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阿拉伯與拜占庭的衝突,融合出新文明,促進雙方藝術、文化的發展

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出了太多太多優秀的文明形態,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提起在中世紀世界文明進程中大放異彩的阿拉伯文明與拜占庭文明。

一個不可被低估的文明—阿拉伯文明。

有句著名的格言曾在古阿拉伯廣為流傳:“人最美的裝飾品是知識”,阿拉伯民族有一顆熱愛學習,熱愛文化的靈魂。在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動盪戰亂中,眾多希臘古老經典著作流失毀壞,然而慶幸的是一部分被這個熱愛文化的民族保存,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光輝的"阿拉伯翻譯運動",也才使得後來的西歐人重新擷取希臘,羅馬文化碩果。

阿拉伯與拜占庭的衝突,融合出新文明,促進雙方藝術、文化的發展

"阿拉伯翻譯運動"不僅使人類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當時保留傳承下來,還為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阿拉伯還是文化交流的橋樑。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中國人那裡學會了造紙術,並且在公元794年,建立了第一座造紙作坊,佔領西西里島和西班牙後又將造紙術引進了歐洲。

大約771年,一位印度學者的數學論文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後,阿拉伯人發現將這種數字應用到生活中十分便利,於是這種數字不僅傳入歐洲甚至傳播到世界各國,這種數字就是我們使用的阿拉伯數字。

歐中文化中波折且閃耀的文明—拜占庭文明。

拜占庭文明在歐洲古典文化向中世紀文化的過度中孕育,6世紀拜占庭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查士丁尼興修聖索亞非大教堂,頒佈了«民法大全»等。7到9世紀便跌入了"黑暗時代",向西擴張,實施奴隸制激起人民的不滿,加之外族的侵襲,國力衰退,聖象破壞運動摧殘文化發展,加深封建化,國家世俗實力大增。

阿拉伯與拜占庭的衝突,融合出新文明,促進雙方藝術、文化的發展

拜占庭帝國信仰的東正教

黑暗不會長久存在,9到11世紀再次迎來"第二個黃金時代",馬其頓王朝大力推廣對文化財產的保護和傳承,進而湧現出大批優秀學術愛好人士,宗教藝術也再次被人們尊崇。

拜占庭文化起起落落,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對歐洲文化做出的貢獻。保存希臘古典文化,吸引大批學者彙集,修建圖書館;推動中古西歐醫學發展,引進玻璃製造技術;承認保加利亞人建立的國家,併為其創造西裡爾字母體系;為文藝復興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礎。

阿拉伯的長驅直入與拜占庭的反擊

有徵服就有衝突,公元7-8世紀,穆斯林統一國家後,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野心勃起,便開始急速擴張土地,穆罕默德不斷派人攻擊穆爾塔、加薩尼部落、塔布克、敘利亞等。

636年在雅穆克河谷穆斯林擊敗拜占庭,拜占庭軍隊實力遭到沉重打擊,對拜占庭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失敗,可是穆斯林大軍也並未就此止步,而是繼續兵分四路,浩浩湯湯統治眾多地區,控制巴基斯坦,降服約旦,佔領地中海東岸。640年拜占庭在敘利亞的最後盾牌凱撒利亞被擊穿。

阿拉伯與拜占庭的衝突,融合出新文明,促進雙方藝術、文化的發展

公元637-638年,敘利亞各個省份都被穆斯林所統治,在639年末到640年初,阿穆爾·阿綏率軍從巴勒斯坦進入埃及,不斷進攻巴比倫城和亞歷山大城;642年因為內部分裂的原因,拜占庭撤離,羅馬帝國在埃及的統治失去;645年拜占庭贏回亞歷山大後還未得到發展就再一次失去;652年穆斯林對西西里島的突襲使得拜占庭帝國國民生活凋敝,更不用說擁有規整的軍隊。

655年對拜占庭和阿拉伯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阿拉伯內部不和,為解決內鬥放棄了對君士坦丁堡的攻打,讓阿拉伯人未曾料想到在內鬥期間。拜占庭人積蓄力量,發明新式武器,等到阿拉伯人捲土重來進攻君士坦丁堡時卻被嚇得聞風喪膽。阿拉伯人也失去往日的雄風霸氣,拜占庭在新式武器的庇護下,一洗前恥,一點一點奪回曾經屬於自己的土地。

阿拉伯與拜占庭的衝突,融合出新文明,促進雙方藝術、文化的發展

拜占庭守軍向哈里發投降

阿拉伯與拜占庭的戰爭曠日持久,戰戰停停,不斷糾纏,不斷抗衡,分分合合,在時代的演變中,沒有戰爭就沒有發展,沒有槍林彈雨就沒有科技進步,不是隻有阿拉伯與拜占庭有長久的戰爭,很多國家都在有聲或無聲的進行著。作為普通民眾來說,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的國家處於戰亂鬥爭中,都期盼多喜樂,長安寧的生活。

碰撞中的融合

阿拉伯與拜占庭雖然一直在碰撞,但我們也應該用積極的眼光來發現它們的融合。在前面對阿拉伯與拜占庭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兩個國家都對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非常珍視。

阿拉伯人雖然征服國家,擴張土地驍勇強勁,但是對待古代建築卻宛如疼愛瓷娃娃一般,用重金聘請一大批優秀有才能的建築師,保護文物,維修城市設施。哈里發們也誇讚拜占庭搶奪天工的建築藝術,仿造拜占庭城市建築,還將阿拉伯傳統的建築技藝融匯在裡面,形成了屬於本民族獨特的建築風格。

阿拉伯與拜占庭的衝突,融合出新文明,促進雙方藝術、文化的發展

當時拜占庭的鑲嵌畫也是十分精美絕倫的,一筆一畫勾勒的線條優美流暢,再加上耀眼奪目的石塊和玻璃塊,最後填充上金燦燦的顏料,簡直是令人拍手叫絕,一點都不忍心用手去褻瀆它的美,哈里發也被這種技藝征服,派人前去學習掌握這門技術。

阿拉伯與拜占庭的衝突,融合出新文明,促進雙方藝術、文化的發展

拜占庭魚圖案的鑲嵌畫

後來,拜占庭也贈送給阿拉伯數百幅鑲嵌畫。當然阿拉伯人不只是熱愛拜占庭的建築繪畫,還熱愛拜占庭收藏的書籍,哈里發看到拜占庭修建圖書館珍藏書籍,便下令讓將士修建好幾個輝煌磅礴的圖書館,修建圖書館後又用豐厚的財產物品交換在拜占庭的希臘書籍,派人學習拜占庭的文化。

這樣一個熱愛文化的國家勢必會吸引無數的學者作家,沒有令眾人失望的是,哈里發麥蒙修建學術討論文化館,大力支持文化事業的發展,不惜一切代價從各地蒐集優秀著作。阿拉伯為了聘請一名學者講學曾提出不與拜占庭發生戰爭,還給予大量金錢。

我們不得不對阿拉伯的這種學習精神,愛才精神點贊,他們散發著一種與生俱來令人折服的氣息,可以拋昂首征戰也可以低身求教,在衝突中學習,在學習中壯大。

阿拉伯與拜占庭的衝突,融合出新文明,促進雙方藝術、文化的發展

學習中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不僅學習建築繪畫,還學習拜占庭的管理制度 阿拉伯在持續擴張中擁有了大片疆域,光有地皮,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無法維持國家的長久穩定安寧,所以在此刻學習拜占庭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高效的。

因為畢竟阿拉伯的鐵蹄所踏之處都是拜占庭從來的領土範圍,學習其固有的中央集權制度,再結合阿拉伯本國的實際情況,便可以很好的管理浴血奮戰得來的戰果。任何一個國家在管理制度方面切不可一意孤行,實習一刀切的制度,想要讓征服地的人民心甘情願臣服,最重要的是在管理方面符合大眾的心理接受。

兩文明對抗中的反思

文明與文明就是這樣,在動盪中交融,在學習交流中發展自己。從阿拉伯文明與拜占庭文明的碰撞與融合中,我們應該看到這些:

  1. 戰爭是殘酷的,我們都不願意生活在槍林彈雨中,也痛恨戰爭,但我們不應該用這種消極的思維看待事物,透過表象看本質,我們不得不承認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發展,迫使落後領域更替,薄弱領域加強,促進各方面協調前進。
  2. 戰爭也不是任性任意挑起的,每一次戰爭的發起都與政治經濟文化利益緊密捆綁,雖然阿拉伯與拜占庭經常處於戰亂狀態,但是和平相處的時間總是佔多數,因為大家都懂得"合則兩利"的道理,畢竟和平時期彼此帶來的利益是更長久的,人民創造的財富也是更豐富的。
  3. 衝突與交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沒有永久的低谷期也沒有永久的巔峰,就像拜占庭雖然前期一直被阿拉伯蹂躪摧殘,但是隻要力量積蓄夠了就可以翻身,終於,在君士坦丁堡時拜占庭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曙光,阿拉伯人也失去了往日的氣焰。所以,當你久處黑暗時不要放棄,再堅持堅持,敵人總有打盹的時候,相信光明就在黑暗的邊緣。
  4. 大丈夫能屈能伸。阿拉伯可以為了國家地盤拋頭顱灑熱血,也可以卑躬屈膝學習別人的文化制度,花重金請對立國的優秀學者講學,在不如別人的方面肯低頭學習是很重要的,當今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確保自己擁有的先進技術不被替代,唯有時刻謙虛學習才能長遠發展。

總結:

阿拉伯文化之所以繁榮,是因為阿拉伯文化可以繼承先祖文化,保留傳統特色,同時又有善於發現新事物的眼睛和接受新技術的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阿拉伯文化。其次,阿拉伯人在擴展中並不是一味的破壞,而是對工商業予以保護,並且花重金鼓勵其發展,有了工商業的繁榮,無疑是對文化發展奠基。

和阿拉伯有用同樣配置的拜占庭為何會隕落?拜占庭文明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封建奴隸制,在時代演變中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內部矛盾和民族叛亂應用產生,拉丁帝國的入侵,各種綜合原因相繼襲來,使得拜占庭內外皆亂,最終只能接受衰落的結果。

阿拉伯與拜占庭的衝突,融合出新文明,促進雙方藝術、文化的發展

帝國的沒落

每一種文化都有與眾不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發展,在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文化碰撞,而這個過程中若能以本民族的文化為根本,相互影響,滲透,吸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那麼都會迎來絢麗多彩的美景。處在多元化的現在我們更應該尊重不同文化,學習借鑑各種有利於自己前進的文化,實現雙方文化的共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