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经历八年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还能苦撑150年之久?

莫安奈


史学界把唐朝历史分为4个阶段,即初唐618年—712年,盛唐712年—766年,中唐766年—836年,晚唐836年—907年。其中,盛唐与中唐的分界点就是“安史之乱”。从唐朝国祚来看,安史之乱前的150年是唐朝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极盛的辉煌阶段;而经过安史之乱的巨大打击后,唐朝居然又延续统治了150年之久,这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长达十余年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是巨大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一度出现了“双悬日月照乾坤”——即唐玄宗和唐肃宗同时在位的混乱局面,可见安史之乱对唐朝统治集团有些顾头不顾腚。然而,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安史之乱并没有完成对唐朝根基的致命打击,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者痛定思痛,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从而使得唐朝寿命又延长了150年。以下笔者从这三个领域分别分析。

一、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改革:藩镇政治体制的重建与巩固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就是唐朝政府形同虚设的藩镇管理体制,放纵地方节度使不断坐大,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起兵谋反的局面。因此,在安史之乱后,喘过气的唐朝统治者,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削弱和夺取地方节度使的控制力。

779年,吐蕃、南诏入侵四川,以往这种事都是由中央政府指挥地方节度使出兵平乱,但唐德宗却派出中央神策军,在平乱的同时,渗入到藩镇军队中,从巧妙的解体了藩镇势力。

此后,藩镇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中央控制的藩镇数也远远多于地方独立的藩镇数。唐宪宗时期(807年),据《资治通鉴.卷237》载:

“是岁,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上之,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外,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天宝税户四分减三”。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完全臣服于中央政府下纳税的州郡有49个,而此时,完全独立的藩镇才仅仅只有5个(即淄青镇,范阳镇、魏博镇、成德镇、淮西镇),况且这着藩镇名义上还臣服于唐朝。

因此,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行之有效的藩镇制度和管理思路,使得藩镇势力的不断削弱,中央政府管理范围的因此而不断扩大,是唐朝得以延续150年国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为中央政府提供了强大的经济财力支撑。

安史之乱之所有没有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打击到唐王朝的经济基础。古语有言:苏湖熟天下足。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镇,仅仅苏杭二地每年为唐朝政府纳税的数额就超过了西北诸镇。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因战乱人口大量锐减,经济惨遭破坏,正是江南地区持续雄厚的经济供给才给了唐王朝平乱的基础。

因此,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得不到北方地区有效的经济纳税供给,但是却稳稳的控制住了江淮地区这一片沃土,依靠江南地区稳定的小农经济和繁荣的商业贸易,赢得了持续供血、延长唐王朝寿命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隋炀帝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了作用。

三、思想领域的儒学复兴运动,为唐朝王延续寿命起到了致命的作用

经历过社会动乱的人,都是渴望和平的。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人民都渴望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经历了唐朝的盛世和安史之乱的杜甫有诗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忆昔》

唐朝统治者们当然也知道,统一思想对于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重要性。在安史之乱前,佛道盛行,人民思想领域混乱,十分不利于帝国的统治。因此,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者就进行了儒学复兴运动,利用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期望,“独尊儒术”,大肆传播儒家的封建忠君、三纲五常思想,强调自身政权的统治合法性,从而为延续唐朝的寿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唐武宗时期,为了突出儒家的统治地位,打击其他异教思想,甚至出现了灭佛毁道的“会昌法难”事件,从根本上讲,这一事件的根源就在于封建王朝统一思想的需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唐朝能够在安史之乱后又延续了150年的寿命,除了其适时的改变统治思路,巧妙的解决了藩镇格局这个面前棘手的难题外,还成功地维系了江南地区的长期稳定和赋税征收,从而为帝国的正常运转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思想领域的儒学复兴运动则为唐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长期有效的支持,为延续了唐朝的寿命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尽的才情


从国势上来说,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力急转而下,本来是个好好的盛世,结果毫无过度的就结束了。但之前的100多年,加上隋朝打下的底子太好了,除了某几个地方势力不听中央的以为,整个国家的体系并无崩盘之势,还算运转正常。

在安史之乱后,中央的皇帝和高官表现不错,德宗、宪宗、文宗、武宗、宣宗等,管理层李泌、裴度、武元衡、李德裕等人让中央政府还能有效运作同时保持权威。

特别是唐宪宗,在位时励精图治,勤勉政事,还一度搞出了“元和中兴”,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提振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可惜晚年迷上了神仙,最后被宦官所害,而唐朝也算是终于宦官!


红黑圣西罗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虽然有很多藩镇成了独立王国,但是唐王朝仍然具备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唐朝的主要税收来源发生了变化。

在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北方仍然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帝国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于河北、河南和山东省农业大省。安史之乱爆发后,这些地区都被叛军所攻占。在平乱的过程中,唐政府并没有用绝对的武力去收复这些地区,而是采用了军事和政治相结合的方式,拉拢了很多叛乱的将领,反对安史头目。这相对于是承认了他们所占领的地盘。所以在安史之乱平定后,这些地方也就成了独立的王国,名义上朝廷的藩镇,但不再给进行纳税。

但是帝国内部又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北方的人口因为战乱大量逃到了南方,南方经济发展更加迅速。水稻插秧的技术更是获得了非常广泛的推广应用。所以,江南很快就成了帝国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再加上原有的蜀地的赋税,唐王朝正常运转是没有问题的。

2.大运河的通道能够长期保证

江南的赋税能够运到京城长安,最主要的通道就是大运河。唐朝政府对大运河的保护可以说是用尽了全力。主要表现在唐中央政府和淮西节度使的矛盾上。

淮西节度使本来是唐王朝为防止安禄山南下而设置的藩镇,位于今天的安徽、河南和湖北一带。因为大运河从淮西经过,所以淮西的稳定对帝国财政至关重要。可也正因为如此,淮西对朝廷财富的觊觎也就在所难免。

到了李忠臣接任节度使后,开始不听进行号令;后来李希烈赶走了李忠臣,接任节度使,开始帮助朝廷剿灭了山东的梁崇义,但后来又反叛;朝廷派兵去镇压。

在朝廷的军事压力下,李希烈被陈仙奇所杀,并归队朝廷。后来等朝廷撤军后,陈仙奇又被吴少诚所杀,重新反叛。面对如此反复无常的地方势力,朝廷上的裴度等大臣要求坚决镇压。唐王朝终于在817年平定了淮西,第二年唐宪宗下令废除淮西镇,由朝廷直接派官吏来管理。这样一来,大运河能够畅通,朝廷的财政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3.唐中央政府和藩镇之间形成了共生的关系

唐中央政府在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还能依靠江南和蜀地的赋税勉强支撑,但实力大大削弱,没有力量去消灭地方割据的藩镇。但是藩镇也没有力量对中央政府构成大的威胁。

唐朝后期割据的藩镇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民主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藩镇节度使面临中央和其他藩镇的压力,他的个人能力和威望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旦他的决定令大家失望,就马上会有被推翻的风险。原因就在于,没有了更高权力能够约束一个割据藩镇的将领和士兵,藩镇就会呈现出半失控状态。例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去世后,没有选儿子作继承,而是选择了侄子田悦,后来田悦勾结其他节度使一起反对朝廷,引起了众将领的不满,于是大家杀死了田悦,拥立田承嗣的儿子田悦为节度使。类似的现象不用枚举。可以说,中央政府和藩镇之间长时间内保持了力量的平衡。

唐王朝的灭亡开始于黄巢起义,黄巢起义转战十余个省,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经济,对江南的破坏更是非常巨大。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唐政府的税收来源,力量大大降低,直到公元907年被宣武节度使朱温所灭亡。


历史中简堂谈古说金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朝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能覆灭?

(安史之乱)

首先是经济崩溃。

在古代王朝中,一般这样经济就会崩溃:

一是遇到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古代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靠天吃饭。如果出现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老百姓吃不起饭,必然会造反。这种情况,各个朝代末年都有,明朝末年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二是政府的苛捐杂税繁多。

如果皇室要修建大型工程,或者是要穷兵黩武,必然苛捐杂税繁多。同时,官员常常又借机搜刮老百姓,因此造成矛盾激化,老百姓当强盗或造反,也反过来破坏农业生产。比如秦末修万里长城,隋末征高丽等等。

其次是外交崩溃。

我这里说的外交崩溃,主要说的边关问题处理不好,地缘政治失衡,造成外族入侵。比如西晋末年,两宋末年,明朝末年等等。

(司马代曹)

第三是政治崩溃。

在古代王朝社会中,政治崩溃说的是,由于宦官干政、后宫干政、外戚干政、权臣转正、藩王造反、诸侯造反等等问题,引起的王朝皇位不稳定,被替换的现象。这样一种情况,也会引起王朝的更迭。比如王莽代汉、曹魏代汉、司马代曹、武周代唐、北宋代周等等。

这三种崩溃对民间的影响,经济崩溃排第一,外交崩溃排第二,政治崩溃排第三。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看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这三方面的情况。

先说经济方面。

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安史之乱前,唐朝有六千万人,安史之乱后,唐朝只剩下一千六百万人,人口减量非常大,差不多到八成。不过,人口减量大,消费就相对较少。北方的人口大量南迁,而南方又是鱼米之乡,因此,战乱平息后,只需要几年,粮食生产又可以上去。

再加上中晚唐的时候,刚好遇上地球气候进入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没有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因此,农民造反的不多。

还有,唐朝中晚期,皇帝非常弱,多次被朝臣宦官搞得灰头土脸。不过这样一来,朝廷里各种搞事也很少。其实在古代农业社会,只要朝廷不打扰老百姓,采用休养生息,老百姓就可以丰衣足食。

(藩镇割据)

再说外交方面。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对边关的控制能力严重减弱,尤其是西域地区,更是处于一种独立的状态,各自为政,唐朝无力控制。但这时候,又发生了另一种情况,就是吐蕃和大食崛起。吐蕃崛起后,不但攻击唐朝,也攻击西域。大食也从另一方面对西域发动进攻。这样一来,西域又需要唐朝的支持,于是又和唐朝交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域在这时候,成为唐朝的一个缓冲地带。尽管唐朝控制边关能力比较弱,但周边的少数民数也没有出现契丹、女真、蒙古这样的强势民族,因此唐朝所受的威胁也不大。

最后说政治方面。

唐朝中晚期的政治非常乱,朝政腐败,各种势力轮番冲击唐王朝。比如: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等。但是,这些都是朝廷内部的倾轧,地方上老百姓并不觉得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再加上朝中势力虽然多,但互相牵制,谁也不能做大,因此相对来说,还保持了唐王朝皇室的稳定。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安史之乱后唐朝各方面已经衰弱,但依然还能够坚挺下来,延续差不多一个半世纪。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先说一下藩镇节度使。节度一词出现得很早,意思为节制调度,节度使也因皇帝赐予旌节而得名。

唐朝节度使来源于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朝改称总管,初唐称都督。唐太宗时期以后,内地都督府大多废除,只有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留存,其实也就是边境军镇地区,这为节度使的脱胎创立了条件。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朝军事扩张趋于极限,整体战略由攻转为守,为了加强边疆的防御力量,在边疆固定设立的军镇增多。

在此基础上,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薛讷(薛仁贵之子)被任命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节度使之名出现。次年,贺拔延嗣任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可以说,最开始的节度使就是为了军事防卫考虑,节度使有具体驻地,手下有稳固兵力,用以防卫镇压唐朝漫长边境线上的异族,具体职能类似于军区,没有权力插手政务。

节度使是应运而生的事务,是符合唐朝巩固边疆需要的,所以唐玄宗时期,节度使数量进一步增加并固定,形成了北方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南方剑南、岭南,共为10镇。

按照常理,节度使配备多少兵力是中央政府分配的,但中央政府往往不十分清楚边疆所需兵力,当政府分配的兵额不足时,节度使只能就地募兵。再加上唐朝府兵制的崩溃,募兵制顺利成为主流,各镇节度使也凭借在募兵中的威望培养起了个人威信,逐渐拥有了军权。

另外防军的后勤供应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最好的办法是节度使自己屯田,出于精简指挥系统的考虑,朝廷不得不屯田交予节度使掌管,随后节度使又获得了食盐资源的管理权交,继而拥有不少财政权。

接下来唐朝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又给予了节度使行政权,而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很广,往往达数州之地,再加上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尽皆在手,俨然一副割据政权的模样。

更要命的是,唐朝还喜欢让节度使兼任,比如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手握唐朝大部分兵马,再加上唐朝统治者的指挥失误,他一造反,那是势如破竹,直接把唐玄宗赶到蜀地去了。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安史之乱前,唐朝有六千万人,安史之乱后,唐朝只剩下一千六百万人,人口减量非常大,差不多到八成。

不过战乱主要是在北方,南方影响较小,再加上为躲避战乱,北方的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两大都市不再是长安和洛阳,而是南方的扬州和益州。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其日渐成为唐王朝存在的支柱,因为安史之乱的叛军并不是被完全消灭的,有很大一部分被唐朝招抚,然后封为节度使,占据幽州、成德、魏博等三镇。

唐朝也知道这些降军不可靠,所以又在河洛一带设置节镇,作为防卫他们的藩篱。随后唐朝有组建了中央的神策军,以保证皇帝有足够实力对抗藩镇。

这个时候,最会闹事的藩镇就集中在河北地区,而南方是没有反骨仔的,唐朝中央有足够的税赋收入,打起仗来也能跟这些藩镇硬刚,要是碰上能力强悍的皇帝,甚至可以完全压制藩镇,如唐武宗、唐宣宗。

但藩镇的作用仍然存在,所以唐朝中央没有废除这种制度,也给昏君在位时藩镇发展壮大提供契机。

另外这些藩镇在安史之乱后并没有迅速发育,他们联合起来是唐朝的大患,但分散开来又不足以对唐朝中央构成巨大威胁。直到唐朝末期,唐朝中央的民心丢的差不多了,南方命脉也被节度使占了,政令不出长安城,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平沙趣说历史


唐朝前150年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牛逼的国家之一,但这后面150年,因为经历了安史之乱,确实开始走向了衰弱。

那么,她是如何一步步由盛转衰的呢?这里面,还是有挺多故事的。

首先,安史之乱调侃地来说就是:唐玄宗带着妹子杨玉环去泡温泉,被安禄山抢了衣服还一通打。

这种老大光屁股被揍的尴尬的场面,导致了极其尴尬的结局:曾经最牛逼的君主被打到旮旯角,从此压不住手下的啰啰了(藩镇节度使)。

这通俗的说,就是当老大的,居然被手下给打了。

安史之乱持续了7年零2个月,之后唐王朝存活了150年左右。

那么,咋活150年的呢?

第一 、当然是因为:钱包没顺走,银子还在手

安史之乱的波及范围主要在河北一带,南方基本很安全。

这导致南北方经济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北方十室九空人都跑了怎么赚钱,于是南方被重重地奶了一口,当然闷声发大财。

再加上大运河可以把南方的钱粮直接运输到北方,等于,江南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大笔现金,而且是X付宝即时转账,立刻就能招兵买马。

“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

以前南北炫富:南方完败

后来因为北方战乱,南方慢慢就发展起来了

第二 、皇帝吸取了教训,找最忠诚的心腹来统领军队

打架这种事,重要的不是打谁而是找谁来打。

大唐在安史之乱上面栽跟头,主要是因为信任了小弟安禄山。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拿炮帮忙打架的小弟一定要是自己人。

经过深思熟虑,排除了每次都跑的最快的文官,以及有犯事前科的武官,那就只有鱼朝恩了。

鱼朝恩是唐代的宦官。安史之乱发生后,随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

鱼朝恩统率的这支神策军,基本上,唐朝后期打架输出全靠他们了。

第三、后面的皇帝,基本在位要做的事情都是打藩镇了

安史之乱之后的皇帝,每天主要做的是3件事:吃饭、睡觉、打藩镇。

哪位皇帝大神打得好,就强行续命一波,要是打不过,那就狂掉血。

提前剧透一下:大神还是挺多的。

762年-779年 共17年

大神一号代宗夫妇

作为安史之乱结束后第一任接盘侠,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可攻可受的能力。

面对几十个有钱有权的节度使,卖萌的卖萌,拉拢的拉拢,恐吓的恐吓,好歹把大唐VS节度使们的局势差不多稳住了。

(收复两京、 登基除奸、荡平余孽。)

780-806年 共26年

靠谱队友:德宗李适 顺宗李诵

背靠大神好乘凉,这两位皇帝基本没有重大失误,在位期间属于不功不过的状态。

(德宗皇帝初总万机,励精治道。

顺宗皇帝永贞革新,打击宦官势力,革除弊政。)

806年-820年 共15年

大神二号宪宗上线了

宪宗一出现就打破了被压制的劣势,彻底把藩镇狂揍了一通。

神清气爽之后,被打了的藩镇基本可以服服帖帖分为4类:

1、不怎么听话但是得怕皇帝的:

2、帮忙震慑楼上的:

3、帮忙打吐蕃回鹘的:

4、帮皇帝赚钱的:

宪宗皇帝削藩镇成功,史称元和中兴。

他就是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里的“明天子”。

821-840 共20年

傻叉队友三人组:穆宗敬宗文宗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大神宪宗留下大好局势,愣是被这父子三人玩坏了。不仅没有揍到藩镇,还被身边的太监揍。

穆宗骄奢放荡,导致河北三镇叛变。

敬宗18岁被宦官杀害。

文宗受制于宦官,抑郁而死。

840-859 共19年

强强联手的挽尊大神:武总宣宗

这两位大神人称:一个大牛人一个小太宗,把楼上3人玩坏的锅愣是稳稳接好了。

武宗:重用宰相李德裕,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史称会昌中兴。

宣宗:唐宣宗大中之政,有贞观遗风。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859-907 共48年

战五渣:懿宗,僖宗,昭宗,废帝李裕,哀帝李柷

可惜,唐朝最后五个全都是战五渣,后来他们就再也没等到一位能carry的大神。

直到公元907年,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李柷被朱温毒死!

而,那个曾经最厉害的唐朝也就轰然倒塌了!

纵观安史之乱后150年,其中有80年都是大神在力挽狂澜。

但是,最后还是败给了一群猪一样的队友!

------------------------------

【喜欢作者的清奇画风和文字,欢迎来关注:朕说】


朕说


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朝为什么还能支撑150年之久?这三个原因是关键(1:成也“藩镇”,败也“藩镇”;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3:后继仍有明君出)!下面,我便和大家来详细说一说。

成也“藩镇”,败也“藩镇”!

藩镇是唐朝的一种军制,是唐朝在继承前朝在重要地点设置都督府逐步演变而来的,唐睿宗时设节度大使,玄宗时开始扩大节度大使职权,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统称"藩镇"。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藩镇雏形。

藩镇设立的原意便是保卫国家,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但由于过度的放权,使得藩镇的首领即节度使权利过大,特别是握有军政之权,加之远离中央朝廷,不受管制,也成为了一大隐患!安史之乱便是最好的证明,安史之乱的主要领导人便是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的安禄山!安史之乱虽然动摇了唐朝的根基,但并不能一下就让唐王朝走向覆灭,为什么呢?原因也在于这种制度!举个相似的古代制度吧,大家就明白了,那便是西周的分封制,两者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知道周王朝在春秋时期就早已没了昔日的辉煌,但为什么能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才灭亡呢?一是因为它的正统地位,而是分封的各国势力相互制约,在没有绝对的势力下,谁也不敢贸然造次,去覆灭周朝!而刚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也一样!其他藩镇还是支持唐王朝的,这也是唐朝还能延续150多年的原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像如今的国外,还有以唐为名的唐人街,外国亦称我们为唐人

为什么呢?因为唐朝有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当时是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纵使受到了八年安史之乱的破坏,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唐朝虽不复往昔,但还不至于立马覆灭!

后继仍有明君出

古时,一个朝代的兴盛往往与君主有着很大的关系,唐朝虽经历安史之乱,大不如前,但有幸的是,后继仍有明君出现,像唐武宗在位期间,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史称"会昌中兴"。最为有名的便是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李忱

宣宗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有此三大原因,唐朝自然还能屹立百年而不倒!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其实这个可以用周朝的例子来说明。

周朝分为东周西周,西周当然是周王室很强大的时期,相当于唐朝的鼎盛期,但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因为内乱,导致周朝东迁,迁出自己的根据地之后,他的实力是非常弱的,很快就被身边的郑国欺负了一把,以前诸侯需要给他交钱,需要一年一朝见,三年一大见。但到了后面,基本上没有人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所以才有齐桓公站出来说,我们要尊王。

但是,周王室就此倒台了吗?没有的,周王室没有倒台,反而持继了数百年,从春秋到战国末,他一直都存在的。

为什么呢?就是达到了一个平衡。

春秋时期的诸国争霸,战国时期的吞并,其实都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以战国为例,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消失一个大国的实力,就算有,马上就会引起大家的警惕,成为出头鸟,比如齐国吞并了一个已经没落的宋国-不是七雄之一的国家,马上就成为战国公敌,被诸国围起来打。

到了后面,秦国想统一天下,他也面临着困境,就是他要是动作太大,其它国家就会团结起来,所以才有后面的合纵术,一个方面之一,就是破坏掉其它国家组成反秦联盟,如果这个联盟组成,秦国是没有办法统一天下的。

就是有一股势力,它不一定是绝对力量,但组合起来,就能够达到一种平衡。

所以,周王室就成了一种精神领袖,谁打他,吃力不讨好,只会成为大家的公敌。

我们看唐朝,唐朝的藩镇割据是非常厉害的,各个藩镇关起门来过日子,也不给中央交税,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藩镇都是割据的。割据的主要是河北山东一带,那一带的藩镇是很厉害的,朝廷的官是进不去的。但是,同时,长安还控制着长江一线的军镇,这些军镇是效忠于长安的。

以比例来说,可能不到全国的百分之五十的GDP,或者用股份来说更好理解,就是大唐控制的股份可能没有过半。那不过半就不能控制一个公司吗?

当然不是,你只要保证自己是最大股东就可以了。任何的藩镇再闹,他是没可能超过大唐的股份比例的。

如果超过了,那就直接董事局改选了。

当然,在更长的时间里,长安控制的股份是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只是不像大唐是一个全资控股的公司。

因为占有多数股份,所以藩镇没有办法去挑战长安的董事长地位。这是大唐能够沿继的原因,这个东西直到唐末农民起义,黄巢把南边长安的基本盘给搅了,淮南等地的藩镇也开始自主经营了,尤其是汴州的朱温也成为一个不听中央号令的藩镇之后,它隔断了南方跟长安的联系,大唐才正式走向末路。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藩镇不超百分之五十,大多数只有百分之十不到,为什么大股东大唐不灭了它们呢?

这就牵扯到一个成本问题,人家也不是想反大唐,只是想自主经营,威胁必不大。

另外,也不是没灭过,是一直在灭,唐武宗的时候就对藩镇有一个打压的过程,但是成本很高,尤其是大唐一动,藩镇就会抱团,而大唐又不可能调动所有的力量去做这个事情,所以在军事上,形成了藩镇联合起来局势优势超过长安的局面。那大唐自然灭不了藩镇割据。

而藩镇要想团结起来灭大唐,难度更大,显得更没有必要。

这样才形成了内有割据,但依然大家好好过日子的局面。


脑洞历史观


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苦撑150年之久,但是皇帝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是宦官专权,宦官不仅可以随意换皇帝,打皇帝,甚至自称为是皇帝的爸爸。二是节度使藩镇的势力不断壮大,唐朝后来的灭亡也和节度使有着直接关系,后梁太祖朱温。

可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苦撑这么长时间呢?

一是安史之乱主要波及北方,南方不受影响,因此南方有丰富的财政支撑唐朝。

二是安史之乱主要是唐玄宗太信任安禄山,因此唐朝后来吸取教训,军事力量以神策军为主,这原为西北的戍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当然神策军在宦官手中,所以唐朝中后期皇帝的命运不得不与宦官联系在了一起。

三、开始消藩镇,尤其是唐宪宗李纯,著名的李愬大败吴元济,解决淮西叛乱,唐宪宗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的功劳是非常显著的。(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割据是从黄巢起义后开始的)

四、复兴之路,除了上面的唐宪宗,他的儿子唐宣宗被称为小太宗,不仅收复河湟、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而且整顿吏治,他在位期间被称为大中之治。另一个复兴便是唐武宗的会昌中兴。

这就是为什么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依旧能苦撑150年之久的原因,如果后来的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可以洗心革面,励精图治,说不定唐朝又能在延续几百年。


五味社


安史之乱惊扰范围不可谓不广,持续时间不可谓不长,但为什么陈胜吴广大起义后,秦朝数年间就垮了,黄巾大起义东汉没几十年也完了,西晋八王之乱十来年后就没命了,而唐朝却延寿近150年,为什么,且听分解:

首先,我们分析这些动乱的性质,就能了解唐朝延寿的原因。陈胜吴广黄巾军他们的阶级属性是什么,无产阶级贫下中农,他们为什么要抛头颅洒热血,没法活了。这是一个王朝最害怕的动乱,底层民众大规模大范围长时间的动乱,他们破坏上层架构存在的基础,当然秦末起义有旧王族兴风作浪,东汉则还有权势阶层自我作死。西晋八王之乱是典型的中央机构的原子核爆,中央都没了,哪里还有这个王朝。

现在,我们来分析安史之乱的性质,它不是民众暴乱,也不是中央作死,他们是边疆防卫部队作乱,他们的指挥官是胡人,部队主力也是胡人,胡人是少数民族,他们牵涉的汉人主体民众很少,不像太平天国一到武汉已是拥兵百万之众。那反过来说明什么,唐王朝向心力还是很牛的,经济基础也是牢靠的,这是唐王朝延寿最主要的原因。

要不是玄宗急于求成,指挥失误,安史之乱就会很快被平定的。虽说附乱百姓很少,但长时间大范围的动乱,还是造成中央权威消解,权力下放,藩镇遍地,再加上叛军,政府军以及政府借的外军,在中原一番乱斗,对中原经济造成很大破坏,幸好睢阳之战保住了东南财赋大区。

面对上述困境,再看唐中央政府如何自我求生,一句话重建中央权威,消解藩镇实力。

唐政府重建中央权威,用一句话来形象说明,一条扁担,挑两个箩筐。扁担是大运河,一头挑起关中的枪杆子,一头挑起东南的钱袋子。还要将扁担附加另外一个含义,实行杨炎的两税法。战争破坏了均田制、租佣调制,影响政府税收,两税法改丁税为资产税,扩大了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实力。

消解藩镇实力,一曰众建藩镇,相互牵制;二曰打击强藩,插手人事安排。

藩镇是安史之乱前就有的建制,它的目的就是防止边疆游牧势力入侵,看安史之乱后几乎没有游牧势力入侵,说明藩镇的正面意义还是存在的。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起到保护唐朝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