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姜维在正史上究竟有多大的才华能被称为“幼麟”?

李剑


三国历史上有卧龙凤雏幼麟冢虎这种说法,这其中的卧龙是指诸葛亮,凤雏是指庞统,冢虎是指司马懿,幼麟是指姜维,对于前面三个,想必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那么姜维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跟这三位并称呢?

姜维字伯约,生于公元202年,天水冀城人,姜维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这一点跟刘备很相似,姜维很喜欢郑玄的经学,这一点跟刘备也很相似,因为刘备师从卢植,而郑玄与卢植是同门师兄弟,都是儒学大师马融的弟子。

姜维后来出任天水郡上计掾,之后担任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叫姜囧,是天水郡功曹,战死于沙场,所以姜维被任命为天水郡参军。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维随天水太守马遵在在外巡查,碰到蜀军攻打,马遵怀疑姜维有异心,就扔下姜维,自个跑回去了,姜维回到冀城,冀城紧闭城门不让他入城,无奈之下,姜维只能投降了诸葛亮。

诸葛亮如获重宝,对姜维十分器重。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姜维被任命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写信给蒋琬,说姜维有勇有谋有胆略,能堪大用,让姜维统领六千虎布军,姜维之后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断后。大军回到成都,姜维被任命为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

雍凉的羌胡降蜀,姜维率军接应,在洮西与郭淮,夏侯霸打了一仗,胡族白虎文,治无戴降蜀。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维兵出陇西,狄道长李简献城投降,姜维进攻襄武,杀死魏将徐质,姜维趁胜追击,攻破河间,河关,临洮,迁徙这些地方的百姓回蜀。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维与夏侯霸兵出狄道,在洮西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杀敌数万,这是蜀国北伐最大的胜利。延熙十九年,姜维迁为大将军。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攻打蜀国,姜维与廖化弃阴平,汇合张翼,董厥拒钟会大军于剑阁,钟会久攻不下,又加上粮草不继,打算撤军。无奈,邓艾度阴平,击败诸葛瞻,成都投降。

姜维无奈之下只能向钟会投降,姜维知道钟会有异心,想借钟会之力恢复蜀国,可惜最后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共被杀。不得不说,姜维的才华与能力,在蜀国确实是仅次于诸葛亮的,所以对于幼麟这个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历史简单说


史书上只记载了诸葛亮,庞统有“卧龙、凤雏”的雅号;

什么“姜维是幼麟,司马懿是冢虎”,根本不是出自史书记载好吗?甚至连《三国演义》也没有提过这种说法!

“姜维是幼麟,司马懿是冢虎”这种梗是来自于三国游戏好吗?三国游戏好吗?!三国游戏好吗?!

【真三国无双中,姜维被称为“天水麒麟儿”】


【三国杀中的姜维号“幼麟”】


【三国杀中的司马懿号“冢虎”】


演义记载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夸姜维,也是“今得伯约,得一凤也”。

“伯约”是姜维的字,诸葛亮把姜维比作凤凰。

至于司马懿,没有类似比喻。


史书记载

在正史上,姜维虽然得到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但他并非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诸葛亮死后,继任者是蒋琬;蒋琬之后是费祎,费祎之后,姜维才掌控蜀汉帝国的军事。

自公元253至262年近十年间,姜维在汉中多次组织军力与曹魏帝国雍凉军团作战,互有胜负,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倒是在公元263年,曹魏帝国在司马昭的操作下,调动十余万伐蜀大军,由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直扑汉中。姜维无力对抗,只能坚壁清野,严防死守。

后来,邓艾绕过蜀军布防,进入益州腹地,直逼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汉帝国的历史才划上了句号。

姜维被迫向钟会投降,并仍然想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引发魏军内乱,好乘机复国,结果兵败身死。

后人称:“姜维死则汉亡。”这正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浔阳咸鱼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的军事支柱,被诸葛亮寄予厚望,是诸葛亮政治军事遗产的继承人。他的真正实力到底如何,有书君首先给出评价:中上水平,具体可以从三方面说道说道。

一、军事履历:败多胜少。


公元247年,姜维以“卫将军”的身份与费祎“并录尚书事”(“录尚书事”从东汉章帝开始就是事实上的丞相),实际分工是费祎主持内政,姜维主持军政,从第二年开始,14年间9次出兵北伐。《三国演义》说姜维“九伐中原”,“九”没错,但用兵地点都不在中原。九次分别是:


一伐:248年洮西之役,对手郭淮、夏侯霸,胜负不明。


二伐:249年陇西之役(牛头山、洮城之役),对手郭淮、陈泰、邓艾,败,麹城降魏,姜维攻洮城不克而还。


三伐:250年西平之役,攻魏西平郡,不克而还。


四伐:253年狄道之役,围狄道,不克而还。


五伐:254年第二次陇西之役,攻克临洮、河关,蜀汉荡寇将军张嶷战死,退兵。


六伐:255年第二次洮西之役,对手王经、邓艾、陈泰,斩王经所领魏军数万,大胜,邓艾、陈泰来援时退兵钟提。


七伐:256年段谷之役,对手邓艾,大败。


八伐:257年沈岭、芒水之役,策应诸葛诞在淮南寿春叛魏,对手司马望、邓艾,魏军东攻西守,坚守不应战,姜维退后。


九伐:262年侯和之役,对手邓艾,败,退往沓中屯田。


9次大战,姜维1胜3负5平,尤其是面对邓艾、陈泰这些曹魏名将时完全没有胜率,所以算不得最优秀的将领。

二、他人的评价


无论是姜维的同事、还是曹魏的敌人,或者后世兵家,对姜维的军事才能评价都是中等偏上。比如廖化就认为姜维“智不出敌”(智谋和敌人相比不见得高明)。

钟会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诸葛诞(字公休)是曹魏的“都督扬州诸军事”(即淮南方向对东吴作战的总司令),在东关之役被自己在东吴的远房侄儿诸葛恪打得大败。

夏侯玄是曹魏的“都督雍凉诸军事”,开创了魏晋玄学,搞文的有一套,军事方面实在乏善可陈,唯一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是和曹爽发起进攻蜀汉的骆谷之役,大败。所以,钟会认为姜维的风度、学识可以和中原名士并驾齐驱,至于军事嘛,就呵呵了。

姜维最主要的对手邓艾认为“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意思是姜维确实牛B,但跟我比嘛,还差那么一点点,所以经常打不过我。

史学家给姜维在军事方面的评价也不高,比如常璩《华阳国志》说“姜维才非亮匹”(才能比不过诸葛亮)。陈寿《三国志》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认为姜维不过是“粗有文武”而已。

三、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用姜维?


既然姜维不过中上之资,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看重姜维呢?有书君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姜维忠于汉室,诸葛亮毕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既要能臣,更要忠臣。

第二,姜维虽然和三国时期的顶级人物有差距,但其综合能力在蜀汉政权当中确实出类拔萃。诸葛亮曾经说姜维强于李邵、马良,属于“凉州上士。”



第三,姜维人品很好。蜀汉秘书令郤正认为姜维位处高官,但却不好女色,为人清廉。


第四,姜维出身于凉州豪族天水姜氏,是蜀汉经营雍凉的不二人选。天水姜氏世代居于凉州,在凉州的势力相当庞大,号称天水四大姓之一,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是可以左右凉州归属的重要因素,如唐朝开国功臣永安县公姜宝谊,就是姜维的后人。而刘备至诸葛亮时期,曹魏在雍凉的统治并不稳定,如一出祁山时,“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因此,蜀汉历次出兵的战略构想都不是直接进军关中攻打长安,而是先取雍凉,这样一来,拥有一个能够在凉州说得起话的、说话有人听的当地豪族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人物,在刘备时期是马超(可惜他死得太早),在蜀汉后期就是姜维。



第五,这也是诸葛亮最无奈的一点。蜀汉后期,荆州已失,仅有益州一地,国势日下,人才凋零,能拥有姜维这样政治正确、出身高门、才能还不错的人才,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姜维不但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连他忠贞的人品都继承了,姜维之才,世所公认,并不在诸葛亮之下。

诸葛亮曾经五出祈山,虽有小胜,但最后的结果,基本上是无功而返;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人才更加萧条,魏主曹奂就曾说过:“蜀所恃赖,唯维而已”。蜀汉一个国家所能依赖的,也就姜维一个人了。但就在这种独木难支、魏蜀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姜维竟然象诸葛亮一样,主动对魏国发动了十一次战争,而且胜多败少。尤其第八次北伐,姜维以三万兵力,大胜魏国王经五万兵马,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重大战果。史称洮西大捷。

蜀汉亡国之时,过也并不在姜维。姜维早就提醒过刘禅派兵防守阴平,《三国志》记载姜维上奏刘禅的表章:“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连宜派的将军名字都安排好了,张翼、廖化。可惜后主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并未听从姜维的谏议,导致邓艾偷渡阴平成功。既便在刘禅已经投降的情况下,姜维还巧施离间计,反了钟会,逼死邓艾,虽然计策并未成功,但也以这种方式,报了蜀汉的亡国之仇。姜维壮烈牺牲,但与敌方主帅钟会、邓艾算是同归于尽了。姜维一生未叛蜀汉,其高风亮节,可昭日月。若不以成败论英雄,姜维可算人杰矣。“幼麟”之名,名副其实。


历史春秋网


姜伯约本事很大,可惜跟错了老师。


姜维文武双全,不仅精通兵书战略,而且武艺超群,绿沉枪有万夫之勇。跟他老师诸葛孔明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惜他完完全全地继承了孔明的衣钵,而不加修正的照做执行,注定了跟孔明一样的失败。

诸葛亮的治国方略其实很简单,就是先军政策。其实蜀国进川的时间并不长,当初也是鸠占鹊巢挤走刘璋才占据蜀地。所以西川的势力非常复杂,而诸葛亮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把西南的势力全部摆平,把他们打服也是口服心不服。那么把各方势力团结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对外作战。实际上诸葛亮一生也是这么做的,这也是蜀国始终穷兵黩武,最后国力耗尽的主要原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国之道。当然,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然后看姜维,他完全就是一个武力加强版的诸葛亮。一切方针战略,军事路线,用人用兵,都是沿袭师傅孔明的既定方案。可以说孔明死后,灵魂附在姜维身上,依然掌控蜀国几十年。可惜,这种军事治国的策略注定是错误的,绝不可能成功。所以,姜维用同样的打法,却没有了关二爷张三爷等五虎上将,连魏延也被孔明带走了,哪怕姜伯约自己再能打,只会比诸葛亮败得更难看!

小童这么说,肯定有人不高兴。——不过,这是事实,这是蜀国的定数,没办法。

书说简短,休要饶舌,欢迎指正。


社会主义小书童


姜维忠心是够的,但能力、修养、资历名望都不能跟诸葛亮相比,更没有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的信任特别自负,急进求功,自认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一意孤行,其军事方针与主持内政的蒋琬费祎主张的先搞好内政修养民力的方针背道而驰,及至蒋琬病死费祎被刺杀,姜维便大举北伐但均师老无功,加之刘禅昏庸,黄皓擅权为所欲为内政一塌糊涂,人民负担逐年加重,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就像三国志中所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种地的秀才


我是汤哥,我来回答。

在三国顶级大牛中,诸葛亮、庞统、姜维、司马懿,合称“卧龙凤雏幼麒冢虎”。

卧龙:诸葛亮

凤雏:庞统

姜维:幼麒

司马懿:冢虎


其他三人,后世的评价基本一致,唯独姜维,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最令人诧异的,是孙盛对姜维的猛踩。

孙盛说姜维:不忠不孝、不义不节、不智不勇。

孙盛,是东晋中期的史学家,他对姜维的狂喷,记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

这一脚踩得非常很。

姜维果真是不忠不孝、不义不节、不智不勇的吗?

姜维的称赞者基本来自其同时代的对手:

比如,“姜邓斗智”的邓艾,他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姜维和我差不多,都是当世英雄豪杰(有点自大哦)。

比如,钟会给姜维的劝降信中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劝人投降嘛,总归要拍拍马屁的。

再如,姜维投降钟会后,钟会表扬他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伯约是姜维的字,公休是诸葛诞的字,太初是夏侯玄的字。诸葛诞和夏侯玄,都是“中土名士”,钟会表扬姜维超过了这两个人,还是拍马屁。(有“魏国四聪”的说法,说曹魏有四个极其聪明的人,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

再如,司马昭在《讨蜀诏》中也称:“蜀之所赖,听维而已”,把姜维抬得很高。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蜀汉阵营的同事,对姜维的评价,总体上是负面的。

姜维北伐数次,劳师远征,蜀中多怨之。

最令人意外的是,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在绵竹战死前,发狠地说:“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把姜维和弄权乱政的宦官黄皓相提并论,让人一时语塞。

那么,孙盛是怎样说姜维不忠不孝、不义不节、不智不勇的呢?

原话是这样的:“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

用现在的话来说:

你姜维,是一个魏国人,但是却投奔了蜀国,这是不忠。

你抛弃父母祖先,苟且偷生,这是不孝。

你攻击自己的祖国,这是不义。

你战败了不自尽,这是无节,节操碎了一地。

你对内,驱赶老百姓上战场,以求战功;对外,无法抵抗外侮,招致受到敌人攻击,这是无智无勇。

你姜维,忠、孝、节、义、智、勇,都不具备,实际上你就是一个魏国的逃犯,亡蜀国的乱相而已!

如果没有《三国演义》对姜维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估计现在的人们谈起姜维,可能要摇头了。

问题是,孙盛的指责到底有几分在理呢?

我们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评价姜维呢?

关注(历史是最好的醒酒汤),分享“历史就是新鲜事”。


历史是最好的醒酒汤


目力所及,姜维应被称为“幼麒”,不是“幼麟”。

是在根据一篇宋元板话流传的评书中,才有“幼麒“的说法,系因为姜维12岁从军,屡立战功,在甘谷一带,被称为“天水麒麟儿”,因年少,故称“幼麒”(麒是雄性将领,麟是雌性将领)。

而且,“幼麒”起先写作“幼骐”。

其实除了姜维,还有另外四个牛人,组成一支三国梦之队:他们五个人全称是“卧龙凤雏幼麒冢虎冰镜”,也就是鬼谷学派的三国五瑞:

卧龙 东青龙诸葛亮 【龙】 出道时失去天时

凤雏 南朱雀庞统 【凤】 出道时失去地利

幼麒 中玉麒姜维 【麒】 出道时失去人和

冢虎 西白虎司马懿 【虎】 出道时天地人占全

冰镜 北玄武司马徽 【龟】 出道时天地人全失


猛哥V


正史姜维11次北伐,大胜2次(第2次,第8次),小胜3次(第3次,第6次,第7次),平手4次(第1次,第4次,第5次,第10次),大败1次(第9次),小败1次(第11次),实际上是胜多败少,然而由于汉魏国力差距太大,姜维未能动摇魏国根本。

才华上:姜维北伐打出了蜀汉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魏国雍凉一带守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争使魏国一度失去了对陇右的控制(会值洮西之役,官兵失利,刺史王经困于围城之中。当尔之时,二州危惧,陇右懔懔,几非国家之有也。——三国志)

而即使在魏灭汉之战,姜维早就提醒后主要防守阴平(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三国志),只是后主没有听,才导致邓艾成功偷渡阴平)

姜维面对魏国三路伐汉(邓艾,钟会,诸葛续)姜维居然摆脱邓艾,晃过诸葛续,将钟会堵在剑阁,若非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国这次南伐差点就要以失败告终。

所以说不是姜维独少谋,苍天有意绝炎刘!姜维面对汉魏巨大的国力差距,依然能:降李简、斩徐质、破王经、断陇道,一时挫魏国之威。可见其强大的军事才华。

人品上:可以说完全继承了诸葛亮鞠躬尽瘁,不贪无私的精神(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所以连对手对姜维的评价都很高: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三国志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 ——汉晋春秋

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三国志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三国志

希望喷子放过姜维也放过我,另外要跟我辩论,请拿出史料,别直接开喷。


猴说猴有理


诸葛亮死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独掌军权11年。姜维的厉害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北伐与曹魏名将多次交手,大胜2次、小胜3次;其二,与公认的奸臣宦官黄皓公然对峙,为舆论公认;其三,蜀汉灭亡之战,姜维坚守的剑阁并未失守;其四,在刘禅已经投降的情况下,还能忽悠钟会反曹魏,尽管事败,但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