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轲比能在三国中干了些什么?

小人物F


轲比能本来是鲜卑的一个小部落人,因为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众人推举他作为首领。因为这个部落靠近边塞,自从袁绍占据河北,中国人有很多逃奔轲比能。轲比能教会他们使用兵器,同时他自己也学到不少中原文化。所以他统率部下,摹效中原王朝。他外出打猎时,高举军旗,以击鼓作为进退的口令。 轲比能有很多优点:一是雄健果敢;二是在部族内部处理事务大公无私;三是自己廉洁清政,不贪财,只贪色。在战争中抢来的人口、财物,全部分给下属各部,按劳按功进行分配,自己一点也不多占文献记载“终无所积,故得众死力”。由于轲比能有这样的人格魅力,不仅鲜卑人团结在他的周围,就连靠边境外的汉人也前去投奔。文献记载“中国人多之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由于中原战乱,农民纷纷起义,失败后逃之鲜卑地区,轲比能是来者不拒,全部收拢。他挑选了一些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当老师,让鲜卑人学习汉文化并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还让有技术的手工业者,制造生产工具、兵器、马具等。 他看的事情很长远,明白部落的实力远远不如曹魏,于是,他一方面,努力吸收中原汉族的优秀技术和积极文化,另一方面,一直都在向曹魏进献财物以表臣服。因为他的乖顺,曹魏封轲比能做附义王。然而随着轲比能不断地收编周边部落,自身的实力也日益壮大,再也掩饰不住狼子野心。他就像是一头暗中观察猎物的野兽,苦苦等待时机来临。 渴望兴复汉室的诸葛亮与图谋大业轲比能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攻击曹魏。作为刘备托孤的重臣,诸葛亮将这回与轲比能的联合当做是蜀军打败曹魏,平定中原的唯一希望。同样地,轲比能也将这次行动视作鲜卑兴起的一次难能可贵的机遇。轲比能积极调遣有战斗力的族民,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并且,两人都对这回的军事部署充满了信心。本来一切都是按原计划进行着,军队中的将士们也对此次行动抱有很大期望。然而,万万没想到,诸葛亮竟然会败于司马懿手里。诸葛亮班师回朝,同为盟友的轲比能孤立无援,暴露在曹魏的视野之下。此时失败之后,轲比能并没有选择向曹魏服软。反而变本加厉,豁出去了。他纠集军队在曹魏边境上不断惹事,同时还蛊惑其他部落一起与曹魏对抗。 他这样的行为惹怒了魏明帝曹叡,曹叡下定决心要根除这一祸患。先是派重兵攻打鲜卑部落,轲比能毫无胜算,最终兵败。就在这时候,关键人物也就是韩龙便出场了。他接受曹魏高官王雄的命令杀死轲比能,轲比能死去,鲜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首领,各部落为了利益,互相残杀,最终分开各自生活。





庸人皆醉我独醒


轲比能,是三国时期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出身鲜卑支部,但因为他作战勇敢,每次抢夺物资之后,都能执法公平和不贪财物,最后被鲜卑人推举为首领。

崛起于乱世,是鲜卑族的首领,亦是曹魏的附义王

鲜卑族,是一个马上游牧民族,它是由多个小部落聚拢在一起形成的民族。轲比能出身于鲜卑族的一个小部落。但是,轲比能并不因为出身的低微而卑微。为了让自己能够出人头地,轲比能每次出战都会竭尽全力。经过了多次的作战,族人们看到轲比能作战勇猛,而且每次抢夺到的物资都会公平公正的分给有功之人后,轲比能逐渐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


在当时,因为中原的发展程度高于鲜卑,乌桓等民族。所以,中原的大部分人士都看不上边外的民族。但是,随着袁绍掌控冀州和幽州等地后,当时的很多不服袁绍统治的人都逃到了关外。轲比能在接收这些人后,通过互相教授,轲比能学习了中原的政治制度和一些风俗文化。

但是,这些改变并不能让部落和中原的诸侯相比。所以,轲比能就决定通过阎柔向朝廷(曹操所掌控的朝廷)进贡,以便获取有利的名声,以及减缓朝廷对鲜卑族的打压。并且,在曹操西征关中十一路诸侯,田银、苏伯在河间反叛时,轲比能还率三千骑兵,随阎柔平定叛乱。

在延康元年的时候,轲比能派人向曹魏朝廷献马,被魏王曹丕封为附义王。

驱逐魏人,以及反叛曹魏

在轲比能被曹丕封为附义王以后,轲比能的名声逐渐的崛起,越来越多的部落向其投靠。在这种情况,轲比能所统帅的人数也就越多,雄心勃勃的轲比能还将住在鲜卑的五百余家魏国人都驱遣出来,让他们回代郡居住(虽然壮大了,但是轲比能还是担心曹魏的)。

也就是这种时候,轲比能就和鲜卑族的另外二位首领步度根,以及素利,因为利益的原因而发生了争执。在争斗中,鲜卑首领素利不敌二人,便向乌丸校尉田豫求救,田豫担心因此互相兼并,造成更大的危害,认为应该救助善良、惩治凶恶,向各部族显示威信。于是单独率领精锐士兵,深入到鲜卑控制的地区。但田豫没有料到的是,鲜卑军的人数很多,他们对魏军前后进行包抄,截断退兵之路。田豫最后只能依靠点燃马粪,才能骗过轲比能,从而逃脱。

这一战,似乎让轲比能看到了曹魏的对关外的“无力作战”。一下子,轲比能的胆子大了起来。他下令鲜卑军大肆进攻,追击撤退的魏军。但是,轲比能很快的在田豫的手上吃到了苦头。在两面夹击之下,轲比能所率的鲜卑军大败,被田豫追杀了三十余里。

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打消轲比能的入侵之心。在黄初五年的时候,轲比能再次入侵素利。田豫率轻骑牵制了轲比能的后部,轲比能派部将琐奴抵御田豫,田豫出奇兵击退琐奴,轲比能再一次失败。可是,到了黄初六年的时候,轲比能就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再次进攻曹魏边境,入侵并州。但最后,却又被并州刺史梁习所败。

建立鲜卑大权,被刺身亡

轲比能,似乎就是翻版的刘备,一个打不死,不服输,且会隐忍的小强。在多次进攻曹魏而以失败告终后,轲比能虽然怀恨在心,但也只能暗自隐忍。所以,轲比能为了发展,积攒实力,再一次向曹魏进贡。而曹丕也同意了轲比能的归附。

在麻痹魏庭,使曹魏放松警惕之后,轲比能就暗中积攒实力。慢慢的,轲比能的部众变得强盛,控弦十余万骑。在实力强大后,他继续部落统一战争,于是威行诸部落,建立起强大的鲜卑族政权。

在太和五年的时候,诸葛亮再出祁山,北征曹魏,与轲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遥相呼应。魏明帝曹叡命派遣牵招去进讨轲比能。随后,诸葛亮北伐失败,无奈退兵,而轲比能也率军回到漠南。

在青龙三年的时候,深感威胁的幽州刺史王雄向魏明帝曹叡建议刺杀轲比能。而在深思熟之下,曹叡同意了王雄的计划,派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杀。而在轲比能去世后,其政权立刻崩溃,鲜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战。但是,相对的,魏国的边境却恢复了安全了。

总而言之,轲比能是一个枭雄,其能够以小部落出身并崛起,逐渐建立起一个鲜卑族政权,就可以看出轲比能是一个有雄才的人。但是,曹魏和鲜卑是一个对立的存在,而马上游牧也和种植耕作相对立。所以,曹魏为了边境的安宁,只能杀掉轲比能。


韶华倾梦


三国无数英雄,就像三国里面的主题曲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像大家熟知的,张飞、关羽 、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赵云,等等无数英雄,轲比能或许很少有人知道,那他在里面到底是什么角色?到底做了什么,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轲比能本来是鲜卑的一个小部落人,因为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众人推举他作为首领。因为这个部落靠近边塞,自从袁绍占据河北,中国人有很多逃奔轲比能。轲比能教会他们使用兵器,同时他自己也学到不少中原文化。所以他统率部下,摹效中原王朝。他外出打猎时,高举军旗,以击鼓作为进退的口令。

建安(196年—220年)年间,轲比能通过护乌丸校尉阎柔向朝廷进贡。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关中十一路诸侯,田银、苏伯在河间反叛。轲比能率三千骑兵,随阎柔平定叛乱。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代北乌桓无臣氐(一作能臣氐)等反叛,请求归顺扶罗韩。扶罗韩统率一万多骑兵前往迎接。到了桑乾县,无臣氐等人商议说,扶罗韩的威信并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业,于是另外派人向轲比能送信。轲比能马上派万余骑兵前来迎接,并与无臣氐一起对天盟誓。轲比能于是在宴会上杀死扶罗韩。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及众部下都归顺轲比能。因为考虑到自己杀死了泄归泥的父亲,轲比能对泄归泥特别友善。步度根因此埋怨轲比能。

之后,轲比能率军协助乌桓作战,曹操任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率兵北征,大败鲜卑、乌桓联军。轲比能由此退出塞外。后来他恢复向中原政权贡献。

延康元年(220年),轲比能派人向朝廷献马。魏王曹丕封轲比能为附义王。

大战魏将

黄初二年(221年),轲比能将住在鲜卑的五百余家魏国人驱遣出来,让他们回代郡居住。

黄初三年(222年),轲比能率部落三千多骑兵,驱赶牛马七万多口与中原通商,并派遣一千多家魏国人居住在上谷。后来轲比能与东部鲜卑首领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互相斗争。素利向乌丸校尉田豫求救,田豫担心因此互相兼并,造成更大的危害,认为应该救助善良、惩治凶恶,向各部族显示威信。于是单独率领精锐士兵,深入到鲜卑控制的地区,鲜卑军很多,在魏军前后进行抄掠,截断退兵之路。田豫遂率军挺进,距鲜卑军十余里时,扎下营寨,收集许多牛马的粪便烧了起来,从另外一条路撤走了。轲比能见烟火不断,以为田豫的军队还在,便离去了,走了数十里之后;才发现田豫已撤走。轲比能又率军追击田豫至马城,将其重重围困,田豫严密防守,令司马树立起旗帜,奏起鼓乐,率步骑兵从南门杀出,鲜卑军把注意力集中到哪里,便向哪里攻击。田豫则率领精锐骑兵从北门冲了出来,擂鼓呼叫冲杀,两面发起冲击,鲜卑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都丢弃弓、马逃走了。田豫率兵连击二十余里,鲜卑军的尸体布满了步度根不断与轲比能相互进攻,其势力日益衰弱,只得率领部下万余人保守太原、雁门郡。步度根又派人对泄归泥说:“你父亲被轲比能所杀,你不想法替父报仇,反而归顺仇人。他今天虽待你不薄,其实那是在想日后杀死你的计谋。还不如回归我方,我和你是骨肉至亲,怎能和仇人相同呢?”从那以后,泄归泥率其部下逃奔步度根。轲比能想派兵追赶,可是没有追上。[3] 步度根、泄归泥率三万多户百姓来到雁门郡内,请求归附曹魏。雁门太守牵招下令还击轲比能,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轲比能与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结下怨仇。因此,牵招又亲自率领归泥等攻打轲比能,在云中故郡打败轲比能。

黄初五年(224年),轲比能再次入侵素利。田豫率轻骑牵制了轲比能的后部,轲比能派部将琐奴抵御田豫,田豫出奇兵击退琐奴。

黄初六年(225年),轲比能又被并州刺史梁习所破。

专擅漠南

轲比能因兼并各部的战争多次遭到田豫等的干预,由此心怀反叛之心,并给辅国将军鲜于辅写信说:“胡人不识文字,已故的校尉阎柔为我向天子保举。我与素利为仇,往年派兵攻讨,但是田豫却协助素利。我在阵地上派琐奴前往,听说您来,马上撤回军队。步度根处处抢掠,又杀死我弟弟,反诬蔑我为强盗。我们落后,不知礼义,但我们接受天子印绶,牛马尚且知道水草为美,何况我还有人心。将军应替我向天子讲明情况。”鲜于辅得到书信后,上报朝廷,曹丕又派田豫招纳安慰。轲比能的势力因此更强盛,统领十多万人。抢掠所得财物,他都平均分配,当着众人面处理完毕,从不私贪,所以部下愿意为他效死力。其余部落的首领都很敬畏他。但是他的势力还是赶不上檀石槐(东汉时鲜卑部落首领)。

太和二年(228年),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革建部落,夏舍被郁筑革建杀害。这年秋天,田豫统率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伐郁筑革建,大获全胜。田豫率兵返回到马城时,轲比能率兵三万,把田豫围困七天。上谷太守阎志,是阎柔的弟弟,历来为鲜卑人所信任。阎志前往解释劝说,才为田豫解围。后来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对鲜卑实行安抚信任政策。轲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进贡。

被刺身亡

太和五年(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再出祁山,北征曹魏,与轲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遥相呼应。魏明帝曹叡命牵招适时进讨。诸葛亮退兵后,轲比能回到漠南。

青龙元年(233年),轲比能诱使步度根依附,让他背叛并州刺史毕轨,并和他结亲。又率兵万余人在陉北迎接他的家口资产。毕轨派部将苏尚、董弼等部阻击,轲比能派兵在楼烦与苏尚等会战,将其杀死。曹叡派遣秦朗率领中军出讨轲比能和步度根,最终二人败走,步度根部将泄归泥再度叛降。后来轲比能杀了步度根。

青龙三年(235年),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 之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曹魏的边陲因此得以安息。 这就是轲比能的故事!


波澜不惊的世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轲比能是一个既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名字。

讲起三国时代的外族部落,轲比能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虽然没有“蛮王”孟获那样的广泛知名度以及“光彩”到可以成为千年典故的赫赫事迹,一旦涉及到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史特别是后来在中华大地上闹出了很大动静的鲜卑族历史,他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由于中心地带人士自我膨胀心理所造成的史书上对所谓“非我族类”的一贯漠视和忽略以及本身文化滞后而未能够全面系统地留下诸多事迹,虽然经常性地晃荡在当权政府的视线前,也比较会折腾,轲比能依然是处在边缘化的地带,不具备有被受众们大肆传播的条件。轲比能出身小种鲜卑,东部鲜卑部落的一个分支,他的个性魅力为他加了不少分。

据史书上的说法,轲比能本身身手敏捷,健壮勇猛,出外办事情(大多数是抢掠)不要命似的冲锋在前,回来后大家分赃的时候,他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来也不拿不属于自己的那份,平时处理部落里的事情,他也是能够做得让大多数人心满意足,因而综合了各种优势,他被众人推举为本部落的鲜卑大人。

这个部落酋长,轲比能做得还是很自在,他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中原地区的军阀头子们正是在为自身的利益奋斗不息,捣鼓得整个中华大地不安生,向来具有本土意识的大汉民众们不得已下只得往外寻找一个安居地。

他们中的大多数,迁移到了鲜卑部落的居住地,轲比能所属部落也被席卷在了这股移民潮中。

作为这一时代嗅觉敏锐的人,轲比能对自己的部落进行了改进。

仿照中原地区的编制,轲比能统率部众出外时,建立旌旗,并是以鼓节做为进退的信号。先进而又有效的组织,使得轲比能部落在鲜卑部落中异军突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然,在这一时期中,轲比能的势力和另外两位鲜卑大人步度根、扶罗韩相比,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




时逐月


轲比能为汉末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勇健多智、实力雄厚,对曹魏时附时叛,带来不少麻烦。

东汉末年,鲜卑自漠南云中郡(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团,拥部众数万落(户),据有云中、雁门、北地、代郡及太原等郡的全部或一部分;二是被称为小种鲜卑的轲比能集团,拥部众十余万骑,据有高柳(今山西阳高县西北)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三是属于东部大人(大首领)弥加、素利所率领的若干小集团,分布于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上述三个鲜卑集团中,轲比能集团实力最为强盛。东汉末,袁绍割据河北,河北汉人为避战乱多逃奔该部。轲比能教作兵器铠甲盾牌,学习汉文化,势力日益强盛,遂有兼并其他各部之志。

218年四月,原本投归曹操的乌桓首领无臣氏于代郡、上谷起事叛乱,转投鲜卑大人扶罗韩(步度根兄,领兵数万屯驻代郡桑干河一带)。曹操派遣儿子曹彰率军讨伐无臣氏。扶罗韩不能救,转向轲比能乞兵,轲比能遂率万余骑与之会合,共抗曹兵。轲比能借机杀扶罗韩,兼并其部众,占据代郡。九月,曹彰大破乌桓,轲比能惊惧,请服。轲比能挺有战略头脑,为了集中力量统一漠南,他尽量避免同曹魏发生正面冲突。

220年十月,曹丕代汉建魏,是为魏文帝。轲比能、步度根遣使献马示好,皆封王,轲比能封为附义王。翌年,魏文帝以牵招为护鲜卑校尉、田豫为护乌桓校尉,持节屯昌平,进行镇抚。轲比能志在翦除诸部大人,统一鲜卑,故对曹魏表示恭顺。当年,轲比能交出汉人在鲜卑者五百余家,还居代郡,以示修好。222年,轲比能以牛马七万余头与魏互市交易,并遣魏人千余家居于上谷。

同曹魏搞好关系后,轲比能便倾尽兵力兼并步度根及东部大人素利。攻战二年,步度根势弱不支,退保太原、雁门,附魏。轲比能势盛,屡扰幽、并二州。

225年三月,魏并州刺史梁习大破轲比能。228年九月,轲比能率领三万精骑围攻魏护乌桓校尉田豫于马城(今河北怀安县北),围困七日,始撤军。其后,轲比能逐渐兼并东部鲜卑,形成了统一漠南并占领定襄、云中以及部分雁门郡的局面。

233年六月,轲比能诱使步度根联合侵扰魏边。魏将大破之,轲比能败走漠北,旋杀步度根。

234年,魏并州刺史毕轨为尽快摆脱轲比能占据陉北(句注山以北),危及雁门、太原诸郡的不利局势,派遣部将苏尚、董弼主动出击。轲比能派遣儿子率军与魏军战于楼烦(今雁门关北),鲜卑大破魏军,二位将领阵亡,全军覆灭。

235年,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勇士韩龙出塞刺杀了鲜卑大人轲比能,更立其弟。其后,鲜卑“种族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真是枭雄死而边境安啊!

轲比能死后,东部鲜卑先后兴起了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并趁机南徙,占据乌桓故地;拓跋部亦逐渐迁居漠南,占有轲比能故地。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极为活跃,成为“主演”之一。

轲比能是继鲜卑大人檀石槐后又一位杰出的鲜卑首领。他内兼各部,外对曹魏,拥精骑十余万,雄据云中、五原至辽水之地,是一支强大势力。对待曹魏,轲比能反复多变,既依附又侵扰,活跃了十余年,在三国的舞台上留下了历史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