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2 三國原來是這四種人在鬥智鬥勇,為最後一個悲哀

《三國演義》的廣泛閱讀後,三國的歷史一直是歷史迷的關注點。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從黃巾起義到天下三分再到司馬氏統一天下,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效忠於不同諸侯的謀臣武將至今仍然被人津津樂道。例如蜀國的五虎上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等等。

但是今天要說的是三國的智者,是那些用籌帷幄而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那類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際的決策者和謀劃者。

從黃巾起義後天下諸侯割據到最後魏蜀吳三分天下,是因為三國君主的英明神武,以及追隨他們的那些當世的頂尖智者。魏國最著名的莫過於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五位,蜀國莫過於臥龍鳳雛以及法正,吳國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

實際上還有很多幫助出謀劃策的。這些智者的級別基本可以分為這四類:未卜先知、亡羊補牢、恍然大悟、後知後覺。

具體以赤壁之戰的表現為例。

三國原來是這四種人在鬥智鬥勇,為最後一個悲哀

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未卜先知型。赤壁之戰發生前,劉備軍師諸葛亮協助東吳破曹軍。因為對曹軍的瞭解,而且因為常年生長在荊州地區,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比較瞭解,因此對於最後曹軍的破敵之策早就想到火攻的計謀。另外一個是鳳雛先生,當時鳳雛先生並沒有加入任何陣營,但是為什麼要獻連環計給曹操呢,就是認定曹操必定會失敗,孫劉一定會成功,所以提前站隊。這兩個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已經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一些蛛絲馬跡體現判斷出事情的結果,屬於未卜先知型。這類最為厲害。

三國原來是這四種人在鬥智鬥勇,為最後一個悲哀

諸葛亮

亡羊補牢型。該類的意思就是事情正在發生,已經明白了,並且迅速做了補救,屬於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反應很快。最典型的就是周瑜。因為諸葛孔明過於聰明,所以周瑜非常忌憚。所以在破曹的同時也一直伺機除掉孔明。在最後諸葛亮借到東風以後,周瑜突然明白諸葛亮非除不可,所以立即派人追殺,如果是一般人,絕對會遭到毒手。可是對手是諸葛亮,所以安然無恙。可是周瑜可以在事情發生時就立即做出合理的判斷,可謂多謀,雖然比較諸葛亮稍遜一籌,但是也不錯。另外一個人就是曹操,具體表現就是受反間計影響殺掉蔡帽、張允後,突然反應過來殺錯了。也是屬於亡羊補牢型,就是較之周瑜反應慢了一點,而且死不認錯,因此赤壁大敗。

三國原來是這四種人在鬥智鬥勇,為最後一個悲哀

周瑜

恍然大悟型。這種最為常見,我們舉一個代表人物就是魯肅。赤壁之戰魯肅出鏡率也特別的高,遊走於諸葛和周瑜之間,諸葛的妙計沒有實現之前魯肅不知道,周瑜的妙計沒有成功之前魯肅也不知道。但是等事情發生了,別人告訴了,就很快理解。這類人很常見,屬於普通謀士,但是作用不一定小。

三國原來是這四種人在鬥智鬥勇,為最後一個悲哀

魯肅三國殺形象

後知後覺型。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蔣幹。群英會被堵住嘴,之後又中了反間計,殺掉自己的水軍將領。曹操後悔時他仍然洋洋得意,以為自己大功一件。後來又不自量力,再度前往東吳,被龐統騙的使出連環計,結果葬送了曹操的80萬大軍。蔣幹仍然不知道。反應遲鈍,具體問題後知後覺,然後不知悔改,自不量力,對自己的實力也後知後覺。有這樣的謀士敵人的洪福,自己的人的悲哀。

三國原來是這四種人在鬥智鬥勇,為最後一個悲哀

蔣幹

看來同樣是讀書,差別還是挺大的。只論演義,不談歷史,和我一起討論不一樣的三國。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