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讲述今天故事之前,先讲一下14世纪末欧亚大陆的军事实力鄙视链

:奥斯曼帝国的巴耶济德一世横扫巴尔干半岛,把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打趴在地上。

哪怕法兰西王国、匈牙利王国、威尼斯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等国组成联军,挑战此时的奥斯曼帝国,也被巴耶济德一世轻易打败。

可是,奥斯曼的巴耶济德一世还不是最强的。一个叫帖木儿的中亚帝王,在1402年将他打败。在当时的战争对决中,站到了欧亚大陆鄙视链最顶端。

当时的世界大国中,只有中国的明朝还未与帖木儿帝国交锋,不知道两国实力谁是伯仲。

读史书读到这里很多人,都希望看看明朝和帖木儿世界之巅的对决,然而明朝却用贸易和外交代替了军事争霸,不仅减少了一个强悍的敌人,更使明朝百姓少了战乱之苦,多了贸易带来的利益。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明朝外交团队又为此付出了哪些牺牲?展现出怎样的外交策略?在和帖木儿帝国最初的接触中,明朝外交团队又有过哪些菜鸟级的操作?


(一)起初归顺大明的国家,实则野心很大

明朝初年,大明军北伐西征并举,先后平定了甘肃、辽东、西南等地区,而对西域地区的国家,采取的是招抚的策略,令其称臣纳贡。而当时西域的西察合台汗国,出现了一位“跛子”可汗帖木儿,主动表示向大明臣服,将朱元璋夸得跟朵花似的。

朱元璋见他这么老实,对他也是款待优厚,只是要求其定期前来朝贡。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帖木儿大帝的卡通形象

然而这位老实的帖木儿并不老实,反而是一位凶狠老辣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帖木儿最初对朱元璋的表现,无非是扮猪吃虎的假象。

正如前面所讲,帖木儿在位期间亲自率领凶猛的突厥和蒙古骑兵,消灭了伊尔汗国的残余势力,将金帐汗国打的节节败退,攻入印度德里屠杀一片,还把当时让欧洲人视为洪水猛兽的奥斯曼巴耶济德一世一战而擒。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俄罗斯传统技艺乌拉尔石雕作品:帖木儿大帝

就这样,他站在了欧亚大陆军事实力鄙视链顶端,建立了庞大的帖木儿帝国。

但在明朝面前,帖木儿继续保持着对大明的朝贡。

朱元璋觉得这位小弟不错,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派出傅安、郭骥等上千人的使团前往帖木儿帝国表示安抚和答谢。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明朝初年亚洲各国疆域

傅安和郭骥等人,估计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还把帖木儿帝国当成朝鲜这样的大明忠诚的藩属。

在阴险残暴的游牧君主面前,他们显然缺乏必要的策略。

傅安以天朝来使的身份,反复以天朝之仪开谕。傅安可能不明白,帖木儿当时臣服明朝,向明纳贡,绝非真正屈服,而是基于帖木儿帝国周边的战略考虑:

当时,帖木儿帝国内,波斯境内正经历着长达五年的叛乱,北有强敌金帐汗国,西有奥斯曼土耳其逮谁打谁,帖木儿还要南征呼罗珊等地,四处用兵。

为了避免陷入四面树敌的局面,帖木儿远交近攻,这才决定与当时的亚洲唯一强国明帝国结交。

然而,明朝外交使节的傲慢却让帖木儿非常不爽。于是帖木儿决定带傅安一伙人在自己国家“见(扣)见(留)世(下)面(来)”。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凶残的帖木儿军士,马赛克部分为军士斩杀战俘

帖木儿在作战时通晓怎样用残忍震慑对手的“战争艺术”,十分喜欢屠城,在打仗时会将敌人的头颅铸成“京观”,或者将敌人的尸首发射出去,逼着敌军害怕投降。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帖木儿带傅安一行人在其国土境内转了一大圈的路线

傅安一行所见所闻,都是帖木儿军队残暴善战,沿途百姓死伤殆尽。不过这种残暴并没有吓倒傅安,毕竟当时的明军同样凶狠善战,在他心里可能不会认为帖木儿军队比明军强到哪里去,还会认为这就是蛮族军队与天朝正义之师的区别。

而朱元璋看傅安一行人一直没有回来,又派出另一队使节去查看,结果又被帖木儿扣下了。帖木儿就是在这期间把印度德里屠戮殆尽的。

朱元璋没等到第二波使节传回消息就去世了,很快即位的朱允炆就和皇叔燕王朱棣发生了三年多的靖难之役,没有精力去管傅安一行人的死活了。


(二)野心膨胀的帖木儿帝国竟然打算攻打大明朝

在明朝内战期间,帖木儿也忙着向西用兵,先是击溃了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之后又在安卡拉战役中击败了奥斯曼巴耶济一世的大军,并间接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君士坦丁堡城。

处在霸权巅峰的帖木儿,还把欧洲霸主巴耶济一世的老婆抓来当舞女,供宫廷取乐,可见其不可一世之嘴脸。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帖木儿四处征战,野心膨胀

明太宗朱棣登基后,想起太祖派的两波使节都在帖木儿帝国没有回来,于是又派了一波使团前往。

使团历经一年到达了帖木儿的宫廷,然后就发生了世界外交史上滑稽的一幕。

根据史料记载,春风得意的帖木儿端坐朝堂中央,接受众多欧洲国家使节的朝拜,俨然天下之主。

结果明朝使节一来,直接开口责问帖木儿为何拖欠七年的贡赋,还扣押了明朝使节,一点面子都不给帖木儿留。这一幕让欧洲使节们特别震惊,原来这么牛逼的帖木儿大帝居然是明朝的臣子,那么明朝该有多牛逼啊?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帖木儿君主会见明朝使臣

帖木儿感受到莫大的羞辱,他下令把原来坐在西班牙使臣上座的明朝使臣的位置调换到下座,表示我们现在和西班牙是好哥们,你们明朝从此不再是我的宗主国,而是我们的敌人,我会亲自将贡赋带去明朝的。

这就是赤裸裸的战争威胁,此时不可一世的帖木儿已经决定要向明朝发动进攻了。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曾作为帖木儿帝国首都的撒马尔罕保留的帖木儿帝国时代的建筑


(三)虽有很多败绩,但气节可嘉的明朝外交官

只可惜帖木儿年事已高,虽然做了数年的精心准备,率领20万大军东征明朝,但是在途中便突发疾病去世。由于帖木儿帝国是靠武力征服的版图,他死后帝国又陷入了混乱,众多后嗣争位。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最终帖木儿的孙子在永乐四年(1407年)沙哈鲁夺取汗位,重新向明朝朝贡,保持友好关系,并放归傅安等一帮使臣回朝。

傅安一行人虽然滞留帖木儿帝国十余年,但保持了苏武牧羊般的气节,始终未被帖木儿的威逼吓倒,最终等到了回国的机会,实在是可敬可叹!

此时的他已经是垂垂老者,但有幸做了一回帖木儿帝国在中亚和西亚征服故事的见证者,不知朱棣在听了他的讲述之后会做什么反应。

此外值得一讲的是副使郭骥。他同傅安一起在帖木儿帝国被扣十三年,好不容易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永乐六年(1409年)又被皇帝派到蒙古鞑靼出使,结果这次没有那么好运,被阿鲁台斩首,最终没能活着回明朝,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悲剧色彩特别浓厚的外交使节。


(四)外交官的智慧,化干戈为玉帛

前面讲的,都是明朝外交因为盲目自信遭到的失败,甚至演变成战争威胁。不过这之后,

明朝终于出了一位经验老到的外交家,用贸易和外交手段,化解战争威胁,维持与强敌之间的边境稳定。

这位外交官就叫陈诚

他曾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撒里畏兀尔(今柴达木盆地地区)和安南,可以说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外交官。在永乐年间,他又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修,十分为明太宗朱棣器重。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陈诚像

明朝皇帝朱棣比较重视同帖木儿帝国之间的关系,于1413年派遣陈诚为正使,率领使团在第二年抵达帖木儿帝国首都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

沙哈鲁在宫廷设宴款待陈诚一行,结果逃到帖木儿帝国的元朝旧臣后代阿哈黑当场发难,认为陈诚所代表的明朝作为蒙古的敌人,来此是包藏祸心。

陈诚义正词严加以驳斥,指出明朝对前元贵族旧臣都是加以优待的,与帖木儿帝国“合则两利,战则两害”,其有礼有节的态度折服了沙哈鲁及众多大臣。沙哈鲁当场将阿哈黑下狱,表达其世代与大明友好的期望。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陈诚在帖木儿帝国宫廷

陈诚在出使期间,还遍访帖木儿帝国上下贵族大臣,赠送礼品,努力消除之前被帖木儿掀起的敌意,收服了帖木儿帝国众多人心。

陈诚以其高超的外交口才和手段让帖木儿帝国君臣敬佩,第一次出使可谓是圆满完成任务。陈诚回国后还向朱棣进言,主张与西域各国开展边境贸易。朱棣遂在哈密和甘肃设立了互市贸易点。

明朝在与帖木儿帝国的贸易中,也获利不少。从帖木儿国输入明朝的商品,以马为最多。大批的西域良马进入明朝,缓解了明朝战马紧缺的问题。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1425年帖木儿帝国画作中西域良马,画作反映的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场战斗

特别是明朝皇帝朱棣五次北伐蒙古,而中原与蒙古军事实力的一大差距就在于战马。帖木儿的战马对明朝来说就显得异常宝贵。

当时,明朝河西走廊的甘州、肃州等地在两国贸易的影响下,商业也十分繁荣。

这一紧密的贸易关系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十六世纪初,两国几乎同时走向衰落。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明朝哈密卫和甘肃地区

为了巩固前一次的外交成果和商谈贸易事宜,永乐十四年(1416年),陈诚再次以护送帖木儿帝国使臣的名义出使。

这一回不但达成了两国贸易协议,陈诚还向沙哈鲁出示了画有沙哈鲁进献给永乐皇帝的西域宝马之绘画《奔马图》。沙哈鲁大喜过望,马上给永乐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之后朱棣也给沙哈鲁回了一封信,传为中西外交史上的佳话。

陈诚还给帖木儿帝国带去了中国科学巨著《齐民要术》和《水经注》,教沙哈鲁手下的官员进行中国式的农业耕作和灌溉,沙哈鲁直接命令在宫中开辟一块试验田进行耕作。

回国时分,沙哈鲁对这位明朝使臣实在是喜欢的不得了,一路送了上百里地,胜过“十八里相送”。

在陈诚的真诚的影响下,沙哈鲁成了一个铁杆“亲华派”。

他还派遣使臣送帖木儿曾经骑过的战马给永乐皇帝。恰逢朱棣迁都北京,帖木儿帝国的使节还在北京观摩了明军盛大的阅兵式,更加加深了帖木儿帝国上下对大明的敬服。

而陈诚此时被朱棣派到广东,解决安南逃到广东的难民问题。陈诚对安南人也采取了抚恤的态度,着力安抚人心,成效显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派遣陈诚再次出使西域,不料朱棣在北征蒙古途中病逝,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将还没走到帖木儿帝国的陈诚召回。

后来宣宗继位后,也不想再搞大规模的西域出使活动。沙哈鲁见陈诚多年不来,派出使节前来请求陈诚再来做客,可是被宣宗婉拒。就这样,沙哈鲁一直到死也没有再与他的中国好朋友陈诚见上一面。而陈诚晚年潜心著书立说,以93岁高龄寿终正寝。

陈诚出使西域,特别是帖木儿帝国的事迹,同郑和下西洋一样,都是明代重大外交成果,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和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遗产。陈诚留下的外交智慧和策略,也常常被后人推崇和借鉴。

欧亚大陆的两强相遇,为何能以贸易和外交代替军事争霸?

▲陈诚所著的《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