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阿克苏|颉富平: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创始人

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阿克苏|颉富平: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创始人

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阿克苏|颉富平: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创始人

开栏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为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近年来阿克苏地委、行署坚持弘扬“柯柯牙精神”,大力实施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和空台里克区域三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打响了生态保卫战,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报今日起开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阿克苏”专栏,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讲述阿克苏人生态绿化故事,引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为建设平安和谐富裕美丽阿克苏不懈奋斗!

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阿克苏|颉富平: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创始人

一谈起柯柯牙,颉富平就兴奋起来。

日前,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阿克苏地委原书记颉富平。电话那头,他的声音有些颤抖:“柯柯牙绿化工程是在阿克苏各族群众迫切改善风沙危害的强烈要求下孕育而生的,我只是顺应群众的需求而下决心做这件利在千秋的大事。”

1996年3月,柯柯牙绿化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列为“全球500佳境之一”。30多年来,在那片曾经不毛之地的荒原上奋斗至今的人们,从未想到获得新生后的柯柯牙被载入世界人文景观的史册。

颉富平,作为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创始人,早已退休居住在乌鲁木齐市。他说,实施柯柯牙绿化工程,不管是决策者,还是阿克苏城区几十万各族军民,呕心沥血奋战数十个春秋,其愿望和目的只有一个:根治风沙,改善阿克苏市和温宿县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日历翻回到1985年的春天。一支小型车队缓缓爬上了柯柯牙这块沙土地,车上有地委书记颉富平等一行7人。沉重的脚步声惊醒了沉睡千万年的戈壁荒滩,它揉揉惺忪的“睡眼”,望了望站在面前的这帮人,轻蔑地扬起了一阵风沙,似乎在说:“想征服我吗?没那么容易。”是的,要治服它太难了。

7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上一个黄沙高坡。拍拍半截裤腿上的浮土,颉富平问身边的地区林业处处长毕可显:“老毕,这里种树能活吗?”

“只要有水就能活。”毕可显回答道。

“盐碱这么重,浮土又深,怎么办?”颉富平接着问。

“有办法,开沟引水,把盐碱压到沟两边,沟底盐碱自然会降低。”毕可显胸有成竹地回答。

“那好,造林土质的问题交给林业处老毕负责;引水排碱的问题就由河管处处长黎仲康解决。”颉富平当场安排任务。

1986年春天,一场人与自然的持久战在柯柯牙荒漠拉开了序幕。颉富平带领首批志愿者来到柯柯牙,厚厚的浮土没过了膝盖。就这样,第一批430亩林木在这块亘古荒原上扎下了根,柯柯牙绿化工程就此启动。

同年11月5日,柯柯牙绿化工程指挥部成立。

“1986年11月底的一天,我同地委副书记康克俭带领工程指挥部全体人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柯柯牙现场办公。那时的柯柯牙绿化工地上,平整土地的推土机在轰鸣,大片的条田基本成型。康克俭见状当场点将。就这样,在柯柯牙绿化工程最紧张、最困难的时期,交通处处长王殿武担起了柯柯牙绿化工程的修路任务。三天后,王殿武率施工队伍进入工地。”颉富平说。

自1986年起,每年都有约3万人次在柯柯牙荒原上挥汗奋战,人们渴了就喝戈壁涝坝水,饿了就啃干馕硬馍。沉寂的戈壁,在盐碱作用下,有的地表结成了厚厚一层壳,有的地方则板结严重,坚如磐石。大家用铁镐、锤子一点点往下钻,手磨出了血泡,汗水湿透了衣服,直到地上打出一个洞……阿克苏人用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栽种着柯柯牙绿色的希望。

颉富平向记者介绍,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是在当时国家未立项、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实施的,依靠的是全社会的力量。那时遇到的困难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对于影响工程的一些重大问题,他和地区其他领导同志亲临现场协调解决,统一思想,实现了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的“大兵团作战”。

1990年年底,颉富平从阿克苏调任乌鲁木齐市委书记。

在2006年,柯柯牙绿化工程20周年历任指挥员的感言录里,颉富平这样写道:“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生存的条件,更谈不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森林与人类休戚相关。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植绿、护绿、兴绿、爱绿的绿色文明意识,不论你是工人还是农民,不论你是学生还是军人,不论男女老少,不分哪个民族,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人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的思想都统一到这上面来,那么,没有钱可以有钱,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地可以有地,没有水可以有水,造林绿化就能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我们新疆,造林绿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森林资源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林业效益不是提高,而是削弱了;生态环境不是改善,而是恶化了,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失职,就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这里我要说,史无前例的柯柯牙绿化工程,正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群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