭受的待遇。

其中掌印都督駱養投降清廷、堂上指揮王鵬翀、喬可用獻出家產倖免,兩人被封為鑾儀衛正二品鑾儀使、西司房提督孫光被順軍拷打致死、西司房堂上指揮劉應襲、馬國瑊、齊昌國被拷打而死。除卻這些品級幹部,還有北鎮撫司、南鎮撫司等高層要門逃跑要麼自盡,在這樣的形勢下,錦衣衛整個機構群龍無首。

清朝接任明朝後,錦衣衛首領投降,高層官員逃跑、自盡、被斬殺的不計其數,以至於從前風光無限的錦衣衛徹底沒落。而原來的15萬人,有的在國外刺探軍情、有的在民間潛伏,在遭遇到這樣打擊後,許多人不再回來。

在原本在衛所裡面任職的錦衣衛們都被清朝安排成為朝廷鑾儀衛,沒有了原來的權力,這些錦衣衛全都成了繡花枕頭,只能做皇帝的儀仗隊。所以,本來15萬的錦衣衛們死的死、跑的跑,剩下的被收編,面對一個已經滅亡的國家,在群龍無首後,他們更沒有任何的勇氣組織起來反抗。


大國布衣


提起錦衣衛,大家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甄子丹出演電影的《錦衣衛》裡武功高手形象。

他們沉默寡言,冷血殘酷,武功高絕,以一當百,忠於皇上,既是特種兵,又是高明的間諜。

翻開史書,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皇朝政權——大明。在崇禎17年準備滅亡之時,卻沒見這些錦衣衛高手出來捍衛大明王朝。

那段危急萬分的時間,錦衣衛們去那裡了呢?幹了什麼了呢?

讓筆者帶大家重回那個大夏將傾的年代吧。大家緊跟我的文字,腦海浮現相同的畫面。

甲申之變

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丙申,整個京師颳起大風,狂沙漫天,白日黑如夜晚。辛丑夜晚,有人聽到南京大明祖墳孝陵鬼哭哀嚎。 種種預兆彷彿在宣告大明氣數將盡。

第二日,大風凜冽,天色灰暗,志得意滿的李自成率領大批農民軍,從剛攻陷的宣府鎮出發,一路鋪天蓋地的朝居庸關湧來。

(出發)

居庸關守將總兵唐通立馬膝蓋一軟,和監軍太監杜之秩積極準備投降儀式。

為表誠意杜之秩特意出城三十里擺上歡迎的儀仗隊,迎接李自成大軍。

居庸關裡不肯投降的另外一位總兵馬岱,揮刀砍殺了自己的妻子,帶著少量的親信忙命逃向山海關。

京師附近的一些小郡縣,聽到居庸關都投降了,立馬派人來投降,表示歸附大順政權。

(李自成進軍路線)

而那些朝廷的小官小吏們,兩極分化,不是順勢投降,就是跑路了。 李自成大軍,一路向京師撲來,昌平州守兵望風而降。守將李守釒榮自殺殉節。

崇禎急得團團轉,馬上下檄傳給吳三桂,命令他火速入關勤王。吳三桂點起大軍,剛從寧遠趕到山海關,聽到昌平州已經投降了。吳三桂心思活躍起來了。

而李自成的前鋒軍隊,在接收了昌平州後,當夜就跑到京師平則門附近,四處劫掠放火。

(劫掠)

京師附近密密麻麻都是來躲避的難民。他們苦苦哀求守門官放他們入城。守門官不予理睬。

天還沒亮的時候,李自成大部隊終於浩浩蕩蕩的到來。剛到,就試探的攻擊了平則門,彰義門。

城外京師三大營,立馬崩潰投降,因為他們等這一天很久了,明廷有5個月沒給他們發軍餉工資了。

襄城伯李國楨滿頭大汗,闖進皇宮求見崇禎。

太監剛想阻止,李國楨大喊:“現在都什麼時候了!還顧著君臣禮儀!” 那太監忙問:“局勢危急到什麼地步了?” 李國楨回答:“守城的士兵們都不聽命令,懶懶散散的坐在地上,有些連武器都沒拿。拿鞭子剛打罵起來一個,另一個又坐地上了。”

崇禎聽後,召集太監們,讓他們全部去守城。 一眾太監聽到命令後,牴觸的大聲譁然:“那些文武大臣呢,為什麼不叫他們去守城?”

又有太監大叫:“我們連武器盔甲都沒有,怎麼守?用雙手嗎? "有節氣的太監就說:“現在是我們誓死報國的時候了。”

(下令太監守城)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親自指揮大軍攻城,先發一陣大炮攻擊城牆上的守兵。然後,再招呼一輪密集的箭雨。然後派大頭兵扛著雲梯攻打西直、平則、德化三大門。

賊駕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化三門,勢甚危急。——《明史紀事本末-七十九》

守城的士兵亦各有心思,他們故意沒放炮彈,只放火藥點空炮。放空炮之前還揮手示意,叫李自成的賊兵們先後退點。

連筆者也看不下去了,這樣放水的守城兵,大明不滅都不行。

(李自成軍在京師外)

這時候我們都希望,出現一群威風凜凜、武功高強的錦衣衛。來力挽狂瀾。 咦 ,錦衣衛們呢?怎麼不出來拯救危局?

原來,這錦衣衛共有5000人左右,並無網上誤傳的15萬。因為如果真有15萬,那麼單發軍餉就值關寧鐵騎軍餉了(450萬兩),而且真有15萬,崇禎又不會傻的不下命令去調動。明顯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一個普通的衛所而已。崇禎也知道這點錦衣衛面對李自成的大軍,是於事無補的。

(自發守城的錦衣衛)

那時候錦衣衛大頭子掌衛駱養性,是個標準的投機分子。此刻也躲在家裡觀察局勢變化。

錦衣衛最高長官都沉默,沒下任何命令。部下的錦衣衛們,有的自發上城幫忙守城門。有的也有樣學樣,躲在家裡觀察或等待駱養性的命令。

(觀察局勢的錦衣衛)

自發守城最高職位的錦衣衛是李若璉,他是錦衣衛指揮同知,參與守城,被分配到崇文門守城抗敵。

守城兵馬嚴重奇缺,有兩面城牆,只有一個士兵在守。

三月十八日申刻。廣寧門附近的回族人趁亂打開了門。

十八日,賊攻廣寧門急,群回倡亂開門,外城遂陷。——《野史無文、鄭達》

在崇文門的李若璉聽到城破後,跪地痛哭。不久,他起身整理好飛魚服,拍去灰塵。

(李若璉)

向皇宮方向拜了三拜,在紙上寫了自己的官職名字,然後找了根繩子,上吊自盡了。

外城破了之後,絕望的崇禎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妃子,持劍砍斷了自己的大女兒左臂。

把他的三個兒子:太子、永王、定王分別送到外戚周、田二氏家裡藏匿。

然後崇禎易容改裝,帶領幾十個小太監,手持武器,想趁亂混出東華門。

(崇禎換上普通服裝)

剛走到門下,夜黑混亂,被城門上守城的太監下令士兵們放箭扔石頭,打回了。

崇禎又想走安定門,誰知大門被鎖死了,堆滿了石頭木樁等雜物,打不開。

天準備亮了,又到了早朝時間。 崇禎無奈回到御前殿,叫小太監撞鐘,召集百官,想開最後一次朝會。但是沒有一個文武官員來上朝。

崇禎黯然的和王承恩來到煤山,崇禎披頭散髮,光著左腳,右腳穿了一隻紅鞋,然後吊死在煤山。王承恩也陪著崇禎一起吊死了。

並留下一段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吊死煤山)

眀亡……

而錦衣衛最大的掌衛駱養性,早在農民軍攻入城的時候,就順勢投降了。

後來劉宗敏用夾棍追餉的時候,駱養性主動獻出了三萬兩白銀,所以他沒有被夾。他的兩個弟弟,養心、養志沒有獻銀,被拷打致死了。而他後來又在清軍入北京時,順勢投降了清廷,被封為天津總督。

另外附上錦衣衛幹部下落名單:

指揮以上幹部:掌印都督駱養性, 降順後獻銀3萬兩 ,後又降清堂上指揮王鵬翀、喬可用 獻銀得免。這兩人後來都降清任鑾儀衛正二品鑾儀使。西司房提督孫光 ,被順軍拷打追贓而死。西司房堂上指揮劉應襲、馬國瑊、齊昌國 被拷死。北鎮撫司理刑指揮梁清宏, 被拷死。北鎮撫司掌刑指揮吳邦輔 ,被夾 ,後逃往南京。南鎮撫司堂上指揮李若璉 ,分守崇文門,城破後自殺。東廠掌印指揮使趙泗洲, 被拷死。(東廠的辦事人員是從錦衣衛分派的)巡捕提督崔繼光, 獻銀得免。街道房提督黃涪 ,削髮為僧。 千戶以下幹部 :千戶高文彩 ,與兒子殺掉全家後自殺。北鎮撫司理刑千戶寧光宏, 被拷死。百戶周某 ,自殺。百戶冷逢陽 降順,為李自成管理鑾駕。百戶蔣之鄂 ,被拷死。

《明史紀事本末》,《爝火錄一》,《廿二史劄記卷三十六 明史》,《清實錄》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明朝那有15萬錦衣衛呢…?

根據史料記載推測來看,明末錦衣衛最多也就是幾千人而已。

指望這幾千人,能力挽狂瀾?

而且這些錦衣衛有兩個問題,一是沒戰鬥力。二是一盤散沙。

雖然在萬曆三大徵時期的朝鮮之役中,不少錦衣衛隨軍出征,負責刺探情報甚至暗殺對方高級將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到了明末崇禎帝在位時期,錦衣衛早已經如同這個腐朽的帝國一般,爛到根子裡了,根本沒什麼戰鬥力可言。

而且崇禎帝繼位不久就誅殺了魏忠賢,使宦官勢力一蹶不起,而宦官的勢力體系廠衛系統也跟著被打壓,錦衣衛的日子自然更加不好過了,生活質量都保證不了,要戰鬥力沒戰鬥力,要動力沒動力,指望錦衣衛力挽狂瀾,簡直是不可能的。

還有就是當時錦衣衛是一盤散沙,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是投降派,而其他錦衣衛也是各有各的打算,有的如同駱養性那般等著投降,有的錦衣衛是自殺殉國,有的錦衣衛則是去守城,為保衛大明盡了最後一份力。

本來就幾千人馬,沒有戰鬥力,還一盤散沙,肯定起不到什麼作用啊。


宋安之


崇禎時期的錦衣衛勢力遠沒有以前那麼昌盛了,東林黨扳倒閹黨後,又把苗頭指向錦衣衛,當年很多大臣都受過錦衣衛的迫害,東林黨掌權後又建議崇禎整頓錦衣衛,所以逐步取消了錦衣衛的監察權和審問活動,《明史·刑法三》記載錦衣衛“亦無意刻核,刑罰用稀,廠衛獄中至生青草”,崇禎時期的錦衣衛雖然還掌握在皇帝手中,但基本沒多少作為了,監獄因為常年不使用而長滿了青草。

圖為明英宗時期,錦衣衛指揮使馬順的朝參牙牌,當年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大臣們在朝堂上爭吵鬥毆,錦衣衛指揮使馬順被活活打死。

由於錦衣衛的惡名已深入民心,人人談之色變,雖然真正的錦衣衛已漸生萎靡,但民間冒出了很多假的錦衣衛,到處為非作歹,比如《明史》卷95記載,崇禎4年,給事中許國榮上奏摺,說有很多奸昆惡少冒充錦衣衛坑害百姓,崇禎15年,御史楊仁願上書,有很多流氓、奸棍假稱錦衣衛,到處搶掠刮榨,報到府衙,官員竟然也分不出真假,甚至夥同一起為非作歹,真真假假,烏煙瘴氣,明末整個社會到了崩潰的絕境時,曾經不可一世的錦衣衛也想著退路。

蔣瓛,明朝第二任錦衣衛指揮使,藍玉造反案就是他告發並參與屠殺,圖為當年蔣瓛巡視各地時,路過紅巖堡,留下留下“黃金門堡”摩崖石刻,距今600多年。

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對於錦衣衛來說,李自成攻破北京之際,錦衣衛已經分崩離析了,有的戰死,比如錦衣衛指揮同知李若璉,守崇文門時被農民軍擊斃;有的逃亡,比如錦衣衛指揮僉事王世德,北京城破時逃往江南地區隱居,那時民間都罵朝廷黑暗腐朽,曾作為宮廷內侍的王世德死前留下《崇禎遺錄》,對崇禎大力粉飾,為朝廷開脫;更多的錦衣衛投降了李自成或清軍,比如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北京城陷時跪迎闖王,還獻上自己的3萬兩家財,清軍來了又投降多爾袞,任天津總督,可以想想,連錦衣衛指揮使,大boss都投降了,那底下的小弟們不成群的跟著投降麼。

其實駱養性出生挺好的,他們家6代人在錦衣衛供職,有3人做到了指揮使,在今天的湖南永州還有明朝駱氏的祖屋,萬曆的匾額,建築富麗堂皇。

特別是李自成大兵東進時,錦衣衛們也擔任了各城的守備任務,但從宣府到北京城的數百里城塞,僅7天就打到了北京城下,而各城打開城門迎闖王的正是錦衣衛們,圍攻北京城時,農民軍偽裝成大量販夫走卒進城,錦衣衛視若無物,大廈傾倒時,隨著錦衣衛使駱養性投降,眾多錦衣衛成了牆頭草,有的投降了農民軍,有的投降了後來的清軍,散落在各地的錦衣衛有的隱姓埋名,有的聚攏歸了南明,有弘光政府的錦衣衛指揮使馬鑾、永曆政權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李元胤等,說好聽點15萬錦衣衛,最後能跟著明朝走到底的少之又少。


圖文繪歷史


明朝的開朝始祖朱元璋白手起家,在戰亂中抓住機會一舉贏得天下,沒有過人的才智是萬萬做不到的。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就留了很多心眼,登基之後設立了"拱衛司",它其實就是"錦衣衛"的前身,設立這個機構是朱元璋從前朝的衰敗中總結出來的教訓。天下權力應該由皇帝一人掌握,但是普天之下人心最難捉摸,為了穩定國家安危,就必須洞曉在朝官員的心思,而這些錦衣衛就是皇帝看不到的眼和耳。而且這些錦衣衛備受皇帝恩寵,逐漸發展壯大,其戰鬥力和行動力驚人,到後期竟達到了15萬之多。可是在明朝滅國時,這些平日素來忠誠的錦衣衛在幹什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為何沒有前來救國?

錦衣衛分離國家的其他機構,它是由皇上直接管理和發展的,這支隊伍服務於皇帝,只聽從皇帝一人的命令,同時也承擔著保護皇帝的重責任。後來這支隊伍數量越來越大,需要專門的人來管理,所以這個統領必須是皇帝足夠信任的人,選不對人這將是一大隱患。崇禎皇帝當時就選錯了人,所以李自成攻城的時候自己孤立無援,15萬錦衣衛只有一人拼死搏鬥,其餘人都在統領下靜觀其變。

可幸好駱養性只是想想罷了,只是私底下驕縱跋扈,工作上消極怠工而已,在皇帝面前依舊裝成勤勤懇懇的樣子,直到叛軍攻城,崇禎想要錦衣衛保都城的時候發現錦衣衛已經不聽話了,統領駱養性無視聖旨反而選擇了冷眼旁觀,他的行為也非常的耐人尋味,既沒有聽從聖旨的叛兵奮力抵抗,也沒有出手相幫李自成,他跟他的手下一起看著明朝的都城一步步被淪陷。15萬戰鬥力極強的錦衣衛,只有一名戰士選擇為君為國殊死拼搏。

曾經崇禎皇帝將自己的性命託付給駱養性,但是在最後關頭,駱養性卻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親手逼死了皇帝,當時手無縛雞之力的崇禎心裡應該是惱怒極了吧,背叛的滋味、滅國的痛苦全都嚐了一遍,然後見不得先輩託付給自己的江山被敵人一點點佔領,最終在悲痛中離開。人心是複雜了,永遠不要試探人性,也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性命和未來交付給別人,因為除了自己,無人可信無人能夠給你永遠的依靠。


木劍溫不勝


明朝最強的是關寧鐵騎,早在松錦之戰被皇太極滅得差不多了!

至於錦衣衛,一群保鏢而已,打仗不行的。況且他們哪來得15萬,一年開銷5萬兩銀子,能夠維持5000人的規模就不錯了。這個作為皇帝的親衛已經足夠了。

錦衣衛是明朝皇帝的直屬的軍事機構,除明朝皇帝外不受任何其他勢力的控制。

錦衣衛在明朝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安全局”,監視朝臣、審查拷問、緝拿逮捕和保護皇家安全。錦衣衛的權利極其特殊,理論上來說,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貧民百姓,只要被錦衣衛懷疑有犯罪的行為,一律可以實施逮捕。

因此,除了皇上之外,哪怕再狠得主,見到錦衣衛也不敢隨意造次。(當然,後面東廠西廠出來了,得服廠公)

錦衣衛貫穿了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即使明朝在亡國之際,錦衣衛的一舉一動仍然牽動著大明王朝的呼吸。領導錦衣衛的頭領叫做“指揮使”!

1644年,明朝亡國前夕,錦衣衛兩大指揮使洛養性、李若鏈分道揚鑣,從此邁上了不同的人生,也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明朝的歷史。

洛養性率領一部分錦衣衛投向了清軍,做了叛國奴,而李若鏈則誓死衛國,最終自殺殉國。洛養性之所以能夠成為錦衣衛的指揮使,與他狡黠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洛養性為人非常識時務,懂得察言觀色。

崇禎皇帝一直都有意除掉黨羽眾多的三朝元老周延儒,但苦於周延儒做事滴水不漏,崇禎皇帝抓不住他的把柄,只好靜待時機。

洛養性看出了崇禎皇帝的心意,暗中派錦衣衛監視周延儒的一舉一動,終於抓住了周延儒謊報軍情,欺君犯上的把柄,幫助崇禎皇帝剷除明朝的一大毒瘤。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崇禎皇帝被李自成打敗之後,走投無路的洛養性投奔了多爾袞。

由於洛養性知曉明朝的許多重要機密,多爾袞認為有利用價值,遂將洛養性封為天津總督。

洛養性在天津任職期間愛民如子,還曾上書多爾袞請求減少天津地區的賦稅。洛養性雖然叛國,但也算得上是一位好官。


李若鏈的性格與洛養性截然相反,李若鏈性情剛直,為人剛正不阿,頗有英雄氣概,是錦衣衛中的道德標杆。

李自成大軍進攻北京,李若鏈率領錦衣衛堅守崇文門,眼見崇文門被攻破,李若鏈誓死不做降將,拔尖自刎以身殉國。

除了洛養性和李若鏈,其他的錦衣衛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錦衣衛”這個群體,從此便消失在了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