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福泉洞铁村:编织产业网 兜住致富梦

今年以来,福泉市陆坪镇洞铁村在产业发展上下足功夫,实现了产业在村组的全覆盖,并将产业发展与组内的贫困户进行绑定,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金和就地务工等方式增收致富。

洞铁村有19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村寨,居住有苗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6.08%,截止全村2017年底,仍有贫困户175户545人,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初,针对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等问题,一度让洞铁村感到迷茫。为此,包保洞铁村的福泉市政协多次深入村里考察后,决定以产业带动为目的,在谋划新产业上狠下功夫。于是在市政协的组织下,全体驻村干部、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先后来到惠水县、贵定县等地实地考察了佛手瓜、茶产业、食用菌等产业。同时,市政协还聘请了专家到村里为村民进行食用菌等技术培训,并以“五教育五引导”为抓手,破解群众传统种植思想的“死疙瘩”,进一步坚定了该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碗田组农业产业结构示范点,100亩辣椒长势喜人,至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大力发展葡萄套种辣椒的种植业,以“公司+贫困户”的模式,覆盖了全组9户贫困户34人。

在下院组,强祥合作社在该组流转土地400余亩,用于大棚种植和栽种佛手瓜等。在田野中,26亩的科技大棚正在搭建,预计投资40万元的大棚建成后将用于蔬菜种植和花卉育苗。一排排即将竣工的大棚在大山的怀抱中整齐排列,熠熠生辉,10余名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清理道路、挖沟渠、搭建钢架……工种不同,酬金不同,面对每天80元以上的务工费,村民们非常珍惜这种在家门口务既能工挣钱又能做家务的机会,工作起来倍加努力。

农业产业调整中,在洞铁村旱地调整面积达5354亩,非玉米种植调整面积占旱地总面积的58.96%,除传统的烤烟种植外,该村以专业合作社为引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药材、辣椒、刺梨、百香果、葡萄、梨、茶等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覆盖全村所有村民组。目前,该村组建专业合作社6个,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有354亩、辣椒1167亩,梨1306亩、茶480亩、刺梨1500亩,覆盖贫困户160户。

与其他村民务工获取酬金不同,家住下院组的村民杨通勇最近忙着为自己打工。自家3个大棚里的黄瓜、四季豆、豇豆喜获丰收,没有使用农药的蔬菜备受市场的青睐。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客户与菜棚之间,虽然人很辛苦劳累,但在满满的收获面前却显得很值。“今天菜价还可以,卖了600多块钱,最近这段时间平均下来每天200块钱是不成问题的!”杨通勇说,“今年3个大棚应该可以挣个2万来块钱,加上护林员的工作每个月800元,我计划到年底就把贫困户的‘帽子’甩了,不好意思再当贫困户了!”

据杨通勇说,以前因为穷,在寨子里面借100块钱买米都借不到,孩子们穿得破烂不说,经常饿得嗷嗷叫。他懂得“人穷发奋起,刀钝石上磨”的道理,于是勤劳的他租了几亩地种植蔬菜,但每次种出的当季节的蔬菜既不好卖价格又低,一年下来不到1万元的收入,抛开化肥、种子等投入,最终落到口袋里的钱就少得可怜。福泉市政协主席黄建菊得知他的情况后,鼓励他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给他协调了1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加上杨通勇自己用特惠贷贷的2万余元,3个长40米,宽8米的塑料大棚取代了原本露天的菜园。如今,尝到甜头的他正准备搭建第四个大棚,日子将过得更加富足充实。

产业呈网状分布,村民致富有出路。2018年,洞铁村计划脱贫125户453人,贫困发生率将会至3%以下,更多贫困户将摘掉“贫困帽”,共同迈上小康路。

福泉洞铁村:编织产业网 兜住致富梦
福泉洞铁村:编织产业网 兜住致富梦
福泉洞铁村:编织产业网 兜住致富梦

编审:孙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