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当代书法已经不像古人一样相互之间拿在手上雅玩了,立轴的展厅效应已经占具了主导地位,大字对于当代书坛来说越来越重要了。

然而,由于当代二王的兴盛与立轴形式的展厅效应是格格不入的,一时间出现小字上下拼接成立轴形式,然而书家们并不能接受这种现实状况,就开始了大字的摸索。开始练大字吧!把二王写大,把唐人、宋人的手札、尺牍、手卷等通通竖着放大写,成了吧?好像真不是那回事,纠结啊?郁闷啊?其实我也不能保证写得好,我想大字肯定有其另一套笔法体系。在此,欲与书友们共同探讨。

看晋人作品,标出尺寸规格,发现字好小啊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王羲之《何如帖》,【规格】纵24.7厘米,【字数】3行,27字,平均字径2厘米左右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王献之《中秋帖》纵27cm,全文22个字,平均字径3厘米左右


经常有书友问我,刚开始练字是写大字好还是写小字好,是站着写好还是坐着写好?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是小学生练字,我建议写大字,能写多大写多大,不要低于字径10公分,写大字练的是胆量,敢下笔敢铺毫,不拘小节,心情放松愉悦。稍大些(包括成人)可以练小字,能写多小写多小,能写多精写多精,字径不要大于4至5公分,写小字练的是眼力和手感,不放过任何细节。大字悬肘悬腕站着写,当然也可坐着写,但视野不开阔;小字坐着不必悬肘但尽量悬腕写,当然能力强的也可悬肘悬腕站着写,但可能写不了精细。可见各有利弊。

小字时间练长了可能手会越写越拘谨,这时就一定要练练大字来调节一下。而大字时间练久了可能会越写越野,收不住、没细节、简单化,这时就一定要练练小字来增加线条的丰富性和浮躁的心态。这又是一对待处理的矛盾。

要处理好以上的利弊和矛盾还真的需要有对书法发展史的认识你才能作出正确的定位,那么下面就来进一步深入谈谈吧!

再看下唐人作品,标出尺寸规格,发现字同样很小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纸本,纵25.5cm,横33.6cm,9行,共78字,平均字径2厘米左右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平均字距2厘米左右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怀素《自叙帖》狂草局部,纵:28.3 公分,横:755 公分,最大一个字径(戴)18厘米左右,少部分字10厘米内,绝大部分字径4至5厘米左右,一下颠覆你想像中的狂草大小

写二王一路行草书通常都是从写小字开始的(简称小行草),这已经是行草书学习中的潜规律。

然而,当你认为小字写得"还不错"的时候兴来挥一下大字时,但总感觉力不从心,无功而返,令人烦恼沮丧。

其实你的烦恼在宋代书家们心里也同样存在!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心情宽慰许多?

从历代帖学经典中我们不难发现宋代以前几乎都是小字(1寸左右称小字),是什么原因?宋以前书家们写不了大字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很多人分析是受到造纸或造笔工艺制作的制约原因,也有人认为是当时无适合大字悬挂的宏伟建筑物等等,听着很合理,但是不是觉得理由很牵强,这些的确存在的问题都是外因啊!介于此我认为主要内因是在于长久以来"二王"小字体系的盛行和历史积淀给唐宋书家带来了思想枷锁形成的思维上的固化。

米芾曾说:凡大字当如小字,小字当如大字。又说吾能小字如大字,却没有说自己能大字如小字,说明老米写大字也是很谦卑的。他的《研山铭》、《虹县诗卷》在当时可谓"大”字,部分字超2寸,但严格意义上也算不上大字,一者存在笔法、真伪等争议,二者大字在当时属非主流。苏东坡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但寻遍其名迹,也未见其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字。由此看来宋人对写大字虽有论述,同时也存在着大字书写欲的纠结。对宋人而言,写大字已是一个正在努力探讨的而且是个很棘手的新课题。

接着看下宋人作品,标出尺寸规格,发现字比晋唐人要写得稍大,但仍属小字体系。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苏轼《寒食帖》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除长笔画几字外,其中最大字二三个字径5厘米,最小字径1厘米,其它均在2至3厘米左右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米芾《张季明帖》,纵26.0厘米 ,横34.5厘米 ,平均字径2.5厘米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局部,作品纵37厘米,横392.5厘米,平均字径4至5厘米左右,大草也就这么大,是不是颠覆了你对大草的认识

综上所思,估计在宋代还未形成完善的大字笔法体系。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在宋代以前(包括宋代),几乎没见过有立轴作品存世,直至明代开始才有立轴形式的作品出现,而立轴形式作品都是大字为主(3寸以上)。因此可断定大字的普遍出现应在明代中晚期,此时随伴着立轴形式作品的兴盛作为大字笔法成熟的标志。

按现在对字的大小标准,一寸左右算小字,二寸左右算中字,书写二寸左右字大家已经有难度了吧。三寸以上算大字,但目前全国大字展览字径大约要15厘米以上,30厘米以上算榜书。(古时候一寸2厘米左右,各朝代稍有不同,但大多比现在尺寸要小。现在一寸3.33…厘米)

最后我们来看下明人作品,标出尺寸规格,发现字往(立轴)都在10公分以上,应属大字体系。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王铎草书作品立轴《豹奴帖》,226.5X49.6cm,平均字径13厘米,最大字径超20厘米,最小也有10厘米,真正的大字作品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倪元璐立轴行书《杜牧《赠李秀才》》,纵128.5cm,横93.1cm,平均字径10厘米左右,应属大字标准


“见微知著,寸力扛鼎”——书法家吴炜栋谈把小字写大的秘诀

徐渭行草书立轴《应制咏剑》,纵352cm,横102.6cm,平均字径16厘米左右,这字好大

观当代书展,大字作品明显增多,但明清一路风格或碑帖结合的作品较少,大部分都是在把二王体系的字写大,这也许是对二王书风的一种回归情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