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秦扶蘇執政,秦國會走遠嗎?

淡看人生46781240


肯定會不同。

從始皇帝統一六國的戰爭模式看,已沒有大規模斬殺敵方士卒的記載,不再以殺人頭數記功,這種戰略變化已經很大,說明始皇帝時期已在慢慢調整國家政策,如果扶蘇繼位能堅持始皇帝時期的“緩刑罰,薄賦斂”政策,不像胡亥那樣改法亂政,秦朝應該不會速亡。

秦二世時期二世胡亥重用趙高亂政改法,改變了秦始皇時期的“緩刑罰,薄賦斂”的政策方針,徵發閭左,並誅殺皇子公主,蒙恬、蒙毅、李斯、馮去疾等重臣,造成秦朝內部混亂,六國遺族藉機復辟,使秦朝速亡秦始皇時期並非暴政,出土的《裡耶秦簡》記載,始皇時期的平均稅賦是十二稅一,田租芻稾戶賦與漢初差別不大,並不是班固在《漢書》中寫的泰半之賦,三分之二上繳。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輔助始皇帝有一條就是:“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這與出土秦簡相佐證。 出土秦簡,秦律嚴謹細緻,並非暴酷。秦時期服徭役是管飯、按規定配發衣服;一家不能同時徵調兩人服役,農忙時節即便是犯罪服刑的人員也有假期回家務農;女性從事擅長的工作與男性同酬等等,與後世非秦說法不同。

始皇時期是國家建設和免除百姓徭役稅賦、授爵政策相輔進行。統一後為了整合,在始皇二十八年遷百姓三萬戶到瑯琊臺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五年修道路遷三萬家到驪邑、五萬家到雲陽,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五年因咸陽人口多選址修阿房宮,考古證明阿房宮在秦二世時期修建了夯土基;三十六年遷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爵位一級。

北擊匈奴築長城也並不是剛統一六國後就開始的,北擊匈奴是在始皇三十二年進行的,長城是蒙恬擊敗匈奴後率領兵眾在原秦、趙、燕長城基礎上連接修築,大概4年時間,史記記載除了有違法的官吏被罰去修長城外,並沒有大規模徵調百姓去修築長城的記錄。秦長城是歷代長城中很務實的長城 ,並未動用大量國力,而是利用舊長城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長城的也多為兵卒 。

始皇帝時期重用賢才良將,蒙氏忠信任內外,《史記》記載是蒙恬、蒙毅深受秦始皇的親近寵信,蒙毅更是外出陪始皇帝同乘一車,居內則侍從始皇帝左右。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蒙恬任外事而蒙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沒人能與他倆爭。始皇是覺得趙高能力不錯,命趙高為中車府令。趙高因為字寫的漂亮通律法私下教胡亥律令,胡亥私幸之!是胡亥私下寵信趙高,並不是秦始皇。是胡亥當皇帝后開始重用趙高,讓趙高參與朝政事務,胡亥先是任命趙高為朗中令,後來又任命趙高為丞相。

晝斷案夜理書,朝夕不懈,巡視天下, 史記記載中始皇沒有吃任何丹藥的記載,秦始皇並沒有吃任何丹藥。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召集術士盧生他們,始皇說的是“…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 可見是因為當時新生帝國有這方面的需要,是有政治原因的,並不是為了尋仙求藥長生不老這麼簡單。

始皇雖然有派人尋仙問藥,但一直很謹醒從未鬆懈過朝政,一直重用蒙恬、蒙毅等有功重臣,否則術士盧生他們也不會逃跑,說秦始皇是“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是每天批閱120斤的奏摺文書,晝夜處理文件都有定額,閱讀達不到定額就不休息。 裡耶古城遺址出土了36000餘枚秦簡,《裡耶秦簡》是從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元年,裡耶秦簡記錄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秦簡記載,不能隨意徵調百姓影響農業生產。

通過秦簡看到秦朝農業分為公田和民田,對於新開墾的田地,前兩三年不收賦稅。還有一些其他比較好的政策,對於當地比較貧窮的居民,有土地但是沒有種子的,對此秦朝遷陵縣政府也有相應的措施,包括借種子給居民耕種。 裡耶秦簡記載秦朝法律規定政府欠老百姓的錢,老百姓可以向異地的政府索要,政府核實後給與支付,這個政策觀念是很先進的。 從出土秦簡看出,秦始皇時期並不是暴政,後世非秦說法很不同。 如果扶蘇繼位能堅持始皇帝時期的“緩刑罰,薄賦斂”政策,秦朝應該不會速亡。





七色海棠


即使扶蘇執政,秦國也難以走遠,就算不在扶蘇手中滅亡,也將亡於秦三世。

秦國之所以二世而亡,其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種下的因,陳勝、吳廣造反於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的次年。



秦二世剛坐上皇位,屁股都還沒有坐熱,還沒有開始執政,天下就開始大亂,這不是秦二世造成的,而是秦始皇一朝留下的隱患,只不過秦二世昏庸,無法控制秦國朝政,進而撲滅造反,人為的造成了反秦運動的高漲。

試想,如果陳勝、吳廣一開始造反,就受到秦國高度重視,立即派出大量軍隊強力鎮壓,將陳勝、吳廣等人全部誅滅,後面反秦運動的星星之火就不太可能呈燎原之勢,而只能是零星之火。



秦始皇從來就不是一個暴君,他只是被人為汙名化了,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實行新法,以法家為根本治國,數百年來,直到秦國統一天下,也沒見秦國過早滅亡或者國內因為嚴刑峻法而叛亂。

秦朝的滅亡在於秦始皇的改革過於激進,尤其是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宗法制到中央集權,秦始皇的改革太過激進,都是一步到位,沒有緩衝或者變通的做法,原六國民眾普遍不適應,原六國貴族普遍仇恨。



百姓反對的不是郡縣制,也不是中央集權,而是自已的生活是否能過得好一點,就是如此簡單,百姓的造反只不過是被六國貴族所利用,他們才是利益集團。

劉邦建立的漢朝,法律與秦國一樣,政治制度與秦國一樣,漢承秦制,百姓還是那一批人,為什麼漢朝能穩定下去?



因為劉邦將秦始皇激進的改革作了一些調整,將激進的郡縣制改為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在偏遠地區實行分封制,而且還是被閹割的分封制。可見郡縣制並不是秦朝滅亡的原因。

如果扶蘇能夠即位,除非他能像劉邦一樣改變政治制度,除非他有劉邦一樣的雄心壯志和長遠眼光,否則扶蘇這個皇帝還是會被利益集團裹挾,無法成事。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但扶蘇的能力與秦始皇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簡直相差百倍,從秦始皇時期,扶蘇的表現來看,扶蘇有幾個特點:仁義、軟弱、崇信儒學。

扶蘇的仁義史書上都說了,為了替460多術士求情,不惜直言納諫,哪怕是導致秦始皇大怒,他也沒有怨言,這就是仁義。



扶蘇勸諫秦始皇的話,主要來自儒家的思想,可見秦朝並不反對儒家,至少皇帝的長子都能學儒家思想,而且在秦朝廷上有眾多的儒家博士,很有可能扶蘇的背後站著一整個儒家學者的勢力,儒家又講仿古、講分封,是建議恢復分封制的堅決支持者。

比如博士淳于越,秦國統一天下,並且郡縣制都實行8年了,還出來反對郡縣制,建議分封制,可見分封制影響深遠。秦始皇當政時,是不可能更改的,如果扶蘇當政,是否會更改政治制度,而滿足利益集團的訴求呢?



所有的改革都有有風險的,除非扶蘇有劉邦的能力與氣魄,否則改革不成,不是天下大亂,就是被利益集團裹挾,以扶蘇的能力是無法解決的,到時候還會天下大亂。

扶蘇雖然能力欠缺,但是肯定比胡亥強多了,至少不會大肆屠殺宗室及大臣,至少對反秦運動會反映得相當迅速,那樣的話,反秦起義就難以成火侯,而會被打壓下去,至少在扶蘇一朝,反秦成不事,但並不表示秦朝就沒事了,各種勢力還會在暗流湧動。



秦始皇在世時,尚能壓制這些暗中勢力,但扶蘇在世就未必能壓制,這些勢力包括儒家勢力和原六國舊貴族勢力,反郡縣制勢力等等。

扶蘇還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軟弱,趙高、胡亥、李斯合謀假傳秦始皇詔書,逼扶蘇自盡,扶蘇不問緣由立即自殺,這就能看得出扶蘇是多少軟弱,蒙恬還知道申請複議,但扶蘇卻表現得非常軟弱 ,連原因也不想知道,連搏一回的命運也不願意一試,最終自盡。



作為一個皇帝,如果較弱,很容易被利用,像朝中大臣的政治主張也不盡相同,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政治理念一樣,但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蒙恬、蒙毅、馮劫、馮去疾等人能在秦始皇手下長期為官,政治理念也應該也秦始皇相差無幾,否則就不會受重用,扶蘇真的能夠壓制這些權臣嗎,尚是個未知數。

所以如果扶蘇即位,最大的可能就是,天下仍然會爆發反秦起義,但是扶蘇一朝勉強能夠打壓反秦義軍,但也耗盡了秦朝的積累,本來從秦始皇時代就開始大興土木,對外擴張,就將整個國家的財富耗去大半,再經反秦起義,秦朝在扶蘇手中不倒也是行之將傾,會在扶蘇之後的秦三世手中滅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認為扶蘇的繼承皇位,對秦朝可以有一定的延續作用。

1、扶蘇是皇長子,皇位的順位繼承人,在繼承權中,他的合法性相對最高。他的繼承,對於皇權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是最強。

因為秦朝的強權政策,實際上秦朝對六國故地的管控力都是基於秦始皇的巨大威信基礎上,而趙高和胡亥利用了秦朝法律上的漏洞才篡奪了皇位,本身合法性就被質疑。所以秦朝的三大軍團~長城軍團、嶺南軍團、關中軍團,有三分之二後來脫離了管控,特別是趙陀的嶺南軍團。

2、政治理念上,扶蘇有一定的寬容度。這個在他和秦始皇的分歧中可以看出,扶蘇對儒家、道家的治國思想有自己的見解。

這些見解會影響到後期秦國政策和法令的調整,逐步把六國的勢力進行消化。

3、從後來的西漢王朝治理國家的史實也說明,開展郡縣制,實行一定的惠民政策對長治久安有效果。

但由於扶蘇本人不是那種意志力特別強的強權人物,帝國經過戰爭形成的各種隱患無法消除,所以如果他繼承後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但他比胡亥要靠譜很多,所以延續更長一些秦朝的壽命應該可以。


小李探花愛讀書


直接回答,扶蘇當了二世皇帝,秦帝國依然會滅亡,整個秦漢走勢大致不變。原因如下:

第一,扶蘇是嬴政的長子,在一個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軍國主義國家裡,其受教育的內容應該不會超出法家和軍國主義這兩個基本框架。也就是說,他當了皇帝之後,不會改變秦帝國治理天下的基本方針。山東六國人民之所以會造反,這跟秦國的嚴刑峻法有很大關係。

第二,扶蘇成長的過程,也正是秦國不斷剪滅六國的時候。這個時候的秦國以法家思想為核心,以軍國主義為武器,在政治和軍事上不斷取得巨大成功。扶蘇和秦國高層完全沒有必要在一個經過實踐檢驗的治國方式上改弦更張,他們沒有任何可見的改革必要。換句話說,扶蘇上臺後不可能去想改革的必要性。因為秦帝國建立本身,就標誌著所有的對手和各種治國思想流派都是失敗者。秦帝國的滅亡就滅在軍國主義無法治理天下,一旦帝國停止擴張,帝國必然瓦解;也亡於法家思想本身具有極強的剛性上。(秦亡的原因很多,這裡一筆帶過)

第三,我們今天之所以對扶蘇抱有一絲幻想,是因為太史公的《史記》對扶蘇零星式的記載,讓我們覺得他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其實我更傾向於這是太史公的一廂情願罷了。首先扶蘇是長子,太史公以儒家所提倡的嫡長子繼承原則來做文章。其次,零星式地把扶蘇描繪成儒家思想的同情者,讓後來讀者有所幻想。最後,添油加醋的把焚書坑儒擴大化,然後凸顯扶蘇對嬴政的不滿。這些記載不足為信,看我上面兩點原因就可知了。

補充:改革之源動力在於秦庭高層要認識到問題之所在,但是秦以法家思想為靈魂,以軍國主義為利劍,終至橫掃六國,天下歸一。這一路的高歌猛進,同時也將非秦之治國思想踩在腳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讓秦庭高層有充足的理由認為秦之國策有問題?秦之大一統乃創世之舉,無先例可循更無經驗可借鑑。吾等後人是開了上帝視角才有“戰時"與”守成“之說。 帝國之政事猶如人之成長,秦帝國乃是我華夏帝國的幼年時期,幼年人犯錯不可避免。


風雨雲臺


答案是“會”

公子扶蘇執政,意味著他要化解秦始皇晚年遺留下來的各種隱患,這就要考驗扶蘇的能力,魄力。

如果扶蘇執政的話,就需要迫切解決3個問題

問題一:因為始皇帝築長城,蓋阿房宮,修帝陵,勞財傷命百萬人;

問題二:秦朝法律太嚴,施行連坐制,一人犯法,親戚領居都要受處罰;

問題三:橫徵暴斂遠遠超過了老百姓的承受極限;

我們在看看扶蘇的能力

能力一:扶蘇自小聰慧,但是有一副菩薩心腸,因而反對始皇帝暴政,被打發去邊塞。

能力二:跟著蒙恬在邊境打仗,為的是培養他的剛猛果斷;並在部隊立下了赫赫戰功。

扶蘇的能力剛好完美地解決始皇帝留下來3大問題,人民內部矛盾得到解決,就不會暴發農民起義,就不會有項羽,劉邦,就不會二世而亡!



嶼黎


我認為如果說秦朝的統治是扶蘇的話,那麼秦朝的統治一定能夠再度延長。


第一個原因:秦始皇連年征戰,征服各地採用的全是武力,但是秦始皇明白,國家想要發展下去,單單憑藉武力是不行的,所以遵從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才讓自己的兒子扶蘇去學習儒家思想,將來等自己退位以後能夠修養生息,讓百姓過上一個安穩的日子。

第二個原因,扶蘇一向都遵從民意,自小秦始皇就看的出來扶蘇心底非常善良,如果能夠讓扶蘇登基的話,秦國的百姓大多都會嚮往扶蘇,君臣合心才能治國安良。

第三個原因,扶蘇跟蒙恬將軍的關係非常好,而蒙恬也是秦國曆代的忠誠悍將,如果能夠讓蒙恬輔佐扶蘇共同治國,國家的發展一定能夠突飛猛進,並且蒙恬還能夠鎮守邊疆,保衛秦國的統一。


論治國~民心所向等等各方面原因,扶蘇都是最好的選擇,如果能夠讓扶蘇登基,儒家思想也會早日開始發展,那麼百姓的生活也會變得好很多,自然而然秦國的統治時間就會長。最起碼比14年的時間延長很多。


千萬萬千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由於和秦始皇的政見不同而被外放到長城,跟著蒙恬和匈奴玩彈子去了。

在秦始皇死後,中車令趙高和丞相李斯謀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為帝,並一紙詔書逼死了扶蘇和蒙恬、蒙毅,一年後天下大亂。李斯、扶蘇趙高先後被殺,繼位的子嬰出降,秦國這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僅僅十五年的國祚就滅亡了。

那如問題所說:如果當初秦始皇先昭告天下立了扶蘇為太子,那秦國還能走得更遠,成為媲美后世漢唐的國家嗎?我認為是可以的。

首先扶蘇這人比較賢明,他之所以不受父親喜愛就是因為他數次進諫,希望父親改變他那焦躁急進的治國方針,也因此被秦始皇安排到了北方。扶蘇的賢名可以說是天下皆知,連陳勝、吳廣起義時打的都是他的名號,可見如果扶蘇繼位的話,他肯定會先解決內部矛盾,

比如先停下一些耗資巨大的工程,如阿房宮、長城這些,再把南方的軍隊調回來,畢竟當時南方還是屬於蠻荒之地,秦始皇派了任囂、趙佗率五十萬大軍“南服百越”。除了給帝國增加幾個郡,擴充一下地圖版塊之外,對帝國的GDP是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的。

如果可以把南軍調回咸陽的話,後面就算關東大亂,函谷關內也不至於無兵可用,要章邯去用驪山囚徒抵禦了。

當然不是說扶蘇繼位,六國後代就不會反,因為分封制已經流行了數百年,秦始皇一句話就把它給取消了。對於老秦人來說或許是沒什麼影響,但對原六國貴族和治下的人民來說,驟然改變肯定是有些難以適應的。這也是為什麼陳勝每派出一人到原六國屬地,當地百姓就擁立他稱王的原因。

所以秦始皇在世時,六國人民還不敢有所圖謀,可秦始皇一死,六國之亂依舊會發生。不同的是,以扶蘇的賢名,叛亂的規模或許就不會像胡亥執政時那樣大,至少陳勝、吳廣就不能以他的名義來鬧事了。

而且扶蘇執政,蒙恬和蒙毅兩兄弟也不用死,這兩人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加上王離、章邯、李斯、趙佗等人,以及剛滅六國不久,精力、經驗、士氣依舊鼎盛的秦國精銳,完全是有能力平定秦始皇死後的六國亂局的。只要撐過這段時期,扶蘇就可以空出手來治理內政,改正父親以法家治國的方針,安撫人民,實行仁政,天下也就不會“苦秦久矣”了,大秦帝國絕對可以走得更遠,之後只要扶蘇選好繼承人,大秦絕對可以媲美漢唐。



一貳一橙


有這樣的可能性,而且還很大,我們都知道秦朝是亡於苛政,《史記·陳涉世家》中有一句名言叫“天下苦秦久矣”。秦朝人苦的是什麼呢?是沉重的賦稅嗎?實際上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下推行的“輕罪重罰”制度,過於嚴苛的法令導致了自身的滅亡。

劉邦當初押解犯人前往驪山時,因為跑了幾個犯人,這些在秦律中都屬於死罪,走投無路的劉邦只好起義。而與秦始皇繼續執行的苛政相比,公子扶蘇卻是一個具有仁君風範的人。不過關於扶蘇的歷史資料比較少,不過從這些資料中我們能夠看出如果扶蘇登基的話,秦國確實有可能會延續下去。

扶蘇為人寬仁,但也迂腐不知變通

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扶蘇就曾上諫秦始皇:

  1. 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資治通鑑卷八》

可見,扶蘇還是具有政治遠見的,意識到過於嚴苛的政策會引起社會的動盪,所以,如果扶蘇能夠執政,那麼從商鞅以來推行的許多苛政極有可能被廢除,那麼秦朝無疑間就會延續下去。不過扶蘇的上諫並沒有得到秦始皇的贊同,反而讓秦始皇很生氣,把他派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戍邊。

  1.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於上郡——《資治通鑑卷八》

秦始皇駕崩後,趙高、李斯和胡亥一起密謀篡改遺詔,趙高為什麼要篡改遺詔的原因其實就是害怕扶蘇上臺後,自己就會失勢,不僅他害怕,李斯也害怕:

  1. 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史記·李斯列傳》

從趙高的這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扶蘇的賢明讓趙高害怕,也讓李斯害怕,因為他們都知道扶蘇一旦上臺,必然會廣納賢才,那麼到時候他們的地位就會不保。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勝吳廣起義時都打的是扶蘇的旗號:

  1.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史記·陳涉世家》


可見,扶蘇當時不論是在朝廷還是民間的名聲都比較高,所以他上臺後極有可能讓秦國的壽命繼續延續下去,因為他只要通過廢除秦朝存在的一些苛政,廣用賢才,那麼民間的反抗情緒必然會消減下去。

而扶蘇面對的反抗最多隻是那些諸侯國貴族後代的復辟行動,但是在軍事上扶蘇有蒙恬支持,所以這些貴族後代的復辟很難得到農民的支持,形成大規模的起義,所以,應該說扶蘇沒有執政是十分可惜的。

同時,這其實也有他自己的緣故,在性格中有迂腐、木訥不知變通的一面,當趙高等人假傳詔書命令他自殺時,蒙恬表示了懷疑,但扶蘇卻大哭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

如果說扶蘇當時能夠聽從蒙恬的建議,大秦帝國的命運或許就大不相同了。


圍爐談史


答:如果扶蘇稱帝,秦朝可以多傳幾世。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嬴政在巡遊的過程中突然感冒,發燒。於是巡遊過程中斷,隊伍轉到沙丘修整;準備待始皇帝感冒痊癒之後再回首都。可是沒有想到的是,這次的感冒似乎很嚴重,始皇帝一病不起與世長辭。

在始皇帝還沒有嚥氣之前,快速下了一道聖旨。聖旨明確要求扶蘇以太子身份回國都咸陽主持葬禮,之後繼承皇位。

始皇帝英明一世,糊塗一時。

始皇帝在位時利用祖宗積累下的財富,以及自己的努力成功的統一了六國。

在嬴政之前秦國已經是國際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從公元前359年左右衛鞅來到秦國並受到重用之後,秦國就搭上了改革發展的高速車。一路高歌猛進成為戰國最強。

秦能統一六國衛鞅功不可沒,秦始皇容納人才李斯為相使秦國更加強盛這是秦始皇的功勞。

始皇帝為什麼沒有很早就立繼承人,他為什麼不像他的先祖一樣早早的就確定繼承人呢?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敗,也給了小人趙高機會……

趙高的徒弟是贏胡亥,嬴政最小也是最寵愛的兒子。趙高職位不高卻是領導身邊的人,負責保管玉璽,李斯一隻眼裡只有利益的“老鼠”他們在始皇帝死後果斷的更改了嬴政的命令。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扶植胡亥為帝。

誰做皇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領導的人品如何直接導致集團的興衰:

贏胡亥做了皇帝以後就對趙高說:老師,我覺得我應該要好好享受生活;工作的事就麻煩你多費心了。趙高說:您放心工作有我。

於是陳勝吳廣起義的事胡亥不知道,因為他不想知道。他只想聽好聽的,所以各地起義胡亥也不知道,他只想好好的享受生活。所以強大的秦國在胡亥的手裡很快就滅亡了……


為什麼我們都看好扶蘇呢?在扶蘇被嬴政派去和蒙恬戍邊,原因是扶蘇反對嬴政的“焚書坑儒”。他認為壞人只是一小部分,現在全國統一了應該要放寬政策,讓人民過上幸福的日子。

從扶蘇的政治主張來看,一旦執政必定解決溫飽問題,放寬政策緩解矛盾。再加上蒙家掌握了秦軍一半以上的精英部隊,文武配合必定能夠延續秦國的國運……


蟻史為諫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扶蘇,秦始皇嬴政的大公子,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被朝中許多大臣認定為秦朝的第二任繼承者,也就是秦始皇百年之後的二世皇帝。不過還沒有立為太子,也不知始皇帝是怎麼想的,按道理來說,皇帝登基之後,是要立太子的,來穩固秦朝的統治。


不過始皇帝並沒有,一直到死,都沒有立為太子。只是在臨終之前留下了一份遺詔:立公子扶蘇為二世皇帝。可是他千算萬算,沒有料到身邊的大太監趙高的私心。趙高這廝與丞相李斯密謀篡改了遺詔,立了始皇帝的小公子胡亥為帝,而扶蘇被派去的使者逼其自刎。可惜了一個仁德的公子啊!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扶蘇登基為帝的話,這個龐大的大秦帝國能夠避免被滅亡的命運嗎?換句話說,能夠走遠嗎?

我想應該可以的。畢竟秦朝滅亡的原因有一部分和秦二世胡亥暴政有關,準確說來,應該是個趙高有關。胡亥只不過是趙高控制秦朝大權的傀儡罷了,在處死李斯之後,可以說整個秦朝大權都掌握在趙高手裡。若是扶蘇登基,首先要除去的就是趙高,另外還有李斯。除去這二人,整個大秦帝國也不會很快分崩離析。當然了,這還不夠,秦朝看似強大,但其內部已經腐朽到骨子裡了,地方上的六國舊貴族也蠢蠢欲動,始皇帝在還好,畢竟餘威還在,但他死後,就沒有一個人能夠統治住這個天下,即使是扶蘇也不行。


所以說扶蘇如果改革秦朝國政成功,倒還能讓秦朝走得更遠,如果沒成功,那就只能夠被別人取而代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