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一幅被徐悲鴻視為生命般珍貴的畫作

一幅被徐悲鴻視為生命般珍貴的畫作

八十七神仙卷

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有三位藝術家被稱為“聖”:一位是晉代的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一位是唐代的杜甫,被稱為“詩聖”;還有一位被稱為“畫聖”,就是唐代的吳道子。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歷代字畫中最為經典的道教畫,尺幅為292×30釐米,絹本水墨。畫上有87個神仙從天而降,列隊行進,姿態豐盈而優美。據考證是吳道子所作。

一幅被徐悲鴻視為生命般珍貴的畫作

齊白石題

這幅畫作與徐悲鴻先生有關。

時間回到1936年,徐悲鴻在香港舉辦畫展時受到時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作家許地山教授的熱情接待。一天,許地山忽然問徐悲鴻要不要蒐集中國古字畫,徐悲鴻立即表示出很大的興趣。

許地山說:有位德國的馬丁夫人,家裡藏有一批古字畫。原來,這位馬丁夫人的父親生前曾經旅居中國多年,蒐集了不少中國古代書畫,這些被他視為家寶的東西后來留給了馬丁夫人,由於她不懂中國字畫,便束之高閣。馬丁夫人在一次旅港之際偶遇許地山,兩人成為知己。一次偶然閒談中,她提出請許地山為她收藏的中國古字畫尋求買主。

一幅被徐悲鴻視為生命般珍貴的畫作

畫作局部

在許地山的聯繫下,馬丁夫人帶著藏品與徐悲鴻見了面。

眾多的字畫一幅一幅地被慢慢打開,忽然,徐悲鴻眼前猶如閃過一道亮光:深褐色的絹面上沒有著任何顏色,遒勁而富有韻律的筆法、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87位從天而降列隊行進的神仙。人物眾多、場面宏偉、佈勢自然、構圖壯麗,可謂榮華婉婉、秀骨姍姍,仙風道骨、脫凡脫俗。

一幅被徐悲鴻視為生命般珍貴的畫作

畫作局部

就是這一眼,徐悲鴻突然起身對馬丁夫人說:“我就要這一幅!我只要這一幅!”將身上的1萬元現金掏出來,又把隨身攜帶的自己的7幅精品一併推到馬丁夫人面前。當時徐悲鴻先生正在香港開畫展,那個時候他的作品家喻戶曉價值不菲。

經過香港藝術品估價委員會對徐悲鴻作品估價後,馬丁夫人這才愉快地接受了這筆交易。

一幅被徐悲鴻視為生命般珍貴的畫作

畫作局部

馬丁夫人好奇地問:“徐先生,您為什麼對這幅沒有落款的畫如此看重?”

“這幅畫雖然沒有落款,但線條優美飄逸,意境深邃遼曠,令人遐思萬千;絲絹上87個襟飄帶舞的人物雖然全用白描手法,但整幅畫卷看起來卻滿紙生輝,這是一幅出於唐代名家的藝術絕品!”徐悲鴻坦然相告。

一幅被徐悲鴻視為生命般珍貴的畫作

畫作局部

這幅古卷就是後來和徐悲鴻形影不離、被他視為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1937年春,徐悲鴻返回南京。恰巧張大千由北平來南京籌備全國美展事宜,此時,黃君璧、謝稚柳等人也在南京,幾位大家共同觀賞了《八十七神仙卷》。張大千見卷後大吃一驚,歎為觀止:“此畫與唐朝壁畫風格相同,不是唐人畫不出這樣的作品!北宋武宗元作品的源頭,就在這裡!”武宗元是北宋時期的大畫家,效法吳道子,善畫壁畫和佛像。謝稚柳也表示贊同,認為是“晚唐之鴻裁,實宋人之宗師”。所有人一致認為這幅畫是現今國內唯一見到的唐代人物畫卷,有“吳帶當風”之感,極有可能是“畫聖”吳道子的真本,並喻之為稀世珍寶。

一幅被徐悲鴻視為生命般珍貴的畫作

徐悲鴻題

愛畫如命的徐悲鴻視收回此畫作為平生最得意之事。將畫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精心篆刻了一方刻有“悲鴻生命”四字的印章,小心地印在畫卷前面,並在跋文中寫道:此卷之藝術價值“足可頡頏(對抗)歐洲最高貴名作”,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鵰刻這一世界美術史上第一流的作品相提並論。

此後,這幅《八十七神仙卷》一直在徐悲鴻身邊,中間經過多次輾轉,1953年9月,身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和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的徐悲鴻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而去世。夫人廖靜文在徐悲鴻逝世的當天,就宣佈將徐悲鴻的一千餘件作品和一千餘件他收藏的歷代優秀字畫以及萬餘件圖書資料全部獻給國家,自然包括價值連城的國寶《八十七神仙卷》。

一幅被徐悲鴻視為生命般珍貴的畫作

畫作局部

不久,國家將徐悲鴻故居闢為“徐悲鴻紀念館”,廖靜文被任命為館長,徐悲鴻的所有藏品都被完好地保存在紀念館裡。

徐悲鴻早年曾將《八十七神仙卷》與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圖》進行仔細比較,發現它們的構圖幾乎完全相同,連人物數量都一樣,但後者在人物造型和筆力等方面不及前者。徐悲鴻經研究認為,《朝元仙杖圖》是一摹本,而《八十七神仙卷》很可能出自唐代畫聖吳道子之手。其好友張大千也贊同這個看法,並進一步推斷《八十七神仙卷》系吳道子“粉本”(即壁畫稿本)。此說雖非定論,然合情合理,因為武宗元宗法吳道子,許多畫史研究者均從《朝元仙杖圖》間接瞭解吳道子的畫風畫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