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世界上飛得最遠的洲際導彈,是哪個國家的?是不是打得越遠越好?

牛頭馬面兩鬼


目前世界上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很少,畢竟洲際導彈是能夠攜帶核武器的,世界上最出名的洲際導彈就是中美俄三國研發的了。這三國研發的洲際導彈分別是中國東風-41,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俄羅斯的蘇聯/俄羅斯的R-36M2“撒旦”洲際彈道導彈,目前俄羅斯又研發了新型的洲際導彈,名字是RS-28“薩爾馬特”導彈。

在這些導彈中威力最大的,射程最遠的導彈肯定是俄羅斯的洲際導彈了,比如俄羅斯的老款R-36M2“撒旦”洲際彈道導彈,它是俄羅斯在蘇聯時期研製的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是世界上體積最大、威力最大的現役導彈。RS-20頭一批樣彈1970年開始裝備部隊,最後一批90年代初裝備部隊。這種導彈重200噸,射程為1.1萬公里,可攜帶分別有55萬噸TNT當量的10枚核彈頭,它的威力可以讓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城市消失。

而俄羅斯新型研發的“薩爾馬特”導彈,它是一種液體燃料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它採用井基冷發射方式,導彈長度超過35米,能攜帶10-15枚分導式彈頭,能將10噸重的核彈頭送至全球各地,最大射程可達16000千米,能夠飛經北極甚至南極,對全球任何目標造成毀滅性打擊,被譽為導彈家族中的“絕對王者”。

我們拿這些導彈的數據做下對比,華盛頓的“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能攜帶47.5萬噸級TNT核彈頭,而美最厲害的B-53熱核航彈可以攜帶900萬噸TNT炸藥,但是俄羅斯即將服役的薩爾馬特”卻能夠攜帶5000萬噸TNT,這麼強的威力確實超越了美國。俄羅斯這款RS-28“薩爾馬特”導彈射程遠,準確率高,該導彈將能突破幾乎任何的反導系統。如若真的打擊美國,美國的導彈系統還真的是無法攔截的。

而目前很多洲際導彈射程都沒有超過兩萬公里,其實沒超過兩萬公里是有好處的。由於地球赤道周長40000公里,想要覆蓋全球,再加上都是海洋,因此射程1萬多公里的導彈就夠用了,超過的純屬資源浪費。還有就是導彈射程越遠就意味著燃料越多,現如今的一萬多公里的導彈難度就已經都大了,能造出來的無非就是中美俄為首的大國,如果再增加射程,就意味著難度更大,技術更高。因此,這才是世界各國不願意建造射程更遠的導彈吧。


王牌武器庫


前蘇聯的R-36M“撒旦”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只要夠用就好,彈頭投射重量更重要

前蘇聯/俄羅斯絕大部分洲際彈道導彈射程都是在11000公里之內,因為這個射程足以走北極從而覆蓋美國本土全境。
以我國為中心,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覆蓋範圍

只有R-36M“撒旦”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可以達到16000公里,一是R-36M夠大,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彈道導彈,二是R-36M設計上要求能摧毀美國海外重要軍事基地以及交通節點(例如巴拿馬運河),所以加大射程。


R-36M 撒旦 洲際彈道導彈

R-36M屬於液體燃料彈道導彈,相比較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液體燃料反應速度慢,可靠性較差,壽命短,需要在發射前加註燃料等缺點。但是前蘇聯非常有創造性的,通過改進燃料配方和燃料儲存技術,整枚洲際導彈可以密封儲存的發儲存筒裡面,整個儲存筒再裝進發射井裡面,這樣一來同樣可以處於隨時待發狀態,不需要另外在發射前填注燃料,達到近似固體燃料火箭的效果。並且減少彈道導彈發射時尾焰對發射井的破壞,發射井發射後可以快速再次填裝,這樣每個發射井在敵方核導彈摧毀前可以發射兩次,大大提高打擊效率。老毛子的技術不足,設計去補真心乾的不錯。


發射井填裝R-36M,整枚導彈密封儲存在這個儲存筒裡面

由於液體燃料比衝值和能量密度要比固體燃料要好,再加上R-36M發射重量達到驚人的210噸。所以整個火箭動能非常強,R-36M彈頭載荷可以達到7.8噸,改進型R-36M2更是達到8.7噸,可以攜帶1枚2500萬噸的大型核彈頭,或者10枚50-75萬噸的分彈頭,並且可以攜帶30個誘餌假目標。


對於彈道導彈來說,射程絕非最主要考量目標,彈頭有效載荷、圓周誤差率、分彈頭、機動變軌能力、整體長度質量(潛射型對體積這要求很高)都要綜合考量進去。例如俄羅斯為取代R-36系列導彈的RS-28薩爾馬特,該導彈同樣是採用R-36M的液體燃料設計,發射重量更是達到220噸,但是其設計射程同樣只有11000公里。
RS-28 薩爾馬特試射中

因為RS-28薩爾馬特把相當大的精力用來對付美國的反導攔截系統。該導彈上升段速度要比RA-36M快一半,耗時少三分之一,使的美國薩德、標準-3跟不上速度,無法在上升段進行攔截。飛行中段具有機動變軌能力,可以拋灑50枚誘餌假目標,每個分導頭在末端同樣有機動變軌能力,讓對方極難攔截。此外還有針對歐洲的短射程模式,射程只有6000-8000公里,但是有效載荷可以達到20噸以上,攜帶多達24枚50萬噸當量核彈頭。

除R-36M導彈之外,我國東風-5和東風-41是射程可以達到15000公里,因為我國地理位置相比較俄羅斯更加偏南,走北極彈道需要更長射程。
東風-41可以通過調整彈頭載荷實現射程在12000公里到15000公里變化,但其彈頭載荷估計不如液體的東風-5。

而美國對於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越來越漫不經心,因為他有巨大的海空軍優勢,可以堵在對方家門發射空射和潛射核導彈。其射程最長的洲際彈道導彈還是LGM-30 民兵洲際彈道導彈,最大射程13000公里。
民兵3導彈是目前美國唯一使用的陸基洲際導彈


五嶽掩赤城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世界上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的一直都是蘇聯/俄羅斯的R-36M2“撒旦”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最大射程可達1.6萬公里,最大發射重量210噸,有效載荷8.7噸,可以攜帶1枚2000萬噸或者10枚7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是當之無愧的大殺器!

不過,“撒旦”洲際導彈作為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產物,隨著服役時長的不斷增加正在逐漸退役,而接替它的是俄羅斯新一代性能更加先進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RS-28“薩爾馬特(sarmat)”導彈!

▲撒旦和民兵3、三叉戟II對比

根據俄羅斯的介紹稱,“薩爾馬特”洲際導彈繼承了“撒旦”的多種優秀的設計,該導彈的彈長為35.5米,直徑3米,燃料就達到了178噸,其中最大發射重量為208.1噸比“撒旦”略低,但投擲有效載荷(投擲能力)卻增加到了近10噸,使得該導彈可以攜帶攜帶10枚重型(超過75萬噸當量)或者15枚中型分導式核彈頭再或者搭載24枚高超音速滑翔彈頭Yu-71!

此外,“薩爾馬特”洲際導彈的射程相比上一代也有所提升,達到了1.8萬公里,雖然地球的半周長為2萬公里,但加上俄羅巨大的國土面積,使得“薩爾馬特”導彈成為全球第一款可以真正憑“自身實力”覆蓋全球的洲際導彈!

當然了,一味地增加導彈的射程並不一定好,冷戰時期中美蘇都曾設想研發過射程2萬-4萬公里的洲際導彈,想以此繞過對方的預警攔截體系,但如此射程的導彈要麼走衛星那種的固定高度軌道,要麼大幅度增加自身的燃料才能達到這麼遠的射程!

但走固定高度軌道反而會增加被攔截的可能性,繼續增加發射重量又得不償失,最終這樣超過2萬公里超遠射程的洲際導彈因為實用性太差和技術問題中美蘇三國都放棄了研發,所以說導彈的射程並不是越遠越好!

其實,而對於洲際導彈來說,應該是飛行時間越短越好、飛行速度越快越好,如果能從敵方家門口發射一枚導彈以極快的速度進行攻擊,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突防,而如今彈道導彈核潛艇發射潛射導彈既完成了“全球覆蓋”又極大提升了生存能力,也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天下布武


俄羅斯的R36M撒旦導彈即北約代號SS-18洲際導彈,最大射程達到了16000km,是目前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了,估計未來也不會有超越這個射程的了。俄羅斯目前只擁有一百多枚,單彈頭核當量可高達2500萬噸,由於速度快,機動性強,可謂是世界最恐怖的洲際導彈,其代號為“撒旦”,也就是惡魔導彈的意思。

撒旦導彈服役時間有些長了,而且受到美蘇《削減戰略核武條約》,R36M根據這個條約分成兩階段進行了削減,第一階段減少為154枚,第二階段減到90枚並改為單彈頭,而普京上臺後2002年廢除了這個條約,俄羅斯再次給他升級改型,不斷的延壽,目前確認還得服役25年左右。

經過改進,該導彈最大的兩個改型:RS-20B和RS-20V。其中,RS-20B攜帶2500萬噸TNT當量單彈頭,可攻擊1.6萬公里遠的大型目標,是世界上飛得最遠的洲際導彈。而RS-20V起飛重量達211噸,是世界最大的洲際導彈,可攻擊1.1萬公里遠的目標。RS-20V型導彈作戰時,能攜帶10個75萬噸當量分導式多彈頭,對多個制定目標實施打擊。攻擊半徑上來看,美國的任何屬地都在其打擊範圍之內。雖然美國擁有著全球最好反導系統,但是要想全部攔截這樣的核彈,基本不大可能。

現在俄羅斯不斷的強化著自己的核武力量,撒旦導彈已經不是最先進的那款武器,其最新的薩爾馬特突防能力會更強一些,但撒旦仍然是現役導彈中體積最大、威力最大的洲際導彈,俄羅斯目前還研發了具備高超音速突防的“匕首”航空導彈系統、“先鋒”高速變軌導彈、核動力魚雷等,以及正研發的核動力導彈,這些核武系統讓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有著相當強硬的臂膀和話語權,在當今而言,在確保互相傷害的戰略思想下,這些武器代表著美國為首的北約不敢對俄羅斯輕舉妄動的前提。


狼煙火燎


目前,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是俄羅斯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導彈當然是在能夠完成任務的條件下,打的越遠越好了。很多人會說,海燕是巡航導彈,不是彈道導彈,也算是洲際導彈嗎?答案是肯定的,洲際巡航導彈依然是洲際導彈。

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射程近乎無限,但是因為彈體部分本身在飛行中的壽命損耗,他的最大射程也是有限的,目前各路媒體報出的數據大致在2萬公里--3萬公里之間。如果這一數據屬實,那麼這款巡航導彈確實堪稱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了。這款導彈之所以追求如此大的射程,主要是想要繞過北約部署在各處的反導攔截基地,然後從敵人想不到的方向突破防禦打擊目標。

在海燕巡航導彈之前,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也是俄羅斯的,是R-36M洲際彈道導彈,代號是撒旦,射程為16000公里。他是一種巨大的液態燃料戰略導彈,最大發射重量超過了200噸,雖然他的反應較慢,但是射程遠,運載力強,可以攜帶10-15枚分導式多彈頭,具有極高的飛行彈道和極快的突防速度,難以攔截。

在海燕之前,世界上也曾經存在過射程達到洲際級別的巡航導彈,比如美國空軍曾經裝備的蛇鯊洲際巡航導彈,和超音速飛行的納瓦霍洲際巡航導彈,射程都在8000公里左右,是美國在部署戰略彈道導彈之前部署的一種巡航導彈,也實現過實戰化部署,不過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退役了。因此,巡航導彈達到洲際射程並不稀奇。

導彈打的越遠越好,打的越遠發射平臺就越安全,這是非接觸戰爭的基本原理,當然,前提是能夠很好的完成打擊任務,不能一味的追求射程,也需要在彈頭重量和突防速度上下功夫,射程這種數據,能遠當然最好,如果要為了其他性能犧牲射程,也是可以犧牲的,射程不是第一追求。


海事先鋒


飛得最遠的洲際導彈當屬蘇聯南方設計局研製的Р-36М2 мод型(西方編號SS-18 Mod.5 Satan)洲際導彈。

1983年8月9日,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作出決議,要求南方設計局研製該型導彈,希望新型導彈具備即使在多次遭受核襲擊的惡劣條件下仍然能夠摧毀敵方防護嚴密的各種類型目標的能力。經過5年和26次飛行試驗後,第一個P-36M2導彈團在1988年7月30日於多姆巴洛夫斯克郊區進入戰鬥值勤,到1988年共部署58枚。導彈射程8800千米,攜帶1枚20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或者10枚55-75萬噸TNT當量核彈頭,彈長34.3米,彈體最大直徑3米,發射重量211.1噸,投擲重量8.8噸。

P-36M2(PC-20B)導彈(在運輸發射筒內)結構示意圖註釋

1-頭部整流罩;2-彈頭;3-運輸發射筒適配器;4-頭部附件與儀器艙;5過渡段;6-二級氧化劑箱;7-二級燃料箱;8-二級液體火箭主發動機;9-二級遊動發動機排氣管;10-運輸發射筒外殼


1990年8月23日,它的改進型Р-36М2 мод開始戰鬥值勤。導彈最大射程16000公里,採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液體推進劑,發射重量211.1噸,投擲重量8.47噸,攜帶10枚55-75萬噸當量核彈頭,命中精度500米。

對於洲際導彈來說,並不是射程越遠越好,而是突防能力、威力與命中精度,當然還有導彈的抗打擊能力。

蘇聯這型導彈制導系統採用高速彈載數字計算機和不間斷工作並懸浮-啟動工藝製成的高精度指揮儀表系統為基礎,可以完成在末段直接導引彈頭,自主進行自動瞄準和發射導彈。

在結構設計上,導彈殼體採用新的焊接方式,更加牢固。彈體噴覆有特質多功能材料,增強了抗輻射能力。彈頭採用卵形整流罩,既減小了核爆炸的影響,又能提高彈頭的氣動性能。


榮華之武器堂


洲際導彈是少數大國才擁有的鎮國重器,目前擁有洲際導彈生產能力的國家只有美、英、法、俄、中五個常任理事國,換句話說洲際導彈也是大國地位的象徵。洲際導彈的射程通常在8000公里以上,目前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是俄羅斯的SS-18“撒旦”導彈,它的射程達到了16000公里,已經超過了美國的“民兵Ⅲ”和“三叉戟”導彈。儘管洲際導彈搭載的核彈頭威力巨大,但是在面對現在越來越先進的反導攔截系統,射程和威力都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突防能力和生存力反而成為了洲際導彈的重要發展方向。

(俄羅斯SS-18洲際導彈)

(美國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

從射程上看,11000至13000公里的射程就已經可以做到覆蓋大部分潛在敵對國家,這也意味著射程並不是越遠越好,射程同作戰效能和突防能力的平衡也尤為重要。地球是個類圓形,赤道為地球周長最大的部分,其長度約為 40000公里,那麼折算下來從赤道上一點到另一點的距離不會超過20000公里。由於世界上主要國家大多都集中在北半球,而且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也全部在北半球,因此世界上可能成為洲際導彈發射目標的地方也集中在北半球。通過簡單的集合推算我們可以知道,北緯30度線的一半是17000公里,北緯60度線的一半為10000公里,所以射程11000至13000公里的洲際導彈完全可以滿足需要。就算導彈射程繼續增大,或者可以繞地球飛個幾圈,但不管怎麼飛也終歸要擊中目標,完全沒有必要過分追求射程遠。

(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

(世界的主要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

隨著現代反導攔截系統的發展,對洲際導彈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的要求也大為提高。如今,為了保證洲際導彈的生存能力,導彈便需要進行機動化部署,於是便有了陸地機動或選用潛艇進行搭載。從這方面講,導彈射程增加了,其尺寸也必然會增加,而尺寸的增大必然會增加彈發射車或潛艇的搭載難度,由此也會牽扯出一系列的問題。對潛艇搭載而言,導彈也可以抵達目標國家的臨近堡壘海區進行導彈發射,這樣距離還會變得更短,射程的問題就可以靠此解決。比如俄羅斯的彈道導彈潛艇就可以在北冰洋海域對美國發動攻擊。從北冰洋海域到美國首都華盛頓,洲際導彈只需要飛幾分鐘,所以俄羅斯的潛射洲際導彈一直是美國的心腹大患。

(洲際導彈陸基機動發射可以有效提高生存能力)

(潛艇搭載的洲際導彈具有良好生存能力和二次打擊能力)

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反導攔截網絡,洲際導彈必須具備高機動性和抗干擾能力來應對各種攔截的威脅,於是分導式彈頭、誘餌彈頭、機動變軌以及快速突防能力成了洲際導彈的主要發展方向。在現在防空反導武器面前,提高射程也就變得毫無作用,提高導彈的機動能力和生存能力才是首要任務。俄羅斯的RS-24導彈不僅具有機動變軌能力,還安裝了主動式電子干擾系統和紅外干擾系統,從而讓它擁有了很強的抗干擾能力。而白楊M導彈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

(分導示彈頭)

(分導式多彈頭示意圖)

目前各國洲際導彈都具有一定的機動突防能力,在射程滿足需求的前提下,突防能力越強的洲際導彈對敵人的威懾力也就越強。提升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才是洲際導彈的主要發展方向,而射程不過是次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