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这些“信号”代表你们有重新复合的机会

“一段关系的质量,取决于你感同身受的能力,你能否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和主要的欲望。”

首先,目前的你或许很迷茫,需要一个准确的指标去判断对方是否愿意,或者给你留了机会与你复合。

以下行为占有越多,说明对方越希望与你复合。

1 对你还会有动怒的情绪,情绪越重,发泄欲越强,其实越代表没有完全放下你。

2 没有与任何人说你们分手的事情。社交圈无人知晓。

3 会在朋友圈发一些伤感的话题,说说,或者关于感情的文字文章等。

4 共同的回忆性质的朋友圈还保留着,没有删掉。

5 电话,微信,至少还有一项是你能联系到他的。哪怕是删掉了,也可以发验证信息。能搜到对方微信号。

6 一谈感情的回应态度 ,并没有那么激烈,比如说“我们还是静静吧“ “我们还是保持点距离吧”

7 没有物归原主,还留着你送给他的一些礼物。

8 目前还是单身状态

9 微博 ,抖音等一些社交软件还在关注着你。没有取关。

10 会向共同好友打探你近况

12 共同朋友邀约见面的时候,没有找借口走开。

以上的点占的越多越代表对方其实与你复合的意愿越大。

知道这些以后,我们要先知道自己与对方的依恋模式, 然后对症下药。不要有病乱投医。什么性格与人格,一定有其特殊的解决方式。

在婴儿时期,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三种依恋模式:

安全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是,当母亲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很快乐,也有勇气去探索周围未知的空间。因为他们知道,妈妈在旁边不会有什么危险。即便遇到危险,他们也能回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抚。妈妈离开不在的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会很痛苦,一直等待着妈妈回来。但只要妈妈回来了并安抚了他们,他们会很快恢复正常,又开始愉快的玩耍,而不是一直粘着妈妈。

回避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是,妈妈在不在身边他们都无所谓,他们也不会亲近妈妈。他们探索未知空间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和妈妈亲近。

焦虑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是,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看起来正常。可一旦妈妈离开,他们就会非常痛苦。当妈妈再回到身边时,他们就会对妈妈发脾气。只要妈妈表现出要离开的意图,他们就会大吵大闹,或者缠住妈妈不放。他们对玩耍失去了兴趣,所有的焦点都在妈妈身上。

依恋模式若持续发酵,就会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一个安全型依恋关系人,别人和他的相处会很舒适,尤其是伴侣,因为他们很少会对一段关系表现出焦虑,也不会对伴侣太过依赖;

一个回避型依恋关系的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即使建立了,对方也会觉得他冷漠,不会关心别人,爱对他来说是一件负担很重的事情。回避型, 想要尊重理解和空间 , 淡漠而独立 。

1喜欢疏离感

2被动不主动

3脑海中有个完美伴侣

4 不愿意承担责任

一个焦虑型的依恋关系的人则最为纠结。这个人非常渴望别人的关注与关爱,一旦得不到,就会变得歇斯底里;但是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很害怕建立一段关系,害怕这段关系失败或者害怕失去自己的独立空间。他们没有办法和伴侣保持一种适合的距离,所以给伴侣的感觉是忽冷忽热。焦虑型的依恋风格, 就是渴望亲密和联系关注 。

1对于伴侣和关系依赖性强

2对于伴侣完美化

3无法控制焦虑感

4把伴侣当做生活的全部和唯一

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目前尚存在一些未能确认的方面,但可以肯定,这种关系对一个人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就像一个饿急了的人终于发现了食物,利令智昏的他会毫不犹豫的一个箭步冲上去,想马上享用那顿食物,而完全丧失了去考虑这个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我吃了会有什么后果,会有什么代价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早年的原生家庭里就没有得到过良好的有质量的爱,这些爱包括温暖、温情、关注、认可、欣赏、赞美等,那么这个人内心深处就潜伏着大量的对这些东西的渴求。

在潜意识深处,他对自己能否得到这些爱没有信心,甚至怀疑自己是个不值得被爱的人,那么他就非常想在意识层面去证明自己可以有这些,甚至因为没有得到过爱,没有见到过,他不知道爱是怎样的,爱分为哪几种,程度上有哪些不同,所以当别人给他一个好感的时候,他就会误认为那就是爱了,于是把自己压抑的渴望和需求全部投射出去。

这种渴望和需求完全不再一个仅仅有好感的人的承受范围之内,所以就很容易把对方想靠近你的心吓跑,至少是会阻挡对方靠近你的脚步。

又因为你分不清好感阶段和爱的阶段,所以在你投射出大量的渴望和需求时,对对方有了过高的严重的超出了对方当前能承受的期待,导致对方压力很大。

因为此时你们的感情没到那个份,对方确实给不出你想要的感情,但是此时你不干了,你理所当然的认为对方应该爱你,满足你,不然就是不爱你,所以,你开始不满甚至指责对方,结果一指责,对方就被你吓跑了。

严重缺爱的人活在寻找理想妈妈的剧本里,因为早年没有得到过父母足够的关怀、认可,关注和宠爱,所以在潜意识深处,他们一直在幻想有一天可以得到这个理想的父母,把他缺少的东西都给补偿过来,而“爱情”这种东西往往会被选中作为这个缺失的补偿品。

因为过于缺失,必会过于补偿,所以他们一发现有任何蛛丝马迹,就容易冲上去,索取对方的爱,就像一个缺奶的孩子嗷嗷待哺,急切的寻找一只奶头一样。

在生活中,往往他们也容易陷入到这种缺爱的恐慌里,表现为没有人爱自己就处理不好自己的事情,没有人爱自己就觉得自己的生活有问题,自己不能专注的做自己的事情,甚至无法安心做任何一种事情,而被这种缺爱饥渴搞的团团转。

一言之,因为缺爱而焦虑,太焦虑了必然会用力过猛。

01

攻击:“他为什么变了”

小叶与男友相恋五年,恋爱伊始两人总形影不离、你侬我侬,这让小叶感到很满足。小时候父母总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只能照顾她的起居,却无人听她诉说内心的烦恼。父母偶尔回家,也常常是为钱而吵架,因此小叶并未学会如何与人好好相处和交流。

进入大学,宿舍里的同学似乎很快都能打成一片,而自己却始终感觉格格不入,倍感孤独。因此,男友的出现,填补了小叶独来独往的大学生活的空缺。“至今我还记得,男友提着热腾腾的豆浆包子在宿舍楼下等我的那个冬天早晨。”小叶总是在发完一通对男友现在的抱怨后,会提到过往的美好回忆,最后话语总是落在相同的话上——“他现在怎么就变了呢?”

在进入大四以后,因为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缘故,小叶与男友一下子忙碌起来。因为各自选择不同,最终小叶考上了研究生,而男友前往一个滨海城市去“一展抱负”。距离成为了横亘在两人恋情面前的现实难题,尽管小叶决定硕士毕业后也去男友的工作城市继续双宿双栖,但现在看来,这似乎并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

咨询时的小叶常常时而抱怨至怒火冲天,时而又陷入迷茫。

“我们现在的生活差异很大。我在白天因为他工作不敢给他打电话,晚上常常没说两句电话,他又推说很累就挂断了,其实我知道他是跑去玩网络游戏。好几次只要我不找他,他可以连续几天都不给我电话。现在我每天都控制不住自己,要打两三个电话给他,他嫌我烦,不接我电话,我的生日也会忘记。

以前念书时,他总在楼下等我一起上自习或吃饭,你说怎么样才能让这一切回来呢?”

02

“他还爱不爱我?”

小叶的问题,也是很多少男少女在度过最甜蜜的“恋爱激情期”后都会面临的心理落差。恋爱时,因为新鲜好奇、感受到情感上的融合与被重视,人总是不吝于通过积极主动的付出来获取关系的稳固和对方的认同。

当内心的需求被一定程度上满足后,即通常表现为“我知道对方总是在那里”,则激情开始慢慢退去,人的惰性以及现实环境(如工作压力或异地恋等)开始让人不再花大量的精力于经营情感之上。于是,最常见的第一个问题就被提了出来——“他还爱不爱我?”

当下男女对爱情的理解,常常活在类似电影或小说的一幕幕场景中,将炽热的情绪视为爱情的全部,却未深入去理解生活的复杂。其实,爱情有很多成分,炽热只是它的一个成分——激情的表现,剩下的还有亲密以及承诺两个部分。一份真正能够持续一生的爱情,需要两个人有充分的互相了解,真正的欣赏和接纳,能够一起分享兴趣,有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都非常愿意为了对方进行磨合改变,两个人都渴望与对方共度一生。

激情和模糊的心动并不能支撑漫漫岁月的无情磨蚀,这也就是初恋为什么常常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我为只谈过一次恋爱的小叶解释道:“爱不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一旦建立就会恒久不变的事物。爱就像一株植物,它需要合适的环境,天天有人给予阳光雨露,细心呵护才能够茁壮成长。爱情中任何一个人的任性、自我、拒绝沟通,都会像风霜雨雪和害虫那样侵蚀这株爱情的植物,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植株枯死。”

03

“我无能为力”

所以我常常会问来访者,“对于日益变淡的感情,你做了什么?”小叶在咨询中一味指责男友不复当年之温柔,不再“早请示晚汇报”,甚至连物质上也不愿继续保障。她总认为是男友变了、不爱她了,所以“只要有办法让男友变回原来的那样,那么他们之间就不会再存在问题”。

当我问起小叶是否关心过男友在外打拼的事业、最近一次的交流沟通在什么时候时,小叶羞愧地答道,“我知道他不喜欢我每次电话都谈钱,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责怪他对我不够好。”抱怨或索取除了偶尔能换得对方临时的“抚慰剂”,并不能解决问题,开启沟通才能搭起心灵贴近的桥梁。这时,第二个问题就被摆上台面——“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无能为力”。

小叶和男友在一起,一开始因为共同的生活环境(如大学生活),从小到大的经历或趣闻,都能成为二人分享的话题,但久而久之,过去的事情总有说完的一天,渐渐就相对无言了。因此,共同语言成为男女关系紧密维系的纽带,只有共同的话题才能让彼此更加了解对方,而不可能单凭生活的惯性。生活总是会趋于平淡的,但是话题、兴趣都可以在努力下去寻找和创造,比如一起看一本书、听音乐或出去走走,去探索双方可能有的共同点,或者在对方能够接受的情况下慢慢培养对方。

两个人能够长久的走下去,其基础是要能够满足彼此内心的需求,而更进一步则是需要共同的价值观。若双方在个性中总是相互冲突,或者都不愿意为这段感情付出,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追问第三个问题——“你为什么爱对方,对方是什么样的特质吸引你”。

望着小叶迷茫的眼神,我对这个问题进一步阐述:“真正的爱与接纳是‘我知道他有这些缺点,但我可以接受这一切,因为我知道,他身上有我最想要的东西’,但是,对你而言,你能够接受充满缺点的对方,哪怕对方一辈子都改不掉这些缺点吗?你最想要什么?对方真的能满足你这方面的要求吗?”

04

“这是我的责任”

通过较长时间的启发和对小叶自我思考的鼓励,心理咨询终于进入认识自己的阶段——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是如何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小时候起,父母的人格特质以及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形成了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断遭遇的成长经历,也潜移默化地塑造出自己的人生观。

上文中的小叶,因为幼时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上未能从家庭中习得良好的沟通方式,因此一直处在安全感不足的状态下,这就决定了她会喜欢上能够在细节处呵护周到的男性。由于身边没有朋友或其他的感情支持,于是她非常依赖于男友之间的联结,试图通过加强对男友的控制,以避免自己再次进入一个人状态的“被抛弃感”。因此,在不断失望却放不下的纠结背后,实际上是将可怜的安全感寄托于他人的缘故。

当咨询一步步打开小叶的心房,将她曾经不敢面对或道不清说不明的感受一一抽丝剥茧时,小叶也能够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到自我分析中来。她告诉我,她能够慢慢地从抽离的角度来审视二人之间的关系,现在自己也会看些自己兴趣的书,不再像以往那么频繁地缠着男友了。

“我发现,其实我很需要有一份治愈式的爱情,我的男友要能够让我产生信任,给予我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我能够感觉到,每当我和男友聊得很开心时,那种心与心的贴近距离让我特别温暖。

我愿意去改变自己任性的脾气,说白了,我发脾气都是希望对方更在乎我,只不过,这不是个合适的方式。我想,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带着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去沟通,不仅仅适用于和男友之间,也适用于和身边的朋友。”小叶对于两人之间的问题,终于将聚焦的对象,从“他”变成了自己。

对于第四个问题——“该不该和男友继续过下去”,小叶说她还需要认真想想,既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希望能够和男友再尝试冰释前嫌地交心谈谈,看看双方是否属于自己合适的对象。“现在虽然我还有许多痛苦,但是通过情感咨询,我意识到这是认真思考自我和分析双方的机会,也是良好的自我成长契机。”小叶的这席话,让我惊叹人的成长可以具有多么大的潜力。

05

成绩:承担责任的人获胜

我很高兴地看到小叶不再以“受害者”的心态来逃避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是将如何处理这段关系真正视为自己的责任。我知道,我们之间的咨询也要进入尾声了。小叶在最后一次咨询时,既带着点兴奋、又面露坚定地对我说:“老师,我原以为放下恋情需要的勇气,是一种敢于忍受痛苦的冲动之举。现在我才懂得,直面存在的问题、思考改变的可能、打造成熟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勇气。

“我终于又回到最初找你的那个问题了——我该怎么办。我想我已经知道答案了,那就是承担起自己人生的责任。谢谢您教会我这份能力,我想我能够鼓起勇气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了。”

我合上她的咨询档案,目光停在了书桌旁一本打开的小说上,那是毛姆的《刀锋》,扉页的题词是“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PS: 对于焦虑型的建议

1转移注意力到自身

2不要索取和要求 学习温和的表达需求

3保持一定的距离 学习尊重理解和给于对方空间

4学习主动去满意对方的需求 对方不说 需求被满足一定很开心

5注意沟通的时间和程度

6 在关系初期告知对方自己的焦虑型和对于感情的依赖和密切需要 对方能接受继续 不能接受就及时止损

7识别回避型 寻找安全型恋爱

8 进去恋爱后 不要聚焦到对方身上 关注自己 发展自身爱好朋友

9 找一个最能够给你安全感的人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