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爱修道且驭下严苛的嘉靖皇帝

爱修道且驭下严苛的嘉靖皇帝

影视剧照

明武宗朱厚照死后,因为朱厚照没有留下子嗣,朱厚照又是独子;内阁和张太后(朱厚照生母)只能根据嫡法从宗室中寻找,最先找到的是孝宗朱佑樘最大的弟弟兴献王朱佑杬,可是这时的朱佑杬已经去世,但他有一个儿子朱厚熜,而且是嫡长子。根据嫡法朱厚熜应该继承皇位。确定了继承人,因为朱厚照没留下遗照,内阁和张太后在武宗朱厚照驾崩当天就以朱厚照的口吻写了一份遗照:“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轮序当立,已尊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太庙,请于慈圣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礼太庙,君临天下。”

朱厚熜这时已经十五岁了,而且朱佑杬十分喜爱这个孩子,从小就学习诗书之类的东西,拜访名师,到这个时间他已经有了完全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迎驾团到达湖北兴献王府后,经过一些礼节性的仪式,朱厚熜就带了些亲信随迎驾团前往北京。可是刚到北京准备进入皇宫的时候叉子出现了,直接继承皇位应该走正门——大明门;内阁却给朱厚熜安排的是走偏门东安门。现在的内阁首辅是杨廷和,杨廷和本来计划是先要朱厚熜走东安门,先住在文华殿做皇太子,然后接受大臣劝进继皇帝位。可是朱厚熜不干了,根据遗诏(虽然是杨廷和等人拟定,但名义上是朱厚照说的话,杨廷和也没法改)他是来京继承皇位的,不是做皇太子的。内阁之所以给朱厚熜制定这么一套程序,就是要给新皇帝“立规矩”,要与文官打成一片。朱厚熜拒绝这样的安排,不进皇宫。迎驾人员派人告知内阁,杨廷和等人也很坚决,必须从东安门进。双方就这么进入僵持状态;后来张太后出来打了个圆场,说帝位不可以长久空虚,就按照遗照来吧。太后既然都同意了,内阁只得更改原来的流程,要大臣去皇宫外劝进朱厚熜,然后从正门大明门进宫继皇帝位。进宫后就该准备登基事项了;其中有重要的一项就是继位诏书。但给的时间被内阁安排的很短,朱厚熜来不及仔细看继位诏书内容,但是把内阁给他拟定的年号“绍治”改成了“嘉靖”。这些事都做完,朱厚熜正式成为大明皇帝。但这跟内阁的事还没完,在继位诏书里面跟以往继位诏书类似,是列了数条前朝的弊政,比如压缩皇室开支、裁减皇宫冗员、清理一大批皇亲勋贵、太监的土地、清退一大批的锦衣卫和宦官。这些措施百姓也确实可以得到很多好处,但是文官也在这个继位诏书中存在私心。就是对于官僚集团存在的问题只字不提,这才是国家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官员结党营私、非法经商、文官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这个继位诏书明显还有被官员利用打击敌对势力、隐瞒自身违法事实的目的,行政系统的问题比诏书中说的内容都严重,却只字不提。比如正德朝的内阁大学士梁储,朱厚照想出去视察边境给拦回来;朱厚照要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这个梁储却拒绝起草诏书;朱厚照要南巡也跪在皇宫门口不让去;等朱厚照到达南方又跪着求皇帝尽早返京。但这么个人梁储在家乡广东纵容家奴胡作非为。他的儿子梁次摅(shu)凭借他的权势夺取当地一个杨姓地主田产,梁次摅为了达到目的竟然杀了杨姓地主家二百口人,直接把人家灭门。就这种事打死一两个就不得了了,这个梁次摅居然敢明目张胆的杀二百多口人,可见无法无天到何种地步。杨家的二百多口人命的案子估计一定会是死刑了吧,但是梁次摅最后只是被发配边关了事。可是有梁储在,梁次摅又被他爹走关系调回了广东老家,后来居然还把官做到了广东都指挥佥(qian)事。就这样梁储还被吹成了大贤臣;像这样的事多了去了,对国家的损害比那些太监、锦衣卫啥的也严重多了,但是杨廷和等人确认为没必要把此类事写进继位诏书。

爱修道且驭下严苛的嘉靖皇帝

影视剧照

朱厚熜刚需做皇帝那会跟内阁相处的还比较融洽,但是这种融洽的关系很快就破裂了,因为内阁要给朱厚熜“立规矩”——叫自己伯父(孝宗朱佑樘)为爹,叫自己爹为叔叔。朱厚熜跟朱佑杬感情很深厚,朱厚熜觉得内阁这个要求很过分,拒绝接受。朱厚熜本来想给朱佑杬上皇帝称号,下旨要内阁商量追封个什么;但内阁接到圣旨根本没有研究给朱佑杬上什么称号,认为朱厚熜是继承的孝宗的皇位,应该叫孝宗叫爹,叫朱佑杬叫叔叔。内阁还说朱佑杬就你一个儿子,没关系,我们再从宗室中过继一个给朱佑杬做儿子,继承香火。朱厚熜拒绝这样的办法,下旨再议。可是内阁讨论来讨论去还是那个结果,基本还是原来奏章的内容,只是给加上了汉朝定陶王和宋朝濮王的典故来论证这样做的正义性。朱厚熜再次驳回内阁奏章要求再议;可是商议的结果仍旧是原来的结果,但是内容上做了调整,以前是说给朱佑杬过继一个宗室的孩子继承香火;这次改了,说等皇帝儿子多了,把第二个儿子过继给朱佑杬做孙子,这样就两全其美了;这次上奏还增加了点内容,就是增加了一篇程颐关于论述濮王的观点的文章,想要朱厚熜看看理学大师是怎么看待濮王这件事的。内阁感觉这很完美了,但是朱厚熜没有感觉到一点妥当。同样驳回再议。此时的朱厚熜仅十五六岁,跟那些老练的官员过招,从儒家理论上无法驳倒他们,显得还有些招架不住;只能用皇帝的权威对抗他们。就这么着互不退让,事情陷入僵局。

堂堂大明帝国的皇帝,居然连自己爹都不能喊爹的权利都没有,听着像是个笑话。朱厚熜被逼的跟当年的朱厚照一样,放下皇帝尊严,采取示弱的方式要内阁放他一马。给大臣们送点钱,还请杨廷和进宫,朱厚熜虚心求教,毕恭毕敬,还打算给杨廷和最高荣誉头衔——太师。但是杨廷和这是个老道的官员,对皇帝也十分尊重,但是改伯父叫爹的问题没得商量,太师头衔我也不要。

文官们对这个事这么团结起来,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要为孝宗立后;明孝宗在文官眼中是有着伟大光辉形象的明君圣主,必须要孝宗的光辉形象代代传唱,孝宗偏偏只有朱厚照一个儿子,朱厚照无后,所以孝宗无后这是文官们怎么也无法接受的。如果朱厚熜答应了内阁的建议,那文官集团就取得了一定对抗皇权的资本:当朱厚熜执政一不符合文官意愿的时候那他们就会拿孝宗教育朱厚熜“想当年你爹怎么怎么样。”

文官绝大多数都是站在内阁这边的,但是文官队伍总有反对意见,首先出来的是兵部主事霍韬,他也就是一个正六品官员,他的反对意见最初不是直接上奏皇帝,是找的礼部尚书毛澄表达了一下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霍韬得到了拒绝;霍韬这才直接上奏皇帝朱厚熜,霍韬在奏章说,继统和继嗣是两个概念,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比较荒诞。朱厚熜看后十分高兴,可是内阁知道后霍韬被言官们的弹劾奏章压得喘不过气来,被迫告老还乡。但是这事还没完,也不代表文官集团取得了胜利,朱厚熜妥协。

文官集团第二个支持朱厚熜的是个品级更低的官员“观政进士”张璁,高级官员立场都十分明确:支持内阁。这个观政进士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六部的实习生,没有品级。虽说是个实习生,但年龄不小了,张璁是四十七岁才考中进士的,年龄与杨廷和相仿。实习期过了才能根据情况授予实权。但也就是这个张璁,终结了杨廷和的仕途生命。张璁同样也没有直接上奏皇帝,只是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礼仪问题。只是找老乡礼部侍郎王瓒说了下自己的看法,也说继嗣和继统是两码事,现在的事也没法跟汉哀帝、宋英宗作类比。王瓒也觉得说的有点道理。私下找杨廷和说了一下,杨廷和和颜悦色的听王瓒把话说完,即没说对也没说错就把王瓒送走了。可是很快王瓒就被贬官到南京去了。张璁一看懵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礼仪问题呀,这是政治斗争呀;再说王瓒也是因为自己被贬官的,心里愧疚;张璁决定冒险向皇帝上奏章,张璁的这个奏章逻辑性更强,理论性更高,张聪认为管伯父叫爹,管爹叫叔叔的说法不成立。理由如下;

第一:继嗣和继统是两码事;武宗遗诏上没说继统必须继嗣,只说“朕皇考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没有提及给孝宗做儿子的事。这就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百官都说孝宗十分英明贤的,要给孝宗立后。如果朱佑杬不死,难不成也要朱佑杬给孝宗做儿子?汉代的汉文帝刘恒也不是前任皇帝刘弘的儿子,没有继嗣也做了皇帝,也没有人质疑汉文帝皇位的合法性问题。

第二:皇上对亲生父母的尊崇是大孝的表现;如果连自己亲爹都可以换,还有什么道德可言。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里长出来的,而是发乎人情。人情才是礼的根本。抛弃这种人情父子伦理纲常空谈礼仪没有意义。

第三:朱厚熜的生母还在世,那见了面是称呼妈(母后)还是称呼婶婶(皇叔母)?称妈自然行母子之礼,只有皇帝跪母亲的份;若是称呼婶婶,与皇帝见面就是妈跪儿子,这就变成了纯粹的君臣之礼。这对于儒家弘扬的孝道是极大的背离。

第四:现在的情况不能跟汉代的定陶王、宋代的濮王相提并论。因为当年的汉成帝在世时就已经把定陶王过继过来立为皇太子;宋仁宗也是在世时就把濮王过继过来立为皇太子。所以定陶王和濮王也就是后来的汉哀帝和宋英宗继承父亲的皇位是没有人质疑的。可是现在是不一样的情况,孝宗有自己的儿子朱厚照,是朱厚照死后无子嗣,朱厚照跟朱厚骢才是前后的两位皇帝,他们只是堂兄弟关系;再者孝宗生前也没有把朱厚熜过继过来。因为孝宗死的时候朱厚熜还没出生,他们压根没见过面。之前就没有完成继嗣的流程,所以不不能拿定陶王和濮王的事来对比。而且在宋英宗(濮王)的问题上内阁也没有把事说全。宋英宗最初迫于群臣压力同意称亲爹为皇伯父,可是宋英宗皇位稳固后又被改回来了,还是称亲爹为皇考。

第五:内阁等人奏章还说要皇帝看看理学大师程颐的观点;但程颐也说过依照礼制长子是不可以过继给别人做儿子的。还说如果继承祖父(宪宗)的那一宗(孝宗)因为无子嗣(武宗)断绝了,就不应该继承断绝的那一宗(孝宗——武宗这一支)而应该继承祖父这一宗(宪宗)。话很明白,朱佑杬是宪宗朱见深的儿子,之前孝宗这一支继承了宪宗的衣钵,不巧断绝。那朱厚熜作为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只需要从宪宗那里继承。换成白话文就是孝宗一脉没有继承好宪宗传下的衣钵,为了不使香火断绝,那朱厚熜不应再从孝宗这一支继承,而应该从宪宗那里继承。

爱修道且驭下严苛的嘉靖皇帝

嘉靖像

这几条都是针对内阁等人奏章提出的意见。这几条意见理论性更高,他人也不好驳倒。朱厚熜看后激动地都想哭了(原文:“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内阁等人在弹劾八虎的时候就把朱厚照逼哭了;这次有成功的把朱厚熜逼哭了。内阁也是够可以的。张璁的奏章被拿到朝堂上公开宣读,大臣们议论纷纷,但没有大臣可以驳倒张璁。文官集团也开始分化,装糊涂和真糊涂的渐渐区分开,装糊涂的继续支持内阁;真糊涂的似乎被张璁的奏章点醒了点,转而支持张璁。内阁之所以敢这样对待皇帝,那是因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权,皇帝的命令需要经过内阁票拟才可以生效;或者可以直接拒绝执行,退回皇帝的命令,这就是封驳权。因此内阁权力很大。内阁等人跟对付霍韬一样弹劾张璁。朱厚熜当然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弹劾奏章一概留中不发。也正在这个时候兴献王妃(朱厚熜生母)来京凑热闹,刚到北京又遇到以什么身份进宫的问题,兴献王妃听说自己的儿子要给别人做儿子,那是一万个不高兴,拒绝入城。朱厚熜也再次表现出强硬的姿态多次否决礼部制定的程序,要求以皇太后的身份进宫。这遭到内阁杨廷和等人的坚决拒绝。事情再次陷入僵局。这时的朱厚熜面对无望的局面,想找张太后请求退位,自己跟随母亲回湖北继续做兴献王。这时的朱厚熜并不是采取的以退为进的策略,这是他哭着哀求张太后的(真打算退位的)。张太后当然要挽留朱厚熜,但是朱厚熜丝毫没有改变主意的想法。因为张太后是支持内阁的,因为这符合自己的处境,如果朱厚熜叫孝宗爹,那朱厚熜就得叫自己妈,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更大。张太后跟内阁商量后做了让步,同意兴献王和兴献王妃改称兴献帝和兴献后,但是不能加皇。朱厚熜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再争。如果朱厚熜退位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双方都承受不起,会引起明朝自开国以来帝位传承的法统危机,事情以后会怎么发展谁都不知道。但是管孝宗叫什么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朱厚熜接着跟内阁斗法,内阁采取封驳的办法抗议朱厚熜的做法。皇帝与内阁再次进入僵持局面,或者说继续以前的僵持局面。观政进士张璁实习期结束后内阁毫不犹豫的把张璁安排到南京去了。那些力挺内阁的官员无一例外的得到了晋升,如都御史何孟春反对朱厚熜做法,就被内阁升任为户部侍郎;同样的都御史林俊也是反对朱厚熜的做法被内阁升任工部尚书。就这么成年的僵持着,嘉靖二年宫内发生大火,很快就有官员在此时做文章,上奏说这就是皇上违背礼法,不称孝宗为皇考的惩罚。这一招对朱厚熜果然有效,朱厚熜这个人即迷信,又爱修道的。朱厚熜同意称孝宗为皇考,朱佑杬被称为本生皇考。就是继父和生父的关系。内阁的杨廷和对这个结果还是接受的,最终这样结束了僵持局面,大礼仪之争也要告一段落。但这不是内阁的胜利,因为时间在朱厚熜这边,等朱厚熜帝位稳固,对锦衣卫和军权掌握熟练后内阁就左右不了皇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