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明明是慈父,卻要扳起面孔,有這必要嗎

又是一個愉快的傍晚,女兒們歡快地去車站接老爸。

老爸剛上車,大女兒興奮的講述:學校要舉行親子關係活動,爸,陪我去參加好嗎?

想也沒想,老爸就拒絕了。

開始教育:現在你長大了,做事要考慮別人。要考慮爸媽有沒有時間,如果有,才能去,不能你想去就去。

明明是慈父,卻要扳起面孔,有這必要嗎

這一席話,就像冬日的寒風,女兒瞬間沉默,臉上的笑容消失了。

咋一看,老爸的動機沒錯:教育孩子三思而後行,凡事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要考慮他人的感受,並且商量後再做決定。

但是……

如果先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又會是另一番景象。

本來學校舉辦這次活動的目的:融洽親子關係,讓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讓孩子們體驗父母的辛苦。

等先生講完他的教育道理,告訴他這次活動的目的,以及老師在群裡的呼聲,先生沒發表意見。

回家建議女兒:跟老爸平靜地聊聊你想參加的原因。

明明是慈父,卻要扳起面孔,有這必要嗎

因為平常我們與女兒的親子關係比較和諧,沒有溝通障礙,先生覺得沒多大必要。

女兒與老爸聊了以後,看到女兒渴望的心情,答應陪女兒一起去,算是送給孩子今年的聖誕禮物。

的確這份心靈上的快樂,是任何物質都無法滿足的。

如果當先生聽到女兒的請求時,能理性思考三秒,問清楚本次活動的目的,女兒急切想參加的原因,再出口,結果肯定不同。

這時候女兒的情緒不會低落,不會感覺老爸的不重視,反而覺得老爸真是善解人意,重視對孩子的陪伴。爸爸呢也不會出現反感的負面情緒。討論完是否參加之後,再提出他對女兒的要求,孩子更容易接受。

從發回的活動圖片看,氣氛熱烈溫馨,音樂有很好的療愈作用

我因有事沒去現場,聽到音樂、看到圖片都很感動。

明明是慈父,卻要扳起面孔,有這必要嗎

從早上八點半站到晚上五點半,先生累得腰痠背痛,女兒卻充滿活力,回家滔滔不絕的描述活動過程與收穫,非常的興奮。

女兒悄悄告訴我:中午吃完飯,老爸讓我走,我沒同意,因為我是隊長,如果走了,我們隊不就散了嗎?

肯定女兒的做法,有責任心和團隊精神。

先生雖然有想逃的心,最終尊重了孩子的選擇,沒用權威去要求女兒接受,也做得很好。

先生的感受:這次活動由自願者組織,為了把場景佈置好,有的自願者只睡了三個小時,他們的大愛讓人感動。

做為父母,更應該配合孩子的活動,受益者是我們自己。同時還感受到了女兒的成長,每天在我們身邊,總感覺她是個小女孩,需要我們的呵護。

活動時,女兒被選為隊長,大膽的上臺分享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大方、沉著的帶領隊友玩團隊遊戲,製造舞臺氣氛,讓隊友們熱情高漲,最後精僻的總結出遊戲的意義:團結就是力量,我們都要有團隊合作精神。

先生很驚訝:以為女兒會碟碟不休說個沒完,沒重點。

事實上,只要多給機會,孩子們就會展現出來。

一次尊重,一天辛苦的陪伴,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這份收穫不是花錢能買來的。

爸爸明明是一位慈父,卻要扳起面孔去教育孩子。主要在於當時的內心,只關注到自己的時間會被佔領,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要。好在,女兒沒放棄,最終點燃了父愛的理性。

親子關係中,父母是教育的主動方,但是孩子的言行也能影響父母。只要雙方都站在理解、尊重的立場,親子關係就會和諧。

謝謝你的閱讀與分享,期待你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