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朱棣五徵蒙古為何戰績草草?史書沒說,但背後原因令人難以原諒

公元1368年,明將徐達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上都。同年冬天,徐達趁元軍奪取大都之際奇襲太原,元兵折損四萬,僅剩十八騎逃回甘肅。至此,元朝殘餘勢力退出中原地區。但是,北元仍然保留著強大的實力,在北方邊境虎視眈眈,伺機反攻中原。

對於北元的實力,朱元璋有著清醒的認識,始終不敢掉以輕心。為此還發動了八次北伐,把北元打成了瓦剌和韃靼,朱棣登基後,也先後發動了五次北征蒙古的軍事行動。

永樂八年第一次北征,二月十日師出北京,在路上行了整整三個月,未遇蒙古部落一兵一卒,直到五月八日,才報第一次軍情:某胡騎都指揮使“獲虜一人至”。第二天,五月九日,再獲“胡寇數人及羊馬輜重”。之後,敵又無蹤影。直到六月九日,總算見到一小股比較整齊的敵人“列陣以待 ”,“上麾宿衛即催敗之,虜勢披靡,追奔不十餘里”。這“十餘里”的追逐,竟然就是朱棣驚天動地第一次北征之最大戰役。後面,僅偶遇“遊虜”而已。六月十四在一河邊發現“遊虜”,“虜愴惶渡河,我騎乘之,生擒數人,餘皆死。虜由是遂絕”。七月十七日,朱棣率大軍回到北京,第一次北征結束。

朱棣五徵蒙古為何戰績草草?史書沒說,但背後原因令人難以原諒

明成祖朱棣圖

從二月十日到七月十七日,歷時長達五月有餘、用兵五十萬,所取得的輝煌戰果就是“獲虜一人”、“追奔不十餘里”、“生擒數人”? .

永樂十二年第二次北征,戰果也不過“斃賊數百人”,且是以“五十萬之眾”對“可三萬餘人”極懸殊的兵力所取得的。

永樂二十年的第三次北征,三十萬大軍未至,韃靼首領阿魯臺率部撤離,朱棣撲空。

永樂二十一年的第四次北征,阿魯臺又使用“敵進我退”這一手,朱棣則再次撲空,再次“如入無人之境”。

永樂二十二年最後一次北征,索性空手而回,連可以冒充的“戰果”也沒有。

朱棣五徵蒙古為何戰績草草?史書沒說,但背後原因令人難以原諒

朱棣五徵蒙古路線圖

顯然,朱棣五徵蒙古,蒙古軍隊都和他玩躲貓貓遊戲。

這種情形,聽起來奇怪,說穿了一錢不值,就是有人為蒙古人通風報信而已

孫子兵法說過,兵者,詭道也,也就是說,戰爭玩的就是陰謀詭計

朱棣自北京,要帶領幾十萬軍隊去新疆或黑龍江一帶打蒙古軍隊,勢必要徵調軍隊,籌集物資,這動作可不小,時間也不會太短,憑藉朝廷裡那些大嘴巴的文臣,想保密實在困難,蒙古探子不需花費多少工夫,就有足夠多的機會獲得消息,得到消息的瓦剌或韃靼不會傻傻的等著明軍來打,軍隊轉移、部落大遷移這是肯定會做的。

加之朱棣原來的封地在北平,他指揮的軍隊裡有許多的蒙古人,這些蒙古人與境外的蒙古人有千絲萬樓的聯繫,出於種種的緣故,也不希望大明境外的蒙古軍隊被明軍消滅,因此明軍征討蒙古軍隊的消息,自然會通過各種方式傳送出去,這邊朱棣還在調兵,千里外的瓦剌或韃靼人已開始堅壁清野了,這樣一來,朱棣的北征就成了代價高昂的武裝遊行了。

朱棣五徵蒙古為何戰績草草?史書沒說,但背後原因令人難以原諒

北征明軍士兵圖

北征蒙古五次都撲空,不要說蒙軍主力,就連大點的蒙古部落也沒找到幾個,這顯然令人憤怒。

但是,朱棣的北征,雖規模不小,但是屬於邊走邊玩邊打,沒有明確戰略目標,遇敵擊敵,無敵就巡,這從朱棣第一次北征之記錄就可看出,朱棣一路遊山玩水、狩獵賞景,所獲者野馬、狡兔、黃羊耳,隨行大臣金幼孜能夠記錄下來的朱棣談話,也無非“汝等觀此,方知塞外風景”。“汝等觀此,四望空闊,又與每日所見者異”一類品鑑風光之語。

朱棣五徵蒙古為何戰績草草?史書沒說,但背後原因令人難以原諒

北征蒙古的明軍圖

由此可見,朱棣的五次北征,與其說是北征,不如說是北獵。

也因為內賊的通風報信,以及朱棣武裝遊行一樣的北征,導致五次出兵沒有達到重創蒙古勢力的戰略目標,養虎為禍,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