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国际博物馆日,关于岭南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你必须了解一下。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陈李济广州北京路旧址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是由具有418年历史、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长寿药厂“陈李济”建造,是岭南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其陈列以场景复原为主,将中药制作工艺过程反映出来,并通过药厂的历史、发展过程,反映、折射了中医药发展的历程。其外形仿照陈李济旧址圆拱形骑楼建筑建造,不少来参观博物馆的朋友表示:这简直就是广州北京路陈李济旧址的翻版,拱型的楼顶,长长的走廊,让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感觉格外的亲切。

事不宜迟,小编就带你一起寻宝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吧!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醒目“寿”字

推开博物馆沉甸甸的木门,大厅正中红底金漆硕大醒目的“寿”字映入眼帘。这个“寿”字,是我国书画界巨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先生为纪念陈李济创建385周年所题。其寓意陈李济为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长寿药厂”,更寓意陈李济坚守同心济世宗旨,四百余年古方正药,造福社会,把健康长寿带给千家万户。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百年陈皮

镇厂之宝,百年陈皮

从三百多年的大活络丸,陈李济就已启用道地陈皮入药。早在清朝年间,陈李济陈皮便被钦点为贡品调京供皇帝和慈禧太后享用,当时的达官贵人无不向往。陈李济百年陈皮制药,作为中国陈皮标志品牌,近年来更是启动百年陈皮大健康产业,研发上市一系列陈皮食品备受市场喜爱。

其陈皮储藏百年而无虫霉之变,霍英东曾赞赏其“比黄金更珍贵”。如今陈列在展厅中的镇厂之宝陈皮,据资料记载,已存百余年之久,乃无价之宝。它伴随陈李济,从清朝一路走来。陈皮储存需年年翻晒,百年陈皮承载了多少代陈李济人对于中药的执着。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百年楹联

文物鉴藏,鎏金大字

“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这块木质楹联制于清中代,已被鉴定为广州市二级文物,上面的十四个字是陈李济400多年传承下来的“家规”,强调制药火候的重要性,强调中药配伍的准确性。以宰相调度文武百官为喻,意指良医既如良相,药亦有辨君臣,君臣同心,济世兴国。

中间的“陈李济”三个鎏金大字更是大有来头。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陈李济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陈李济,更名躁大江南北。光绪年间,同治与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又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自此这三个鎏金大字便一直留存至今。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蜡壳药丸制作第一道工序:蘸蜡

经典重现,蜡丸工艺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当属陈李济首创的蜡壳包装工艺了。为了能将药材易挥发成分更好的保留,具有极佳密封性的蜡壳药丸制作就这样应运而生。馆内从煮蜡、溶蜡、串原子、蘸蜡、入丸、封口、剪蒂、盖印等八项手工操作工艺,经典重现了传统蜡壳药丸的制作过程。

这项工艺是中药制剂的一大创举,而今看来繁多的包装中,只有它依旧保留着古朴简单的姿态。据说抗日战争的时候,陈李济人为了不让药丸落入日本人手中,把蜡壳药丸全部扔进井里,战争胜利后从井中捞出药丸,意外发现里面的药丸竟丝毫未变质,令人叹为观止。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传统制药榨油工具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广绣屏风

入目之处,处处皆宝

陈李济博物馆中入目之处,处处为宝。传统制药所用的榨油工具,竟为成块珍贵金丝楠木所制,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馆内的一处屏风,更是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传人陈少芳大师之手

百年文物、医药古籍原本、名贵药材、以及众多见证中国医药发展历程的点点滴滴,馆内众多宝物不尽其数,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讲不尽道不完。

「国际博物馆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寻宝记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亲身前往博物馆,亲身感受四百年岭南中药典范的魅力?

参观指南在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