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南京条约》——丧权辱国的开端,没曾想谈判过程却如此随意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清廷腐败我们都知道,没想到这么软弱无能,在这场对中国意义深远的条约的谈判中是多么的懦弱与不堪,让我们来回顾这场谈判历程。

1840年4月,在英国女王的影响和帕麦斯顿(又译巴麦尊)巧妙的辩论下,反战协议案以五票之差被否决,这样,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这场战争了,战争已无可避免。

《南京条约》——丧权辱国的开端,没曾想谈判过程却如此随意

英军轻轻松松攻陷广州,并于1841年8月北上,多次进攻后在1842年8月5日抵达南京,清朝态度已经发生大转变,从剿灭到求和的过程,道光皇帝知道英军兵临南京城后大惊,江南乃清朝财富重地,如果被破坏,恐将危及通知,急于派人前去议和,道光派出三个主张议和的投降派——钦差大臣耆英,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这三个人明显也是英军喜欢的,他们对待英军很”友好“,自然得到了英军的好感,道光帝只想早早结束战争,因为打仗,清朝是拖不起的。


《南京条约》——丧权辱国的开端,没曾想谈判过程却如此随意

清朝版图

清朝虽然人口众多(快接近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地域广大,但国家内部什么状况,道光心里是十分清楚的,在北京,每年需要大量的粮食供给,但北京人口供养能力不足,只能依靠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南京控制的江南省份乃中央财富重地,每年运的粮食绝大多数都从江南运出,而英军装备明显碾压清军,海上军事力量十分雄厚,占领南京,将阻断整个京杭大运河,这等于是被英国人拿刀架住了脖子,道光肯定是不敢想的,而清朝内部已十分腐败,本想清军陆上的战斗能力会弥补海上的缺陷,但与英国陆军的战争让道光十分吃惊,现在,战争已经没法打下去了,英国海军具有随意出入清朝沿海和长江各地的实力,再打下去道光有可能会成为亡国之君。

《南京条约》——丧权辱国的开端,没曾想谈判过程却如此随意

耆英

当英军兵临城下,道光再也奈何不住,派朝廷投降派进行谈判,这三位软弱投降派,喜欢采取清朝官场的腐败做派送礼和行贿。耆英派人与璞鼎查见面,主动提出:“我们可以给你们出一笔钱作为南京城的赎金,用以保全我们的南京城,希望你们不再进攻南京。”

可英国人要的不是这点小小的赎城费,而是要让中国割地赔款并打开门户,畅通无阻地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璞鼎查对耆英的小恩小惠根本不屑一顾,拒绝的同时驱兵4500人和80艘舰船,立即封锁了扬子江和运河水面,以攻城相要挟。

清朝代表见初招无效,立刻慌起来,但鉴于全国朝野对他们的不信任情绪,以及万一要承担丧权辱国的责任,他们也不敢也不愿意直接去,又派了几个下属去进行一些无实质内容的谈判,他们甚至还不如他们的下属,张喜他们在谈判过程中言辞激烈,无所顾忌,敢于力争,与英方提出的条款逐条逐句地力争,硬是把英国人提出的赔偿白银的金额从3000两降到了2100两,但他们没有实权,再大的方面不敢也没法做决定,英国人非常生气,以攻城为由要挟,耆英等人没办法,只好前去。

《南京条约》——丧权辱国的开端,没曾想谈判过程却如此随意

英方代表璞鼎查,第一任香港总督

由于张喜等人的强硬态势,耆英害怕谈判失败。之后的谈判耆英让他们退下,抛弃了由张喜他们这些小官开创的谈判强硬态势。委曲求全答应英国人要求的所有条约内容,就算这样,耆英还是不想亲自去谈,而是让江苏按察使黄恩彤和四等侍卫咸龄去谈判。

英国人对这场谈判很自信,在看到清方着急的样子后,这自信更大大加强。他们对于中国皇帝对草案的批准,心中也是有把握的。他们的把握就是清朝国防的废弛以及军队的无能,虽然他们的军队只有清朝军队的九十分之一,但一开战,他们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到北京去,威胁道光的皇位。

《南京条约》——丧权辱国的开端,没曾想谈判过程却如此随意

南京静海寺,见证了条约谈判全过程

耆英对道光皇帝的批准也很自信,因为不是走投无路,道光也不会派他们几个来向英国求和,对条约草案道光不得不批准;为了能让道光批准条约,他还上奏了一封信,这封信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恐惧。谎报军情,夸大南京军事形势的严重,“夷炮已架设钟山之巅,江宁全城民众命在呼吸之间”,“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偿码头,贸易通商而已,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准所请,以保江南大局”。他没有一点羞耻心,说割地赔款叶比花更多的钱养那些没用的兵强,五口通商也没什么不好,总之还是自己的城市,英国人看到这封信后评论说:“耆英的这封信通篇贯穿着一种深深的屈辱及对英国忍气吞声的心情。”

一切全听皇帝的,什么屈辱不屈辱,什么丧权不丧权,都与他们无关。这些人对国家大事的态度,让英国侵略者既不可理解,又感到好笑,还无可奈何,就只有客随主便了。

在8月28日,道光皇帝对于条约各款同意的消息终于传回,道光为了脸面用“恩准”字眼来批准条约,颇有点讽刺的意味。

《南京条约》——丧权辱国的开端,没曾想谈判过程却如此随意

条约签订场景

《南京条约》就这样毫无波澜的签订成功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开端的鸦片战争谈判,清朝官员对待条约竟如此爽快,签订条约的时候倒有些“大国”风范,超额地完成了英国人的指标,对条约内容全部答应,而这个条约的内容,根本没有人在意,这些清朝官员真正在意的是如何打发送走这些英国人和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签个条约对他们来说无关痛痒,真正遭殃的却是全国百姓,他们的行为应被全国人民所唾弃。

这些谈判代表的下场也是各所不同,伊里布最后病死,也没什么波澜,耆英在谈判后洋洋得意,自诩为功臣,受到全朝大臣弹劾,也被咸丰皇帝所厌恶,最后因为他的无耻行为被发现,被咸丰赐死,英国人璞鼎查成为香港第一任总督,回英国后受到热烈欢迎,光荣退休。

对于这些人的行为,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到下面评论,创作不易,感谢大家的支持,如果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