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樑晉爭霸四十年=五代十國?SAY NO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王朝,標誌著歷史進入了新紀元。但朱溫雖然建立了後梁王朝,卻並沒有平滅所有割據的諸侯,相反各個諸侯也一一效仿稱國建制,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五代十國大亂世。

五代十國也被網友稱為“最亂的亂世”,因為這個亂世的故事迄今為止也沒有一個人能夠理清一個完整清晰的脈絡將它講透講順。

先前撰寫五代十國的大部分作者都是以梁晉爭霸四十年為主線貫穿敘述五代十國的,也就是說以朱溫父子與李克用父子兩代人的恩怨情仇為主線敘述,但以這個敘述為五代十國曆史的主線有三大弊端,導致讀者最終並沒有理清五代十國的整體脈絡。

梁晉爭霸四十年=五代十國?SAY NO


第一大弊端:以偏概全

梁晉爭霸只是五代十國曆史的一部分,而且這條主線結束的也很早,到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王朝為止,這使得這條主線時間篇幅有限,難以貫穿整個五代十國曆史。

此外,以梁晉爭霸為主線,焦點都放在了以朱溫父子與李克用父子兩代人身上,不僅忽略了真正具有極大後世影響力的南方九國,而且忽略了後繼者們如建立小康社會的後唐明宗李嗣源,兒皇帝后晉高祖石敬瑭,改革先鋒後周太祖郭威與“五代第一人”後周世宗柴榮等等真正具有推動歷史發展的關鍵性人物。

他們對歷史以及當時社會的貢獻比朱溫父子與李克用父子要大的多。所以說以梁晉爭霸為主線,是以偏概全。



第二大弊端:名過其實

以梁晉爭霸為主線,還有一個弊端就是過於誇大了晉王李克用在當時的影響力。

李克用終其一生,不過是割據山西的一方諸侯,而且他並沒有能夠與朱溫分庭抗禮,我們其實可以通過朱溫三次太原之圍就可以看出,這是被吊著打,直到朱溫暮年,李存勖接班後,形勢才發生逆轉。

當時真正能與朱溫分庭抗禮的其實是吳王楊行密與前蜀王王建。尤其是素有“十國第一人”之稱的吳王楊行密,功勞最大。

梁晉爭霸四十年=五代十國?SAY NO


朱溫稱帝時,率先奉唐反朱的就是吳王楊行密,在他的號召下,前蜀王王建、晉王李克用、齊王李茂貞、燕王劉仁恭,還有趙王王鎔組建了“反朱聯盟”,盟主之位從一開始就是是楊行密而不是李克用。

為何?

很簡單,兩個字。

實力。

李克用被朱溫圍了老家三次,而朱溫對楊行密,在吳國的家門口被胖揍了兩次。其中梁吳第一次交戰時,朱溫的心腹後梁名將龐師古作為當時的徵吳主帥就當場陣亡。

《新五代史•龐師古傳》:“嗚呼,兵之勝敗,豈易言哉!梁兵強於天下,而吳人號為輕弱,然(龐)師古再舉擊吳,輒再敗以死。其後太祖(朱溫)自將出光山,攻壽春,然亦敗也。”

我們看五代十國曆史,發現在後周之前,北方一直亂,南方相對安穩,南北好似互不交集,那是因為吳王楊行密把北人打怕了,就連滅了後梁的李存勖,也只敢滅蜀不敢伐吳。正是由於橫跨江淮的吳國存在,才保持了南方九國大體穩定的局面。

梁晉爭霸四十年=五代十國?SAY NO


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求來的,這句話放在哪裡都不過時。

比李克用實力強的不止吳王楊行密一人,還有前蜀王王建。

蜀國為當時天下富國,這個誰的知道,但蜀之強,卻被忽略了。其實我們從其中一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看出端倪,那就是岐王李茂貞的強悍。

岐王李茂貞僅割據鳳翔(今陝西寶雞市)一代,可以說是地盤最小的諸侯,但卻能一直硬氣與朱溫角力,可不是因為晉王李克用。李克用是個泥菩薩,只能打被動的防守反擊戰,哪裡顧得了李茂貞呢?

那李茂貞的底氣何來呢?

梁晉爭霸四十年=五代十國?SAY NO


他靠的是前蜀王王建。

沒有前蜀的財力支持,狹小的岐國怎麼能如此頑強。前蜀也需要岐國做戰略緩衝,兩國各取所需,共同維持了西南和西北的割據格局。這一筆筆帳,李存勖看的清楚,所以他滅了後梁之後,緊接著就伐岐滅蜀,他可太知道這兩個西邊的攪屎棍不亡,中原王朝永遠都安穩不了。

李克用名過其實,還有一個力證就是李克用臨終前留給李存勖的三隻箭,可以說是李克用的三大憾事。這三大憾事,概括起來就是,李克用用盡一生都未能剿滅的三個敵人,他們分別是朱溫、劉仁恭和契丹。

從這裡我就可以看李克用的真正實力了吧,被力捧的晉王李克用活的有多麼的憋屈。相比之下,朱溫不僅滅了一圈諸侯,而且跟剩下的一圈諸侯對著幹這麼多年,也沒有哀嘆自己憋屈,而是縱情享樂。鬱鬱寡歡的李克用,豪放粗暴的朱溫,這兩人的心境,高下立判,所以說李克用是名過其實。

梁晉爭霸四十年=五代十國?SAY NO

晉王李克用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李克用值得稱道的是,他生了個好兒子李存勖,幫他一統了北方建立了後唐王朝,他還有一個好義子李嗣源,真正帶著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創造了七年的“小康之局”。

但這些影響都是在朱溫死後,生前把李克用拔高到與朱溫平齊的高度,而且忽略了真正具有實力的吳王楊行密和前蜀王王建,這是一大弊端。



第三大弊端:太過單一

以梁晉爭霸為主線,有一個明顯的好處,那就是主線是顯得很清晰,讓讀者一目瞭然。但是這卻讓整個五代十國曆史顯得太過單一,完成演變為朱李兩家的家族恩怨史,而且串聯起來的故事也過多的傾注在北方,卻忽視了五代十國真正的歷史意義所在。

五代十國真正的歷史意義所在,它是“唐宋之變”中國大變革歷史進程中的關鍵階段,在五代十國期間,中國由中古社會向近古社會邁進,最明顯的兩個特徵就是政治中心的東移與經濟中心的南移。

政治中心的東移,就是由秦漢至隋唐以來長安洛陽壟斷政治中心的格局被打破,由中原腹地更臨近東部的開封所取代。這個熟悉宋朝的讀者比五代十國的要多得多,這裡就不展開了。今天主要說說經濟中心的南遷。

在五代十國之前,南方除了傳統的吳楚蜀三強,即金陵(南京)與揚州、荊州、成都,四座大城市之外,其餘大城市均在北方,而這一格局在五代十國時期也被打破。

梁晉爭霸四十年=五代十國?SAY NO


我們可以從諸國的都城分佈看出這趨勢:洛陽(後梁、後唐、後晉都城)、開封(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城)、太原(晉國、北漢都城)、鎮州(今石家莊正定縣,趙國都城)、鳳翔(今寶雞,岐國都城)、幽州(今北京,燕國都城);成都(前蜀、後蜀都城)、揚州(南吳、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南吳、南唐都城)、南昌(南唐都城)、杭州(吳越國都城)、江陵(今荊州,南平國都城)、潭州(今長沙,楚國都城)、番禺(今廣州,南漢國都城)、福州(閩國都城)。

南方城市佔九席,而北方城市只佔了六席,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南方超過北方。

這一經濟中心南移的格局直接影響到了宋朝。

在北宋朝中擔任宰相者共有72位,其中31位都是南方人,佔比43%,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宰相人數南方人超過北方人。

對比一下唐朝宰相大多被“五姓七宗”壟斷,唐宋之變是非常明顯的。

唐朝的五姓七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太原王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清一色全是北方人。

再比如從唐宋八大家籍貫分佈也可以看出,唐朝的韓愈是河南人,柳宗元是山西人;而宋朝的歐陽修與蘇洵、蘇軾、蘇轍都是四川人,王安石、曾鞏是江西人,明顯南方成壓倒之勢。

梁晉爭霸四十年=五代十國?SAY NO


這個大趨勢形成的關鍵時期就是五代十國,這個是非常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值得大書特書。

而把筆墨僅侷限在梁晉爭霸這一條主線上,不僅單一,而且單薄,更是失珍。

綜上所述,梁晉爭霸四十年≠五代十國,理清這點的讀者朋友們再去看五代十國,你會發現更多有意思有意義的知識點。

梁晉爭霸四十年=五代十國?SAY NO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與關注,我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領頭羊,擅長隋唐五代史與網文小說創作。中正簡素,立志弘揚歷史文化,羚羊掛角,多元角度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