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秦琼为什么不受李世民待见?

吴坚信


似乎我们都和了解秦琼了,但很多人对秦琼的了解都是通过《隋唐演义》这本小说了解的。

秦琼的家世。新旧唐书都没有记载秦琼的家世。直到秦琼家族墓志铭出土后,我们才对秦琼的家世有所了解:

曾祖父:秦孝达,北魏广年县令;

祖父:秦方太,北齐广宁王府记室;

父亲:秦爱(546年出生,614年12月27日去世,寿命69岁),北齐咸阳王录事参军;

秦琼有三个儿子:

秦?道(?为碑文缺字),右卫左朗将,娶尉迟宝琳女(即尉迟恭的孙女)

秦怀道(625年出生,684年2月21日去世,秦琼死时,秦怀道刚14岁;

秦善道,左清道率、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

秦琼的儿子秦?道娶尉迟恭的孙女为妻。秦琼是571年出生,尉迟恭是585年出生,即秦琼比尉迟恭年纪大14岁。这足以说明秦琼娶妻生子的时间比较晚,而尉迟恭娶妻生子时间比较早,这才有秦琼儿子娶尉迟恭孙女的婚配。

秦叔宝的履历:

1、秦琼最早是隋朝将领来护儿的部下,很受来护儿的重视;

2、614年,秦琼跟随张须陀攻打卢明月。因为卢明月人数占优,张须陀就决定设计诱敌:自己率领大部队撤退诱使卢明月大军出营追击,命令自愿担当的秦琼和罗士信率领2千伏兵攻打卢明月的大营。秦琼和罗士信攻下卢明月大营,致使卢明月军心散乱,被秦琼和张须陀前后夹击而大败。

3、616年张须陀攻打李密失败战死,秦琼跟随隋朝将领裴仁基。裴仁基以武牢关投降李密,秦琼随之投降李密。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

4、李密被王世充击败,秦琼、程知节、裴仁基等投降王世充;

5、由于不满王世充不够信任,秦琼、程知节、裴仁基等人投降李渊。李渊封秦琼为马军总管,不久后因为美良川之战击败尉迟恭的战功,又封为秦王府右三统军。李渊对秦琼如此说:

“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不顾妻子,这句话说明秦琼背叛王世充而投奔李唐时,他的妻子子女很有可能全被王世充杀光了。

6、在介休击败宋金刚,被“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授上柱国”

7、李世民和窦建德在武牢关对战,秦琼又因战功,被封为翼国公。

8、玄武门之变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


秦琼是否参与玄武门之变

在《旧唐书 李世民本纪》中记录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九人小组之一,但在《旧唐书 长孙无忌传》中秦琼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为了解全貌,现将这两种不同人员名单列于下文:

《李世民本纪》的名单及其玄武门之变时的官位:

长孙无忌(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尉迟恭(秦王府左二副护军)、房玄龄(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杜如晦(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宇文士及(郢国公,迁中书侍郎,再转太子詹事,《宇文士及传》并无宇文士及参与玄武门之变记录)、高士廉(雍州治中)、侯君集(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程知节(左一马军总管、宿国公)、秦琼(秦王右三统军、翼国公)、段志玄(秦王府右二护军)、屈突通(工部尚书,其传并无参与玄武门之变记录)、张士贵(右武候将军,并非秦王府之人,其传无参与玄武门之变记录)。

上面中,是国公爵位的有三人:宇文化及、程知节、秦琼,并非秦王府人物的有:屈突通、张士贵。其他确定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官位并不高: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侯君集、段志玄等人。

《长孙无忌传》中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随身9人名单及当时官职:

长孙无忌(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尉迟恭(秦王府左二副护军)、侯君集(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张公谨(右武候长史)、刘师立(王世充亲将,被李世民特赦不杀,为李世民左亲卫)、公孙武达(秦王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其传无参与玄武门之变记录)、独孤彦云(不详,独孤屯孙子)、杜君绰(不详)、郑仁泰(帐内旅帅)、李孟尝(上柱国)。

在这组名单里,爵位最高的就是李孟尝(上柱国)。但相比《李世民本纪》中的名单,这组名单中除了长孙无忌是文臣之外,其他各个都是武将。而在《李世民本纪》中,文臣就有5个(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等5人),武将有7人(尉迟恭、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7人。

从文臣武将的比例,加上李世民率领9人入宫是要刺杀李建成、李元吉为目的来考虑,《长孙无忌传》中的九人名单更为可靠和接近事实。李世民带领5个文臣进宫有意义吗?

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等人,更有可能是在尉迟恭的70多骑兵里,而不是跟随李世民入宫的刺杀小组。

现在来比较下秦琼、程知节、尉迟恭等人的官职:

秦琼是秦王府右三统军,程知节是左一马军总管,尉迟恭是秦王府左二副护军,段志玄是秦王府右二护军。四人人中以秦琼官职最高,侯君集是车骑将军。

对于玄武门之变,能够确定参与的人有: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侯君集。这四人不是跟随李世民的刺杀小组,而是在尉迟恭率领的70骑兵内。

我们同时也可以确认,尉迟恭和秦琼都是当时最出名的勇将,当然程知节也是勇将。如果秦琼真有参与,他的官职最高,为何率领70骑兵队的是尉迟恭而非秦琼?另外秦琼儿子娶尉迟恭孙女,说明二人关系挺好。这两点足以说明,秦琼确实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而是和李靖一样保持中立。

最后,题主问的是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不知道这种观点有什么依据。但秦琼能进凌烟阁,就足以说明李世民还是善待他的。玄武门之变即便秦琼没有参与,但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和尉迟恭等人一样面对天下一统太平,还能够有什么发挥呢,只能够安享太平了。何况秦琼还染病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秦叔宝不受李世民待见?君不见门神?

李世民这一生,估计最绕不开的话题,恐怕就是玄武门之变吧。

玄武门之变的时间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

当时,身为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内皇宫北门——玄武门,发动了流血政变。

玄武门兵变的结果就是李渊被软禁,原太子李建成,四皇子李元吉,还有太子府与齐王府里十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他们的家眷亲信共上百人被杀。

在这次兵变中,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挟持了李渊,逼宫夺取了兵符,剿灭太子府与齐王府,可谓是战功赫赫。



但是,当时作为大唐第一猛将的秦琼干嘛去了?

我们可以从史书记载来推测,史书上用了一句话说出了当时秦琼的去向,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被赏赐了封邑七百户。这七百户封邑说多也不多,少也不少,除了尉迟敬德的一千三百户外,秦琼这份封赏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那秦琼作为大唐最为忠义耿直的武将,无功不受禄的事他肯定是做不出来。


所以,在李世民发动兵变的时候他不是没有参与,而是另有任务,此外,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心中,秦琼是夺取帝位的最大威胁之一。

李建成曾想方设法的要把秦叔宝调离秦王府,李元吉更是明说,一旦有机会能杀了李世民,第一个要杀的就是秦琼。反过来看,如果李世民兵变失败,那所有参与兵变的人除了秦琼以外,还有谁有必死的理由?


那问题来了,秦琼究竟去哪了呢?

首先,李建成与李元吉忌惮秦琼,他们只要看到秦琼就会有防备。李世民肯定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要保证兵变的突然性,肯定不能让李建成有防备,从后来的事实上看,李建成也确实没有防备。

其次,这场政变是一场预谋许久,而且准备许久的军事行动。

我们从当时的军政体制上来看,当时,李渊是大唐最高的行政统治者,李渊手里直接掌管的兵马数量不少,而且就凭尉迟敬德手里的几百人根本就没法挟持李渊,也没有剿灭太子府与齐王府的能力,也就是说,李世民虽然有兵马,但也仅仅只是秦王内部员工而已,李世民只有少数家丁护卫在城内。

皇城内仍然属于御林军的管辖范围,那么,当时李渊的御林军哪去了呢?屯扎在长安城外的十万大军在干嘛?

我们知道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世民手下的猛将悉数出动,唯独漏掉了秦琼。而城外有十万大军,如果没有一名镇得住的人去掌管,这支军队会怎样?

因此结论就是,秦琼在兵变的时候,被李世民派往了城外,毕竟秦琼此时是这支部队名义上以及实际上的最高军事长官。

有他在,这支军队就是自己的接应,就算是李世民兵变失败,有这么一支军队在外接应,也可以保证李世民失败之后还能出来。

同时,从李渊的御林军不知所踪看,我们可以判断,秦琼应该是派兵夺取了城门之后,领兵进城缴了御林军的械,由于秦琼在军中威望大,这种方式是当时可以减少兵员伤亡,并且最为安全的方式。


那李世民为什么要抹去秦琼在兵变时的去处呢?

那就是为了保护秦琼,比起尉迟敬德杀了齐王李元吉,秦琼带兵攻城缴械御林军则完全属于反叛。他要保全秦琼的名声。

秦琼死后,李世民下令为其陵墓设立石马、石人,这是这些功臣中唯一一位享受到这种礼遇之人,可见李世民对秦琼的敬重远在其他人之上。

看完,你还觉得李世民不待见秦琼吗?


Perfectmatch


说不待见,这个有点牵强附会了,秦琼是李世民一家的恩人,他归入李世民账下后,往往都出阵于两军之前,是一个悍将勇将,大小战役上百,为人也算是忠勇,要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还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

有人提出观点,认为秦琼是很受李世民重用的。首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怕建成和元吉化成厉鬼索命,所以让尉迟恭和秦琼作为门神,而尉迟恭又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所以推断得出秦琼是受到唐太宗重用的。 其次,凌烟阁功臣也是秦琼死后5年的事情,而唐太宗还能记住他的功勋,可见对其是看重的。再次,秦琼死后陪葬于昭陵,并且在其墓前立石人石马,这可是少有的待遇啊。

综上所述,就是人们对于秦琼受重用的看法,这本身并没有错,也说得过去,可是政治却并非一言两语,几个事例就能说明道清的,我反而从有些事情中得出的结论是,李世民对于秦琼要分两个阶段来看,一个是玄武门之变之前,和政变之后。

秦琼,虽然曾经投入了很多的势力,可是其人却是正直刚正的,而且他勇猛彪悍,所以受到李唐皇室的看重,秦琼是效忠于李唐王朝的,其次才是他李世民,要知道秦琼可是被册封为“上柱国”的,而唐高祖李渊也是极其精明和任人唯贤的伟大君王,他驾驭群臣和识人用人都堪称为一绝,他如此看重秦琼,不仅仅是因为其勇猛,相信更多的是其忠诚,政治中的权利角逐,往往先考虑的是忠心而后方是才能。

玄武门政变之前,据传秦琼是非常反对的,后来才有了李世民将其调出,未有直接参与政变,如此危急存亡的时刻,李世民要的是绝对的支持,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回答和直接的反对。也就是说秦琼在政变中是保持中立的。

后来李世民赢得了政变,而在此中,李世民也差点险死还生,不过终究还是有惊无险,对此李世民有政变成功后的惊喜,却也会有政变中差点死去的后怕,而这定然会找一个发泄口,无疑秦琼是一个很好的战力,却没有能为他所用,不过李世民是有胸襟之人,也知道政变之后稳定方是长远之策,所以他气过,恨过,却也原谅了。

政变之前的李世民和秦琼有着一道隔阂,却不显见,两人也是惺惺相惜;政变之后,李世民对秦琼有些说不明的感觉,可是唐太宗连魏征都能重用的宽仁胸怀决定了对一直都追随,且立下赫赫战功的秦琼也能放下微微成见。

秦琼是一个将才却并不是一个帅才,勇武有余,却统帅不足,后来唐太宗对政变功臣的分配是秦琼食邑700户,并不算高,也不算低,也算是对其的肯定吧。而至于其凌烟阁最后一名,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排名决定了什么,因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出于对功臣肯定和纪念的意义罢了,要知道徐茂公如此帅才也只不过是排名在秦琼前面一位罢了,所以排名说明不了什么。

不过话又说回来,24功臣中,秦琼早死,政变之后,几乎就没有再立下什么功勋,因为伤痛而长期卧病在床,最终逝去,唐太宗将其列入凌烟阁末名,是对其多年并肩作战的欣赏和认可,同时也是对其的一种不释然,一种无奈和犹疑的情感。


历史风云天下


题主说秦琼为什么不受李世民待见,可能指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秦琼排在最后一位吧?

事实上,秦琼能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经是挤上了末班车了,差一点就掉出这个名单了,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具体名单吧。

第一长孙无忌,第二李孝恭,第三杜如晦,第四魏徵,第五房玄龄,第六高士廉;

第七尉迟敬德(尉迟恭),第八李靖,第九萧瑀,第十段志玄,第十一刘弘基,第十二屈突通;

第十三殷开山,第十四柴绍,第十五长孙顺德,第十六长张亮,第十七侯君集,第十八张公谨;

第十九程知节(程咬金),第二十虞世南,第二十一刘政会,第二十二唐俭,第二十三李勣,第二十四秦琼。

我们挑几个我们比较熟悉的,那就是第七的尉迟恭,也就是第八的李靖,第十九的程咬金,第二十三的李勣,第二十四的秦琼。

有些人看到尉迟恭排名第七,而秦琼排在第二十四,就认为这样很不合理,一定是秦叔宝谦让的,但是即使是谦让,也只能是让尉迟恭排在他前面,比如第二十三,能够让他谦让到第七名?那么第八名到第二十三名的能答应?

尉迟恭为什么能排在第七,因为他两次救了李世民,第一次是李世民去打猎,遇到了王世充的大军,单雄信带人过来抓李世民,是尉迟恭挺身而出,将单雄信挑下马来,救了李世民。

第二次就是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骑马追赶李元吉的时候,李元吉跑进树林,李世民的衣服让树枝给挂到,摔下马来,李元吉夺走李世民的弓想要扼杀掉李世民,被尉迟恭及时赶到,救下了李世民,并且将李元吉射杀。

正是这次两次救主,才能让尉迟恭甚至排名在李靖之前,而有人会说秦叔宝救了李渊一家,可是那是小说和电视剧的情节,历史上可完全没有。

有些人说,秦叔宝排名最后,是因为秦叔宝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是因为他忠于大唐,而不是忠于李世民,而事实是秦叔宝与程咬金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如果你不信的话,可以看看旧唐书的李民世本纪,还有秦琼传,程咬金传。

其实秦琼与程咬金的功绩差不多,那为什么程咬金会前面一点,排在第十九名,而秦叔宝排在第二十四名呢?因为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就一直生病,再也没有打过仗,而凌烟阁是贞观十七年立的,自然就排在程咬金后面了。

大家觉得秦叔宝的排名太后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受了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毕竟他是主角嘛,主角怎么能够排在最后面呢?但是小说和电视剧毕竟不是历史,要了解历史人物,还是得看史书的。


历史简单说


凡事不能光看表面,秦琼、程咬金等以前都是瓦岗寨兄弟,由于与李密合不来,便投靠了李渊,均在李世民帐下任职。

而秦琼的功劳是无法磨灭,这出生入死,奋勇杀敌自然不在话下,而且多次救过李世民,秦琼的功劳想说都说不完。

那么,玄武门事件后却甚少提及秦琼,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秦琼却排在最后,难道真的是名次不分先后?这就引起很多人的猜测和质疑,而李世民也并非那种事后杀功臣的“货色”,又为何独要对秦琼以看似不公平的待遇呢?

大家都知道这历史上杀功臣的事迹实在太多,当年韩信的功劳还不大吗?最终也难逃一死,功高盖主并不可怕,但锋芒太露自然难逸惹招其他人的加害,纵使李世民不杀他,但不代表他儿子们或其他大臣会“替天行道”。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李世民确是用心良苦 ,更是保护功臣的另一种方式,也是在劝慰秦琼低调做人,别居功自傲,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他这种做法有很多示意,就看众大臣自已“品味”吧!也是在向二十四功臣透露一些信息:秦琼功劳最大,我可以把他排在最后,你们要好自为之,别恃功挟朕。其实是恩威并济。

而在后来的多次战争,李世民却甚少启用秦琼,据说他后期多病也是一个原因,倒是李靖、李勣出尽风头,当然在征高丽中就有派侯君集去打仗,但那是少数,这些人的功劳和名头远没有秦琼卓著,其实李世民并没有冷落秦琼的意思!而是秦琼付出太多了,要好好休养,太多的接见自然会引起大臣主意,或许又要去西征!这也是秦琼的个性,所以不如不见!

所以李世民既巧妙地保护功臣,让其他人来分担办事,这样国家才能保持经久不衰!

有些事看似被冷漠,却不知因为李世民的冷落能使秦琼得善终,其深意是甚少人能读懂。以前看爱情小说经常看到一句话:“情到深处反变浅”。也只知道是表达男女之间的感情。但若来说李世民对功臣是有一点肉麻入耳!也就不再说了。


知足常乐6144539457


为什么说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呢?


我想这么认为的人无非是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最后吧,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李世民不待见秦琼,相反我认为李世民对秦琼还是很不错的!



第一,秦琼自从投奔李唐之后,就一直是在秦王李世民部下任职,还是李世民手下绝对精锐部队“玄甲军”统领之一,一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第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一直感觉自己的兄弟变成了鬼去找自己报仇,感觉宫中闹鬼,这时候就派秦琼、尉迟恭担任守门人,这二人在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门神,如果不待见怎么会从这么多猛将中选他去守护宫门?

第三,秦琼死后,李世民下令追赠他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陵墓),这在古代是相当高的待遇,一般大臣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

因此我以为秦琼还是很被唐太宗李世民重视的,至于为什么他在凌烟阁中排名最后,我之前曾回答过类似问题,总结起来有四个原因:

第一是玄武门之变时态度不明确;第二是秦琼是将才而不是帅才;第三是秦琼在后期伤病多导致立功少;第四就是秦琼很大名声来自于后世,我们了解的更多是演义中的秦琼。


公子皇铘


秦琼为开创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战功赫赫,所说的不待见大概指的就是秦琼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末,而为他愤愤不平吧?有书君倒觉得未必。

首先,凌烟阁的排名只是一个纪念意义,并不是论功行赏,封官进爵。

画像是贞观十七年所画的,秦琼贞观十年间长期养病且已经去世,在唐朝建立后再没立过功。

李世民能在秦琼死后多年依然记得并将他排进去,足已说明秦琼在李世民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

其次,李世民对秦琼的高度评价及厚爱。

李世民曾用“竭力义旗,委质藩邸,一心表节,百战标奇。”来评价他。

因他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所以李世民就亲自挑选一千多名精锐骑兵,由秦琼统领,让他每战必为先锋。

玄武门兵变后,李世民即位,秦琼拜左武卫大将军,得封邑七百户。要知道,左武卫大将军在战功济济的众将中只有十二位。唐朝的王爷封邑是八百户,秦琼的封邑只比王爷差一点,说明秦琼在李世民的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一直感觉自己的兄弟变成了恶鬼,在宫门外呼号讨命,夜夜心惊不能寐。秦琼自告奋勇与尉迟恭戎装守在门外,果然无事。

后来李世民不忍他二人辛苦,将他二人画像贴在门上。

不待见又怎会信任他,让他守在寝宫之外,日日面对他的画像。

再者,秦琼死后的殊荣。

秦琼死后,李世民下令陪葬昭陵,为其陵墓设立石人石马,这是这些功臣中唯一一位享受到这种礼遇之人,并追赠秦琼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秦琼不仅受李世民的待见,并对他的敬重远在其他人之上。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看过《隋唐演义》和《隋唐英雄传》的读者,对秦琼一定都不陌生。他无论是武功、还是仗义,都是极为大家敬重,也是整部小说的主人公。另外,千百年来,他还和尉迟敬德一起作为“门神”深入老百姓心中,就和关云长一样,被世人敬仰、乃至神话。

秦琼(叔宝)生平简述

秦琼(?—638年),字叔宝,中国唐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历史上以勇猛彪悍著称。

秦琼最初为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裴仁基归投李密,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同李世民一起征伐天下。后来在参加李世民的历次征战中,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

秦琼一直受李世民器重

1、秦琼投奔李唐后,李渊和李世民极为器重他,李世民甚至将秦琼封为马军总管,和他一起掌管军权。这样的殊荣,在整个兄弟连中,也许只有秦琼享有此等权利。

2、对于李世民的器重,秦琼也不辱器重,每一次出战都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击败宋金刚的战争中,秦琼更是唯一击败尉迟敬德的唐军将领。由于这一战对唐朝扭转战局非常重要,秦琼功劳极大。李渊亲赐金瓶,派人慰问,并赠上柱国爵位。李渊甚至曾说:“你的表现如此杰出,即使要吃我的肉,我都愿意割下来给你吃。”功劳显赫,当世人无与伦比。

3、叔宝去世后,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彰其生前战功,并陪葬昭陵,这一举措,也显示了李世民对秦琼的绝对尊崇。因为当时对墓前塑像是有严格规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将,立像也没几个。

到底什么原因改变了李世民对秦琼的看法?

以至于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秦琼排名倒数第一!

笔者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李世生涯中最关键的一笔。击杀哥哥李建成,杀害弟弟李元吉,并逼迫老爹李源退位。也就是说,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李世民的未来。

关于秦琼参加没参加玄武门之变,《旧唐书》有写到秦叔宝参加了,可其他的史书列举的参加者名单都没有他,也没见到在正史里写他在事变中做了什么,这样说,秦琼很有可能没有参加。因为在事变后的封赐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事变前,秦琼的功业、勋爵、职位、赏赐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变后的功臣封赏他只有700户,比长孙无忌和敬德等的1300户差很多,比参加事变的张公谨、侯君集都低。这可能就是李世民冷落秦琼的核心原因。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说,秦琼可谓是李世民的知己,为什么不参加呢?

这也许和秦琼的性格有关。秦琼和关云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都是读书多,性格孤傲,不为自己的价值观低头;二、自恃武功高,建功立业多,也可能反对过李世民决定。

按道理来讲,按照秦琼当时的地位和他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李世民是不可能不让他参与“宣武门之变”。如此推测,唯一的解释就是秦琼是不认同李世民诛杀自己亲兄弟的行为的。虽然他没有向李渊告密,可也一定向李世民表明了自己不想直接参加到这次行动的想法。李世民考虑了他的意见后,很有可能安排秦琼在外面接应等外围任务,没有让他直接进入玄武门。

各位看官怎么看,欢迎评论席一起来聊聊。


文史道


  

  大多数人对于秦琼的印象都来自小说、评书《隋唐演义》。他们心中,秦琼是唐朝建立的第一功臣。因此,对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秦琼排名末尾,许多人认为是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

  事实上,在李世民的功臣集团中,秦琼属于半途加入,并且,秦琼加入之后所立功勋,比起前面许多位来说,大都要少。他能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经是李世民对其重大肯定。

  秦琼本为隋朝将领,后来加入瓦岗寨。李密与王世充大战,兵败将亡之下,李密投降了李渊,秦琼则被王世充生擒。投降了王世充后,秦琼不满王世充种种行为,与程咬金一起,在唐武德二年投奔了李渊。

  换言之,秦琼加入大唐阵营时,人家大唐都已经开国。与其他开国元勋相比,秦琼是个绝对的后来者。

  因为秦琼勇武之名在外,被李渊派到秦王李世民帐下,李世民对秦琼颇为看重,任命秦琼为马军总管。

  秦琼投靠李世民后主要立下了大功绩:
  1、武德二年,击败尉迟恭,斩首二千级。
  2、武德三年,击败宋金刚残部,迫使尉迟恭投降。
  3、李世民以秦琼为先锋,屡次攻打王世充,秦琼率领千人精锐骑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赢得赫赫威名。
  4、武德四年,秦琼参与击破窦建德,受封翼国公。随李世民平定刘黑闼,秦琼率军击破之。
  5、武德九年,史书虽然没有说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但秦琼因功受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仅次于尉迟恭。可见秦琼必定另有重任。

  从此之后直到贞观十二年秦琼病逝,秦琼都没有什么特别表现。史书中也写道了原因,是秦琼经常生病。原来他一生征战经历大小战斗两百多场,流出的血能有几斛。古代没有输血技术,因此秦琼常年处于贫血状态,故此时常卧病。

  也就是说,秦琼从武德二年归顺,到武德九年,他真正立功的时间仅仅七年。七年下来,他就挣了一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头衔,这份功业足以自傲了。

  至于说尉迟恭,程咬金排名在秦琼之前,那是人家也立下了大功,并且立下的功绩比秦琼还要大。

  


叶之秋


秦琼不受李世民的待见?恐怕是个伪命题!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分崩离析,各地起义不断,而秦琼这个时候也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反隋的浪潮,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生于乱世的隋朝末年,秦琼一直在找属于自己的明君。

秦琼的一生,数次易主。他先后追随过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等人,最终才投降了李渊,投降李渊之后,高祖李渊将他安排在了秦王手下。自此,秦琼成为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开始了真正的策马奔腾、征战四方的热血军队生活。

“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

史书中记载,秦琼一直是李世民的贴心将领,经常陪伴在李世民的身边。每次李世民打仗的时候,总有敌方部队在李世民的面前耀武扬威,多次的挑衅这位李二公子。

气不过的李二公子就让秦琼奉命出击,打击一下那些人的嚣张气焰。而秦琼每次都能长枪一甩,将那个耀武扬威的武将斩杀,还能肆无忌惮地震慑一下敌军。所以太宗每次看到他替自己出气的样子,都十分的高兴,并且对他越来越器重,并将秦琼作为自己的心腹战将。

而从史料中来看,我们完全看不出来,秦二公子哪里不待见这位战将秦琼。

再看一下秦琼在病逝之后,李世民的所作所为。

这个一生打了200多阵仗的战将在去世后,被李世民追封为徐州都督,并且让他陪葬昭陵。我们单单看这一点,已经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琼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昭陵是什么?昭陵是李世民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能够陪葬在这里的人,非富即贵,倘若不是秦琼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崇高,李世民怎么会这么做?还让秦琼的陵墓葬在自己陵墓的旁边?

秦琼病逝后,李世民还专门派人在他的墓地前面刻了石人、石马,想要表彰秦琼的赫赫战功。

作为李世民的帐前大将,秦琼大败宋金刚、击败窦建德、扫平刘黑闼,影响唐王朝统一的几大势力都被清除了,可以说是战功赫赫,李世民根本没有冷落他的理由。

而从李世民的喜好来看,他非常喜欢骑马打猎,所以他和战将的关系是非常的好,而对于李世民有威胁的人是什么人?是那些拥有统兵之权的能臣,秦琼是战将,冲锋陷阵他是一把好手,但是谋划方面略显不足,秦琼和李世绩不一样,李世绩是复合型人才,兼有作战和统帅的双向才能,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将李世绩作为托孤重臣的原因。

所以,对于秦琼来说,李世民完全没有必要冷眼相待,秦琼居功不自傲,李世民喜欢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不受李世民的待见?封建王朝中,那些受到帝王冷落的大臣,无非就是居功自傲、功高盖主,恃宠而骄,但很明显,这些缺点他秦琼统统都没有。

之所以有人觉得秦琼不受待见,莫不是因为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排名是最后一名?

这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很简单,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按照武功或军功排列的。

首先,这个排名出来的时候,秦琼早已过世好几年,的确没有像尉迟恭、程咬金他们那样活跃。

其次,看这份名单就可以知道,文臣的排名都比较靠前。

最后,参加革命也分早晚,太原起义的首义功臣没有秦琼,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参与度比较低,甚至有他根本就没有参加的说法,论资排辈,因此,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中,早逝的秦琼才落在了榜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