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抗日戰爭時期湖南為什麼成為日軍最難攻克的地方?

劍橋視頻


這個問題不僅僅我們感興趣,小日本也研究了很久。在中日建交不久,日本人就迫不及待派遣考察團到湖南考察。考察的主題居然是想研究為什麼在抗日戰爭初期,橫衝直撞大半個中國的“皇軍”,到了湖南就屢遭失敗。

抗戰之中湖南人民的英勇和智慧,讓每一箇中國人驕傲。湖南是日本戰略上一個特別重要的地段,因為只要拿下湖南,大後方就算完蛋了。湖南保衛戰不僅僅是在保護湖南,更是在保護我們的大後方。8年抗戰,堅毅的湖南人民和日軍對抗了7年,最終日軍還是沒有完全侵佔湖南。而且三次長沙會戰讓他們損失慘重,衡陽守城一戰,日軍以3萬對8千的代價才使得衡陽陷為孤城。

湖南地勢較為複雜,日軍想要攻下必須拉長供給線,久攻不下的情況之下耗損加重。況且湖南又是出了名的富產,靠著洞庭湖,魚米之鄉可不是白叫的,湖南戰士們吃飽喝足,接下來就和日軍慢慢耗著好了。久而久之,日軍在攻陷湖南上耗資越來越大,越來越得不償失。

具有天時和地利共同優勢的湖南,也培養出了一大群優秀的將士。武漢失守之後,湖南成為了最為重要的戰場。日軍想要通過宜昌向西方挺進,最終無法行進,只得改變策略想要通過湖南到達四川。

第九戰區乃是名將薛嶽把守,在面對上級要求他退出長沙的電報之時,他毫不猶豫地表示絕交併且誓死捍衛,薛嶽在這裡鎮守了日軍長達5年,傷亡一共60萬人。湖南人比日軍想象之中更加勇猛,在面對外敵之時絲毫不懼死亡。

楚文化之中“死不足懼”的死士精神,在這場家園保護戰之中,被湖南人民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軍隊與日軍交手過的二十二場大會戰之中,有六場就發生在湖南。為了抗禦外敵,湖南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文夕大火”幾乎將長沙燒盡,滿眼盡是廢墟,兩萬多百姓葬身火海。長沙是繼斯大林格勒、長崎、廣島之後,在二戰之中毀滅最嚴重的的城市。

一場大火沒有燒滅湖南人的鬥志,而是讓他們越戰越勇。國軍在湖南招收的抗日軍人就有一百多萬,每年湖南的父老鄉親們都為戰士們提供一千萬擔糧食。

1941年,日軍偷襲美國成功,剛開始他們十分得意,在年底氣勢洶洶地攻佔了香港。1942年新年剛過,日軍像打了雞血一樣再次攻進長沙,聲稱要到長沙去過新年,結果遭受重大軍事失敗。

在薛嶽的指揮之下,國軍佯裝敗逃,將日軍引入了撈刀河和瀏陽河之間,再以精銳兵力圍殲,這就是有名的“天爐戰法”計劃。他們寧願再來一次焦土抗戰,也不願一粒米落在日軍手中。

日軍無法攻下湖南,不僅僅是因為湖南地勢、氣候,更重要的是湖南人民不惜一切的抗日精神。長沙會戰的勝利在世界範圍內也有著強烈的影響,美國總統羅斯福稱:“盟軍的勝利,全賴華軍長沙大捷”,英國媒體也用“在此遠東陰雲密佈之際,唯有長沙上空之雲彩確切、光輝奪目”的標題進行報道。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毫無疑問,湖南抗戰是抗日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自1938年10月27日武漢會戰結束後,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湖南便成為了抗戰的前線。而由於國民黨政府已於1937年12月遷都重慶,湖南又成為四川重慶大後方的堅固屏障,直至戰爭結束。

抗戰期間湖南六大會戰——其中長沙會戰有三次

日軍對湖南的進攻不可謂不用心,日軍在湖南總共發動了六次大型會戰,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的三次長沙會戰,1943年11月至12月的常德會戰,1944年5月27日至6月18日的長衡會戰以及1945年4月9日-6月7日的湘西會戰,崗村寧次、阿南惟幾以及橫山勇都是堪稱冠絕一時的名將,而湖南能夠得以不失,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山河險要

從地圖看,湖南省可謂山河險要,北鄰長江,下來便是洞庭湖平原,西北有三條大河,澧水、沅江和資水,這一帶河汊縱橫非常不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機動;東面與江西交界處則是崇山峻嶺,幕阜崇山峻嶺、連雲崇山峻嶺、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以及羅霄組成了湖南的天然屏障,可稱雄關險隘。


湖南腹地地形

而湖南的腹心地帶同樣是河汊縱橫,尤以長沙北面新牆河、汩羅江、撈刀河以及瀏陽河是最好的防守屏障。而幾次長沙會戰,基本都是以這四條河流為依託建立了四道主防線,節節抵抗,步步為營,薛嶽的“天爐戰法”才得以實施。

正是由於湖南地形的複雜,國軍才能夠在本身裝備及兵員素質均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對抗優勢日軍,並打得進退有據。

湖南能夠得以不失,地形險要可居首功。

將士用命

在抗戰中,湖南隸屬於第九戰區,戰區司令由陳誠擔任,但長期由薛嶽將軍代理,薛嶽將軍自不必提,那是“軍神”級的大Boss,“天爐戰法”讓將軍名揚海內外。

第九戰區以下有4個集團軍,直轄6個軍,另有軍委會直轄第74軍。4個集團軍中羅卓英的第19集團軍為中央軍,楊森的第27集團軍也是川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直轄6個軍中以李玉堂率領的第10軍最為精銳,1939年3月,其前身第8軍在李玉堂率領下在棺材山阻擊日軍,並贏得“泰山軍”稱號,後又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守衛長沙,充當“天爐戰法”之“天爐”爐底,給日軍以重創;而軍委會直轄的第74軍更有抗戰鐵軍的稱號,並獲頒多面飛虎旗——國民革命軍最高榮譽。另,第74軍即後來的整編第74師前身。

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長李玉堂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當抗戰到相持階段後,日軍國小民寡的先天不足便暴露出來了:其大部分兵力被牽制在佔領區前線以及敵後戰場,能夠自由調動的機動兵力也就剩11軍了。而前線部隊由於補給線漫長也有攻擊乏力之虞。我們看下日本發佈的對日本陸軍的一般指導要領:“在武漢地區配置一個作戰軍(即第十一軍),使之控制江湖方面的敵主力部隊。該作戰軍應適時對聚集之敵給以反擊,挫敗其抗戰企圖。但要注意避免戰局的擴大”。這說明對於日軍來說,主動進攻作戰,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

曾任日軍第11軍司令官的阿南惟幾

外援給力

眾所周知,抗戰中國軍不同程度的接受了德國,蘇聯、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軍事援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武器。常年戰鬥於第九戰區的74軍便於1941年4月,上高會戰結束後換裝了蘇式武器,是當時首批換裝蘇式武器的五個軍之一,蘇式武器的裝備使74軍戰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抗戰時期國軍中的蘇式機槍

關於軍援,最值得一提的其實是芷江機場。芷江機場於1937年底開始修建,耗時近一年,於1938年10月竣工。在抗戰中,有蘇聯志願空軍中隊,美國空軍以及國軍空軍都曾在此駐紮,其中最知名的當屬美空軍第十四航空隊戰鬥機隊——比較正牌的“飛虎隊”。芷江機場實力雄厚,除有數百架各型戰鬥機外,其周邊還有約20萬地面部隊駐紮,有“遠東第二大機場”的稱號。

中美空軍混合大隊隊徽

聯軍空軍——尤其是中美空軍,對中國的抗戰貢獻巨大,他們幾乎參與了湖南的所有會戰,多次主動出擊對日海陸空三軍實施打擊。1944年5月底長衡會戰期間,芷江機場出動飛機炸燬日軍運輸船,運輸車隊若干,一度打斷了日軍的補給線,並直接參與了衡陽戰役。最震奮人心的是1945年2月25日中美空軍混合大隊突襲東京的行動,並有一枚炸彈命中了天皇的皇宮,大大震懾了敵膽。芷江機場還直接參與了湘西會戰,又稱芷江保衛戰,此戰之後,日軍徹底失去了中國戰場上的制空權。

其他戰區支援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

第九戰區固然坐擁金城湯池,麾下又不乏強兵悍將,但在戰場上難免會出現失誤。1941年9月7日,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調集了4個師團又4個旅團的兵力向長沙進攻。而此時薛嶽以“天爐戰法”迎戰。而由於第九戰區的通訊密碼被竊取並破譯,導致戰局急劇惡化。日軍主力4個師團直搗戰區腹心,兵至長沙城外,而國軍猝不及防,正面戰線紛紛被擊破,奉命救援的74軍也在中途被伏擊並被打散。長沙城眼看不保,第九戰區岌岌可危。就在薛嶽調兵譴將意圖自救的同時,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急令與第九戰區相鄰的第3、5、6戰區向日戰區發起猛攻,以圍魏救趙之計解長沙之圍。其中,尤以第6戰區對宜昌的進攻最為急迫,迫使日軍第11軍下達了反轉令。在日軍撤退途中,緩過勁的薛嶽又命各部國軍銜尾追擊,對日軍造成了重大殺傷。由此,第二次長沙會戰由敗轉勝,雙方又恢復到戰役前的態勢。

第二次長沙會戰態勢圖

由此可見湖南省與第九戰區並不是“一個人的戰鬥”,其他戰區的策應同樣重要。

綜上,抗戰中,湖南具備了天時——相持階段日軍強弩之末;地利——山河險要易守難攻;人和——戰區實力雄厚,友鄰配合得當,外援給力,三大致勝要素,才能夠成為日軍最難攻克的省份。


史話海說


湖南戰略位置太過重要。一旦丟了湖南,大後方就要完蛋,保衛湖南不僅是湖南之力,一省之事,而是傾盡全國之力。看看丟失湖南城池的將領下場有多慘,就知道湖南有多重要。

據統計,湖南戰場傷亡的中國軍隊高達32萬人,而手無寸鐵的湖南人民也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犧牲,群眾傷亡260多萬,毀房94萬多棟,毀糧4000多萬擔,損失耕牛64萬多頭,造成經濟損失12萬多億元(法幣),湖南人民的犧牲和奉獻,將永遠載入抗日戰爭史冊。

湖南的戰略位置——保護大後方的最後屏障

抗戰爆發後,侵華日軍的大規模攻勢都是沿著幾條主要交通幹線開展的,當北方大部淪陷,南方的上海、南京、武漢等大都市淪於敵手,重慶成為大後方時,湖南成了最後的屏障。

湖南北接湖北,南鄰兩廣,西護重慶,處於南北交通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湖南全境淪陷,則重慶失去最後屏障,國民政府無路可逃,因此湖南成為中日雙方戰略爭奪的焦點。

從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到1945年日本投降,湖南共發生7次大型會戰,在日軍數十萬重兵進攻下,前後抵抗達6年之久而未全境淪陷,湖南的頑強在全國絕無僅有!

四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至1944年6月

從1939年9月到1944年6月的長沙會戰,是八年抗戰中出動兵力最多、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會戰,也是一次日軍主攻,我軍主守的會戰,充分展現了我軍的抗戰決心和意志。

四次長沙會戰中,儘管我軍武器裝備、士兵素質和訓練水平不如日軍,但仍在付出重大犧牲的情況下,給予日軍沉重打擊,致使日軍傷亡10萬餘人,前三次長沙會戰,我軍勝利,日軍敗退。

第四次長沙會戰,我軍以少敵多,但卻出現驕傲輕敵,指揮失當,貽誤戰機等錯誤,導致會戰失敗,長沙陷落,讓蔣介石萬分震怒,負責守長沙的第四軍軍長張德能被處決。由此可見,長沙在當時全國抗戰局面的地位有多麼重要。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

著名的常德守衛戰中,日軍以4萬餘人的優勢兵力進攻常德城,我第74軍僅有57師8000餘人守城,堅守城池16個晝夜,擊敗數倍於己之敵。在絕大多數將士壯烈殉國,沒有友軍來援的情況下,師長餘程萬率50多名勇士突圍,逃出常德,但次日便又在友軍幫助下收復常德。

此次常德保衛戰,我軍意志之頑強,戰力之堅強,抗戰以來從未有過。要知道,以往國軍往往是一擊即潰。日軍為了攻城,甚至使用了化學武器,施放毒氣瓦斯,電影《喋血孤城》講述的便是常德保衛戰的故事。

但蔣介石認定餘程萬違反自己“堅守城池,戰至一兵一卒”的命令,突圍是為棄城逃跑,以違抗軍令罪,下令將其送交軍法處審判,後在王耀武等人說情下,被判入獄服刑2年。

衡陽會戰——1944年6月至1944年8月

日軍佔領長沙後迅速南下,我軍毫不退縮,於1944年6月在以衡陽為中心的湘南地區組織兵力阻擊日軍,史稱衡陽會戰。

衡陽會戰中,日軍投入兵力高達35萬人,我軍則是30萬人,又是以寡敵眾,歷經70多天慘烈會戰,殲敵6萬餘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衡陽保衛戰中,國軍第十軍以1.7萬人,抱定“人在城在,人亡城亡”的必死決心,堅守衡陽47天,戰死1萬將士,殲敵2萬餘眾,戰鬥之慘烈,為抗戰史上所僅見。

儘管最後衡陽失守,但我軍不怕犧牲的抗戰決心,令人肅然起敬!

湘西會戰——1945年4月1945年6月

抗戰後期,日軍為攻佔中國芷江空軍基地,為大舉進攻四川,迂迴重慶背後作準備,集中5個師團8萬多人,發動合圍芷江的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戰役。

此時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我軍隊集結9個軍10萬兵力,雙方勢均力敵。經過2個月的廝殺,由於我軍指揮得當,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最終大獲全勝,我方傷亡1萬2千餘人,殲敵2萬8千人,取得抗戰史上酣暢淋漓的勝利。

湘西會戰是八年抗戰中最後一次大型戰役,拉開了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大反攻的序幕,此後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我軍轉入大反攻,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湖南人民能吃苦、戰鬥意志強:

無湘不成軍,湘軍在歷史上可是出了名的能打,當年橫掃半個中國的太平軍就是被曾國藩的湘軍消滅的。湘軍子弟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在抗戰期間,湖南子弟為國家作出的貢獻,是相當巨大的。全面抗戰打了八年,僅在湖南一地就鏖戰六年。三次長沙會戰(第一次:1939年9月14日—10月、第二次:1941年9月—10月1日、第三次: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衡陽會戰(1944年5月—8月)和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這六大血戰,讓日軍傷亡慘重,同時也讓全世界見識到湖南子弟英勇抗戰的勇氣和鬥志!

距史料統計,在湖南境內的歷次抗日作戰中,中國軍隊官兵陣亡達30萬人,消滅日軍20多萬人。湖南,乃中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

2、湖南戰略地位重要:

湖南的戰略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日軍攻破湖南,將會對戰時首都重慶造成直接的威脅。因此,湖南不容有失。

正因如此,國軍對湖南的戰局的重視程度很高。所以,湖南在抗戰中取得的輝煌戰績,也離不開全國軍民的支持和投入。湖南抗戰,是全民族同心協力,共抗外敵的成果。


文創聯廣州


據說日本人開戰前對中國各地的血型構成進行過研究,他們已經預計湖南會是很困難進攻的地方。

第一、湖南人地處中國南方地區,中國南方本身團結抵抗的心理就比較強。民風也是相對強悍。

第二、湖南並非一馬平川,還是有很多山地,而且有江河湖泊。這給進攻帶來一些阻力。

第三、湖南人A型血比例相對較高。A型是天生的戰士。這就是最適合打戰的血型。這個血型來源於森林對於陌生環境適應度是最高的。勇敢、果斷、協作配合以及戰鬥中的聰明都是最佳的。歐美人中德意志人就是A型佔多數。二戰後英美人感嘆,為什麼我們跟德國佬打戰那麼難,有人解釋說,他們天生喜歡打戰。其實與血型為A型有很大關係。如果要組成一支強大的王牌部隊,一定要大量招募A型血。

關於血型,其實一同外出到外地一眼就能看出來。如果平時很外放很狂躁的人突然變得怯弱,那一定是O型或AB型。如果部隊裡這兩種血型過多,尤其戰鬥小組都由他們組成,那戰鬥力會大打折扣的。一定要讓A型在其中發揮帶頭作用。


國病


感覺很多人都在說湖南人如何如何,甚至扯到教育上面去了!難道保衛湖南的軍隊都是湖南籍士兵嗎?日軍之所以五年沒有拿下長沙,歸根到底就是六個字“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

日軍打下武漢後明顯兵力不足,前三次長沙會戰調遣的兵力也就是十萬出頭,這種兵力配置連武漢會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以三十多萬人進攻湖南,結果長沙、株洲、衡陽、桂陽就先後失守了!不是日軍打不下湖南,只要日軍不計成本的打,湖南也一樣扛不住!

地利



湖南北部的地形是三山夾四水,東面是幕阜山、連雲山、羅霄山,西面是洞庭湖,都不利於日軍的機械化步兵展開。唯一的通道是從岳陽直接南下長沙,但是要經過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

每一道河都可以延緩日軍的攻勢,日軍每過一次河,就要搭橋,耽誤進攻時間。而國軍在三次長沙會戰中都把一半的兵力佈置在四條河的兩側,中路軍層層阻擊,待到日軍攻到瀏陽河一線時,中路和兩側部隊一齊合圍日軍的先封部隊。達到圍殲的目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天爐戰法”!

但是,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兵力比前三次加起來還多,除開中路進攻外,在側翼也佈置兵力進攻,直接從外邊把“天爐”的爐壁敲穿了,所以第四次長沙會戰才會慘敗。

不明白的自己看下面的地圖。




人和

必須要承認,對於守衛長沙,湖南人決心非常大的!湖南人為戰爭做出了非常大的犧牲。國統區的軍民對於湖南抗戰,也做出來非常大的支援。

長沙會戰,川軍貢獻了兩個集團軍,雖然都不是滿編部隊。但是這幾萬川軍在湖南前線堅持了五年!五年不能回家,死後就埋在湖南。所有參與保衛湖南的將士都是有功勞的,不限籍貫!

另外,薛嶽的功勞也不能磨滅。湖南北部的地形,其實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操作同樣的天爐戰術。但是中國懂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太少了,薛嶽算一個,湖南戰場應該感謝這位戰術專家!如果把薛嶽換成劉峙,或者南邊第四戰區的餘漢謀那頭豬,湖南可能1939年就淪陷了!

另外還要感謝其它戰區的鼎力支持,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眼見日軍要鑿穿最後一道防線,是蔣委員長親自下令,第五和第六戰區全面支持第九戰區,攻擊日軍在湖北的防線,迫使日軍後撤回援。保住了長沙!



日軍第四次進攻長沙,由於兵力使用過度,還導致了一個連帶影響。

日軍大本營鑑於華中兵力緊張,從華北抽調幾個師團的兵力,這些部隊原本掃蕩八路軍的兵力。華北日軍主力被抽走後,八路軍在敵後頻繁反掃蕩,使抗日革命根據地的蓬勃發展,八路軍的兵力由四十萬增加到了九十萬,論持久戰理論得到驗證。

就算美國不投原子彈,日軍也一定會被拖死。1945年,日軍在兵力上已經是顧頭不顧腚了!


Mer86


說抗戰,就不能不提湖南。從1938年開始,日軍就攻進了湖南境內,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湖南都沒有被日軍佔領。

湖南,是抗戰時期日軍最難攻克的地方,岡村寧次就曾經感慨:欲滅華夏,先平湖南。

湖南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期間在正面戰場的22次大會戰,其中6次都發生在湖南境內。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一共殲滅日軍20多萬人。要知道,22場大會戰一共才殲滅日軍40多萬人,在湖南境內就殲滅了一半。



長沙會戰。

從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三次大規模的長沙會戰,雙方投入兵力達到200多萬人,日軍被殲滅了5萬多人,他們打通中國南北通道的戰略企圖,被徹底挫敗。而長沙會戰的慘烈程度,確實難以想象。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守衛草鞋嶺的史恩華營,抗擊日軍瘋狂進攻,全部壯烈殉國。守衛斗篷山和金龍山的胡春華營,更是與敵人激戰了3天3夜,除了幾名重傷員開始撤出戰鬥外,其他人全部壯烈犧牲。岡村寧次的進攻屢屢受挫,長沙軍民誓死守城,讓日軍不得不撤退。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集結了12萬人再次進攻。日軍吸取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教訓,不再分兵作戰,而是集中兵力進攻。中國軍隊損失慘重,但是隨著各路援軍開進長沙,其它戰區也紛紛策應長沙作戰,主動向各地日軍猛烈進攻,迫使日軍後退。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再次集結了約12萬人,氣勢洶洶的進攻長沙。中國軍隊誓死抵抗,還在長沙城內與敵人肉搏廝殺,一舉擊退日軍,贏得了勝利。美國總統羅斯福說:“盟軍的勝利,全靠中國軍隊的長沙大捷!”



常德保衛戰。

這是一次慘烈的戰役,常德一個師的兵力,和日軍激戰了16天,殲敵5000多人。8000多守軍,最後只剩下了500多人。這場戰役被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給予了日軍重大的挫折。常德城內,所有的街角巷口都被利用,民房被打通,到處都是暗堡。第170團營長張挺林率部在陣地中奮勇衝擊,負傷達七次之多,壯烈殉國。攻入城內的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常德守衛戰,慘烈至極。

同樣慘烈的衡陽保衛戰和湘西會戰,中國軍隊和湖南人民捨生忘死,徹底擊潰囂張的日軍,讓他們認識到了中國軍民,湖南人民的抗日決心。


當然,抗戰勝利是各地人民共同浴血奮戰造就的,每一個為了抗戰勝利犧牲的中國人,都值得永遠銘記。


七追風


我本湖南人,唱作湖南歌。湖南少年好身手,時危卻奈湖南何?

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

湖南人成為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有血性的一群人。近代歷史上對於湖南人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孫中山先生說過:“革命軍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像這樣戰爭,是非常的戰爭,不可以常理論。像這樣不可以常理論的事,都是湖南人做出來的。關於湖南人的評價也是很多的,無湘不成軍,無湘不成事。若要滅華夏,先滅湖南。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可見湖南人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貢獻是無人可以撼動的。抗日戰爭,中日軍隊相持在湖南,反攻在湖南,勝利在湖南。湖南人的思想就是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湖南人就是不怕輸,不怕流血,不怕犧牲。抗戰的時候也有人說過中國其他省份是否會淪陷不說,但是湖南一定不會淪亡,因為湖南人不會投降,會流盡最後一滴血抗戰到底。

長沙會戰,三戰三捷,湘西會戰直接吹起了中國反攻的大號角。湖南也成為了抗戰期間殲滅日軍最多的地方。湖南人就是這麼的勇敢,只要說到打仗所有的人都會衝上去,不管男女老少。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中國歷史研究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湖南地形複雜。

湖南的地形非常複雜,不要說十萬大山的湘西,即便湘中和湘南也到處都是大山、湖泊、河流。

這種地形不要說作戰,就算日常旅遊業夠嗆。

說白了,這裡是比較適合防禦的地形,易守難攻。


第二,湖南民風兇悍

粟裕是湘西人,他回憶自己在小學時候,十幾歲年紀就敢舞動弄槍同鎮上的北洋軍士兵打架。

要知道,人家可都是成年人,他們不說是孩子最多是少年。

可見,湖南人兇悍的一面。

在湖南作戰,由於湖南人本身兇悍,加上日寇到處燒殺淫掠,引起了公憤。

湖南戰場的民眾,完全支持國軍抗日,出錢出人甚至出命。

以長沙會戰為例,每次會戰開始前,大量民眾都要參加破路、修工事、運輸等繁重又危險的任務,卻沒有人有怨言。

除了正規軍以外,湖南還有大量的民眾自衛軍,也敢和日寇正面對抗。


第三,湖南人心齊

湖南人一大特點,就是比較團結。

在抗戰中,這個團結很快轉變為愛國熱情。

日寇攻打到湖南,男女老幼全部團結起來,甚至山上打劫的土匪,也下山參加抗日。

整個湖南一條心,敵人也就很難打了。


第四,蔣介石在這裡投入巨大兵力

薛嶽這個老虎仔,鼎盛時期兵力超過三四十萬人。

而這三四十萬人中,一半以上是比較精銳的中央軍部隊,戰鬥力很強。

換句話說,湖南也是蔣介石認定的主戰場。


薩沙


抗戰最後一戰止於雪峰山,因此很多人覺得是湖南人民驍勇彪悍才讓日軍最終戰敗投降。

當然,湖南人勇武是事實,湖南人民也的確為抗戰做出重要貢獻。但抗戰止於湘西,是多方面原因彙集的結果,三湘子弟的勇武反倒不是主要原因。

首先,在湖南最重要的會戰,指揮官都不是湖南籍將領,部隊則以中央軍為主。

規模最大的長沙會戰,是由薛嶽指揮,廣東人;常德保衛戰由余程萬指揮,廣東人;衡陽會戰由方先覺指揮,按今天的行政區劃算是安徽人;最後的決戰,湘西會戰由何應欽親自指揮,貴州人,戰役總司令是王耀武,山東人。

那麼為什麼日軍最後在湘西戰敗呢?我認為:

一是大形勢導致。長沙會戰後,抗日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日軍在中國軍力每況日下,到湘西會戰,日軍勉為其難發起進攻,實際已是強弩之末,敗局已定。

二是湘西地形複雜,山高路險,日軍的火力優勢大打折扣。

三、國軍戰力上升。到抗戰末期,滇緬公路打通,美國物資源源不斷運往中國,王牌中央軍的裝備已經超過日軍,中日軍隊傷亡比例已經逆轉。

最後安慰一下湖南人民,你們棒棒噠,但抗戰止於湘西,湖南人的勇武善戰絕不是決定性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