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先天环境决定人生选择,袁绍当真是没考虑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袁绍,字本初,出身名门望族,四世三公,东汉末年前期的风云人物,东方诸侯讨伐董卓的盟主。

先天环境决定人生选择,袁绍当真是没考虑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公元198年,袁绍在彻底打败公孙瓒之后,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一时间沃野千里、带甲百万,大有问鼎天下之势,如果不是在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估计后世的史书在很大可能上就要改写了。

之所以败给曹操,很大部分原因,当是因为是时曹操已“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氏伐曹,就相当于讨伐天子,本身在大义上是站不住脚的。

天时、地利、人和,高手对决,拳脚未动,已先失一招,败得不冤。

不过,话说回来了,难道袁绍就没有动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念头么?

当然动过。

事实上,他比曹操早一步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遇,他也和谋士们探讨过“挟天子”的利弊。

兴平二年(195年)十月,颠沛流离的汉献帝在杨奉等的护卫下,逃到接近袁绍管辖之地的曹阳,谋士沮授便谏言道:

先天环境决定人生选择,袁绍当真是没考虑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将军生于宰辅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目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破坏。而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现将军已初定州城,应该早迎大驾。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还有谁能抵御!”

沮授说这番话,当然不是纯粹的恭维。

想当年,袁绍孤身一人反董卓而逃至冀州之地,聚齐讨逆雄兵,自领冀州牧后,又是第一时间找到沮授说道:

“如今贼臣作乱,朝廷西迁,我袁家四代受宠,我决心竭尽全力兴复汉室。”

那对汉朝江山的忠心可是杠杠的,比曹操可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思虑再三,袁绍犹豫了,也拒绝了,然后便把历史这么大一个机会让给了曹操。

汉献帝后来一逃回洛阳,曹操便立刻力排众议,把汉献帝恭恭敬敬请回了许昌,供奉了起来,然后代表皇帝征伐四方,实力迅速扩张。

先天环境决定人生选择,袁绍当真是没考虑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后世人多据此认为袁绍优柔寡断,缺乏眼光,没有认识到汉献帝这张王牌的价值,其实是没有进入历史现场,站在历史人物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当时,袁绍在挤走了韩馥之后,已经完全接管冀州,同时青、幽、并等州也如在囊中,一跃成为了乱世诸侯中的翘楚。

那冀州乃九州之首,物产丰富,兵源广泛,固有得冀州者可得天下之说。

后来官渡之战,要不是出了许攸这个变数,纵使曹操有皇帝在手,又奇谋多断,也不见得能够取胜,可见冀州之强。

先天环境决定人生选择,袁绍当真是没考虑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人强大之后,心思是会变的。

在自己的地盘上,自己是老大,说一不二,就像王健林在回侃主持人时说的那样,“在公司里,我是老大,我怕谁,我谁也不怕”。可是,如果突然来了个皇帝,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即使老虎没有牙,但那也是老虎啊,体量在那儿摆着呢,不小心坐你一下你也受不了不是。

正像袁绍的另外两个谋士郭图、淳于琼说的那样:

“汉室衰微已久,今天要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况且当前英雄各据州郡,士众动以万计,这时就是所谓‘秦失其鹿,先得为王’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天子迎到身边,那么动不动都得上表请示。服从命令就会失去权力,不服从就有抗拒诏命的罪名,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袁绍显然接受了这两个人的意见。

是这两个人在害主么?不是。是袁绍缺乏判断力么?也不见得。

先天环境决定人生选择,袁绍当真是没考虑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做着彼时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正如囚徒困境所昭示的那样。

显而易见的是,袁绍并非忠心,最起码在自己做大之后,已经起了异心。

但他可能是从心底里畏惧皇权,或者说是天生奴才命,正是这种从心底里对皇帝的畏惧,使他害怕好不容易撸到手的权力。

或许有人会说了,袁绍是怕自己能力不行,怕玩不过皇帝吧。

也是瞎扯。前期的袁绍也是牛逼轰轰的好不,骗韩馥那也是从善如流,打黑山征公孙瓒,那也是所向披靡,无惧无畏。

先天环境决定人生选择,袁绍当真是没考虑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有一次他带着少量亲兵被公孙瓒的骑兵围困,在众人劝他躲在墙后时,他义正辞严地说道:

“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

浩然正气,那最起码比刘备可正色多了。

你说,他能认为自己能力比不过一个被军阀裹挟来裹挟去的傀儡皇帝?

他只是怕皇帝那身外衣罢了。

那难道曹操就没有袁绍那样的担忧么?

肯定是有的,要不他也就不用“力排众议”了。

曹操迅速出手,是因为站在他的角度,他迫不得已,或者说,他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来快速把自己保护起来。

汉献帝无权无兵,但他有势,形势的势。在形势下,他是天下共主,有他在,便没人敢随便找曹操的麻烦。

先天环境决定人生选择,袁绍当真是没考虑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话说回来,有了汉献帝并不代表曹操以后就可以无忧,事实上,袁绍所惧怕的很快便在曹操那里发生了。

汉献帝虽然没有能力对外征战,但身边的亲兵总还是有几个的。

曹操东征吕布,需要找汉献帝形式上打个报告,来到许昌皇宫,一群御林军刀枪剑戟架在一处,曹操走完那一趟,那是一个汗流浃背啊,从此便只通过书信来往,再也不敢当面见汉献帝了。

仅仅如此么?当然不是。

比如有一次汉献帝对曹操说:“君若肯相辅则幸甚;不尔,愿垂恩相舍。”

意思就是,“如果你当我是皇帝,真心辅佐我,我当然高兴,如若不然,我就把皇位让给你。”

你想想,在羽翼还没丰满之时,突然来这样一堂政治课,曹操得心里堵多少天。

还比如“衣带诏”事件,世人皆知,不再累述。

总之,如果不是战败,袁绍的日子绝对比曹操过得潇洒舒心。

但,曹操硬是咬着牙侍奉了汉献帝一辈子,为啥?

当时,刚刚成长起来的曹操,东有徐州吕布,西有南阳张绣,南有淮南袁术,当然了还有北边的袁绍,可谓群狼环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叫一个国际环境险恶。

先天环境决定人生选择,袁绍当真是没考虑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你想,看见了汉献帝这座“金钟罩”,他还不得扑过去喊亲爹啊。

对于袁绍来说,他的条件就好许多。

出身名门,德高望重,一时之间天下有识之士纷纷投靠,北边的公孙瓒、东边的黑山,都被自己打得喘不过气来,南边的曹操吧,是自己曾经的小弟,彼时还经常与自己合纵。

即使手里没有皇帝,他也大概率可以高枕无忧。

两相比较,袁绍和曹操就好比两个同时准备创业的有志青年。

只不过一个徜徉在国有大企业里,薪水丰厚。另一个呢?守的是一家随时有可能倒闭或者被兼并的私营企业,面对同样一个绝佳的机会,前者当然会斟酌再三,甚至放弃,而后者必定就会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不是由两个人的能力来决定的,而是由他们事先身处的环境决定的。

也就是说,先入为主的环境会决定一个人的最终选择倾向。

先天环境决定人生选择,袁绍当真是没考虑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或者换句话说,虽然并非所有,但绝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先天环境太好,这或许才是袁绍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失之交臂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