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用故事來溝通,才是激勵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我們都希望通過自己講的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明白一些道理、汲取一些能量。

此前第一閱讀曾發佈過一篇侯泰而老師的文章《爸爸們請注意:好家長都應該做一個“有故事的人”》,講的是作為家長,給孩子講故事編故事有多重要。很多家長在後臺留言,大多表示擔心,編故事那麼難,孩子又不愛聽。怎麼辦?

那麼,如何讓孩子又愛聽,又能對孩子真正有啟發、增強孩子的自信?在這裡告訴家長朋友們一個小技巧,那就是——把孩子編入故事裡!發現孩子的優點,把這個優點編入故事給他聽,能增強孩子的自信,恰當的賞識也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

使孩子成為故事的主人公

用故事来沟通,才是激励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孩子聽故事,是喜歡聽裡面都是陌生角色的故事呢,還是喜歡聽有自己熟悉的人物的故事呢?

答案不言自明。

就像我們看電視新聞一樣,如果在哪個電視畫面裡看到自己,或是自己熟悉的人,我們心中會油然生出一種親切感,免不了多看幾眼。

我們編故事給孩子聽,固然可以設計一些新奇的人物,安排一些驚奇的情節,但有時候,不妨把孩子和他熟悉的人、事編進故事裡,讓孩子成為故事的主人公。

這就要求我們做一個有心人,耐心地觀察孩子的生活,觀察和他一起經歷過的一切。其實,有些平凡的日常瑣事稍稍經過加工,就可以成為孩子喜歡聽的童話故事。

比如,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時,要注意今天穿了什麼衣服,沿途碰到哪些人,路邊的小狗在幹什麼,早點鋪賣的是什麼早點,等等。晚上,你就可編一個《小屁孩上幼兒園》一類的故事,把這些素材和情節編進去。孩子一般能聽出故事中有自己,覺得新奇而有趣,要求不斷地講下去。又如,帶孩子去商店,要觀察孩子做了什麼事情、喜歡什麼商品、到了哪些櫃檯,坐扶梯、走路時是不是注意安全標誌,等等。有了這個準備,給孩子講故事時,大致能編一個《小娃娃商場歷險記》之類的故事,把你和孩子逛商場的經歷編進去,特別是注意把孩子做的事編進去,他肯定會感到很有意思。

許多著名作家善於把自己的經歷寫進作品裡。現代文學家郁達夫說過,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我們不期望成為編童話故事的高手或作家,但把孩子熟悉的人和事編進童話故事裡,的確是打動孩子、得到孩子信任和喜愛的一種有效辦法。

用故事来沟通,才是激励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許多擅長寫童話的作家也是這麼做的,他們把自己的經歷或者孩子的經歷寫進童話故事裡。孩子一看就喜歡。自己的孩子喜歡,其他孩子當然也可能喜歡。結果,他們的童話大受歡迎。

《夏洛的網》這篇童話大家都十分熟悉,作者是著名的《紐約客》的作者懷特。這個故事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得從他的孫女說起。懷特有一個農莊,養了很多豬、雞和鴨子,和《夏洛的網》裡寫到的農莊似乎差不多。有一天,他的農莊要殺一隻豬做燻肉,他的孫女看到這個場景,特別傷心。因為這些契機,懷特寫下了《夏洛的網》。這篇童話的開頭一幕,就是父親阿拉布爾先生要去殺那隻發育不良的落腳豬威爾伯,小女孩弗恩傷心哭泣,奪下父親的斧子,阻止父親殺死威爾伯。我想,懷特的孫女看到這個開頭時,一定會開心一笑的。

《長襪子皮皮》是著名童話作家林格倫的名作。《長襪子皮皮》裡的主人公皮皮的名字,就是林格倫的女兒——七歲的卡琳隨口取的。

然後,林格倫給正在生病的女兒講起了皮皮的故事。皮皮頭髮火紅,喜歡一隻腳穿黑襪子、一隻腳穿棕襪子……裡面許多地方流動著女兒卡琳的影子。1944 年,林格倫在女兒十歲的時候,把皮皮的故事寫了出來,作為贈給她的生日禮物。

用故事来沟通,才是激励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實際上,不止這些外國童話作家善於把孩子的經歷寫進童話裡,現實生活中,有一些認真細心的家長也是這麼做的。

2012年11月16日的《每日商報》報道了一則消息,杭州的年輕媽媽金利雅為小學二年級的兒子編寫了一本童話書《毛小筍和精靈小屋》,童話中的主人公毛小筍就是金利雅兒子的化身。這位年輕媽媽說,毛小筍是一個擁有時光斗篷的小朋友,披上斗篷他就能穿越時光隧道,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在毛小筍身上發生的故事,就是自己兒子經歷過的生活。在這本童話書裡,還出現了她兒子五六個同學的身影,有真名,也有化名,每個同學都有故事情節。這些素材都是從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後的聊天中收集而來。結果,這本書大受孩子歡迎,不僅兒子班上的同學互相傳看,而且還風靡了整所學校。

可見,讓孩子成為故事的主人公,雖非容易,但也不是多麼難的事。關鍵在於我們家長要有這個意識,要有這份心思。

凌凌在讀幼兒園時,我給她講了大量的“三個小朋友的故事”,主人公就是她和表哥、表姐。後來,她上小學時,我把一部分故事整理出來,訂成一冊。有段時間,凌凌捧著小冊子看得津津有味。她的老師知道這件事,也借去閱讀了幾天,多有讚譽,稱讚我是一個“有心”的家長。

有一個小朋友,名字叫凌凌。她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座大城市裡。在學校,她有很多好朋友。但她最想念的,還是表姐靜靜、表哥遠遠。

靜靜、遠遠住在很遠很遠的外公外婆家裡,那是一個美麗的鄉村。每年放寒假、暑假的時候,媽媽都會把凌凌送到外公外婆家去住一陣,讓她和靜靜、遠遠一塊兒幫外公外婆做家務、一塊兒到田地裡和山上去玩、一塊兒做遊戲……凌凌感到高興極了。

開學的時候,凌凌就回到城市裡上學。可是,不管是上學,還是放學回到家裡,凌凌都經常會想念靜靜、遠遠。怎麼辦呢?凌凌的爸爸是一個“故事機”,會講好多好多故事。凌凌問爸爸:“你可以把靜靜、遠遠和我編進故事裡嗎?”爸爸答應了。於是,每天送凌凌上學時,爸爸給她講三位小朋友的故事;每天凌凌睡覺前,爸爸給她講三位小朋友的故事;甚至,爸爸出差了,同樣會在電話裡給她講三位小朋友的故事。

凌凌聽了很高興,她要爸爸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自己有空的時候好拿著看,或者和學校裡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凌凌發現,大家都愛聽三位小朋友的故事。雖然在城市裡,但聽著或讀著故事,凌凌覺得,就好像和靜靜、遠遠在鄉村裡一起玩了。

這說明:把孩子作為主人公編進童話故事裡,是一種廣受孩子歡迎的做法,也是我們家長應該掌握的技巧。

我自己堅持這麼做,也希望有興趣的家長來嘗試一下。

用故事来沟通,才是激励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運用代入法,增強孩子的自信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英雄夢。或強或弱,孩子們總有一點好勝的心理。對孩子加以適當的讚美,他們一定會十分高興。其實我們大人何嘗不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一句稱讚、鼓勵的話語,常常讓我們高興半天。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對此毫不諱言,他說:“一句精彩的讚辭可以做我十天的口糧。”

賞識孩子,適當地予以讚美,是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這已經成為許多家長的共識。

對這一點,許多心理學家表示認同。“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瞭解與欣賞。”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絲雷也說:“稱讚對鼓勵人類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

可以說,恰到好處的讚美、賞識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潤滑劑。當然,必須認識到讚美需要技巧。翻看各種育兒書籍,或者到網上查一查,讚美孩子的技巧比比皆是,這裡不再贅述。我想說的是,運用故事這種形式,在故事中讓孩子得到勝利,讓他有成就感,不失為一種有效而且有趣的辦法。

當我們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或者發現孩子的長處時,我們可以編故事給他聽,讓孩子在故事中聽出自己的優點來,聽出自己的厲害之處來,伴隨著故事的講述,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定會慢慢增長。

用故事来沟通,才是激励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利用故事讚美孩子,注意三個要點

或許有的家長會問:用故事誇獎孩子要注意什麼?按照兒童教育專家的說法,誇獎有誇獎的原則。比如,該誇的就誇,該欣賞的就欣賞,不該誇的不誇;誇的內容必須是具體的,不能泛泛而談而不指出具體的內容,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表揚、讚美孩子時所必須遵守的。

但講故事畢竟與一般的口頭表揚不一樣,用這種方式來讚美孩子,讚美的話語已經蘊含在故事中了。除此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01

不能為了讚美而讚美

有時,覺得好久沒有表揚孩子了,剛好自己有時間,於是,就編個故事盡情地讚美孩子一下,讓他高興一回。有時,想到一個好的讚美性故事素材,索性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讚揚孩子一番。像這樣的現象,都是不科學的。我們不能盲目地誇獎孩子,一定要有針對性,單純為了表揚而表揚,那還不如給他讀書中的故事。

02

要遵循講故事的規律

故事終究是故事,情節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利用講故事的形式讚美孩子,儘量把故事裡的情節編得自然一些,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在糊弄他、敷衍他。比如我在編《我們釣魚去》的故事時,在情節安排上,我花了些功夫,把凌凌平時善於剋制的表現編進去了,她聽起來會覺得這個故事比較可信。

03

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

故事情節可以適度誇張,在故事中可以把孩子塑造得厲害一些,但別忘了在講完後提醒孩子:你雖然在故事中取得了勝利,但不能因此而感到驕傲。故事是精彩的,現實生活卻往往不是這樣,會經常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在提升孩子信心的同時,不要過分誇大孩子的能力,讓他飄飄然。總的來說,還是趨向客觀為宜。

作者的話

另外,有一種現象我們也要注意,就是個別家長不僅沒有在講故事時適當給予孩子鼓勵,反而讓孩子有挫敗感,影響了孩子的情緒。有報道稱,有位媽媽在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時,教育孩子說:“你吃西瓜的時候,為什麼不把大片的留給爺爺吃?”一再叮囑孩子要學會尊老愛幼。孩子受了批評,心裡不高興,隨便答了一句“知道啦”,對家長愛理不理。慢慢地,孩子索性不喜歡聽家長講故事了。

這裡,並不是說不能在故事裡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但這種簡單、直白的批評是不行的。有專家指出,我們講故事,應多給孩子輸入正能量的東西,在講正面人物時,多拿孩子進行類比,多誇獎孩子的優點。千萬不要在講故事的時候藉機批評教育孩子,尤其不能當著別人的面揭孩子的短。而是要通過講故事,讓孩子自己去領會那樣做是不對的,怎樣做會更好。其實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比較和體會,藏而不露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侯泰而

用故事来沟通,才是激励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浙江大學文學博士,湖南漵浦人,現居北京。曾從事中小學語文教育多年,以善講故事受到學生歡迎,在《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意林》《百家講壇》等報刊雜誌發表歷史故事、散文等約百萬字,曾為《優秀童話世界》等少兒刊物撰稿,出版有學術專著《多面的現代性訴求——理解20世紀上半期中國話劇的一種方式》等。

本文出自作者新書《好爸爸是個“故事機”》。

WaWaYaYa愛讀

WaWaYaYa JoyReader

海量繪本,月月更新

名社出品,中英雙語

應用市場搜索WaWaYaYa下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