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清朝的“免費醫療”:財政撥款,百姓看病,概不收費


秦漢時候,就有太醫存在,只不過叫法不同而已。太醫院的出現,是到了金代。從這時候開始,太醫院成了御用的醫療衙門,只服務於帝王將相等上層人物。


清朝的“免費醫療”:財政撥款,百姓看病,概不收費


鴉片戰爭以後,西醫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倒逼著清政府也進行了相應的醫療體制改革。1902年,北京城發生霍亂,四處人心惶惶,6月24日,清政府迅速成立北京官醫局,這是應對霍亂的臨時機構,但在疫情面前作用明顯。1903年,北京官醫局成為常設機構,並有了與西方同樣的名字:醫院。

不久後,清政府更是令人意外地推出“免費醫療“。是的,你沒看錯。在千瘡百孔,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清政府推出了惠民政策,百姓看病,”概不收費“


清朝的“免費醫療”:財政撥款,百姓看病,概不收費


這項改革始於1905年,被很多專業人士認為是中國近代衛生事業的開端。而在此之前,中國民間私人行醫一直是社會的主角。這些人當中有兼職第二職業的官醫,有祖傳中醫世家,還有江湖郎中,醫術參差不齊。

這一年,清政府在巡警部警保司內設衛生科,這是歷史上中國的政府機關中,第一次出現了“衛生”這個詞。第二年,巡警部改為民政部,而衛生科改為了衛生司,業務主要分為保健、檢疫、方術三部分。

地方上也積極配合,逐漸明確了衛生部門的具體職責:清潔道路,清除汙穢,建設醫院、設立醫學堂、戒菸等等。

清朝的“免費醫療”:財政撥款,百姓看病,概不收費

我們以北京為例:

1906年8月,京師內城官醫院開業,地址在錢糧衚衕,為目前宣武中醫醫院的前身。為了讓老百姓知道,前來看病,五城察院特意製作公告,廣為宣傳。1908年,在梁家園又開辦了外城官醫院。再後來,為了方便老百姓看病,內外城官醫院又陸續開辦了幾家分院。


清朝的“免費醫療”:財政撥款,百姓看病,概不收費


官醫院之“官”,意思是官辦,同時面向老百姓實行免費醫療。

當時,在民政部核定的《內外城官醫院章程》中明確寫明:“本院系民政部奏請設立,純屬官立性質,所有來院診治之人概不收費,唯住院診治者飯食費用須由本人自備。”


清朝的“免費醫療”:財政撥款,百姓看病,概不收費


這項章程說明了兩件事:

第一件,醫院經費是財政撥款。內外城官醫院每年經費為兩萬兩白銀,其中一萬兩由西太后慈禧出,另外一萬兩為慈善人員捐贈。到了1910年,改為由國庫直接撥款,每年5萬兩。年初的時候I列入財政計劃,然後按月撥付。

當然,這些錢遠遠還是不夠的。為了降低費用,清政府特別規定,官醫院所用中西藥料都是免稅的。更摳門的是,這裡的院長由衛生處官員兼任,不在醫院領工資。


清朝的“免費醫療”:財政撥款,百姓看病,概不收費


第二件,群眾來看病不要錢。早期的官醫院,只有門診沒有病房,醫生看病“概不收費”,對症贈藥。後來,根據病情設立了病房,除了病人住院吃飯交錢外,其他都是免費的。

免費醫療的實行,老百姓得到了切切實實的好處。數據顯示,從1906年8月開張到年底,前來看病的達到近4萬人。隨著外城官醫院以及分院的陸續營業,接診量也持續攀升。發展到1909年,全年接診達到29萬人。而當時,整個北京城總人口才80萬,這個成績很是驚人。

官醫院的設立,使專制時代一直被忽略的老百姓醫療健康問題,逐漸被列為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在新舊醫療體制交替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清朝的“免費醫療”:財政撥款,百姓看病,概不收費


參考:北京青年報 2014年08月05日 《清末北京已有免費的官立醫院:經費靠政府撥款》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2007年10期 《清末北京首家官立醫院》作者 曹麗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