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东北地区水稻发展历史及其原因分析

东北地区属高寒水稻栽培区,是世界上高纬度水稻栽培区之一,无霜期短,有效积温少,属于典型的单季稻。据研究考证,东北地区水稻生产距今至少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近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是与朝鲜移民分不开的,朝鲜移民迁入东北在清末时期拉开序幕,民国时期形成高潮,与此对应,东北地区的水稻生产也是在清末时期拉开序幕,民国时期全民展开的。


鸭绿江流域和图们江流域的先后开放为其对岸的朝鲜移民大量迁入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到清朝末年,朝鲜移民已经遍布东北各地,他们的到来为当地的土地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朝鲜移民善于耕种水田,他们移入东北后,凭借其在朝鲜半岛的水田种植经验,在一些具有水利条件的地方,大胆试种水稻,从而开发出一片片水田。到了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朝鲜移民大多从事水稻生产,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全面展开。在民国初期奉天省(今辽宁省),由于迁入奉天的朝鲜移民剧增,其中大多从事水稻生产,同时,中国农民也开始种植水稻,从而水田面积逐渐扩大。当时吉林省地处松花江以东,紧邻朝鲜半岛,气候湿润,地表河流纵横,具有水利之便,所以成为当时朝鲜移民开发水田的首选。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包括延边稻区、吉林稻区、长春稻区、松花江中游稻区、牡丹江稻区和三江平原稻区等几个主要稻区。1931~1945年的伪满时期,伪满政府通过制订政策,将水稻列为重点开发的农产品,此外,还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刺激水稻生产。在各种有利因素的作用下,东北水稻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1933年,水田面积为112.0万亩,1936年增至275.6万亩,1937年猛增加到323.6万亩,到1941年已经达到545.5万亩,同时,水稻耕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1931年东北水稻耕种面积为123.6万亩,到1945年增加到516.2万亩,增加4倍;水稻产量稳中有增,从1931年的15.9万t,增加到1945年的75.5万t,增加7倍。东北水稻耕种地带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广泛分布于东北各地。1949年以后,尤其是1979年以后,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再次进入一个高潮时期,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单位面积产量逐步提高,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种植面积从394.7万亩增加到1262.6万亩,达3.0倍,单产从131.6kg/亩增加到306.0kg/亩,增加幅度明显,总产从53.7万t增加到386万t,增幅达7.0倍。从1979年到2007年,水稻种植面积从,1262.6万亩增加到5586.2万亩,将近4.5倍,单产从306.0kg/亩增加到460.5kg/亩,增加幅度显著,总产量从386万t增加到2572.7万t,将近6.8倍。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得以持续快速发展,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社会制度和政策因素,如1978年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科技进步等。

第一,大量低产农田由于技术应用被改造为中、高产田。东部地区的白浆土土质粘重,黑土层薄,亚表层为养分贫瘠、物理性差的白浆层。种植旱田作物,由于养分含量低,通透性差,既不抗旱也不耐涝,属于旱田中典型的低产田。白浆土改成水田种植水稻以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得到优化,其潜在的养分得以释放,变低产田为中、高产田,产量成倍增加,效益显著提高。这成为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快速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选育出新的光温生态型的耐冷水稻新品种。我国东北地区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处冻土带,气候冷凉,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大,远离水稻起源地。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东北地区的水稻新品种选育,除了选择高产、优质、抗性等优良性状以外,还高度重视品种的光温生态型的培育和选择,使之能够高度适应春秋冷凉、夏季温热、长日照、冻土带、一年一季种植的生态环境。在东北地区,通常每隔三五年就会出现一次周期性低温冷害年,包括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造成的减产幅度少则5%~10%,严重的可以达到40%~60%。由于不断地选择培育成了大批耐冷型强的水稻新品种,使低温冷害所造成的减产幅度大大降低。如黑龙江的合江19号、合江23号、龙粳3号、龙粳8号、龙粳12号、龙粳14号、东农416、空育131、牡丹江19、牡丹江22、五优稻1号、五稻3号、五优A、绥粳8号等优良品种,吉林省的吉粳系列和通化系列,辽宁省的辽粳系列和盐粳系列等品种。这些新的光温生态型的耐冷水稻新品种为东北地区水稻快速增长创造了内在条件。

第三,大力推广旱育秧苗、机械插秧、药剂灭草等新技术。我国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明显高于南方稻区,地多人少。尤其是黑龙江省,上世纪50、60年代,水稻育苗插秧种植面积很少,大部分是直播栽培,草荒十分严重,水稻产量低,米质差;7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化学药剂灭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稻田草荒的问题;80年代以来,大面积应用旱育秧苗、机械插秧、稀植栽培的新技术,使直播水稻面积逐年减少,现在已经基本消灭了直播栽培。优质品种和壮苗稀植栽培技术相结合,使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水田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水稻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总之,随着科技进步,光温生态新类型优良品种不断出现,品种的耐冷性、优质性、稳产性、适应性的不断提高,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白浆土、旱田改水田种植水稻变低产田为高产田,使过去在东北被视为危险作物的水稻,如今却被称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因此,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总产量成倍增加。(本文内容系作者早年研究成果,已经汇编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