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孩子的壞習慣怎麼養成的?直到現在才發現,這3個原因是元凶!

家教智慧

那天在一個城市做活動,許多家長也都熱情的來聽講座,其中聊的最多的是孩子的習慣問題,這個和我在平臺後臺收到的諮詢信息差不多,看起來這是線上線下家長們都很關心的問題。在現場的活動中我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你覺得孩子的習慣是怎麼養成的,他們一般也都很茫然。現場有的家長帶了小孩來,就可以看到有的小孩會東奔西跑,有的則很安靜,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兩個家長一個本身拿著筆記本在記錄,孩子安靜地坐在邊上看書,有時家長會側身和孩子輕聲聊幾句;另一個家長拿著手機,大多數時間是在滑屏看手機上的信息,孩子自由的在場內遊蕩,無目的。

孩子的行為習慣基本上都來源於父母,因為在他們沒有進入學校以前,大部分有效的習慣已經養成了,這裡的習慣是中性詞,可以是好習慣,也可以是壞習慣,養成的路徑基本一致,在孩子的習慣養成上,父母的作用無比重要。

孩子的壞習慣怎麼養成的?直到現在才發現,這3個原因是元兇!

對孩子來說,壞習慣一旦形成,就像頑疾一樣很難再改了。因此爸爸媽媽與其是事後再去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還不如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其實,孩子所形成的壞習慣,直接與家庭環境有關,往往是家長們的一些行為習慣,會在無形中影響到孩子。

我們來看看孩子形成壞習慣三個“元兇”。

1.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基本上成為共識。通常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大多數是受到爸爸媽媽或家人的影響,比方說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

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

會場上兩個孩子的對比也是兩個家長的對比,專注聽講專注筆記的家長和漫不經心不停滑手機的家長,對應的是兩個不一樣的孩子。現場我請那位專注記筆記的家長聊一聊晚上怎麼陪孩子,果然,她說的條分縷析,陪著孩子閱讀繪本,或者讓孩子寫話,總之,根據孩子的需要,陪著孩子,蠻開心的。

孩子的壞習慣怎麼養成的?直到現在才發現,這3個原因是元兇!

2.縱容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

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的不良行為,採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那些惡性案件之後深陷牢獄的囚徒,有相當部分都具有童年的問題,而父母的縱容是共性的問題。

後天環境和後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父母瞭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並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

遠離壞習慣,養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實嗎?

孩子的壞習慣怎麼養成的?直到現在才發現,這3個原因是元兇!

3.重複

習慣是行為不斷重複製造出來,並根據自然法則養成的。

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複N次就會成為習慣。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遊戲。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重複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小的時候關注他的言行舉止,儘可能地避免重複造成的不良習慣,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擠眉弄眼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現並設法制止。

孩子的壞習慣怎麼養成的?直到現在才發現,這3個原因是元兇!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孩子的許多壞習慣都是在模仿父母或者模仿家人,因此家長們需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不能過於縱容孩子,孩子不能做的事情,要表明好態度,堅決不能讓他做。要注意到,重複往往會形成習慣,當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出現時,千萬不能讓其重複,要儘早予以遏制。只有這樣在源頭上預防,孩子才不至於形成不良習慣。

原創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可以自由打賞,也可轉發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給我。也可關注公號“陳老師家長匯”,或在喜馬拉雅FM平臺搜索“北緯32度半”,給您最好的育兒方法音頻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