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

就像现在的手表不是用来看时间的

扇子最早也不是用来引风散热的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阎立本《步辇图》中的扇界扛把子

最早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消暑、打蚊子的。它的初代产品出现时,普通百姓都没机会用。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这样的扇子是制造距离感的道具

作为中国古代皇室制造距离感的仪仗,障扇曾是统治阶级特权的象征,往往做得非常大只。它的实用性和现在不同,总共有三个实用功能——遮阳、挡风、防尘。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各时期中国街头大爷都喜欢用的蒲葵扇,其实也没那么Low。它的流行,主要是受到了魏晋时期一个叫谢安的名流带货。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诸葛亮的羽扇主要用于衬托高智商

在古代,无论冬暖夏凉,随身拿把扇子都有可能成为男男女女的加分项。铁扇公主什么的就不说了,诸葛亮当年的人格魅力值不晓得被那把羽毛扇拉高了多少个Level。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中国是地球上出了名的制扇王国,扇子在超过3000多年的漫长演变中,发展出了几百种规格。但请注意了,就像明朝有四大才子、香港有四大天王一样,这个领域也有四颗最亮的星。它们分别是江苏的檀香扇、广东的火画扇、浙江的绢绫扇以及其中唯一用竹丝制作的四川自贡“龚扇”。

自贡是座曾经躺在盐堆上就能发财的城市,当地人普遍长着一颗出众的商业头脑。龚扇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个当地人把“豆腐盘成肉价钱”的故事。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成都后子门旧照,龚爵伍曾在此一战成名

1886年,离清朝第11位皇帝光绪退休不远了。主管工农商的道台周孝怀为了搞活经济,在成都厚载门(现称后子门)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赛宝会。其中一名从川南来的参赛者挖空心思,把郑板桥画的竹子作为图案,做成了一把名叫《竹魂》的扇子,另外他还带去了一床只有几两重的竹丝蚊帐。

这些东西让当时在场的官员、名流和淑女惊呆了,不过他们只有传看的份。等周孝怀宣布完第一名的宝贝就是那把扇子,大赛组委会就把这件夺魁的参赛作品送进了紫禁城,献给慈禧太后。赢得慈禧和光绪圣心的这把扇子,后来被赐予“宫扇”的名号。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宫扇是龚家人做的。当年那位拔得头筹的参赛者叫龚爵伍。他原本只是自贡盐场上挑煤炭的工人,每天来回几十趟的收入仅仅满足糊口的需求,但这不妨碍其内心对细腻美的追求。他的职业转折点出现在光绪初年,当时从乐山来了个商人,手里拿着把精美的竹扇(一说为竹编烘笼),龚爵伍看见后羡慕不已。

羡慕成了他的驱动力,龚爵伍试着让自己也变成一个编篾条扇子的匠人。但是他想做出的是差异化的产品,最后选择在26厘米左右的团扇上用更细的竹丝做文章。经年累月,期间的精工巧作也发展形成了中国团扇又一美学形式。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龚倩:龚扇第五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龚倩

龚倩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听长辈们讲过这个故事。她是龚扇的第五代传人,也是四川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如果按照祖上一开始就定下来的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规矩,她是没有半点机会编织龚扇的。幸好,这门手艺从第三代开始允许传给外姓人,第四代开始有了女性传承人。

8岁开始,她就跟爷爷龚玉文、父亲龚道义、二叔龚长荣学习龚扇竹编技术。她的父亲龚道义早年不仅把蜀绣双面刺绣引入龚扇制作,也制作过直径仅为1寸的微型扇,甚至破了龚扇编织史上的一个纪录——只用8个昼夜就完成了一把直径7寸的扇子。

“做一把细扇的话两三个月,粗扇一个月左右,一年最多也才12把。”龚倩至今无法逾越父亲创下的那个奇迹。在她口中,龚扇被归为三类,16丝、18丝、22丝分别对应着龚扇的粗扇、中等扇、细扇三个难度等级。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制作龚扇的竹丝比人的头发还细 ©龚倩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刮竹丝用到的工具 ©龚倩

她曾经用了8年时间来掌握这门手艺,其中一步就是刮竹丝。每年冬季一到,冰霜自动结果了虫害,龚家人开始漫山遍野寻找一年青的慈竹,这是他们制作龚扇最基础的材料。但过程并不美好,只有两个竹节间距离在一尺八寸五以上、无斑点的部分才能被使用。苦苦寻找到材料之后,这些手艺人会把竹子刮成比头发还细的丝,达到滑如镜、薄如绸的效果。为了获得其中这项技能,龚倩练了一年。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尚未完成的龚扇 ©龚倩

龚扇传人往往在非常年幼的阶段就会接触到这份极度考验定力的工作。从最早用竹丝给自己编玩具,到熟练的剖、刮、挑、拨,龚倩在16岁时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芭蕉仕女》,三年后带着自己的作品赴韩国参展。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龚扇亮相世界竹藤大会 ©龚倩

除了参加今年6月的世界竹藤大赛,十年前龚倩就凭借作品《红线盗盒》,摘得世界手工艺大会暨第16届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大会亚太地区青年手工编织技艺大赛二等奖。没有人不为这种技艺惊叹。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红线盗盒》 ©龚倩

龚扇的编织技法总会让人产生误解。1974年,四川工艺美展上,龚扇第三代传人龚长荣带去的《薛涛制签》作品获得了设计制作一等奖。因缘际会,那是郭沫若第一次看到龚扇,肉眼告诉他,这种薄如蝉翼的扇子可能这是用绢丝制成。如果眼睛欺骗了你,感叹也就顺理成章了。遭到一万点震惊的郭沫若当即给龚家人留下了一个至今无法忘记的评论:“巧夺天工,天下少有”。

700至2000根竹丝经纬交织,龚扇在展示山水、仕女、花鸟、大熊猫以及自贡文化符号灯会、恐龙等题材时,一直以来使用的都是竹材本来的颜色。图案的明暗变化则来自竹丝正反两面的青白对比,以及非常关键的挑和压两个动作——深色挑,浅色压。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个人代表作品 ©龚倩

这样一把扇子做下来极为耗时耗工,考验着手艺人的心态。由于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规避纯手工的干预,它因为产量小价格自然也不会低廉到哪里去。“一般是八千到两万元一把”,龚倩说这些作品很多是被用来收藏的,为了匹配这种珍稀的物件,扇柄大多会用到牛角、象牙、玉石等来制作,锦缎木盒、雕花的楠木或红木盒也是为了称得上“中华第一扇”的应景装备。几乎没有人舍得拿来当普通扇子用。

这与多年前的金贵程度并没有什么不同,龚扇曾经的拥有者主要是权贵、军阀。四川军阀刘湘为了获得龚扇,曾专程派人到自贡交付上百银元定金。随后,因为部分赠送和转手,英国女王、蒋介石宋美龄夫妇都被种了草。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第六代传人龚恒学习龚扇制作 ©龚倩

1949年后,龚扇成了国际交往时的赠礼,继而远销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因为龚氏一门几代传奇人物的迭代创造,自1953年龚长荣编制的《马尾松石》扇获得“斯大林艺术奖章”、《嫦娥奔月》等作品在美国费城展销被誉为“中国第一扇”以来,龚扇这门民间艺术被大型博物馆收藏、获得国际奖项认可的事例更是层出不穷。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影视制作团队多次造访自贡,用几个月时间全程拍摄了龚扇的采竹、制作过程,随后在海外大卖影片版权,甚至出版了有关竹丝扇的书籍。这反倒刺激了中国国内对这门手艺进一步传承保护的意识。

自贡出生的散文家蒋蓝说:中国的竹子以绵密的竹节与韧性,与我们的脊柱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联系。除了用来饲养大熊猫,四川人通过自贡龚扇、青神竹编、道明竹编、南充竹编灯笼把竹子的应用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使用者悄然发现它内在的中国文化性格。

四川非遗关联阅读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采编:王一婵

从“龚扇”到“宫扇”,这柄来自自贡的竹扇了不得

版权声明:四川外联号为公益性质的新媒体平台,发布的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源于网络,相应知识产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在微信后台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沟通并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