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呆萝卜停运一石激起千层浪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号称有1000家门店,服务千万家庭的生鲜电商“呆萝卜”,毫无征兆地停摆了。大量的供应商、合伙加盟商和消费者,总计上千人围堵在呆萝卜总部。

拖欠供应商货款近亿元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呆萝卜总部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在登记被欠金额的供应商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众多维权者等候登记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文字截图来自“第一楼市”

加盟商被坑半个亿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文字截图来自“第一楼市”

大量消费者预存款无法退还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文字截图来自“第一楼市”

员工的薪水没有按时发放

据呆萝卜的员工反映,自己的薪水被拖欠,就连公司停运的消息,很多内部员工也是被动得知。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截图来自网络

融资6.3亿,不足半年便资金紧张

8月26日,呆萝卜官方曾出面辟谣,称6月份已完成6.3亿元融资。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结合上文呆萝卜官方的对外声明以及下文的对内声明,这6.3个亿真的这么快就烧光了吗?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6.3亿人民币不足半年就被烧光的情况,正常是不会出现在呆萝卜身上的。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近半年来呆萝卜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相反,却关掉了部分门店。而正因为关掉的门店引发了种种猜疑,呆萝卜不得不出面“辟谣”,并祭出“

6.3亿融资”这个大招,而实际上,真实情况有可能是这样的:

  1. 这笔钱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是呆萝卜为了稳定局势(供应商、加盟商、消费者、员工)杜撰出来的。
  2. 融资确实在谈,但是并不顺利,资金链已经濒临断裂。
  3. 融资确实有,但是金额远没有这么多,而且还是分批支付,对于目前的状况来说,杯水车薪。

号称“模式创新”的新零售平台,为何落到这步田地?

呆萝卜一直号称自己首创的新型运营模式——“线上订线下取,今日订明日取”,称这样的模式可以给供应链和物流留下了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平台就可以根据销量去采购产品,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产生规模化效应,同时可以打造“更近、更丰富、更便宜”的有温度的社区生态。

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生鲜产品与其他工业化产品最大的两个区别:非标、易损

非标:指生鲜产品很难做到标准化。

  • 首先从规格来说,除了一些体积较小的产品以外,很多生鲜产品在计量单位上很难做到标准化。比如西瓜,每一个重量都不一样,我们在西瓜摊买瓜可以论斤称,但是在线上购买的时候不可能把每一个西瓜单独设置为一个商品,于是很多生鲜平台不得不“以大充小”、“以多充少”,也就是说明明这一批西瓜都是9斤多重,平台只能按照最小重量设置商品重量,因为消费者如果买了9斤的瓜,你给他8斤9两,他会投诉的;但是如果你给他9斤1两,他就会很开心。因此,这样的规格损耗是生鲜电商的很大一部分损耗。
  • 其次从品质来说,几乎所有生鲜产品都没有办法做到品质如一。同一棵树上结的果、同一个养殖基地饲养的禽畜,每一个个体都存在差别。传统生鲜零售环节都会把不同品质的生鲜产品分级,售价自然也有区别。但是生鲜电商却先天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在线上购物看到的都是图片,很难进行直观的比较。因此众多的生鲜电商在彼此竞争中玩起了“田忌赛马”:挂一等品的图,卖三等品的货,标二等品的价。到头来,逼得竞争对手一等品卖二等品的价!因为生鲜保质期短,实在是耗不起。

易损:指生鲜产品容易因各种原因导致损耗

  • 新鲜是生鲜产品的核心价值,如果不新鲜了,那也就不能称之为生鲜了。但同时,生鲜产品也很脆弱:有的热不得、有的冻不得、有的碰不得、有的晒不得……这就给生鲜的存储和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较高的成本。
  • 还有一种损耗是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分拣损耗。
    我们在超市里经常会看到很多大妈把白菜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再称重,还有一些甚至把一些好的叶子也剥掉,只保留里面比较嫩的叶子。这些被剥掉的叶子就是分拣损耗,几乎所有的叶菜都存在分拣损耗。本人曾在某生鲜平台负责运营工作,就发现过中央分拣仓的工作人员因为担心客户投诉,分拣蔬菜的时候过度剔除,导致损耗率超高的情况。另外,肉类产品在分割时也存在损耗,同样一扇猪肉,不同的分割师分割出来的产品,最终的售价可以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不同部位的肉价格不一样,而分割的时候下刀偏一些就会产生不小的差异。

了解了以上两大区别,我们就容易理解生鲜电商运营过程中的困难了。看起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卖菜”,其实恰恰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对运营能力要求非常高,想要盈利远不是“低买高卖”那么简单,需要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

呆萝卜这种模式是不是首创,这里不多说了,但是它采取这种模式,显然也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因为自提可以减少配送环节的人力支出和损耗,而先下单后提货可以让采购量变得可控,但事实却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运营成本比预想的要高得多,呆萝卜大概率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自己不能盈利,又没有了新的资金注入,资金链肯定要断。

呆萝卜要重启,这些改变至关重要

6亿融资半年烧完?还负债上亿!“呆萝卜”为何会落入这般田地

11月23日,呆萝卜官方发布了一则公告,表示将会恢复运营。但是供应商、加盟商、消费者“三座大山”压在头上,重启谈何容易。

  • 供应商欠款未结的情况下,很难继续供货(缺口约1亿人民币)
  • 加盟商要求撤资(缺口约0.5亿人民币)
  • 消费者不再充值,只消费余额(只出不进)

所以说,想重启,必须要先解决资金。但是最可怕的是各方的信心已经荡然无存,资方不会拿这笔钱来填坑,想筹措资金,必须要让资方对接下来的运营和盈利模式有信心。而事实证明,目前的模式并不能够让资方重拾信心。

针对呆萝卜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下几点改变至关重要:

降低运营成本:呆萝卜目前单店的运营成本已经远低于其他竞争对手,但是从人效和坪效角度来看,还远没有达到合理的范围,这一点可以参照学习传统农贸市场的菜贩子。

  1. 门店规模继续缩小:呆萝卜这种自提的模式决定其网点密度必须要大,否则覆盖半径过大,消费者体验感就会比较差。这样一来,每一个网点覆盖的消费者数量其实是有限的,每天的客单量也是有限的。可以说,一个门店每天的商品总量并不比农贸市场里的传统摊贩多,即便把水产、肉类都算上,现有的门店规模显然仍存在着极大的浪费。可以考虑与某些便利店、早餐店、餐饮店合营的方式,在确保不影响合营方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辟出一部分空间作为自提点,同时该自提点还可以为合营方带来额外的流量。
  2. 人员配置继续优化:呆萝卜现有门店的人员配置一般是4名店员(含店长),考虑到门店运营时间长,需要两班倒,同时考虑到人员请假的因素,这个配置已经不能再低了。但是实际运营过程中,两人一班,在没有用户提货的时段内,人员闲置情况比较普遍。这样既会造成人效降低,同时也会消磨店员的意志——人一旦闲了激情也就没了。可以考虑把一部分专业性不是很强的分拣工作放在门店完成,比如蔬菜类的分拣、比如将毛豆剥成毛豆米等等。原本分拣中心的人员就可以进行精简,这部分费用可以发放给门店参与分拣的店员。一来可以提高人效、增加店员的收入,进而提高工作热情。二来可以把分拣损耗率与分拣费用挂钩,店员既负责对接消费者,又负责分拣,可以很好地平衡消费者满意度和分拣损耗率。
  3. 压缩办公成本:有消息称呆萝卜合肥总部的办公室有三层楼,这还不包括杭州、南京、郑州的办公人员。以笔者以往的经验,呆萝卜目前的规模,这样的办公成本至少可以压缩50%,甚至75%。企业运营过程中,每花一笔钱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这笔钱不花行不行?这笔钱少花行不行?这笔钱分期花行不行?

优化营收效率:为什么我不说提高营业收入,而说是优化营收效率呢,这是因为生鲜商品的特点造成运营的不确定性非常突出。

  1. 价格方面,呆萝卜设想的“今天下单明天取”模式,是希望控制采购量,从而将损耗降至最低,但是却忽视了生鲜商品的价格是不断波动的。不要说隔天的价格不一样,同一天不同时段的价格也不一样。同时,不同的采购量价格也完全不同。所以,“今天下单明天取”的模式不能从根本上确保盈利。需要多方搜集信息并严密关注市场价格波动,同时还要有严谨的算法找到预售价和预售量的平衡点。预售价高则量少,有可能达不到预期采购价的成交量;预售价低则量大,如果采购价临时上涨则血本无归。
    很显然呆萝卜还没有做好这些,因为它已经多次出现预售的商品实际提货时无货的情况。这极可能是采购价临时上涨高于预售价格,或者预售量太低,达不到预期采购价的成交量,平台无法实现盈利造成的。
  2. 用户方面,呆萝卜目前服务的都是C端用户,它也是靠这个吸引资方眼球。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只做C端显然是自断一条生路,因为B端用户(餐饮店)也是一片广阔的市场,曾经的美菜网就是从B端用户开始切入市场的。虽然B端用户存在着更多的运营困难,诸如品类庞杂无法全面覆盖,但是数量众多的小型B端用户对于优化生鲜平台的营收效率来说,帮助还是很大的。很多小型的餐饮店散落于居民区周边,每天的生鲜采购量并不是很大,品种也不是很复杂,因此采购成本就成为了店家关注的重点。这其中不仅仅是采购价格,还有人力和时间成本。所以,这些小型餐饮店对于采购的便利性需求更迫切。这些小型餐饮店加起来的采购量,并不比同区域内的C端消费者少,更重要的是:这些餐饮店可以大大提升单一商品的预售量,这样就更容易达到预售价和预售量的平衡点,更有助于提升营收效率。

时间有限,在此泛泛而谈,权做抛砖引玉。呆萝卜的模式虽然尚有完善的空间,但是确实找准了消费者的痛点,这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存在。虽然呆萝卜最终有可能成为其他品牌的垫脚石,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它曾经走过的弯路,就轻易给他扣上“骗子”的帽子。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呆萝卜走到今天,背后的推手有很多:

  • 资本天生就是要牟利的,为了牟利可以不顾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不要提欺骗了。与资本共舞,早就身不由己,呆萝卜撒过的谎不见得是它自己本意。
  • 消费者总是要“占便宜”的,尤其是在中国的市场上,不正当竞争比比皆是。这里面当然离不开市场参与者自我约束力低下,但是归根到底还是法制的缺失。各种低价补贴、远低于成本的促销“惯坏”了消费者,“榨干”了经营者,到头来,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占了便宜”的消费者最终还是要被收割。
  • 员工就是喜欢“钱多活儿少”,即便经济大环境已经寒冷如此,大部分人还是想着找个“轻松又赚钱”的工作。而刚才我说了,生鲜运营是个精细的活儿,如果没有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运营团队,几乎不可能实现盈利。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菜摊儿可以养活一家人,而一个生鲜平台却严重亏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