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軌交是一座城市開發的引擎。地鐵所經之處,必將改頭換面。

有鄉親來信:既然軌交有如此魔力,為何火車站周邊開發總不盡人如意?

這個問題有意思。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在西南,形成規模的樞紐有虹橋、上海南站。當初大虹橋開發,不斷有人拿南站為例,“火車站周圍怎麼能造商辦?”

事實是最好的回擊。大虹橋現在風聲水起,不需要我再贅述。相反,南站的更新效果仍然未知。

很多人眼中的毒藥,師爺看來是靈丹妙藥。火車站適不適合做商務區,需要辯證去看。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產業集聚不佳

商辦是一個地段崛起的標誌。環線時代,選址商務區靠的是流量思維。

火車站人流集聚,也有四通八達的軌交網絡,是典型的流量入口。

在入口建商務區,打造一箇中心轉化過境流量,輻射周邊完成產業升級,全世界屢試不爽。東京火車站便是典型。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不過這種模式引入國內,卻走向了反面。南站周邊的面貌陳舊,髒亂差的攤販餐飲扎堆。有鄉親說這是外來人口需求導向的結果,我先且不論。

師爺看的是產業。南站規劃時,有關部門結合附近工廠林立的環境,計劃騰籠換鳥引入文創產業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這個創意開始不錯。參考北京798,傳媒、公關公司在改造後的廠房辦公,既先鋒又拓展了空間。

時至今日,南站仍能見到不少掛著“新媒體產業園”字樣的辦公區。

然而,零星的牌子蓋不住南站產業集聚差的事實。上海最好的文創公司在靜安寺/淮海路一帶,再不濟也要徐家彙。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為何會這樣?文創產業是典型的客戶導向,離金主越近越好。在上海,他們的客戶是市中心的奢侈品公司。

至於廠房的寬敞空間,文創企業並不敏感,輕資產公司本就不需太多人手。

你給予大面積,但租金可能與淮海路的格子間相仿。性價比擇優,你說對吧。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斷頭樞紐

不能否認南站開發遇到了瓶頸,甚至當初大虹橋規劃時,很多人拿南站為例。

火車站建商務區行不行?大虹橋開發前,主流說不適合,但去年幾個商辦成功開業,很多人就閉嘴了。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師爺常說要打破常規思維。南站和虹橋的天差地別,取決於兩者的位置。

過去20年,環線決定了上海的格局。環線內資源集聚,中環內的南站本應是受益者。

不過,環線意味著封閉,意味著空間割裂。南站大體量坐落環線內,等於再次割了一刀。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環線疊加樞紐,導致車站周邊成片的空間、交通阻隔。開發要的是資源快速集聚、流動,但南站卻在降低運轉效率。

這個,我稱為“斷頭樞紐”。

當環線優勢無法有效實施,劣勢就會突顯。

鄉親們認為是外流人口造成南站面貌不佳,其實沒有抓到本質。

為何國外沒有這個弊端?因為人家高架是放射狀,是開放空間。大虹橋的成功,也是如此。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二次開發

脈絡通則百業興,虹橋樞紐的空間就很通透。位於外環外避免了環線切割,西側開闊的白地足夠支撐要素集聚。

相反,上海環線周圍綠化帶密佈。雖然對城市生態裨益,但也無形阻礙了南站周邊要素運轉的效率。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虹橋樞紐牢牢抓住長三角。松江南站也是同理,具體可見《上海之根的松江,該朝哪裡看》。

上海南站二次開發,如履薄冰。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根據規劃,這裡將打造長三角企業的總部經濟。有關長三角一體化,我說過是上海與江浙的要素交換,即上海擠出勞動力換取江浙上市公司總部。

南站具備條件嗎?打上一個問號。

別的不說,西側的莘莊商務區就很可能截流。外環外的莘莊軌交上蓋,要素具備且開發品質更佳。

化蛹不成蝶的南站,到底卡在哪兒?

這好比莘莊截流徐家彙的消費人群。未來,莘莊商務區對南站商辦的衝擊,已經能夠預見。

更不要說大虹橋。面對來勢洶洶的外圍截流,二次開發的南站還需守得雲開。

用卓越思維,讀懂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