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评价李世济先生?

yuzuki


李世济毕生钻研程派艺术,广收门徒,对程派艺术的发展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艺术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程派。早期规规矩矩遵循程派艺术风格,以《英台抗婚》、《陈三两》为代表。程派沉稳庄重的艺术特色得到了较好的继承。

第二阶段:改革程派。作为女性,要很好的学习运用程先生脑后音的吐字发声方法,有着天生无法逾越的生理障碍。以《窦娥冤》中反二黄“眼睁睁老严亲难得相见”的“相”字为例,程先生运用“发音”~“闭音”~“放音”的虚实变化,似断实连,绝妙的表达了窦娥悲戚、哽咽的思想感情,任何人也唱不出这种意境。李世济唱这段只能在此切音停顿,艺术表现力荡然无存。晚年在唐在炘的帮助下,致力于程派唱腔艺术的全面改革,从发声到唱腔做了大胆的尝试,发声运用大小嗓结合的方法,只能说是由唱程派改为“喊”程派了。其所新创唱腔唱段以《梅妃》的“傻丫头”和《文姬归汉》的“深深拜”为代表,新的唱段,新的发声,新的唱腔,如果单拿出来欣赏,还能称为“程派”吗?

表演上李世济一改程派稳重端庄的艺术风格,以“春秋亭”为例,摇头晃脑,挤眉弄眼,撇嘴卖萌,一个好端端的大家闺秀瞬间成了小家碧玉,直接和梅香平起平坐了。气质上把一个未婚大小姐表演的直奔中年妇女而去。反观程大师的表演,即使是《荒山泪》中的村妇张氏,举手投足也带着一股高贵优雅的气质,没有半点贫、贱之气。

第三阶段:传播程派。李世济晚年致力于教学,培养了很多传人,李海燕,刘桂娟,吕洋等均得到李世济的指导,对程派艺术的继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无私奉献提携后辈,令人尊敬。

李世济毕生追求程派艺术,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条件,加以改革,但一个流派之所以成为一个流派,就是在唱腔特色、表演风格、吐字发声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处理,这是一个流派区别于另一个流派的的分水岭。越过了这个界限,就成了一个新的流派了。改革是要有分寸的。假如抛弃曲折委婉略显啰嗦的风格,运用高庆奎高派的高亢嘹亮、酣畅淋漓来演唱言菊朋的言派,那言派还能称其为言派吗?假如足球改革的可以用手了,那也就不再是足球了,变成了另一项运动橄榄球了。如果非要和足球扯上关系,只能称为“美式足球”。一如人们习惯称李世济的程派为“新程派”,是一个道理。



明扬51


李世济老师虽然是一名女性,但的确可以担当先生这个称呼。她的丈夫唐在炘是京剧著名琴师,她则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义女,李世济老师唱的也是程派青衣。

李世济老师5岁就开始学唱京剧,得到程砚秋、赵桐珊的指点,在12岁跟随程砚秋学戏,虽然一直没有拜师,但是被程砚秋收为义女,得到程派艺术的真传。之后李世济老师又向梅兰芳、王幼卿等京剧大家学戏,有着坚实的基础。

李世济老师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曾经跟过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京剧名家一起合作演出过,她的舞台经验丰富,虽然是继承程派艺术,但是又根据自己的特色,以及跟丈夫唐在炘一起演出,有了新的突破。

她的程派相比于程砚秋,更有着大众化,为程派增添了很多活力,被很多人称之为“新程派”,但是这并没有耽误程派的发展,李世济老师将程派艺术完整的继承了下来,被人称为“小程砚秋”。

李世济老师不仅程派唱的好,她还很会带弟子,著名的京剧五小程旦,就有李海燕、刘桂娟、李佩红这三小程旦是她的弟子,更有王学勤、吕洋、卢杨、隋晓庆、张巨平、杨磊、张丽丽、王耀星等很多优秀的弟子。

李世济是不折不扣的京剧大师,为京剧程派艺术做了巨大的贡献,李世济老师在京剧界极为受欢迎,她的演出上座率几乎都在90%以上,场面极其火爆。

李世济老师不幸在2016年5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引起了无数京剧界演员和戏迷们的悲痛。她的一生都在为京剧艺术、程派艺术而活着。一直很敬佩李世济老师在2013年的一段话:

“我80岁了,不能再在舞台上表演,身体条件不允许,但我不想我一辈子就这样一把火烧掉。我儿子去世了,老头也没有了,所以只要有一口气,我就在教学。学生来都不收费,只要她们学得好我就最开心。”

李世济老师,她真的是一位极其伟大的京剧艺术家!


魏青衣


抛开李世济的光环和她个人人生经历,只评价她的艺术,我的认识是这样的:李世济是一种浅显的、通俗的、具有现代风采的入门级的“程派”艺术。

程派艺术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演员“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也非常高。李世济以票友下海的资历,她的基本功差距还是很大的,加上她始终不能成为程砚秋及门弟子而得到程的“亲授”,因此她不可能对程派艺术有比较全面的继承,这应该是事实。像《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等这些戏她都演,其中一些以唱为主的场次,她都可以胜任愉快,表情也可以做到几分,但其中的身段部分就相形见绌,和其他几位主要传人比起来显然就不是一个档次了。

恢复传统戏之后,程派是被李世济发扬出来的,这也是一个事实。经过十年动乱,赵、王、新等都不再可能占据舞台中心,于是历史给了李世济一个机会。李世济占据中国京剧院这个制高点,在唐在炘的全力烘托下,恢复不少传统程派剧目,所以那个年代,好多人第一次接触程派都是从听李世济的唱开始的。

当然李世济也对她演出的程派戏做过一些修改,并有所谓“新程派”的说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当赵荣琛、王吟秋、新艳秋等老辈程派艺术家偶尔出台亮相以后,“新程派”反而不再有人提起,因为当人们多层次认识程派了之后,原本“新程派”的基础就没有了,“新程派”除了一些远离程派的声腔补充之外,没有其他表演内涵。

应该说李世济对程派唱腔的学习和体现还是有她自己的风格的,尤其是她的唱腔与唐在炘领导的乐队之间的互动形式在当时的京剧院团演出中是不多见的。80年代李世济李和曾率中国京剧院来杭州演出,一出《锁麟囊》气氛相当热烈。唱腔和伴奏的抑扬顿挫、高低强弱对比形成很强烈的节奏变化,把观众的鼓掌都变成有固定节奏了。

李世济早年唱的程派都是规规矩矩的,我听过他《六月雪》、《文姬归汉》、《碧玉簪》等唱片都很好。中年加大顿挫的力度,对比更加强烈,节奏更加鲜明。有时为了对比强烈,还参入大嗓;创新也逐渐入了魔道。晚年的演唱夸张不可自抑,成为笑话。


京剧道场


评价一个人首先需要实事求是。

响当当的艺术家,李世济把程派发展的如此好听,吸引了许多对程派不了解的人喜欢上程派,经经业业一生,在如此环境下,忘不了传承程派,带出来许多程派精英。我特别喜欢李世济先生的为人及艺术。




个人看法:继承不一定是一点不差的去模仿,看谁像程砚秋我想程大师生前教徒弟时肯定不会这样说吧?当然包括每一个大师。在某派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风格,得到大家认可,这才是‘发展’。所谓的‘摇头晃脑’,我看正是李老师的特点,我觉得反而体现了李老师的‘沉稳’,恰是这个‘沉稳’,在当今这些年轻程派演员当中我看不到。



现在很多五十岁往上的女程派票友,在年轻时代都是受了李世济的程派才对程派有了兴趣,所以说李世济对程派的传承功不可末,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好的戏评,影评,书评是一个道理,能让门外汉或者初级入门者得窥门径,知道听哪儿,哪里是吃功夫的地方,各位大师同一出戏处理方式有何不同,也许爱好者听上几百出戏,也得得其一二,但有了内行人,而且是客观的内行人指点,绝对是省钱,省时,省力。 就像赵心敏打灯谜的垫话里说的,你们都是行家,行家都是拿钱捐出来的。


作为一个爱好者,我很感谢明扬51,把人家几十年的听龄经验说出来!


小羽网络


首先李世济先生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的程派传人,也是官方认可的程门掌舵人!但可惜的是世济先生在16年5月去世,留下的是人们无尽的怀念和追思,当然也留下了很大的争议!


李世济是程砚秋大师的干女儿,但一直没有拜师,或许程先生一直不愿意收她,也或许是她一直没有机会,历史上的事谁又能说的清呢?但对于世济先生,我想在程派的发展史上总绕不开李世济这个名字。李世济在程派的发展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八十年代的时候,京剧刚刚重获自由,而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李蔷华等二代弟子也已垂垂老矣,这时候李世济大力挖掘程派剧目,在“三剑客”的帮助下,李世济很快的吸引了大批的程派观众!

对于程派,很多老戏迷可能接受不了李世济的创新和改革,认为她太过,摇头晃脑,把程派含蓄的东西丧失了,所以李世济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不断的改革创新,坚持自己的道路。并且培养了像刘桂娟,李海燕这样一批优秀的程派三代弟子。


其实李世济先生是个极其坚强的人,为了唱戏选择下海,嫁给琴师唐在炘,一直到四十多岁才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儿子不幸遭遇车祸,年纪轻轻就丧失了生命。老伴忍受不了痛苦患了抑郁症,李世济一边照顾老伴一边任然坚持发展程派。试想如果一般人经受这种打击可能一蹶不振了吧,但她一直坚持到自己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坚持做一件事是困难的,更何况为这件事奉献出自己一生的青春年华呢?对于李世济来说,她的人生圆满了,争强好胜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把自己交给了程派,我想在她的心中最后的遗憾可能还是没能叫程大师一声师父吧!


一本书一杯茗一米阳光


李世济,程砚秋的义女,程派旦角的继承人,擅长演的剧目有《文姬归汉》《梅妃》《陈三两》,还跟马连良、裘盛戎合作《杜鹃山》。她自己曾经说过,“我既是程派忠实的继承者,又是程派忠实的叛逆者”。



李世济是弃医下海的,唱红了大江南北。她改剧本、改唱腔,被人说是程派的叛徒,但是他笑着接纳了这个带有一定讽刺的“新程派”的说法。1960年代,李世济下农村期间,与郭淑贞成了好朋友,也成了艺术上的好伙伴。

郭淑珍是唱美声的,李世济帮她纠正咬字的问题,慢慢的李世济的唱也受到美声唱法的郭淑珍的影响,将美声的东西潜移默化的融进了程派唱法。 戏要符合人物演,要符合时代的气息。李世济记得程砚秋对《春闺梦》里“被纠缠”一段的处理借鉴了荀派的唱法,也感觉到程派的发展要敢于“改”。
京剧的旦角流派中,程派是比较特殊的。程派的继承人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特点,李世济在传播京剧发展京剧上的贡献值得在京剧史上记上几笔。


不止看戏


李世济对程派艺术的普及和传播具有一定的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等程派名家已基本脱离舞台,程派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此时李世济恢复了一些程派戏,并做了较大的改动,以适合更多观众的欣赏要求。李世济的舞台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程派,并有不少爱好者由于看了李世济演的程派名剧而迷恋上了程派,开始模仿学习程腔,然后再去进一步聆听程砚秋的唱片和录音。这一点,李世济的确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来李世济有些急于求成,对程派的改动幅度过大,令很多业内人士和资深老戏迷大为不满,对她颇多微辞,甚至视她为程派之罪人!


湖广潭州


且不说锁麟囊,听听李老的我失骄杨,爬堂,送儿女…哪一个不是经典之作。李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坤旦的特点,去有所创新。得到了大家认可。我就是由李老带进了京剧的时间。在李老仙去一年的时刻,再次缅怀李大师


一生相守158790483


李世济老师工底比你迟小秋深多多了,李老师岁数大了还可以唱的好听了你将来老了能不能唱还是个问题,你迟小秋有什么资格看不起李世济老师。


lan63156


在我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我先把豫剧大师陈素真对李世济先生的评价,截图如下



我认为程先生的东西呢,李世济奶奶保留的要比赵先生多,李奶的表情啊,表演都很有程先生晚年的风格。虽然其没有幼功,再加上中年发福,稍显笨拙。但其水袖很有力度。比现在一些年轻演员确实要好很多。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济先生确实在晚年的时候,添了一些毛病。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的。对于程派艺术,有继承,有发展。根据自己的条件去改一些程派戏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到现在我还不明白的就是,当年她为什么,在音配像文姬归汉的时候,明知道这些音配像都是要做教材范本用的,竟然还敢用自己的坐车代替程先生的执鞭。这也是程派音配像最大的一个遗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