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在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越调全才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重读他的好友、小兄弟、艺术知己罗云导演早在1982年发表在《戏曲艺术》的一篇文章,以表对逝者的深切缅怀和纪念!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立足于创造更多的人物形象

——记著名越调演员何全志

罗 云

河南省越调剧团著名演员何全志,在近两年拍摄的戏曲艺术片《李天保娶亲》、《诸葛亮吊孝》、《智收姜维》中,分别扮演张忠实(老丑应行),周瑜(武生应行),姜维(红生应行),以不同的样式、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年龄、身份、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影片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以来,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不少人看过影片后,来信热情赞扬说:何全志塑造的三个艺术形象,真实、鲜明、各具特色,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全能演员”。

何全志十二岁开始学戏,当他还穿戴不起来戏装时已登上高台演出。最初从师李金山,启蒙铜锤花脸,“倒仓”后改学丑行。他在变声期间,嗓音几乎失声,曾一度对演戏失去信心,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在老师们的鼓励和严格要求下,他振起精神,锲而不舍,刻苦练嗓。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又恢复了演唱能力。同时,他又加紧身段训练,掌握了长靠短打各种表演程式。因演员缺手,何全志又改学生行,此外还要兼演其他行当的角色。这样以来丰富了舞台实践,得到了全面煅炼,增强了适应性和可塑性,为以后扮演各种行当、各种人物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何全志在艺术上还深得著名越调演员张秀卿(艺名“大宝贝”,已故)的关怀和教益。每上演一个角色,张秀卿都及时的加以指点,经常强调:演员不能只知道在台上“死演戏”,还要在台下多“默戏”,从“默戏”中找到戏理,吃透戏味,把握住人物的来胧去脉,到了台上才能得心应手把人物演活。这些朴素的道理,对何全志深有启发。再演角色时总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反复琢磨,日积月累,慢慢打开了“心窍”。尤其是后来和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长期同台演出,申凤梅那朴实、自然、深邃的表演风格,广泛借鉴,勇于创新精神,对于何全志的艺术成长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使他逐渐认识到,要做一个有成就的

戏曲演员,除要掌握基本功之外,还必须吸取各种艺术营养,增强文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何全志从不放过观摩学习机会,还爱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中对各色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腻描写,丰富了他的艺术想象,提高了创造人物的本领。

一九六三年剧团首次赴京演出《李天保吊孝》、《收姜维》,何全志扮演的张忠实、姜维,在首都舞台上初露锋芒,显现光彩。当时中国剧协主席田汉观看演出后在接见时曾对何全志塑造的两个人物给予肯定,还非常赏识演员的艺术才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李少春、袁世海,也都赞许何全志对人物体验得深刻,刻画得具体,功力扎实,表演出色,作为一个地方戏演员是难能可贵的。这两个剧目在中南海向中央领导作了汇报演出,何全志幸福地见到了周恩来总理、董必武副主席和李先念、彭真等同志。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合影留念,激励着何全志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三十多年来,何全志在不断进行舞台实践的过程中,探索戏曲艺术规律,悉心向前辈求教,向兄弟艺术学习,广征博采融汇贯通,卓有成效地创造出众多的人物形象。他先后扮演《两狼山》里的杨继业,《擂鼓战金山》里的韩世忠,《卧薪尝胆》里的越王勾践,《杨门女将》中的采药老人,《舌战群儒》里的孙权,《明镜记》里的魏征。现代戏《苦菜花》里的王柬芝,《扒瓜园》里的宋老汉,《红大娘》里的老乐,《卖箩筐》里的胡吉祥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何全志不管扮演何种角色,不但真实自然地生活在规定情景中,还要找到角色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方式。他在现代戏《卖箩筐》里扮演胡吉祥,为了准确地反映农村面貌塑造新的人物典型,直接深入到商丘郊区黄楼村体验生活。他担起特为剧中人编制的箩筐和扮演张大娘的申凤梅,边赶路,边对台词,研究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熟悉担筐的动作,掌握行动特点,以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到农村后,他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搜集有关生活素材,积累人物形象。然后经过选择和艺术加工,出现在舞台上的胡吉祥,有声有色,无论是坐小凳的姿态,猜拳行令的手势,吃花生仁的神情,担筐的脚步,待人处事的言谈,都是那么生动自如,合情合理,把一个善于观色行事、钻营取巧、老于事故的“牛经纪”表现得活灵活现。此剧参加了一九六四年河南省现代戏汇演,何全志扮演的胡吉祥,得到了一致好评。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一九六五年何全志和申凤梅排演的现代戏《扒瓜园》,参加了中南戏剧会演。他扮演剧中宋老汉,从生活出发,艺术的再现了一个朴实、淳厚、公而忘私、顾全大局的老农民形象。此剧被选拔为中南局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节目,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各大区的演出成员并合影留念。《扒瓜园》汇报演出后,被留在北影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后来他又和申凤梅排演了反映农村中为儿女婚事大讲排场、请客送礼、铺张浪费现象的剧目《红大娘》。何全志别具风采塑造了一个既有封建思想意识,又对现实生活充满乐观情绪、幽默诙谐的“老乐”形象。

凡是看过电影《老天保娶亲》的人,都会为何全志扮演的张忠实(外号“老鳖一”)拍手叫绝。张忠实是个丑角行当,充满喜剧色彩。这个人物大有法国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哈巴贡的性格特点。都是贪婪钱财、尖酸刻薄、悭吝成性,我们戏曲舞台上也有许多类似此种性格的人物。何全志以自己的独创精神,避免了雷同化和一般化,从“这一个”人物出发,同中求异开发出人物个性。他吸收了各种丑角的表演技巧,精心设计了张忠实的性格化动作,以此来组织人物的喜剧行动。例如:第二场,张忠实欺骗门婿李天保,说女儿已死,妄图赖婚,弃贫攀富另选高门。不料李天保过府吊孝,要亲自开棺换衣,张忠实闻言惊慌失措。这时的动作是:张忠实哭丧着脸,一手提衣襟,一手抓袖,缩脖收肩,随着小锣的敲击节奏,以急促的碎步在场上正反转圈,恰如热锅上的蚂蚁,形象地表现出人物愚拙的行动和急切的心理。再如张忠实为了赖婚,求助妹子张爱莲拿个主意,爱莲乘机捉哥哥“老鳖一”,伸手要零花钱。“一个钱掉地下粘块坯”的张忠实避之不及舍钱不忍,然而为他定计的张爱莲紧盯不放。何全志在表演这段戏时,运用动作来刻画人物复杂的矛盾心理。万般无奈的张忠实,只得咬着牙,狠着心,背身抬起左腿,右手斜插在衩裤里很艰难的取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化的动作。说明钱放在衣袋里怕不保险,把钱藏在人们想不到的套裤腿里,用扎腿带子系着。这个夸张动作出人意外,然而却在情理之中,是对待特殊性格的动作处理,不但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有着生活的真实性。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最后公堂一场,张忠实为了保住钱财,不顾及个人的生命危险,竟愿挨八十大板,还颇有自信地说:“打死了我有地在”,随即趴地撩衣准备挨打。何全志在表演上,没有表面化的故意去渲染台词和动作所引起的外部效果,使人物简单化,而是通过台词和动作挖掘内在意向,揭示人物的思想实质,真实地表现人物是一个财迷心窍,利令智昏,顾钱不顾命,好似可笑,实为可悲的“守财奴”。在强烈的艺术效果中,使观众以嘲笑来鞭笞人物的丑恶灵魂。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再现于银幕上的张忠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诸葛亮吊孝》中的周瑜,是一个在唱、念、做、打上要求全面,戏很繁重的武生角色。不是《群英会》中雄姿英发,倜傥潇洒的少帅,而是周瑜一生的最后时刻。何全志通过对人物的具体分析,着重突出周瑜的“骄”、“阴”。他认为周瑜嫉才妒能,志在人上,刚愎自用,不顾大局,唯我独尊,这是人物发展到此所表现出的性格核心,何全志突出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而又不失分寸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面:英武、洒脱、稳练、隽逸、雄才大略,决胜千里的元帅风度。比如第二场“荆州城下”,在表演周瑜的行动过程中,根据人物性格,着力刻画人物的情绪变化,周瑜率兵明取西川,暗夺荆州,当兵临城下见到孔明时,为掩盖其真象,表面上无不笃诚谦恭、道貌岸然,暗地却又充满杀机,严密观察,注视孔明举动,谨防事变。当看到孔明雍容大度,以礼相敬,周瑜又暗暗显露出侥幸心理,和对孔明的睥睨神态。在这场内张外驰的智斗中,何全志把周瑜此时此地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得细致入微,情满神真。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又如“命丧巴丘”一场。周瑜陷入芦花荡,遭到张飞一番戏谑。身受奇耻大辱的周瑜面对残兵败将,五腑俱裂,羞恨交加,何全志此时的表演,运用了先抑后场的手法,让周瑜以沉痛而又激愤的叫声“天哪”,伴随着锣鼓经“叫头”,使人物情绪得以延宕回旋,一瞬间的停顿之后,周瑜凝眸视空,恨天怨地,倾腹发出“即生瑜,何生亮?为何亮瑜同生……”把人物表现得激情有力。这一静一动,一抑一扬,人物有起有伏,余味无穷,很好地完成了周瑜的悲剧形象。

何全志还十分重视武打工架对人物的表现作用。扮演的周瑜和《智收姜维》里的姜维,都是根据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行动目的,进行恰如其分的舞台处理。周瑜夺荆州没能得逞,恼羞成怒。在与赵云、黄忠、魏延交锋中,屡屡败阵,孤身陷入芦花荡内。何全志运用“蹉步”、“抖枪”、“甩发”“膝步”、“飞叉”等舞蹈身段,表现周瑜在跨越各种障碍的突围中,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强烈冲动和激忿不平的情绪。最后周瑜勉强挣扎与张飞以死相拼,运用几组身段造型,揭示出此时的周瑜惨败后沮丧绝望的心里状态。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为了突出姜维智勇双全、孝义无双的英雄形象,何全志以红生应行,并吸取了架子花脸和武生的武功身段,以稳健、遒劲的表演风格,着重刻画姜维坚毅、雄豪的性格特征。姜维无论在连环扣战中,或在凤鸣山前与众蜀将的武打时,何全志特别注意显现人物精神面貌,他走身段时,动作干净敏捷,层次分明,一招一式贯串着节奏感,武打中的“亮相”造型优美,神态十足。他合理地运用各种武打身段,即渲染舞台气氛,又强化了人物形象。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最近,河南省越调剧团赴京演出著名剧作家马少波的新编历史剧《明镜记》,何全志扮演魏征,博得了广大观众和文艺界同行们的赞赏。传统戏里的魏征是以须生应行,在《明镜记》中为了不使行当雷同,便于突出魏征的性格,就以“铜锤花脸”应行。何全志在创造过程中,不墨守成规,而是立足于改革创新,丰富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魏征的造型和舞台行动,排除了以往那种陈旧之感。从人物的上扬、下场、亮相,到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根据规定情景进行合理安排。如第一场,李世民避喧偷闲,在九成宫歌舞升平,魏征从山东赈灾返京,闻讯后深夜至此。他侧身紧步上场,到右台口一个停顿亮相,二目环视,略有沉思,然后又不失礼义,上前拜见,“以已之矛攻已之盾”,巧谏李世民,回转君心。何全志演的起伏适当,错落有致,含蓄深沉,表现了魏征一片忠君之情。金殿一场,魏征惊闻李世民听信谗言,把李靖、李师潜交付刑部从严审处。他为忠臣蒙冤甘冒风险,在锣鼓声中冲出台口,甩髯提袍,急切面君直谏。为了表现魏征的据理力争,刚正不阿的精神面貌,何全志运用“抖袖”、“挽袖”“转袖”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推动了舞台情势的变化和发展,节奏紧凑有力,情绪真实饱满,强烈地感染了观众。何全志对于人物的创造,不是简单化、概念化、程式化,而是让程式为人物服务,发挥戏曲程式的特点,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左起:杨明生、刘琳、何全志、张根央、罗云、李娟

艺术贵在创新,这是客观规律,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何全志是越调剧种承前启后的中年一代,肩负着越调的继承和发展的重任。他对已经取得的成就,从不满足,更加发奋图强,坚持磨砺,艺术上精益求精。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他的坚定信念是为戏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立足于创造更多地人物形象。

(原载《戏曲艺术》1982年3期)

深切怀缅!纪念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何全志先生逝世一周年~

河南戏

henanxi1143

长按二维码关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