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她说,“中国有许多优秀的摄影师,由于历史的偏爱,我才能成为这样一个幸运者”,“当我为伟人寻找背景的时候,无意中伟人也成了我的背景。在他们的背景之下,我才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十年前,一位记者曾到徐肖冰、侯波家中造访,令人讶异的是,两位鼎鼎大名的摄影师家中竟鲜有照片示人,除了客厅正面墙上的那幅合影,画面上再现了夫妻二人年轻时与毛泽东主席在香山的场景。

那是1949年5月的一天,徐肖冰、侯波夫妇接到拍摄毛泽东接见苏联代表团的任务。苏联代表团一行人离开后,毛主席热情地与工作人员攀谈起来。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曾认识徐肖冰,当时徐刚刚参加八路军,在“延安电影团”参与拍摄工作。在得知徐肖冰的妻子侯波家在山西,也曾在延安学习时,毛泽东风趣地说,

“山西可是个好地方,关云长就是夏县人,武艺高强,人又忠厚”,“你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要好好为人民服务。”

这让第一次见主席心里紧张的侯波一下子轻松起来。临别时,新华社记者陈正青为侯波夫妇与毛主席拍照。原本侯波、徐肖冰站在主席两旁,毛泽东摇了摇头,

“不行,不能这样站!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

陈正青按下快门,这张珍贵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直到后来,侯老回忆起这张照片还在感叹,“这张照片我都不敢拿出来,因为一拿出来,人家就会问:你怎么站在主席和徐肖冰的中间呢,怎么站得和主席这么近呢。”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1949年5月,毛主席与侯波夫妇在香山合影。陈正青摄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毛主席与侯波 陈正青摄

1949年9月,在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重大活动拍摄的侯波接到组织安排调入中南海的通知,主要负责为中央领导人拍照,以拍摄毛主席的活动为主。仅仅25岁就获得了如此宝贵的机会相当幸运,而机遇同样也是挑战,在中南海不到两个月,她接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任务——拍摄开国大典。

“作为一个20世纪的中国人,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件事能与开国大典相比。接到10月1日到天安门城楼拍摄开国大典的任务后,我们领到了一个条子。那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记者证,佩戴着这个条子,就可以自由上下城楼了。他(徐肖冰)负责拍摄电影,我则负责照片的拍摄”,侯波回忆道。

为了能拍好这次大典,上级从《华北画报》、《东北画报》、北平电影制片厂照相科选派了多名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记者和摄影师,但能够上天安门城楼的摄影记者只有陈正青、杨振亚和侯波,其中,侯波是唯一的女性。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1999年9月,拍摄开国大典的五位摄影家在建国50周年之际聚首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1999年,侯波与徐肖冰在天安门金水桥与毛主席像合影。

新中国的成立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大事件,10月1日上午,天安门城楼下早已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侯波的拍摄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困难。

一是抢机位。

为了拍好照片,侯波上午不到10点就到天安门城楼观察地形,快到中午的时候苏联专家带着彩色纪录片的拍摄设备也纷纷就位。紧接着,侯波又赶到中南海拍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连午饭都来不及吃。下午三点左右,当侯波赶回天安门时,一看场地就着急了。

“苏联的摄制组占据了最好的位置,正面的角度都是他们的。开国大典使用的所有麦克风,都是苏联的设备。他们是斯大林派来的两个摄制组,想要和中国的拍摄师合拍一部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他们用的是拍电影的大机器,拍彩色胶片,并同期录音。好位置都没了,我只好在夹缝中站着。”

开国大典上,随着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走动,侯波需要不停跟拍。由于空间有限,瘦小的她冒着危险将身体探出前廊边的矮墙,一再往后撤身子,还是取不到满意的角度。

“你放心大胆地取景吧,我抓住你。”拍完,侯波扭头一看,帮忙的人竟然是周恩来。过了一会儿,侯波又要把身体探出护栏外,陈云主动伸过手来,“我来帮你,赶快拍。”

二是胶卷少。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困难,侯波的相机有的还是缴获的战利品。开国大典当天,她用了德国禄莱120相机,这台相机在当时已经比较先进了,但只有一个标准镜头,太远太近都很难拍出效果。中南海的负责人用外汇到香港买了8个胶卷,每卷只能照12张。面对举国同庆的历史时刻,她却“舍不得”拍了。

“我很珍惜,每摁一张,心里都要数一下。整个大典只用了三个半胶卷,舍不得啊!那天拍的照片,几乎每一角度都只有一个底片。当时我的照相机只有标准镜头,没有广角,所以我想再多照一些人就照不下了。其实这张照片从光线、构图和技术上来讲,我是不满意的,但它有特殊的意义。”

在硬件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侯波仍坚持最大限度地拍出完美照片。

“毛主席讲话的时间很短,根本来不及选择最佳位置就得按快门,可是即使这样,选取背景的程序也是不能省略的。只能把过程缩短,甚至缩短为一瞬间,这样捕捉到的背景才会是自然的,没有任何矫饰的。”

三是来自现场群众的抱怨。据侯波回忆:“我当时在城楼上拍照时总蹲在围墙下,有人不理解。因为当天城楼上下是靠一条挂着一个篮子的绳子来联系的。下面有什么意见或有什么问题就拉那个绳子,篮子就提上来了。据说篮子里面不少是骂我们记者的纸条,写着‘你们挡着我们看不着主席,你们快离开吧’等。还有直接在城楼下喊叫的。所以我们摄影的同志都是尽量蹲着,只有拍照的时候才站起来。”

尽管如此,侯波完全融入到喜悦庄严的氛围中去了,端着相机,不断地变换着角度,将这些开国元勋们的精神风貌、神采,定格在胶片上。

“那天,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刹那,我的快门同时按下。”

“开国大典让我感受特别深的一点是,人民当家作主那种欢欣鼓舞的喜悦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当时年仅25岁的侯波拍摄的《开国大典》,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时刻。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陈正青摄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与周恩来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播音员齐越、丁一岚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开国大典盛况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1953年,油画大师董希文借鉴当时的影像资料创作出《开国大典》。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 2009年,唐勇力创作的工笔重彩画《新中国的诞生》。(局部)

1961年,为了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毛泽东忍痛做出让他们回基层工作的决定,侯波被调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临走前,侯波憋了好久的泪水再也没有抑制住,毛主席对她说:“你到别的单位去还是要好好工作,你今后可以来看我,也可以给我写信。你不要难过,以后有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找我。”1962年4月,侯波生了一场病,不知怎么让毛主席知道了,他特意派人给侯波送来一幅专为她书写的诗词: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从1949年进入中南海,到1961年7月调到新华社工作,侯波在毛主席身边拍摄了12年。据不完全统计,在迄今对外公开的700多张毛主席照片中,有400多张是侯波拍摄的,其中包括各项重大政治活动照片,以及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全国各地视察、会见各国元首、接见著名人士、主持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及出国访问等活动的照片。作为毛泽东第一任专职摄影师,侯波光荣地完成了她的使命,为后人回顾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余玮:《女摄影家侯波:用镜头记录开国大典》

艺术家档案:

侯波(1924——2017),中国著名女摄影师,山西夏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1944年在延安边区中学、延安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抗战胜利以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科科长,为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专职摄影达十二年之久,她用镜头记录了叱咤风云的共和国伟人们,尤其是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下许多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被誉为“红墙摄影师”。后任新华社新闻摄影编辑部记者、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2017年11月26日22时,侯波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揭密《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