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古砣工痕第二要義是“鑽孔痕”。

由於古玉的工痕直接取決於所使用的工具,利用現代工具無論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藝痕跡,“鑽孔”是古玉鑑識中又一重“點”所在,不可忽視。

古玉鑽孔工藝發展過程,可分為兩大部分:

一是桯(ting)鑽工藝:

桯鑽俗稱“實心鑽”(圖1),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為早期玉器鑽孔的主要工具,一直沿用到近代。最早的桯鑽工具為瑪瑙、火山燧石等製作的箭頭,人們用其直接在玉器上帶動潮溼解玉砂進行旋轉打孔。後來出現了弓,利用弓來帶動鑽頭加工,大大提高了鑽孔效率。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1

早期桯鑽主要靠人力手工轉動,幾乎無法達到在同一個點上一次完成,必須要反覆起鑽,所以形成特點為:

(1)馬蹄孔:必須要反覆起鑽才能完成鑽孔,所以洞口變化不規則,往往呈現馬蹄孔現象(圖2)。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2-1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2-2

(2)廢棄鑽孔點:由於碰到玉質過硬點無法繼續完成,常常出現廢棄鑽孔點(圖3)。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3

(3)喇叭口:新石器時代玉器桯鑽孔常常會出現喇叭口,當被磨製物體的硬度與鑽頭材料的硬度比較接近時,被加工的玉器與鑽具之間相互磨損消耗,使較粗的鑽頭前端慢慢被磨細,無法再下鑽,而鑽頭的後部直接與孔口接觸研磨,使孔口的倒角度越來越大,最後形成外大內小的“喇叭口”(圖4)。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4-1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4-2

(4)蜂腰孔和象鼻穿:為了提高工效,常常兩面對鑽形成蜂腰孔,或者單面“象鼻穿”(圖5)。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5-1:桯鑽蜂腰孔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5-2:桯鑽象鼻孔

鑽孔,無論是桯鑽還是管鑽(後條介紹),都用潮溼的解玉砂為介質,由於進入鑽孔的解玉砂的粗細不同,都會在孔壁殘留間距不等、深淺不一的螺旋狀痕(圖10)。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10-1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10-2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10-3

古玉學步(14):鑽痕細查考 孔中藏奧妙(上)

圖1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