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讓我們暢想:未來的句容是何模樣

讓我們暢想:未來的句容是何模樣

句容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如果把一個地區黨委政府在產業、民生、城建等各方面的政策、舉措比作“中流擊水、奮楫揚帆”,那麼一個城市的定位、願景,無疑是“彼岸”和“燈塔”,只有樹立遠大目標、“把舵”正確方向,才能“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竟發,勇進者勝”。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察大勢、謀全局、勇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生態優先 特色發展”路徑,深入打造“三張名片”,各項事業取得了跨越性成就,句容,其勢已起、其興可待。明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繼往開來,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系統謀劃新一輪藍圖,其時已至,“行動的勤奮無法彌補思維的懶惰”,“未來的句容是何模樣?”應該成為全市深入思考的時代課題。近期,全市領導幹部務虛會全面把握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四大維度,提出“著力打造長三角最令人嚮往的山水田園福地,建設具有最優營商環境的創新創業名城、具有最佳人居環境的宜居宜遊名城、具有最美生態環境的養生養老名城以及最有味道的歷史文化名城

”的綜合定位,為我們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城市的定位願景是戰略性問題。一方面,必須著眼長遠。堅決避免小成即滿心態、短視短期行為,“打破‘縣域思維’,跳出句容看句容”,在城市群、都市圈中找座標,在國家省市大戰略中謀借力,“風物長宜放眼量”,樹立“對標一流”的大志向、下定“追趕超越”的大決心、擘畫“從長計議”的大格局。另一方面,必須著眼全局。城市定位、願景應能統領全局工作,山水田園與我市“五山一水四分田”特點和生態農業名片吻合呼應,“福地”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心意相通,創新創業與“江蘇硅谷”、產業強市、深化改革等相輔相成,宜居宜遊與城鄉建設、文明城市、全域旅遊等融會貫通,養生養老與環境保護、大健康產業等一脈相承,歷史文化既是城市之“根”、更是未來綜合競爭力之“核”,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環節、各領域。可以看出,“一福地四名城”“珠串”各方,具有很好的系統性、浸潤性。

城市的定位願景不能一廂情願,必須立足實際。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綜合優勢,突出創新濃度、技術高度、產業密度,在南京創新高峰旁建設創新高原,清華啟迪、南大“雙創”、南郵產業研究院、綠色新能源小鎮等重大項目落地開花,沿西部幹線“半月”型創新經濟帶初現端倪。以惠民育民的初心、攻堅克難的決心、久久為功的信心,推進文明城市建設,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恆大童世界等項目展露形象,“兩山一湖”等景點人氣興旺,嶺南園林、恆潤文化等龍頭紛至沓來,宜居宜遊名副其實。市域處處真山真水,儒釋道文化底蘊深厚,蘊含著豐富的醫養理念和資源,康緣中華養生谷等項目即將運營,是公認養生養老、遂心如願的“神仙之所”。深入開展“雙搶”工程,秦淮燈綵、葛洪文化、紅色文化等活態傳承,市民人文情懷流露於藝體、公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可以說,“一福地四名城”於我市有著很好的匹配性、獨特性,是底氣所在、更是使命所在。

應勢而謀、因勢而動,則事半功倍、大有可為,城市的定位願景必須符合發展趨勢、客觀規律。從歷史大勢看,“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是必由之路,隨著“雙鐵”開工建設,我市內外交通組織、要素集聚能力、城市能級量級都將發生革命性重構,這其中既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紅利,也有“大樹底下不長草”的風險。“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只有近期向西看南京、遠期向東看上海,以“名城”的標準自我鞭策、引領發展,才能屹立潮頭、不被甩下。從經濟規律看,我市雖然屬於後發地區,但地理位置、要素成本、競爭態勢等決定了無法再走從低端產業到高端產業自然升級的老路,只有充分借力周邊優質資源、市場力量,以歷史文化構築城市韻味,迅速切入創新創業、旅遊、養生養老等朝陽領域,以綜合交通樞紐為核謀劃樞紐經濟,以“江蘇硅谷”為極壯大產業經濟,對接南京市場升級城市經濟,融入鄉村振興做強農業農村經濟,“農旅文康”協同引領消費經濟,才能跳出“步步跟隨、步步落後”的窠臼,真正追趕超越、贏得未來。由此可看出,“一福地四名城”具有前瞻性、科學性。

句容“往何處去”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未來的句容是何模樣?這是時代之問、人民之問、戰略之問,讓我們深入思考、用心“答卷”,在高質量發展新徵程上扛起屬於我們的歷史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