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三次辯論定下洋務運動

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未曾給中國太大的觸動,“二鴉”給天朝帶來的可是無限創痛。京師被洋人攻破,帝國都城三千多年來頭一次被洋人佔領,咸豐皇帝倉皇外逃,避難於避暑山莊,英年早逝一命嗚呼。痛定思痛,朝廷決定改弦更張。

由於對如何解決國內重重危機,是否需要向洋人學習以及如何學習等諸多問題上的差異,朝廷官吏分為頑固派和洋務派兩大派別。洋務派在中央以奕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這也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兩派都是要維護清朝統治,但是怎麼維護在手段上是有區別的。一方主張原封不動地維持著就行了,一方說洋一把吧。洋務派跟頑固派進行了三場論戰。

三次辯論定下洋務運動

第一場是華夷之辯。頑固派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以夷變夏,要譭棄中國的統治和倫理道德。中國近代的探索舉步維艱,小日本為什麼一下子就成功了?甭管我跟誰學了,我都還是日本人。中國幾千年都是人家跟我們學,現在我們跟別人學,學了以後我還是不是我?這種觀念非常強烈。你如果讓我們學洋人的東西,那就是以夷變夏,如果中國人都認為洋人先進,北大清華畢業生都跑美國去,這不就是以夷變夏?當然這場辯論洋務派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因為甭管是頑固派還是洋務派,其目的都一樣,就是用洋槍火炮衛我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保衛儒家文明。

三次辯論定下洋務運動

第二場辯論是道器之辯。道是制度,器是技術。中國人是看中制度還是看中技術?當然是看中制度。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以禮儀為幹櫓”抵禦外侮。洋人來了之後怎麼抵禦他?給他上課,講四書五經,拿經書把洋人幹掉,頑固派一幫人都是理學名家。洋務派說,大學士您說得太好了,但是“以忠信為甲冑,以禮儀為幹櫓,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已致釀成庚申之變”。恭親王當朝問頑固派代表倭仁老師,下次若再發生庚申之變,聯軍打北京你敢不敢到前線去跟英國人理論,敢不敢披著你的甲冑,舉著你的幹櫓去給人家上課?如果你敢的話,則本王唯大學士之命是從,嚇得倭仁二十多天沒敢上朝,說我腳崴了走不了。

三次辯論定下洋務運動

庚申之變,是指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燒燬圓明園,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最終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對列強作出巨大讓步這一重大事變,該年為庚申年。

第三場義利之辯緊跟而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王安石就是這麼被攻擊的,整天修工廠弄鐵路,不就是一幫小人嘛。

最後朝廷明白了,皇太后也明白了,光在那兒嚷嚷口號,國庫裡的銀子能自個兒長出來?

三次辯論定下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通過這場辯論基本上把頑固派的勢力給打下去了,洋務運動興起、發展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