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臺培森:法律工作,就是我心中的星辰大海

臺培森:法律工作,就是我心中的星辰大海

臺培森:法律工作,就是我心中的星辰大海

有人志在廟堂,有人志在江湖,還有人一邊嫌棄著眼前的工作一邊心心念念著遙遠的詩和遠方,而對於臺培森來說,不必去追,一直在從事的法律工作,就是他心中的星辰大海。和一般人心中想象的學霸不一樣,臺培森給人一種活潑健談的感覺,隱約還帶著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氣。

說到為什麼選擇法律專業,臺培森笑了笑,說是因為受了香港影視劇的影響,在他成長的年代,港片裡不乏法律題材的作品,刑警、偵探、律師、談判專家,他們對公平正義的堅守,他們主持正義時的慷慨激昂,都在年少時的臺培森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懷著一腔熱血,加上對公平正義的嚮往,高考過後的臺培森毅然選擇了法律專業,如願以償進入魯東大學攻讀法律,在本科畢業以後,又毅然地讀了西南政法大學的研究生。

畢業以後,先是進入公安機關工作,接著又進入法院、檢察院,這種全面的工作經歷,讓臺培森對於司法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說,理論必須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在學校的時候,法律條文一條一條非常清楚,但是當真正實踐的時候,卻發現並不能對它們直接照搬。

對於工作後的感想,臺培森用了“灰色認知,黑白決斷”八個字來概括,他舉了刑法中對於詐騙罪規定的例子,“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產為目的”即可定義為詐騙,但是當他接手到一個案子的時候,案情的複雜性,卻不是一條法律條文就可以解決的,這個時候,就需要他去分析案情,甄別每個當事人的現實狀況,許多證據需要反覆推敲,“究竟是黑色的成分多一些,還是白色的成分多一些”,而這些,都是也是理論不足以給他的。

很多人不理解,一個從本科開始一直到研究生都浸淫在法律專業裡的科班學生,為什麼選擇讀博,臺培森給出的理由很簡單,一個人的知識儲備只有不斷更新迭代,才能跟上時代的進程,而為什麼是在工作的五年後又重新進入校園讀博,臺培森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工作五年以後,臺培森發現,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發展,許多知識都在不斷地更新迭代,他直言,中國現有的法律體系最初來源於西方,而我們的國家在從鄉土中國到現代中國的轉變中,法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構建自己的法律框架體系,是一個法律人的基本技能。

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業的法律人,系統的學習必不可少,他認為,如果一個人沒有受過系統的學習訓練,那麼他的知識就是散的,不成體系的。他把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比喻成一座圖書館,系統學習的過程就是搭建圖書館藏書,建立自己檢索體系的過程,在工作中遇到一個問題,擁有專業頭腦的人可以立刻從腦海中精準地檢索出相匹配的信息,對於案件辦理可以說是無往不利。專業與非專業,也就區別於此。

談到對於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想法,臺培森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從宏觀上來說,我們國家的法治是一直在進步的,與國際接軌的,在保護人權和打擊犯罪之間的平衡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包括聶樹斌案的再審和糾錯體系,員額制的改革,無一不體現了這種進步。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條文,它關乎人民的自由、財產和生命,容不得半點馬虎,而作為一個法律人,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知識不僅應當適應新形勢下的要求,還要結合實踐,法律要變得本土化,一個人必須不斷學習,將自己的知識體系更新迭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是一個對於法律有夢想有執著的人對於自己的要求,也是一種期盼。

當被問到有沒有什麼人生格言時,臺培森又呈現了一種學生式的笑容,一直在法律道路上高歌猛進精心鑽研的他,從來沒有想過什麼人生格言之類的,想了想,他說,倒是有一句,是他自己的感悟,也是他的信念,那就是,“法治說到底是良心機制,而良心就是社會中絕大部分人認可的社會公理”。

(臺培森,山東省濰坊高新區檢察院檢察官助理,本科就讀於魯東大學,研究生就讀於西南政法大學,現為山東大學法學院刑法博士在讀。)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