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广梅汕铁路,是一条连接广州、梅州及汕头的铁路,横贯中国广东中部和东部,西起广深铁路广州东站,终到汕头经济特区,跨越17个市县,总长度480公里,1991年5月31日正式开工,1995年7月20日全线贯通,12月28日全线通车。


广梅汕铁路与纵贯中国南北九省、市、区的京九铁路在龙川县城交汇。铁路营运方面,由广铁集团子公司广梅汕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至2013年6月,广州东——龙川段为双线电气化线路,龙川——梅州、汕头段为单线非电气化线路。


笔者与广梅汕铁路的记忆,从大学求学期间开始。大一国庆,恰逢建国60周年,公路出行在重大节假日基本瘫痪,400多公里的路竟然花了快12小时才走完。长长的车龙一动不动,心内的焦灼和无助让我对公路出行敬而远之。铁路的方便快捷成为新的出行选择。


学生年代,时间成本很低,买上一张45块钱的学生票硬座,晃晃悠悠8个多小时,竟也觉得非常快乐。广梅汕列车承载着我有关穗汕两地的记忆,一边是相对落后而宁静的海滨美食家乡,一边是省会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踏上归家的列车,有一种“衣锦还乡”之感,可以获得片刻的舒适和宁静。踏上返回广州的列车,告别父老乡亲,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期待。没有什么能像坐火车这样,以相对比较慢的速度,从这个国家的一端,带你到另一端。列车有固定的交路,但旅途中永远充满未知。


火车是一种象征


火车,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感和牵引力。当火车在山间田野穿行时,火车的速度和力量感与自然的温和或狂野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铁路勾连了城市与自然,四周景色的变换正如我们平时生活中那样的真实可感,仿佛置身于快速播放的电影胶片中,火车成为生活的掠影。

回荡在空中汽笛的回响,火车轮对经过铁轨发出有规律的节奏声,力量与节奏并存的震动最宝贵的便是真实。火车从远方开来,星光点点的车灯首先映入眼帘,像流星划破时空的黑暗。紧接着汽笛声响起,迫不及待地将火车的气势由远及近地传递到周围。火车带起一阵风,快速经过面前,轮对压过铁路缝隙,像强劲有力的心跳声。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列尾已经驶过,铁路又恢复往常的宁静。每一次看火车,都是一次力量感知的美好体验。


火车作为工业化时代下的产物,象征着力量、理性和热情。在笔者的感受看来,还象征着规律。火车运行必须遵循严格的操作规定,无规矩不成方圆。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我的广梅汕记忆


2012年下旬笔者开始搭乘广梅汕铁路列车往返于汕头-广州东。刚入行火车迷不久,懵懂中还在努力搞清楚什么是25G、25Z、25K车型,对于机车本务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手中有一部相机,每次坐火车都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这里拍拍那里拍拍。无意中留下了最宝贵的一些广梅汕影像记忆。


因为是地方铁路,广梅汕铁路公司采用蓝白黄三色的特别涂装。和大江南北的红皮、绿皮、白皮火车相比,多了几分活力。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故事从这里开始,汕头站

汕头站是尽头式车站,配备两站台四线。旁边有一条疏港铁路通往汕头港,平时基本废弃。广梅汕铁路受公路运输严重冲击,车次一减再减,熙熙攘攘的场景只有在春运开行武昌临客才能在电视上见到。其余时间,“静过拍蚊”(潮汕话,表示很安静)。单线内燃线路,运行速度自然不如复线电气化铁路,提了N年的电气化改造,终于因动车联络线(连通汕头站和厦深铁路潮汕站)的开工而部分实现。既有线汕头-龙川的电气化改造终究成为空谈。


单线经常要避让对面方向的列车,因此列车晚点是家常便饭。加上揭阳以北到龙川山区坡度大,列车运行速度有限制。在山间小站待避是一种享受,窗外有宁静古朴的村落,好奇的村民偶尔在路旁驻足观看。远处是连绵的山河树木,美得令人窒息。突然听到汽笛声由远及近,对面的火车还是开过来了,打破此刻的宁静,切断了视线。一阵眩晕的两车交会后,列车缓缓启动,继续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从普通乘客的角度,当然希望火车早点到达,越快越好。从火车迷的角度,每一次运转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从线路站点、沿途隧道、机车配属等都大有文章值得研究记录。因此,火车迷的角度是火车开的越慢越好。近年来,通勤性质的绿皮火车正被火车迷们尊称为“小票车”、“最后的绿皮车”,体验绿皮火车竞相成为车迷圈不可多得的神圣体验。其中一个原因是绿皮火车可以开窗,在王福春老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一书中,有不少作品便是在绿皮火车上创作的。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王福春作品《火车上的中国人》


广梅汕铁路的列车,以25G型车厢为主,25K车厢主要运营当年的东莞东-成都车次。开窗是不可能的了,但是特色涂装倒是百看不厌。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随着汕头火车站的全面改造,这块有浓厚历史意义的牌子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冷冰冰的国铁指示牌。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某个国庆假期,和好友在汕头站采风


这张照片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的头像,汕头站站牌+DF4D机车+广梅汕涂装车厢,绝配!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某一次暑假返乡,中途下车透气。小站站台非常简陋,列车刚挺稳,出站信号就开放了。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曾经的汕头-广州东城际特快,穗汕之间,最快6个多小时可到达。该车套跑梅州车。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又是一趟套跑神车,汕头-广州东-厦门-广州东-汕头一旦前序延误,后面基本玩完。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某个暑假,去龙川访友。搭乘套跑神车T8361次。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暑运的时候,神车又套了个汕头南昌临客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工作之后,假期远没有学生年代丰富,运转广梅汕列车动辄6-7个小时显得尤为奢侈,探亲出行只能帮衬厦深铁路动车组。只能在广州拍车的时候,近距离瞻仰一下。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广园路天桥—客车T8361次石牌站三道通过进三线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同一个机位,下午拍到T8358次。全列广梅汕涂装,特别美

再到后来,广梅汕涂装在全路“绿”化的背景下,逐渐消失。只能通过模型来回顾往昔。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广梅汕涂装是一种符号,象征当年地方铁路的辉煌。也是一种记忆,在近20年的运营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车次少了,涂装统一了,但是不变的还是那股家乡的情怀。坐着火车去上学,在他乡毕业又就业,昔日学子已在职场拼搏。难忘的回忆是车厢里熟悉的家乡话,是每一次乡间小站会车避让的紧张刺激,是每一次列车到站后,呼吸到家乡的第一口空气。


25Z:老骥伏枥


据“百度百科”:25Z型客车,是中国铁路客车车型之一,属于160km/h级别的准高速客车(后最大运行速度改为140km/h),主要用于中、短途城际特快列车。25Z型客车的“Z”代表准高速(汉语拼音:ZhunGaoSu),构造速度为160km/h[1] 。由四方机车车辆厂、长春客车厂和南京浦镇车辆厂研制,在1993年至1996年间前后共生产了两批。由于25Z型客车没有进行统型,所以前后两批和各铁路局的25Z型客车不是完全相同的。25Z型客车是中国铁路的第一代准高速客车,虽然未有普及全国,但其研制和提速试验数据为后来大量生产的25K型客车(后为25T型客车所替代),以及由1997年起的中国铁路大提速累积了大量经验。


1995年3月起广铁使用25Z型客车运行广九直通车至2012年年底。2012年12月21日起,原配属广九直通车的25Z车底租赁给了广梅汕铁路公司,开行穗汕、穗梅软座列车,自此穗汕之间每日开行T8375、T8357两趟软座车,加上原有的T8361套跑神车,使得往返穗汕两地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笔者当天特地奔赴广州东站附近的广园路天桥,迎接穗汕特快25Z首发车T8375次。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2013年春运期间,25Z车底短暂地套跑过广州-坪石临客。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第一次体验25Z,已经是2013年返校的时候。曾经服务广九直通车的“高大上”车型,如今奔跑在潮汕大地,作为火车迷怎能不激动?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运用了SW-160转向架空气避震弹簧的25Z客车,乘坐体验最大的感觉就是安静和平稳。空气弹簧能有效吸收高频振动和隔离噪音,并利用自动高度控制阀保持地板高度不随车厢负荷变化而发生变化。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停靠汕头站的RZ 25Z车底


软座车2+2的布局,比起大部分硬座车3+2的布局,宽敞明亮。2+2布局更具私密性,座椅配备扶手和脚踏板,乘坐体验大大提升。传统3+2布局虽然运量大,但是要面对面就座,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形成了一个短暂的交际圈,属于“开放、热情”类的就座体验。2+2布局更有飞机客舱布局的设计,安静的车厢,舒适宽敞的座椅,属于“高效、商务”类的就座体验。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25Z软座车厢


工作后,运转普速火车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一次搭乘25Z车底是13年的重阳节,从惠州旅游返回广州。此后,穗汕列车班次因厦深铁路的开通影响,停运了一部分车次。如今汕头每日始发的穗汕T字头列车仅剩T8380次,全程运行用时长达9小时01分,由于经停梅州,列车需要走人字形在梅州换向,名副其实的“特慢城际”,票价软座137元。这样的性价比,难怪挤破头都要买动车票或选择其他交通方式。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国字脸情结


东风4D型客运内燃机车,车迷俗称“老虎”。红彤彤的脸蛋,金黄色的额头,恰如老虎龇牙咧嘴的场景。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停在广州东站,执行T8361次的DF4D 0570机车

龙川机务段在大规模引入“和谐”系电力机车前,大部分以DF4D DF4B等内燃机车为主。执行广州东-汕头线路的机车,途中经停龙川时,需要在龙川站更换本务机车。由另外一台内燃机车继续牵引列车抵达目的地。如今广九铁路惠州-龙川段已经全面电气化,广州东-龙川段的广梅汕列车大部分由转配龙川机务段的“和谐”系电力客车牵引,到达龙川站后再改内燃机车继续牵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每次出行搭乘火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总会走到机车前,了解当班机车的编号和车型并拍照留念。走近机车,近距离感受轰鸣的内燃机、熟悉的柴油味、销魂的汽笛声,火车所蕴含的工业力量,在机车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翻翻心底的记忆,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火车的影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列火车在奔跑,火车对于中国人,承载着许多重要的人生片断,目前中国国情所决定的火车仍是绝大多数人首选的交通工具,是几代人心底的温软记忆。火车对于我们,既亲近又陌生。

站台上,旅客正紧张地奔向属于自己的那节车厢,一时间站台人头攒动。此时机车已经完成了挂车作业,司机正对照客规进行动车前的各项检查。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有序、理性、平稳、安全,机车即将牵引列车驶出站台,驶向远方,驶向未来。


机车有不同的型号,不同的性能。“东风”系列内燃机车作为我国内燃机车的先驱,在中国人心目中印象深刻,不少影视题材中出现过东风型内燃机车的身影,“国字脸”外形搭配绿皮车厢成为不少人心中美好的回忆。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DF4D 0570 特写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机务段内,安安静静的机车正在进行保养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汕头北站的DF4B 7567,俗称“武警”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DF4B 7567执行调机任务前往汕头站,通过汕头26道口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龙川站准备挂车的DF4B 7568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广州东站,DF4B 3811刚刚结束牵引任务


通勤的美好时光


笔者曾经于2012年、2013年和2017年三次体验过龙川地区绿皮通勤火车,第一次是初体验,得益于当地好友的接待。第二次是毕业前的疯狂运转,也是一次车迷活动。最后一次是抢救性运转,传言通勤车要缩短运行区间甚至取消。


内燃机在山中咆哮着加力上坡,车厢哐当哐当发出有节奏的震荡,山风和醇厚的柴油清香,混合在一起不断被灌入车厢,这是火车的味觉盛宴,刺激着旅途中疲惫的神经。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8674次(龙川-上陵)在龙川机务段停车

90度的硬座,墨绿色的座椅,闷热的车厢,这是历史时光的巧妙错觉:“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脚挪一下!” 历史上绿皮火车因其价格低廉深受农民、务工人员等群体的青睐,买上一张火车票,挤一挤,睡一觉,就到了。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开窗拍照,是每个火车迷的美好愿望。列车运行速度越来越高,绿皮火车开放式的窗口显然不符合安全要求。就连通勤绿皮火车也加装了一部分限高器,防止旅客乱丢杂物或伸出身体。因此,发现不带限高器的窗口,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兴奋。从窗外拍列车,尤其是过弯道时的列车长龙,与铁轨、树木一起,延伸到远方,甚为震撼!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8674次飞驰在京九铁路上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8674次停靠东水站


列尾视角是绿皮通勤的又一个看点之一。景色飞速倒退,稍纵即逝。生怕错过哪一座隧道,哪一趟交汇的列车。面朝列尾,心潮澎湃。不断远去的画面,像上帝视角一样,适合沉思。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穿越九连山脉,这段路的风景除了山,便是隧道和桥梁。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桥隧相连是特色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长焦镜头压缩下的铁轨,蜿蜒崎岖


8674次途经和平站,这是一个弯道车站,办理客运的车次少之又少。自8674次2017年9月缩短运行区间后,和平小站每天仅有K33/34次列车停靠办理客运。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弯道曲线美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即将通过和平站的列车


后记


因铁路而相聚相识相知,车迷群体不断壮大。广梅汕铁路的美图美景正由新生代的车迷群体不断发掘,展现在世人面前。刚入行车迷时,广梅汕地区认识的车迷少之又少。得益于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这个圈子在不断扩大。


闲暇之余,翻翻微博微信,每每看到车迷又到线路采风,无比的羡慕和期待。如今工作繁忙,无暇再访故地,感谢他们的坚持和执着,为我们带来高质量的广梅汕图文风采。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人文铁路-广梅汕铁路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