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黃巢大軍直撲杭州,路邊一老太太說了7個字,黃巢沒敢進杭州一步

唐朝末年,唐僖宗在位期間,朝廷內有宦官專權作亂,外有各地藩鎮武將軍閥割據,彼此之間連年征戰,曾經輝煌一時的唐王朝已經風雨飄搖。說來也怪,歷史上每到王朝末日,天災總會與人禍如影隨形般相伴而生。《資治通鑑》記載,乾符元年八月間,“關中、河南大水”,次年又發生大旱,“麥才半收,秋稼幾無”,千萬百姓衣食難繼,“所在皆飢,無所依投”,但官府不但不及時賑濟,反而照舊徵收苛捐雜稅,“督促甚急,動如捶撻”,被逼到生死線上的農民們為了生存,終於揭竿而起,轟轟烈烈的唐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了。

黃巢大軍直撲杭州,路邊一老太太說了7個字,黃巢沒敢進杭州一步

當時遍及各地的義軍中,以黃巢的隊伍實力最為強大。黃巢,是山東菏澤人,早年是個鄉村秀才出身,也曾朝夕苦讀,夢想走科舉之路出人頭地。怎奈時乖命蹇,屢試不中,最後淪落成一個販賣私鹽的“不法商販”。眼看唐朝大勢已去,天下將亂,黃巢也拉起一支隊伍,要在亂世中幹一番大事業,義旗一舉,應者雲集,“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很快成為一支令人生畏的龐大武裝勢力。

黃巢大軍直撲杭州,路邊一老太太說了7個字,黃巢沒敢進杭州一步

唐僖宗對黃巢大起義大為震恐,急忙調集重兵圍剿。黃巢大軍採取了避實擊虛、流動作戰的靈活戰術,專門尋找唐朝的防守薄弱之處攻擊,先由山東轉戰河南,又從河南南下江淮、湖廣,氣勢如疾風暴雨,橫掃中原。唐朝各地原來擁兵自重的軍閥們,都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罕見地達成一致,共同出兵聯手圍攻黃巢。黃巢由於側重流動作戰,始終沒有建立起穩固的後方根據地,最終在唐軍重兵圍攻下,在北方無法立足,被迫南下江南。

《十國春秋》記載,乾符六年黃巢揮師南下,“擁眾二十萬,大掠州縣”,想把江南重鎮杭州拿下。讓黃巢沒有想到的是,南下是他的一個重大戰略失誤。當時北方地區連年水旱天災交織,民不聊生,所以黃巢一呼百應,如魚得水。但江南一帶的情況迥異,這裡本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大部分百姓家給人足,並無造反的動機和必要,因此黃巢大軍在這裡缺乏基礎,並未被人們視為救民水火的義軍,反而被視為令人生畏的流竄盜匪,民間老百姓對他們並無多少好感。

黃巢大軍直撲杭州,路邊一老太太說了7個字,黃巢沒敢進杭州一步

當時駐防杭州一帶的唐朝武將董昌,因感到屬下唐軍兵力單薄,於是招募人馬,組織起鄉勇團練對抗黃巢,守衛桑梓。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前來投軍,引起了董昌的注意。此人名叫錢鏐,《舊五代史》記載,他是杭州府臨安縣人氏。錢鏐自幼不安分,不安心耕田務農,“及壯,無賴,不事家人生產”,專好舞槍弄棒,練就一身好武藝,“善射與槊”,尤其擅長箭術和馬槊。

黃巢大軍直撲杭州,路邊一老太太說了7個字,黃巢沒敢進杭州一步

有意思的是,錢鏐的經歷還與黃巢頗為相似,“以販鹽為盜”,曾經和黃巢是同行,都曾犯法盜賣私鹽。從軍之後,錢鏐憑藉過人的武藝和膽識,很快得以嶄露頭角,成為董昌的心腹將領。得知黃巢大軍即將進犯杭州,董昌與錢鏐商討應對之策,“杭州八縣,每縣召募千人為一都,以遏黃巢之衝要”。但當時他們手裡的掌握的兵力很少,能戰之兵就算個個三頭六臂,要是和黃巢硬碰硬,簡直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

錢鏐卻臨危不懼,他向董昌建議:“賊以數十萬之眾,旗鼓相遠首尾不應,宜出奇兵邀之”,不可力敵只可智取。董昌忙問怎麼智取?錢鏐胸有成竹地說:“勁卒二十人足矣”。他精挑細選了二十個膽大心細、騎射精熟的壯士,埋伏在黃巢大軍必經之路上,“伏草莽中”。

黃巢大軍直撲杭州,路邊一老太太說了7個字,黃巢沒敢進杭州一步

不久,黃巢的前鋒尖兵百餘人,出現在大路上。等他們進入射程之內,錢鏐手下亂箭齊發,黃巢的前鋒登時死傷一片,錢鏐乘勢發起攻擊,展開近身肉搏,黃巢的隊伍猝不及防,被斬殺近百人,只逃走幾個人,雖然獲得小勝,部下們不無擔憂地說:“若大眾至,何可敵邪?”敵軍數十萬大軍來到,又該如何抵擋?《新五代史》記載,錢鏐從容一笑,“告道旁媼”,他對路邊一個老太太說,“後有問者,告曰:臨安兵屯八百里。”如果黃巢隊伍來到此處,詢問我們軍隊的去向,就告訴他們七個字:臨安兵屯八百里。八百里是當時杭州府臨安縣的一個地名。老太太滿口答應。

黃巢大軍直撲杭州,路邊一老太太說了7個字,黃巢沒敢進杭州一步

黃巢的大部隊聽聞前鋒被殲滅,火速趕到,但卻不知唐軍去向。黃巢看到路邊有個老太太,就命人詢問唐軍大部隊在哪裡,老太太一本正經地說:“臨安兵屯八百里”。《新五代史》記載,黃巢的部下都不是當地人,根本不曉得八百里是個地名,一聽之後大驚失色:“向十餘卒,不可敵,況八百里乎。”剛才十來個唐軍已經如此厲害,難以抵擋,何況臨安還駐紮著綿延八百里的大軍!於是“急引兵過”,沒敢進杭州一步。唐朝淮南節度使高駢聽說錢鏐嚇退黃巢大軍保全杭州的事蹟後,大為讚賞。後來胸懷大略的錢繆在吳越一帶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最終成為吳越國開國皇帝,唐朝滅亡後,在五代十國亂世中,吳越國卻成為一方樂土,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直到宋朝建立後,吳越國末代皇帝,沒有為保全自己帝位與宋朝開戰,而是和平歸降,納土歸宋,使得兩浙百姓免遭戰火塗炭,其胸懷令人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