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金泉吠瑞辞盛岁,灵猪舞彩贺丰年

。"今年是己亥年,即猪年,猪是十二生肖的最后一只动物,预示着明年将会开启新的一轮生肖转盘。

年初的一部《啥是佩奇》不仅赚足了我们的眼泪,而且还将猪的形象广为传播。没错,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从小孩子的"我要看佩奇"到成年人的"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再到奶奶购买的"佩奇"床上三件套,中国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被这个吹风机"荼毒"了。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猪瘟问题闹得人心惶惶,也将猪肉价格推向珠穆朗玛峰。如今不少中国人都表示"吃不起猪肉",从笔者的自身经历来说,回家躺了一个多月,连猪味都没有闻到,鸡鸭鱼轮着来吃,我是多想我的糖醋排骨呀!

猪在的时候不好好珍惜,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不知不觉,后知后觉,猪已经侵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深远。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01 从文字窥见家猪的历史

在9000年前的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一只野猪被人类捕获。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野猪体型壮大、生性暴躁,一头成年雄性野猪的体重可达200千克,极具攻击性。依据它的外形特点,古人造出了甲骨文豕(shǐ)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豕的食谱广泛,喜欢挖掘根茎、拾取果实,因此没少到农民的田地里捣乱,抢掠、践踏庄稼的行为时常可见。农民一开始并不在意,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开始愤怒地狂奔追捕,是为""。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逐字甲骨文,形状为豕后面跟随着人类的脚印)

但是野猪岂是好惹的!它们不肯就范,全身用着劲儿,加上尖利的獠牙、排山倒海式的撞击,大有将追逐的人们置之死地的架势。当愤怒到达极点的时候,它们锐利的体毛像被惊雷猛劈了一下,高高炸起,体型变为原来的两倍,即为""。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你有我有全都有啊",先人永远是不服输的。那些直面野蛮残暴的豕,并想方设法将其制服的行为被称为"

"。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敢字甲骨文,形状为人手持叉刺豕)

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勇猛的先知们并没有立即杀死豕,而是将它们拘禁起来,还定期投喂食物,好似在等待着更好的用餐时机。

也许就是这一次偶然让人民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圈养豕。之后的2000年里,它的同类不断重复着它的历史:捕获、拘禁、喂养,并在当地人的监管下繁衍出子孙后代。于是它们的身份也摇身一变,从浪迹山野的野猪变成了有了避风港的家猪。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距今7000年前,家猪的身影便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成为人们农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2 猪是怎么进的十二生肖?

传说,在天宫排生肖的那天,玉帝规定了一个时辰必须到达天宫,而且最先到的12种动物为生肖。每个动物都拼死拼活,想要争取这个殊荣。

猪自知体态笨重,行走缓慢,便半夜起来,披星戴月地赶去排队。无奈路途遥远,险阻重重,爬到南天门的时候时辰就已经过了。在猪的苦苦央求和其它六畜的求情之下,天神最终被感动,猪成功地位列仙班。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如果你要觉得猪就是靠打苦情牌入的仙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猪贵为六畜之首,自然是有其长处和功劳的。

(1)猪真的笨吗?

虽然猪看起来憨憨笨笨的,但是它们是有蹄动物中最聪明的一种。据说古埃及人曾经培训猪做播种的工作,它们能够把种子埋得不深不浅,恰到好处。

在18世纪,英国人狩猎就常用猪来追捕猎物。因为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以嗅出40米远的沙鸡和其它猎物,而且三下五除二就能把猎物捕获。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为什么猪的嗅觉如此发达呢?是因为猪的大脑中有高度发达的嗅叶,嗅神经分布密集。猪对气味的辨别能力比狗鼻子还要灵敏1

倍,比人高7-8倍。因此,猪群中母仔之间靠嗅觉建立起联系,小猪仔3天后就可以固定奶头哺乳,母子之间联系的建立比人类要快得多。

猪的听觉也是很发达的,耳形大,耳腔深又广,虽然耳朵不会经常的活动,但是头部可以灵活地转动,因此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听觉进行识别和匹配。

(2)猪真的好吃懒做吗?

不少人对猪的印象就是"好吃懒做",但事实上你想的没有错,猪就是典型的"吃了睡,睡了吃"。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猪一天有70%-80%的时间躺着、睡觉,采食和饮水的时间只有15%-16%,而且大多在白天。猪还好吃甜食,爱吃富含淀粉和糖类的饲料,而且喜欢吃湿料,原因就是花的时间比较短。真是懒到极致了!转念一想,我好像也是这样诶!

但是猪的脑袋里有一种叫做内啡肽的麻醉性质的物质,含量比其它动物的要多,所以猪特别爱睡觉。或许,猪就可以为自己的嗜睡行为辩解了。

(3)猪真的脏吗?

猪不但不脏,而且是爱干净的动物。它们会挑选近水的固定地点大小便,以便冲洗。在干净的猪栏中,健康的猪一般在远离猪床、较阴暗潮湿或者有粪便的固定地点排粪尿。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但是猪有很强的模仿和学习行为,所以它们的排泄行为极易受到其它猪的影响。所以在猪转入新的营地的时候,应该预先将猪的少许粪尿放在划定好的排粪区,这样就可以培养其定点排泄的习惯。

我们经常看到猪用鼻子在泥土里乱拱的行为,认为猪不讲卫生,这其实是一种冤枉。它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要依靠鼻子在泥土里拱来拱去找吃的,虽然有人喂养,但是这种习惯还保留着,而且还可能从泥土中获得身体所需的矿物质。


03 猪话唐朝历史

说起瑰丽的唐朝,我们就不得不提它们的审美观——"以肥为美"。这其实以当时人们的饮食条件有关。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自秦汉开始,中国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生猪和猪产品远销欧洲的地中海等国,而在唐朝,这种出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出口尚且如此成功,国内的生产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

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很多都是养猪大户,就连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之时,各科各品中举的人士也会被送以猪腿(带蹄)表示祝贺,有金榜题(蹄)名之意。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唐朝的人们不仅富得流油,同时也不忘了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宝物一些福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关键词是"遥",指出了放牧的距离很远,但是牧童到底放的是羊?是牛?还是猪呢?

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牧童放的是猪。你想想看,清明时节,嫩芽破土,草的高度还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水平。牛对这些草芽表示"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羊在雨天也不宜远放,从猪的生物学角度来分析,只有猪才可以全天放牧。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前面说的猪拱土其实对农业发展大有用处。清明时节,猪漫游于林间荒坡中,拱食底下的根茎和蛰虫,给植被疏一次苗,除一次虫,上一次肥,完成它们在生态平衡中的使命。

猪既能够在外面释放天性,自由玩耍,又能促进百草丛生、土壤肥沃。妙哉!盛唐时期,农牧业的发展无疑是"猪粮安天下,家和万事兴"的治国智慧的延伸,房顶下有豕是为"家",禾苗丰盛和口粮充足是为"和"。家和万事兴,天下岂有不安之理?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表示招财进宝之意;腊月二十四,"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足见人们以猪祭灶的习俗。

从野猪到家猪,再到小猪佩奇,从秦汉到盛唐,再到21世纪,猪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对于在猪年不能吃猪肉的行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想吃猪肉炖粉条、红烧狮子头、红烧排骨、青椒肉丝、回锅肉、糖醋排骨、煎猪肝、梅菜扣肉、粉蒸肉……

餐桌上的历史:浅谈中国猪文化

文 | 臭臭

字数|3102

[1]李震钟主编. 家畜环境生理学 畜牧、兽医专业用[M]. 1999

[2]张伟力,丁月云.论中国猪文化可以水煮历史(下)[J].猪业科学.2015,32(3):120-122.

[3]秦戈.猪年说猪:猪为何进了12生肖?[J].绿色天府.2019,(1):64-65.

[4]何顺斌. 中国猪文化与国人健康(乙篇)[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 (5):33-36.

[5]李丹.漫话中国文化里的猪[J].幸福家庭.2019,(4):42-43.

[6]中国猪文化源远流长[J].中国猪业.2008,(1):34-34.

[7]你知道哪些关于猪的冷知识?

https://www.zhihu.com/tardis/sogou/qus/30871834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