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镶嵌在北纬30度线上的湖北巴东,是上苍对人类的馈赠。在山峦之巅、在云雾深处,无论时光如何轮回,一片绿叶穿越岁月的烟云,在一方山水的守与望中久久地青翠欲滴。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巴东郡贡茶出产地之一:清江流域一角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巴东郡贡茶出产地之一:小神农架一角(钱才东 摄)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巴东郡贡茶出产地之一:平阳坝湿地(谭永松 摄)

这片绿叶,我们过去一直叫茶叶。现在,它“身份证”上的名字叫“巴东郡贡茶”。面对它、面对它背负的5000年厚重历史,我们不得不驻足回望,回望它的风云历程。

巴东县茶文化研究会苦苦求索,已推论出以下结论:公元5000年前,中华始祖神农跋山涉水,入川进鄂,来到巴东、神农架一带,采药尝百草,中七十二毒,将采集的百草煎熬时,一片树叶落入瓮中,改变了水的味道,有了解毒的功效,神农称这片神奇的树叶为茶,饮之数毒迎刃而解。神农发现这神奇的树叶后,被居住在此地的巴人开始利用和传播。鲁周公将巴人的茶作为贡品。黄帝的大臣踏着神农的足迹来到巴东采药发现了巴东有真茗。

那么,巴东究竟是不是神农氏发现茶的地方?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传统茶饮

在“巴东县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茶会上,人们提出了“巴东县、神农架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这一观点。恩施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恩施玉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茶叶教学、生产近60年的专家杨胜伟不掖不藏,铿锵发声:“神农氏考察发现茶叶就是在巴东,我联想起巴东有神农溪,神农溪之所以有这个名字,那就与神农在神农架考察,发现茶叶,有一定的联系。”他还在一次品饮巴东茶后,豪情顿生,写下在巴东广为流传“飞流直下三千尺,绿泉翻涌腾青云,清香喷鼻宿醒散,金茗花开又一家。”的七言古体诗。品读此作,足见专家杨胜伟对巴东茶的倾心和牵挂。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杨胜伟专家悉心教授巴东郡贡茶制作工艺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人“土植五谷,牲具六畜,丹漆茶蜜,皆纳贡之。”《桐君采药录》:“巴东有真茗,煎饮,令人不眠”。

唐朝陆羽在巴东踏勘后,发现有两人合抱的茶树。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开篇中写下《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巴山峡川,巴山即巴东的金字山。《茶经》《八之出》:“山南,以峡川上……”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舆地记胜》:“县有巴东,县治所依金字山,山产茶。”大清统一志:巴山,又名金字山,县治所依。

宋朝,巴东知县寇准劝农稼穑,广种茶,并常汲泉烹茗,巴东茶业空前兴盛,其羊乳山、罗圈岩所产茶列为贡茶。

文学大师欧阳修夜泊巴东,并在《唐书地理志》中写到“归州巴东郡贡茶蜜蜡”,巴东郡贡茶的历史地位以此定论。因为不断有方士深入巴东寻茶采药,灵验神奇之茗大震。

十八世纪初叶,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在巴东罗溪坝、下谷坪采集到了上古时代的尖叶山茶植物样本。考古发掘中,巴东沿江古文化遗址出土了西晋、东晋、唐、宋、明清时期的各式茶杯、茶碗、茶罐、碟盘等文物近千件,现均保存在巴东县博物馆。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同时,巴东以茶为地名的遗迹更是不胜枚举。以1980年地名普查为例,共有带“茶”字地名19个,其中在沿渡河的小神农架就有5个,茶店子有6个。加之大神农架自古就属巴东和兴山的交界点,这与神农发现茶的地方和陆羽“巴山峡川,有两人和抱者,伐而掇之”的记述高度重合。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巴东郡贡茶:一方山水的守与望

如今,“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地方”已不仅仅是巴东茶叶的一张名片,它更将载入中国茶业的史册,让在巴东这片山水中积淀而成的神奇茶文化光芒四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