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京味食記:海鮮與形式主義

我是大師公,可以叫我百屁知百老師,美食圈口業從業者,專職造口業。

對於住在內陸城市的人來說,海鮮一直是高大上的代名詞。咱們平時吃到的肉類,拋開極品的和牛什麼的不說,即使在豬肉價格飆升的時期,最貴的黑豬肉也遠遠比不上那些珍奇的海鮮。

在我小時候,北京這邊來說,印象裡海魚要比河魚便宜且多見,大多是平魚和帶魚,大量捕撈冷凍,價格很便宜,燉帶魚就在那時一躍成了北京的一道代表性的家常菜。都說舟山的帶魚好,其實現在看來小時候吃的肯定不是舟山的,舟山帶魚窄,銀色鮮亮而明顯,腥味不重而鮮味足,新鮮的甚至可以清蒸。而小時候吃到的帶魚都是進口的,肉厚,寬約半拃,一解凍滿屋子的腥氣。而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廚房老手們就會先把收拾乾淨的帶魚切長方段,沾澱粉下鍋雙面炸至金黃,在油炸的作用下第一次去腥,還不會讓燉好的帶魚散了架。撈出炸好的帶魚,蔥薑蒜熗鍋,而後再加水,醬油,花椒,大料,少許醋,煮開。開鍋後,再把炸好的帶魚下進去,出鍋前勾芡,加糖和鹽調味即可。這種燉帶魚吃起來鮮甜可口,但是對於吃的技術來說,要求較高,帶魚上下三排刺,先用牙扽出上下兩排刺,再把帶魚段橫著放一半進嘴裡,用牙捋著刺上的肉到嘴裡吃。再還沒吃過小龍蝦和兔頭的年月裡,這是最講究吃法的也最有趣的食物。


京味食記:海鮮與形式主義

帶魚湯拌飯,也是我的最愛

物質豐富了,有錢的人多了,帶魚這種吃著麻煩,吃相兒不雅的海鮮肯定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各種名貴的魚類,蝦蟹陸續的爬進了人們的視野。那時候順峰一類的海鮮大酒樓在北京是真的火,我本人從未有幸或有錢吃到過,聽著吃過的身邊大人,例數著什麼東星斑,雪蟹,澳龍,魚翅,鮑魚。在我小時候這就是天方夜譚一樣的存在,是奇幻故事裡才有的食物,異常的嚮往。

京味食記:海鮮與形式主義

這類的海鮮大酒樓,絕對是一個時代的美食印記

等長大點,真的吃到了這些神仙食材,失望以極,不過是食材名貴而已,並不以好吃見長,可人們還是趨之若鶩。

這讓我想起來前一陣子的飯局,主人請我和愛人採買並製作一桌子菜,用來招待貴賓,指名要買活海參,要一拃長的,燉湯喝,大龍蝦,兒臂長的,要吃的有心意,都是每人一份。一拃長的海參,超市裡,每個就要快200,兒臂長的龍蝦更是近500一個。當晚其他菜色已不重要,主人著重的吩咐了重頭戲的兩個菜一定要弄好,為了味道,海參湯,我們加了黑豬排骨,胡蘿蔔,藕,在主人的授意下又加了花膠,幹魷魚和乾貝,最後碼上最重要的大海參。時間緊又被臨時改用了高壓鍋。為了健康我們特意控制時間,只煲了1個小時左右就出鍋了,分成一盅一盅的端上去。不過一會,主人就鐵青著臉來到廚房質問,“湯裡的海參呢?一隻也沒看見啊。”我們說,“鮮海參,燉湯,高壓鍋都給弄化了在湯裡了啊,您沒喝出來麼?”主人的臉頓時比鍋裡蒸好的螃蟹還紅,等上了我們做的龍蝦飯,主人臉已由煮熟的螃蟹轉為死螃蟹色,小跑著到廚房,端著飯碗,質問我們,“龍蝦呢?兒臂長的龍蝦呢?”我們指著飯裡星星點點的紅色,解釋,“我們做的是日式龍蝦燜飯,最能體現龍蝦的鮮美和口感。”主人被噎的愣在原地,喃喃自語,“我要的是一人一隻的感覺,是感覺...”


京味食記:海鮮與形式主義

現在海鮮界的網紅,八成就是羅氏蝦了吧


是啊,一些人吃海鮮,何嘗吃的不是“感覺”呢,螃蟹和龍蝦,沒有外殼表明他們是什麼,海參看不到一整隻,魚不是一整條,生蠔牡蠣要是裹在面衣裡,他們即使吃了也像沒吃著一樣,而但凡只擺個龍蝦殼子在旁邊,菜裡即使是蝦仁,海米,他們也能吃的津津有味。

這又讓我想到最近我孩子的幼兒園讓寫家規,幾個星期後老師又跟蹤調查,孩子因為有了家規,發生了哪些變化。


京味食記:海鮮與形式主義

比死定的規矩,來的更重要的不應該是一個人的三觀麼

無奈的我,只有在調查問卷裡實話實說:孩子不會因為寫了家規就會有所改變,人更並不會因為看了大字報,幾條橫幅就會有所改變。

果然,無論是美食上的,還是社會上的形式主義,都是做樣子給別人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