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古代大官的打怪升级之路:曾国藩最好不要模仿,有空多学学和珅!

当官,当大官,是许多人从小就有的梦想,比如我。但是能不能当官,当大官,可不是烧两柱香就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再比如我。小时候我可没少求神拜佛,每次祭祖的时候也没少在祖宗面前嘀咕,可惜如今还是无半点功名,看看逐渐隆起的肚子和趋势显现的发际线,只能放弃这个从小以来的梦想了。

但是,虽然梦想没了,并不代表对梦想的渴望就没了。所以,我决定研究一下古代那些当大官的人是啥出生,到底要怎样才能当上大官,以此来看看有没有啥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还可以给心里有当大官梦的人指一条明路。

古代大官的打怪升级之路:曾国藩最好不要模仿,有空多学学和珅!

哦,由于科举制度真正的完美成熟是在宋之后,唐朝还是后期还是藩镇割据时代,所以我们的研究目标就仅限于宋明清三朝。

寇准

一谈起北宋名相,寇准绝对是当门不让的人选,在其力谏下促成的“澶渊之盟”,更是影响宋辽百年边关,绝对是北宋男神首选,一千余年迷妹不断。但是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想学习一下的时候,顿时就懵逼了。

寇准出生豪门世家,其父亲寇湘是后晋开运二年的状元,自己则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年仅十九岁。父子双学霸,祖传十八代种田的我学不起学不起,溜了。

古代大官的打怪升级之路:曾国藩最好不要模仿,有空多学学和珅!

包拯

寇准这种官二代比不了,包拯总算是普通平民出生了,虽然他同样是天圣五年的进士甲科(甲科至少是全国前三名,比进士乙科在仕途上高一个等级,虽然乙科是第四名到第六名,都是顶级学霸),但是咱还会数理化呢。

不过当我看到包拯的顶头上司是宋仁宗赵祯的时候,想了想还是溜吧。想当年包拯直言进谏,把口水喷到赵祯脸上,赵祯虽然很烦包拯但是还是原谅了包拯,就因为他是自己的大臣。如果你没有赵祯这样的上司,包拯的仕途之路基本也没啥参考价值。

古代大官的打怪升级之路:曾国藩最好不要模仿,有空多学学和珅!

秦桧

好人我们学不来,坏人总可以学了吧,于是看到这样一条:(秦桧)政和五年及第,其父秦敏学历任玉山县令、古县县令……溜了溜了。

宋朝由于“重文轻武”,所以基本上你在科举中拿不到好的功名,至少也是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全国前十),那么这辈子和当大官基本就绝缘了。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你先考个全省状元,常青藤再来参考宋朝的为官之道。

既然宋朝这么令人 绝望,我们就把目光放到明朝,看看有啥捷径,当然阉割除外。

杨士奇:

作为掌管明朝最鼎盛时期二十余年内阁的杨士奇,他无疑比明朝其他内阁首辅运气更好,在他进入明朝权力中枢后所遇到的是创立“仁宣之治”的朱高炽和朱瞻基两父子,如果算上永乐盛世,那么明初三大盛世可以说都给杨士奇给撞上了。

当然,这事好事也是不好的事情,好事就是杨士奇名声显然要比明初其他内阁首辅好,千古留名;坏事就是风头被朱家三父子给盖过了,不像张居正一样天天被人端着研究。不过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杨士奇能不能模仿的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杨士奇一岁丧父,母亲改嫁,随后继父又被流放边关去世,确实比我们这种祖传种田的还可怜。到了建文年间,朱允炆召集人修撰《明太祖实录》,杨士奇由于受人举荐,于是进入翰林当编撰管。后来吏部组织考试,杨士奇由于成绩突出……就继续留在翰林院当编修,从一个临时工到了正式工,之后进入内阁,同时也开启了仕途之路。

古代大官的打怪升级之路:曾国藩最好不要模仿,有空多学学和珅!

从这样看来,杨士奇的路子还是很值得人学习,当然首先你得有个人举荐你,也就是要多交达官贵人朋友。

李东阳

杨士奇再怎样,起步的时候也是有贵人相助,这个不好学。那么明朝有单靠自己就做上大官的么?自然是有,那就是李东阳。

李东阳虽然也是学霸,而且自幼被誉为神童,但是没有宋朝那么恐怖,非要进士才有大出路,李东阳会试是第一百八十五名,殿试二甲,随后进入翰林院当了个庶吉士(同年状元彭教就在李东阳的打压下当了一辈子的翰林院讲士)。

这里说个明朝官场有意思的规矩,它叫做“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你没在翰林待过,基本就进不了内阁了。但是进入翰林之后,各位学霸们就各显神通,尽量让上头注意到你,这样就可以出头了。那李东阳有啥绝招呢?其实都是太惨惹的。

古代大官的打怪升级之路:曾国藩最好不要模仿,有空多学学和珅!

李东阳执掌明中期文坛数十年,作为茶林诗派的领袖级人物,其文章自然就非常牛逼。但是你写惊世文章得有灵感啊,于是成化七年原配妻子刘氏病逝,他写文章掉念;次年回家扫墓写出《南行》、同年九月岳父去世,写下《祭外舅蒙泉先生文》;又两年,三弟去世,写祭文;1486年,父亲病逝,写祭文,李东阳得以修《宪宗实录》。我们知道一般在翰林院混到给本朝修《实录》的,那么说明前途已经光明远大了,进入内阁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在1495年李东阳次子夭折之后,他终于进入了弘治年间的内阁。

想了想,李东阳这种,还是不学了吧,毕竟最后李东阳是绝嗣了的。

和珅

说到清朝权臣,和珅是个绕不过的话题。有人说那刘墉呢?刘墉家世代进士,自己是进士,爷爷老爸叔叔都是进士,比啥比?还是和珅好,从小父母双亡,带着弟弟相依为命,比绝大多数人都凄惨了,可操作程度高。

和珅的发家也很简单,和珅就是因为精通“满、汉、藏、蒙”四族语言。根据历史记载,当年和珅在军机处的时候,每份奏章都分别用满汉两种文字翻译以后呈献给乾隆,然后乾隆等批复下来的,他又重新用满汉两种语言翻译好了再传下去。当然如果是蒙语和藏语的奏章,他无非就是再增加点工作量。

古代大官的打怪升级之路:曾国藩最好不要模仿,有空多学学和珅!

所以当时翻译人才有多紧缺,和珅就有多吃香。

曾国藩:

其实一提到曾国藩就知道这个仕途之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太好模仿的。虽然曾国藩不是顶级学霸,还是复读生,出身也一般,这些对很多人来说都容易办到。但是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直至清末权臣,都是建立在“湘军崛起”和“剿灭太平天国”上的。这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基本不可能有的机遇。

所以我们总的看来,在宋朝你得是顶级学霸才能当大官,在明朝你得文笔好,还进的了翰林院,而清朝呢?你只有多学几门外语就有可能当大官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