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古代为什么喜欢清洗开国功臣?

刘承祐决定要对前朝老臣进行清洗,在他大开杀戒之前,居然没有想好合适的借口,史书上只是简单交代了一句——刘承祐同学长大了,不想被那些前朝的老同志所制约。(“帝年益壮,厌为大臣所制“《资治通鉴.后汉纪四》)

好一个“厌为大臣所制”,凭借这个借口,刘承祐开始在京城汴梁举起屠刀。公元950年,杨邠,史弘肇,王章等顾命大臣先后被杀掉,而且几乎都是灭九族的杀法。要知道当年老皇帝刘知远临死之前,要求帮助刘承祐治理天下的顾命大臣总共就只有五个,除了以上提到的那几个,还有苏逢吉,郭威。苏逢吉是和皇帝穿一条裤子的,皇帝想杀人,苏逢吉就负责执行。那么五个顾命大臣五去其三,掰着指头数,也就只剩下郭威了。

一不做二不休,刘承祐又将矛头对准了带兵在外的郭威,准备除掉郭威,以绝后患。刘承祐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迷信武力的终极高度,就是幻想用武力来实现所有的政治企图,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武力永远都是政治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唯一手段。比武力更加重要的事情,是政治合格,是党指挥枪,是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然后一起去打败共同的敌人。否则单纯依靠秀肌肉,今天打这个,明天打那个,打来打去,自己就成了众矢之的,孤家寡人。纵然你有三头六臂,最后的下场也是被群起而攻之。

古代为什么喜欢清洗开国功臣?

这还不是刘承祐最致命的问题。

最致命的是,郭威是一个带兵在外的军事实力派。从技术角度来讲,刘承祐如果要实现干掉郭威的战略企图,至少要能够想到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军事政变,这是上策;第二套方案则是正面开战,这是下策。军事政变的精髓在于出其不意,动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保密工作,篝火狐鸣,鸡鸣狗盗,或者坑蒙拐骗偷,无论过程有多么龌龊,只要能够保证杀掉竞争对手就可以。军事政变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成果。在第一套方案军事政变无法实施,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考虑采取第二套方案——正面开战。然而第二套方案需要有硬实力作保证,为战争的结果做综合评估。如果不能够保证一口吃掉对手,则很容易在之后的军事对抗中出现胶着局面,甚至反被对手一口吃掉。所以第二套方案的精髓在于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如果事先综合评估的结果,无法靠硬实力进行正面对抗,那就绝对不能撕破脸,就算是装孙子也要先忍着,因为好汉不吃眼前亏。

刘承祐的无知在于,明知道自己没实力,却大张旗鼓地在京城开封大杀功臣,这等于是关闭了秘密军事政变的可能性,提前通知了带兵在外的郭威坚决不能回京城,否则就是死路一条。这样一来,军事政变这条路走不通,但正面开战这条路就更扯了,因为郭威本身就是被朝廷派往河北地区对抗契丹,拱卫京师的,可以说是当时后汉政权辖区内,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

所以刘承祐是三毛钱的阴谋家,一毛钱的军事家。送两个字给刘承祐——愚蠢。刘承祐更大的愚蠢之处在于,他忘记了郭威不仅仅是带兵在外的后汉枢密使,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邺城留守。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