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要先确定一个基本思想:边款是重要的技法组成部分,但要解决边款问题,绝不是掌握了冲、切刀法,知道用刀刻石就能刻好边款,刻好边款需要太多的综合知识与能力。一些同学会提问题:老师,你讲讲边款的刻法吧;网上甚至还流行《一张图看懂篆刻边款刀法》这样的图片;但我们相信,如果对边款做深入的了解并做了初级的练习之后,大家就不会有“短时间学会边款”这样的想法了,因为边款实在是个庞大的学习内容。

一、边款的起源

我们现在参加展览,或者在印谱里看名家印,边款已经是很重要的篆刻组成部分了,这是因为篆刻在几百年(元代甚至明代以前的是实用印章)的发展积淀下来艺术审美形式,最初的实用印章是没有边款的,这是因为印章本身当时的作用仅仅是“物勒工名”,为了标记某个器物制造的有关情况,比如谁制造的,什么时候制造的,于是需要刻一方印,盖在器物上,或者是为了某种实用目的,比如授官、征信的作用,它本身就是凭证的作用,不需要再对它进行说明了。比如秦汉印,现在流传的汉印实物,极少在上面见到边款。如汉印: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汉印:李茂印信及它的实物)

边款大概的起源应当是这样的:时间久了,刻印的工匠觉得委屈,这印章是我刻的啊,为啥我不来个“物勒工名”,记下这方印是我的作品呢,于是有了印章的边款,在印章的边上刻上制作日期,再后来又刻上了作者是某某。至于最早的边款,目前还没有定论,据说最早的要数隋代的那方官印“广纳府印”,因为在这方印的背后,凿了“开皇十六年十月一日造”的字样,估且算是最早的边款吧。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北宋“新浦县新铸印”及边款)

简单地说,印章的使用者借印章对他制造的器物进行“物勒工名”,而印章的刻制者借边款来对他制造的印章“物勒工名”。

后来,篆刻艺术大发展,特别是石料的问题解决之后,文人介入篆刻创作,边款内容大大丰富了起来。因为篆刻艺术特有的形式下印面的面积通常小于印边(大部分印章是长方形的,即便不是长方形的,五面的边款面积也大于一面的印面),边款所占的篇幅要远远大于印面,文人们得以在边款上大展才华(是文人们的才华创造了篆刻艺术这个门类),这才有了大量丰富的篆刻边款,如: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何震的“听鹂深处”及边款)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丁敬:“曙峰书画”及边款)

二、款与识的区别

我们通常说篆刻的边款叫严格意义上叫“款识”,这起源于钟鼎器物上的铭文,唐代颜师古注解的《汉书.郊祀志》说:“款,刻也,识,记也。”也就是说,其实“款”和“识”不是一回事儿。明代安徽桐城方以智在《通雅》指出:“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显然,这就是款与识的区别:“阴文凹入的是款,阳文挺出者是识。”就象印面有白文和朱文一样,边款也一样有“款”和“识”的区别。

自文彭、何震始,文人印边款的形式多是“款”的形式,到了赵之谦、吴昌硕之后,有了“识”的形式。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赵之谦“餐经养年”及其边款)

三、边款的内容

边款里都刻些什么呢?文人介入篆刻之后,这个内容不再局限于刻者名姓和制印日期,它的内容日渐丰富起来。大致的内容分别是:

1、篆刻者的名、字号、斋号,时间、地点、天气、刻印时的心情。这样的印一般是私印,大部分是单款,这还基本上是最早边款内容的延伸,不举例,太多了;

2、篆刻作品的所有者,印的所有者与刻印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某某先生嘱刻、教正,或者为某某制之类的,也不用举例,多得很;

3、对正面印文的补充说明,记录为什么刻这方印,这方印的内容出自哪里等。比如赵之谦的“我欲不伤悲不得已”印,看边款才知道,噢,大神伤心是有原因的:“撝叔(赵之谦的字)悼亡,乃刻此语”,赵之谦34岁那年,一个月之内失去了妻子与爱女,怎么能不悲伤绝望,于是刻了这方印,如此种种……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赵之谦“我欲不伤悲不得已”及边款)

4、说明创作意图与风格取向的。比如吴昌硕“汉印中平实一派,未易着手,今试拟之。甲寅五月,为书征。老缶”(葛昌楹印),记录这方印的风格取向,再比如赵之谦的“悲庵刻此近朱修能(朱简)”是记录这方印是学习了谁的印章风格。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吴昌硕“葛昌楹印”及边款)

5、表达自家印学见解的。这些边款非常适合初学者认真体会。比如赵之谦那方“何传洙印”的边款,就:“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雄浑,学雄浑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越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再比如黄牧甫那方:“季度长年”的边款:“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士陵”这些都是这些著名大师的重要印论文字,学习这些边款,如聆听大师讲道,所得甚多。由此可见,学习篆刻,决不可以错过边款的学习。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赵之谦“何传洙印”及边款)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黄牧甫“季度长年”及其边款)

6、图案入款识,比如赵之谦、弘一法师的佛像边款,吴昌硕的那方著名的“明月前身”里的夫人侧影等等,精准细致的、一丝不苟的刀工、维妙维肖的描摹,一套边款,讲述的就是真情满满的爱情故事,足见大师人文风采。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吴昌硕”明月前身“及边款)

​印人的艺术见解,刻印的因由,石料的来源,印风的追求,刻印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跟印主的交情,印文文字的正误源流……凡是跟这一方印有关的,都可以记入边款,只要形式美观,符合审美,都可以杂糅入边款之内,不拘样式,不拘书体,不拘书画……这实在是篆刻艺术独有的精彩之处,虽方寸之地,却足见大千世界。

四、边款的刀法

讲到边款刀法,这里只说说单刀和双刀,具体刻款的刀法细节,不再另说,为什么不说,原因即在于,边款刀法对于笔画的塑造,实在是基于对于书法的理解,简单交待具有某一家风格的点、横、竖、撇、捺笔画风格的完成方法,知道如何刻款根本对于学习者没有助益。所以只介绍一下单刀和双刀。

所谓的双刀边款,多出现在清以前的篆刻艺术形成初期(当然,后期的一些大家为了表达特定的内容也用双刀),其刻制方法基本上等同于早期的刻碑方法,就是先把印文写在石面上,然后用双刀法依照笔迹的边缘依次刻出来,理解碑文怎么刻,就理解边款的刻法,像是碑文的缩小版罢了。这一点容易理解,就像刻制印文,一个笔画,至少在笔画两侧各下一刀,至少要两刀才能完成一个笔画,因此称双刀。

所谓的单刀边款,最早是见于何震的作品,到了丁敬开始大流行。单刀法跟双刀不同,直接以刀代笔,以刀刃角直接造出点画形状,一刀(亦或者为了笔势用两刀,也有数刀)完成一笔画。因为单刀法适宜更率性,更简洁,更便捷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因此为后期印人广泛采用。现在印人一提到刻个边款,也大都以单刀边款为主。刻画石头如写字一样,拿到某个印家的一个边款,基本上类似于拿到书家的一幅字。单刀跟印面完成相类比,有点像齐白石的印风。

另外,尽管刻刀在印面和边款中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同,追求的效果也不一样,但由于作者的运刀习惯的一致性和前后创作的连贯性,势必会在印面和边款创作中留下一脉相承的刀法个性色彩。更加上现在刻款多用单刀镌刻效果多从印面创作中延而来,印面和印款的承接关系非常紧密,有什么风格的印面,基本就会有什么内格的边款,边款已经成为印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吴昌硕的边款就是猛利决绝,天然浑成的,而黄牧甫的边款就是劲爽干净、简洁明丽的。边款在一个人的篆刻风格展现中,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它早已脱离了早期的“物勒工名”的作用。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吴昌硕“吴育之印半仓”两面印及款)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黄牧甫”末技游食之民“及边款)

五、边款的训练

跟印面一样,没有更好的方法,只能多练、多练,但这个多练是有前提的。

因为边款的内容往往比印文更多,所以,刻制边款往往也非常见一个作者的功夫,在边款中体现的文化信息往往也比印面多得多。刻工方面,体现篆刻者运刀能力;布局设计方面,体现章法审美;对于细节的完成,又体现书法、绘画功底;文辞方面,又反映篆刻者的文学功底和学术素养。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齐白石”不知有汉“及边款)

也就是说,刻一方印,再到边款的丰富内容的完成,才完完整整体现出篆刻者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功力,并由此更反映出篆刻者的文字学、文学、书法、绘画、印学等各方面的造诣和学养。显然,边款对于一方印太重要了,既然边款能体现作者这么多的修养,显然,要训练边款能力,就不是简单学会下刀就好了,跟学习印面一样,甚至要比刻印面还要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印外功夫。需要一个篆刻人从文学到书法到绘画到审美能力的综合提高。如陈豫锺在莲庄书画的边款里记述的那样:“昔人云,古来无不读书之书家,无不善书之画家。夫画原从书出,而善书又必本于读书。凡其所必读之书,务须焚香独坐,三复得深思。又取古人石刻之可学者,朝夕临仿,形神俱肖。如此则其流露于楮素间者,无非盎然书味也;无非渊然静趣也,无非古人法则也。”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边款法

(陈豫锺“莲庄书画”及其边款)

现在很多各种各样的篆刻大赛,参加各种篆刻比赛,比赛规则里,一定会要求有作者提供边款,原因就是边款相对印面,要见功夫多了。读到这里,想必同学们就不再找我要《一张图看懂篆刻边款刀法》这样的图了吧。关于篆刻边款,有一本王本兴先生著的书叫《怎样刻边款》,内容翔实,网上有售,可以买来一读,但真要刻好边款,跟学篆刻印面一样,除了大量的练习外,先把毛笔字写好再说吧。

(【老李刻堂】之298,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