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窮人沒有飯吃沒有肉吃為什麼不去山上抓野豬吃?

卿騰圖子


中國古代窮人多,現在窮人也不少。

古代窮人愁吃飯的問題,現在窮人愁的是住房問題和老婆問題。相對來說,現代窮人還是更幸福一點,至少能吃得上飯。

無數史料中記載,中國古代有很多的窮人日子悽慘,沒有飯吃,更沒有肉吃,被餓死是常有的事情,就連唐朝大詩人杜甫的小兒子,也被餓死在家中,於是杜甫大詩人憤然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有人說,沒有飯吃,沒有肉吃,何不上山抓野豬吃?這問話像不像晉惠帝司馬衷那句:“何不食肉糜?”

下面,就“為何不抓野豬”之事,我們來聊上一二。

野豬不是哪裡都有

人要住房,野豬也需要“安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野豬,如果那樣,野豬就快統治人類了。

野豬數量是有限的,從分佈的地方看,熱帶雨林、溫帶林地、半沙漠和草原都有分佈,但是,野豬最喜歡的地方還是落葉闊葉林。

也就是說,野豬多見於森林,其它地方並不多見。

所以,中國古代的窮人,就算想抓野豬,附近也得有山吧。那種禿山肯定不是野豬喜歡的棲息之地,所謂的原始森林,才是野豬喜歡的家園。

很多地方,都是平川,幾百裡之地,沒有一座山,也難有一個野豬,你讓百姓到哪裡去抓?偶爾出現的一頭野豬,被窮得眼睛發綠的人,早開膛破肚,入鍋吃肉了。

所以,不是不想抓野豬,實在是大山有限,野豬有限。

野豬不是人人敢去抓

好,我們先把“野豬少的區域”那一部分窮人擱置一邊,他們先去將就一下野菜和樹皮。我們看看在大山附近的村落。


大山附近的村落,古代都有獵戶,這些人那是一等一的好手,什麼弓箭輕弩,大刀長槍,都是能耍兩下的。

野豬這樣的動物,獵戶們是不願意放過的,畢竟以打獵為生,又豈能發善心放過野豬?獵戶們打獵多了,動物們不笨,全跑到森林深處了。

森林深處,不要說普通窮人不敢去,就連獵戶們都不敢輕易進入,那裡是狼蟲虎豹的天下,說不上還有“野人”出沒,風險太大。野豬能不能抓住不說,一不小心,還成了野豬們的食物。

本來是抓野豬來吃的,如果一不小心被野豬吃了,這難道不是最大的諷刺?

所以說,窮人近處野豬少,遠處的野豬,窮人夠不到,餓死也夠不到啊!

野豬不好對付

我們也不說森林裡的野豬了,我們假設:某座小山的野豬還不少,上天格外照顧這邊的窮人,那野豬如何對付?

野豬不是家豬,那麼光溜溜,那麼溫馴,等著你來殺著吃。

如果你不是專業人士,你還真地對付不了野豬。野豬皮糙肉厚,不容易打死,給你一把刀,你都砍不死;野豬的獠牙很猛,很有硬度,都能咬穿鐵鍁,如果不小心被野豬來一口,那滋味,一定會讓人痛不欲生的;野豬的頭很硬,給你個石頭,你都打不暈它。

總之,野豬不好對付,給你一頭野豬擺在面前,沒有經驗和技巧的窮人,可能會被野豬幹掉。

不過,野豬也不是沒有弱點,雙眼上方處猛力一擊,野豬就會頭暈翻到,讓你得逞了。

但是,如果不是長期訓練的人,哪裡會一擊必中?如果不中,野豬就怒了,不咬死人才怪呢。

一句話,野豬肉可頂餓,但抓捕有風險。餓著吃吃樹皮野菜也許還能活命,結果帶著虛弱的身體去抓野豬,被野豬吃了,哪裡說理去?

綜合說來,古代窮人沒有飯吃,沒有肉吃,不去抓野豬的原因是:一是野豬不是到處都有,二是野豬在饑荒年份,大多跑到了森林深處;三是抓獲野豬風險太大,一不小心會“吃豬不成,獻出生命。”


藍風破曉


小時候村裡殺豬,有頭豬跑了。村裡十幾個壯漢費了半天勁,才把那頭豬給抓住。那十幾個壯漢都累得不輕!

被豢養的家豬都是如此,野豬就更難捕獲了!

俺爺爺有個遠房親戚住在山區,以前就偶爾上山打野豬。後來獵槍被收繳了,就再也不上山去打野豬了,老老實實地在家種地!

在古代絕大多數人口都是從事農耕,以打獵為生的人口很少。即使是住在山區、草原的那些人,肉食也是以豢養為主。上山打獵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野豬少的話,那麼也打不到幾頭野豬;如果野豬很多的話,那麼老虎豹子等猛獸也會很多。

那些平時以種地為生的窮人,原本就不擅長捕獵,冒然上山是很危險的事情。

野豬本身不僅皮糙肉厚,而且異常兇猛。一般人遇到野豬也是兇險萬分。

野豬倒底有多麼危險呢?

司馬遷有過記載,可以看出在古代人遇到野豬的反應。

郅都跟隨漢景帝在上林苑打獵。漢景帝的妃子賈姬忽然尿急,就跑到廁所去解決問題。

這時候忽然有隻野豬跑到了廁所裡面。漢景帝讓郅都去救賈姬,郅都就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

漢景帝拿著兵器想親自去救賈姬,郅都就跪在漢景帝面前勸阻:“失掉一個姬妾,還會有個姬妾進宮,天下難道會缺少賈姬這樣的人嗎?陛下一旦出現危險,江山社稷怎麼辦?”

漢景帝一聽郅都這麼說,立刻就停了下來。後來太后聽說了這件事兒,還賞賜了郅都不少黃金。

史書記載郅都“為人勇,有氣力。”後來郅都守衛邊境,匈奴人一聽說郅都來了便領兵離開了!直到郅都死去時,都不敢靠近雁門關。匈奴人做了個郅都的木人,讓騎兵進行騎射練習,結果沒有人能射中那個木人。匈奴人害怕郅都都到了這種程度!

像郅都這樣的人都不敢去,也難怪漢景帝一聽到勸阻,立馬就停手了!

郅都碰到野豬都是如此,那些吃不上飯的窮人,就更加不敢上山去抓野豬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趣談答案:野豬滿臉黑人問號,愣了好一會兒才說道,聽說剛才有人想抓我。

什麼是野豬?

大家見過野豬嗎?就是那種毛髮黑黑的,全身上下的毛髮都是立起來特別硬的那一種動物。

如果大家見過的話就不難理解,一個野豬如果想抓住它沒有四五個人,沒有十幾個人,根本就是扯犢子。

我記不清了,應該是在10年前吧,去村裡面玩,然後就見過一個野豬。那個野豬已經非常年邁了,而且頭撞到了柱子上。

當然至於為什麼撞到柱子上誰也不知道,反正就這麼擺在那,後來就給埋了。那個野豬非常的恐怖,以我當時的印象來看的話,哪怕五六個彪形大漢都不一定能夠控制住,而這個野豬獠牙往上一頂,吧成就能頂死一個人。

為什麼窮?

為什麼有窮人呢?窮人究竟是怎樣窮呢?

如果我們熟讀24史就會發現古代的窮人和我們想象的有點不太一樣,他們可能沒有房子,沒有屋子,一年只有一件衣服,而且這件衣服是終身制的,壞了的話就只能吊兒郎當的這麼穿下去,因為他們沒有任何衣服可以再穿了。

而他們所居住的環境往往是冬天通風,夏天暴曬,屬於那種往外一走屋子就塌的樣子。

這才叫窮。

當然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土地兼併,比如朝廷的政策不好等等等等不用作過多闡述,但是窮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是非常低的,而他們所能夠擁有的話語權也是非常低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僅僅是四肢無力的粗老漢。

如果年紀輕輕,如果有二兩力氣,完全可以去工地幹活來賺取對應的薪酬,而絕大多數窮人都是那些五六十歲一走路全身發顫的人。

窮人抓野豬,根本不可能

這個就和晉惠帝曾經說過的,何不食肉糜一個道理,窮人如果連飯都沒有吃的話,怎麼可以和野豬搏鬥呢?

即便是窮人和野豬搏鬥,最終也只能是野豬抓窮人,而不是窮人抓野豬,因為一個三兩天沒有吃過飯的人,要把一頭豬控制住,想想也就算了。

而且你根本不能夠保證這隻有一頭野豬,一旦它們拖家帶口的出來逛逛旅遊,你就算來30個窮人、40個窮人,也不一定能夠把人家打趴下。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用現代人思維去想古代一些事,得出結論有些往往都是錯位的。現在也有野豬老虎什麼的,山珍海味不是誰想吃就隨便可吃。

鄰居家小孩吃雞肉,總喜歡嚼幾下就把煮柴了的肉渣吐出來。其爹說: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吃雞肉還吐渣渣,我小時候一年到頭都吃不了一次雞,天天吃紅薯。其兒答:你都好,天天有紅薯吃,我幾年都沒吃紅薯了,每天上學到學校門口,聞到那烤紅薯香啊,口水都要流出來,好想吃。

記得我小時候,家鄉田裡、路邊小溝、溪裡、河裡,到處都是魚。我們那村子,收成、收入還算好,家裡勞動力多的,糧食夠吃,每年還有些收入進。現在魚是好東西,但那時候,我們基本不怎麼吃魚,即便有些人青黃不接時餓肚子,也不去溪流、河裡撈魚吃,因為那時油少或沒油。魚腥的很,吃一次魚,如不放足夠油,會弄的渾身、滿屋子腥味。況且那時每天要生產隊出工,除小孩外,誰都沒有上山、下河閒性。

再說以前打野豬、老虎,那是一種玩命、賭命的事。打獵火槍,只能開單發,一槍過去,如果不斃命野豬、老虎,你根本沒時間和機會再裝堂準備第二槍,受傷野豬、老虎會呼的直衝開槍人而來,野豬兩獠牙、老虎血盆大口或直取開槍人命。

山裡人打野豬、老虎什麼的,因打頭槍是一件風險非常大事。故獵物分配,打頭槍也有特別回報:獵物耳朵往後比劃,耳尖止以前部分;尾巴往前比劃,尾尖止以後部分,歸開頭槍所得。分獵物時,凡參與追獵物的,每人都有份,過路看熱鬧的也可分到一份。帶狗去的,狗可分到一份內臟。這或是人類依靠群居力量獵取食物沿襲下來原始純樸和公平。

以前打獵,似乎也是一種帶神秘色彩專門職業,涉及到敬山神什麼的運用迷信之類維持人與自然和諧。若犯忌,進山會出大問題。我就親眼見過一例: 八幾年記不清了。大早十多人追個野豬,緊跟著跑幾個山頭,已經8點多,能見度相當好,忽的發現野豬就在前不到20米遠處樹叢悉悉索索,“啪”的一槍、緊接著“啪”第二槍也過去,那邊“哎呦”一聲應,原來是位早起砍柴的人被槍子著了。偏巧,這開第二槍人就是那被打死人爹。那時法制還沒咋完善健全,十多人把人都看成野豬,連被打死人爹看自己兒子也是野豬。大家把實情一陳,死者爹也出面講情。後來法院就判了個開槍人將死者3歲5歲兒女撫養至18歲。


三千年玉兔


有人會冒出奇怪的想法:“野豬在古代可以捕獵,古代的窮人吃不起飯,為啥不抓野豬吃呢?”

野豬很猛

提起野豬,大家可不要有什麼誤解,雖然野豬和家豬的名字差不多,似乎唯一的不同就是生長的環境不同,其實兩者之間的差距極大。

野豬的體型很大,大的野豬能達到200公斤重,長2米左右,尾巴長度也要有30公分左右,加上嘴上兩顆鋒利尖銳的獠牙和一身堅硬的豬毛,這樣的傢伙絕不會甘心成為你的盤中餐,或許在它的眼中,你才是食物。

野豬的戰鬥力很強,一般的普通獵犬對野豬沒什麼殺傷力,幾條獵犬在野豬的眼中也都是寵物狗而已。在古代想要獵殺一頭野豬,那不如去獵殺一頭老虎好了。看到這裡,有朋友可能會認為我有些誇大其詞,其實不然,在古代的遊牧民族眼中,兇猛野獸排行榜是這樣的:“一豬二熊三老虎。”

在古代,如果你讓獵人為你打一頭猛獸,聰明的獵人寧可選擇老虎也不會選擇野豬。在獵人圈子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打老虎只要大膽,打野豬要帶一塊板。”意思就是說,只要你膽子夠大,就可以去打老虎,因為老虎雖然兇猛,如果遇到一群持械的人類圍攻,它就會服軟投降;但是要去打野豬,就要自己備一塊“板”了,這個板指的是“棺材板”,因為一群人去獵殺野豬,也要做好有人死的準備,畢竟野豬不是老虎,在眾人包圍的情況下,它只會更加兇猛,最要命的是,野豬是突圍的一把好手,搞不好野豬沒搞死,再被野豬反殺幾人也不是沒有可能。

野豬什麼都吃,他也什麼都殺,當然也包含要獵殺他的人,古代的窮人去找野豬的麻煩,誰是誰的食物,真不好說。

野豬,在古代象徵著勇猛。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一位好勇之人,他的頭上佩戴雄雞形象的帽子,腰間佩戴的正是野豬形象的配飾,以此來彰顯自己勇猛。

《史記·仲弟子列傳》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

野豬地位挺高

在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當中,野豬的地位很高,甚至產生了野豬崇拜,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野豬和家豬不同,它的位置不是餐桌,而是“供桌”,接受族人祭拜是常有的事情。

遊牧民族當時對野豬的崇拜很深,主要是來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野豬之所以在當時有這樣高的地位,那都是憑藉著勇猛拿命拼來的,這樣的地位是圈養家豬從來都不曾擁有的夢想。

除了一些出土的文物無時無刻的證明著野豬的地位和兇猛外,在內 蒙古敖漢旗城子山上還有一座祭壇,正對著的南方有一個巨石,被當時的人們雕刻成了野豬的模樣,而祭壇的存在正是遙祭野豬之用。

野豬,在古代被稱為豕,也成為亥。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一種“豎亥”,它跑的特別快,大禹因為它的速度快,曾經派他丈量天下的長度。這個“豎亥”正是野豬。

野豬的實力在古代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勇士也稱為豪傑,這個“豪”字就有古代野豬的影子,它下方的豕正是取自野豬的勇猛。

野豬在古代代表著褒義,說誰像野豬那是一種赤裸裸的讚譽。曾經就有人以豬命名,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最有名的可能是漢武帝,他原來的名字叫劉彘。還有人把船命名為野豬,這樣的名字在當時很威風。

“琳將張平宅乘一艦,每將戰勝,艦則有聲如野豬,故琳戰艦以千數,以野豬為名。”——《南史·王琳傳》

這樣地位崇高的野豬,受到了無數人的認可和崇拜,自然不是古代的窮人可以隨意置於盤中之物。

古代吃不上飯的窮人,不可能抓野豬吃,畢竟打不過。即便在窮人中有特殊武藝的人可以打死野豬,有了這項技能之後也就脫離了窮人行列,所以,古代窮人吃不到野豬。


野史日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你吃野豬,還是野豬吃你?

也許大家不知道,在沒有槍械的時代,上山抓野豬是非常兇險的。

野豬體格很大,力量足,山地奔跑比人還快,獠牙鋒利。

雄性野豬有兩對不斷生長的犬齒,可以用來作為武器或挖掘工具,犬齒平均長6釐米,其中3釐米露出嘴外;雌性野豬的犬齒較短,不露出嘴外,但也具有一定的殺傷力。

資料中這麼寫:野豬性情粗暴、攻擊性強,當受到威脅時,公豬會用獠牙來保護自己,沒有獠牙的母豬會咬對方。雖然並非致命的,但這樣的攻擊會導致嚴重創傷。我國的老虎會追捕野豬,但很少會如此對付雄豬,因為畏懼自己受傷。看看,連老虎都怕。

野豬體型很大,成年野豬重量在90到200公斤,不同地區所產的大小也有不同。有些地區野豬的體重可達200公斤以上,中國東北地區產的野豬體重甚至達到將近400公斤。

看看,究竟是誰厲害?野豬整死你像玩一樣。

你如果正面用冷兵器之類搏鬥,基本不是野豬的對手。它被砍中幾下不致命,用獠牙懟你一下就可能重傷甚至死亡。

就是因為野豬不好對付,在很多地方把野豬叫做山神,一般是不能捕獵的。

要捕獵野豬,最好的方法不是搏鬥,因為太危險,而是用捕獸夾。

但捕獸夾難以抓住大野豬,只能抓小野豬。

第二,野豬非常難吃。

薩沙吃過野豬肉,是野生而不是家養,地點是在國外。

說真的,野豬肉非常非常難吃,正常人都不會吃。

野豬肉有一種明顯的腥臊味,這是公豬沒有被閹割過體力激素過多產生的必然現象。

我們今天吃的豬,多經過嚴格,不然肉也會有腥臊味,不好吃。

家豬尚且如此,何談野豬。

這麼難吃的東西,你捉了幹嘛?

第三,打獵這麼容易?

為什麼東北漁獵民族,比如達翰爾人、赫哲人的部落都很小?

因為打獵是最不可靠的,還不如收集野果、植物可靠。

蒐集野果,最低程度只要你足夠勤勞,可以保證每天的採集量。

但打獵這玩意,就算技術再高,也要五分看運氣。

野豬不是滿地跑,前提是你能夠遇到野豬才能打吧。

就算你打了,未必打的死,抓得住,很可能看到抓不到。

所以,獵人想要考打獵為生,非常不靠譜,很容易就餓死了。

更別說,你本來就要餓死,還能靠打獵為生,翻山越嶺,守候伏擊,甚至還要激烈肉搏,做白日夢吧。

有這個精力,不如去山上挖點野菜吃吃了。


薩沙


古代西晉時有個傻皇帝叫司馬衷,有一年大旱,地裡莊稼顆粒無收,農民吃草根食樹皮,最後只能吃觀音土飲鴆止渴,即使這樣還是造成了餓殍滿地的惡果。

這事傳到司馬衷晉惠帝耳朵裡,晉惠帝一手拿著雞腿一邊流著哈喇子說到:“呵呵嘿嘿哈哈,咋不吃肉嘞!”站在一旁的大臣滿臉黑線,滿臉都是對皇帝世系的狐疑,這等二傻子都能當皇帝,我也能!

晉惠帝的瘋婆娘,以醜的要死著稱的皇后賈南風直誇丈夫好腦筋,這樣的好主意,天下沒幾個人想得到,真是應了嫁雞隨雞嫁傻狗隨傻狗的梗!

站在晉惠帝的角度,他當然覺得自己是個有為的皇帝了,能夠費心操力的替老百姓著想,他自小在“酒池肉林”長大,自然不知道捱餓是什麼滋味,更恰當點說是不知道餓肚子是什麼形態,自然就不會知道如何合適的表達自己的言行。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發現和題乾的問法和邏輯相通,再一個古代的窮人和吃不上飯其實是兩個概念,窮人可能是吃不飽穿不暖,但並不是活不下去,再一個說如果說糧食不夠吃,想要指望山林的野物活下去,那就是痴心妄想。

自然山林都是有時令的,每個季節有什麼沒有什麼,那都是有定量的,如果說山林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所需,那麼人類社會發展的低級階段——原始社會就不可能往前發展,

因為茹毛飲血的生活如果能夠滿足生存的需求,人類就不可能有向前發展的動力和需求,人們之所以改進工具儘可能多的從自然界獲取生活物資,不是人們多貪婪,而是不得不為之。

從打製石器到青銅時代再到鋼鐵時代,這是生產力的進步,更是人們獲取自然資源能力的巨大飛躍,人們從海洋到陸地,再從山林到平原,每一次的改變都預示著從自然界獲取資源能力的提升,為什麼要提升?

很顯然是因為山林自然的物資無法滿足社群的生存,山上的野豬可能可以養活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但絕不可以養活整個人類社群,如果人們仍然囿於向山林索取,而不是有組織有計劃按照時令獲取生活物資。

大規模的社群發展人類社會進步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大部分人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文明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窮人不是不想向山林,而是山林裡的野豬根本不夠吃。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8608238152191060"} --}

歷史三日談


古代窮人沒有飯吃沒有肉吃為什麼不去山上抓野豬吃?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自古以來,食物鏈最頂端的位置一直被人類霸佔著,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一切能捕獵到的野味都成為了人類盤中的美味,即使是一些大型猛獸,比方說野豬肉,雖然吃起來非常的美味,但是要想吃是要付出代價的,要麼就是用錢購買,要麼就是自己去捕獵!

既然是窮人,自然不會有閒錢來買野豬肉吃,所以窮人要想吃野豬肉自然要自己去捕獵回來吃,那麼,古代窮人能抓捕到野豬嗎?

野豬一般都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裡,在人類的聚居區很難出現,窮人沒有必要涉險到深山老林裡去抓野豬!

野豬是一種體型寵大的野獸,它身體上長著像刺一般的鬃毛,而且野豬的皮非常厚,據說現代的獵槍沒有3,5槍都打不死它,更何況是落後的古代呢?野豬嘴邊還長著一對鋒利的獠牙,這是它用於進攻的武器,這樣一來,野豬有守有攻,所以很難捕獵,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獵戶也要通過挖陷阱,圍捕等手段來進行捕捉!

而作為窮人,既沒有獵戶健壯的體魄,也沒有專業的捕獵工具,想捕獵兇猛的野豬,對他們來說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去捕獵野豬,很大程度上還會有生命危險,所以窮人們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一飽口福!


唐古看今


  人餓急了啥都吃,古代記載的人吃人、人吃樹皮、人吃觀音土多了去了,即使野豬肉不好吃、野豬不好抓,遇上了那也是天大的恩賜。在古代遇上災荒,先被餓死的肯定是城裡人,接著是以農業為生的鄉下人,山裡的獵戶一般不會餓死。知道這是為啥嗎?

  有人說,野豬都是集群活動,少的三五隻,多的上百隻。野豬皮糙肉厚,攻擊力強。抓捕野豬不容易。這些都是虛的......

  窮人吃不到野豬,最大的原因是野豬生活在山林裡,人類聚居區域大多離山林很遠(不是一般的遠)。但凡有力氣、有機會跑到山林裡,也用不著逮野豬了,山林裡啥吃的沒有?野菜野果、蘑菇木耳、山雞野兔......有葷有素,累是累點,保準餓不死。

  十多年前,有個同學告訴我說他家是“山裡人”,附近有老林子(他們縣裡都管他們鎮上那一片叫“山上的”)。我一衝動就去住了一個星期。就看現代人的交通工具,看一看到一個山林裡有多遠。

  以他們縣城為出發點,做小巴倆小時去了他們鎮上;鎮上改坐“三蹦子”三小時,到了他們村裡。到了他們村裡,第二天出發老林子,6點多帶著一兜子乾糧出發,我還奇怪帶乾糧幹啥?可別說,6點出發快到13點才摸到林子邊,腿都快不是自己的了,好多山坳,小毛驢都過不去。

  去的時候是夏天,到處是各種野果子,大部分都能吃。人家找地方做了些陷阱、夾子之類的,隔天再來還收穫了一隻獾子兩隻兔子。回頭一打聽,縣裡來他們村100裡以上,號稱“山林人”的他們村,去到老林子路程三四十里。

  那村裡的老人們聊天,上世紀60年代困難時期,城鎮裡的、平原上的都有餓壞人的,唯獨他們山裡人,腿腳幸苦點,護個飽飯沒問題——當時好多城鎮裡的、平原上的姑娘家,為了吃飽飯嫁到山裡來。

  他們村附近林子裡,也有野豬,大的帶小的一窩出來,一晚上能禍害兩畝土豆。他們很少去獵野豬,偶爾挖幾個陷坑抓住野豬,也是為了保護莊稼,也不愛吃野豬(吃慣了野兔、獾子的山裡人,真心看不上野豬)。反倒是城裡人好奇,經常拿個“土噴子”到這裡獵野豬。


爾朱少帥


抓野豬?我沒聽錯吧,能抓得住嗎?給豬五六百斤的分量,能頂上好幾個成年人,光這樣龐大的體格就夠讓人生畏,咱現在來具體的分析一下野豬的戰鬥力,看看古人到底能不能抓住野豬。


皮糙肉厚

所謂的野豬就是山上野生的豬,並不是家養而馴化出來的豬,但是它的戰鬥力,卻非家豬所能比,它到底有多大的戰鬥力,首先是它皮糙肉厚,厚到的程度讓人無法想象,據說連子彈都無法穿透,古代窮人手無寸鐵,拿什麼去抓野豬?恐怕抓不住野豬就成為野豬的口中之食了。

戰鬥力強

野豬的戰鬥力比較強,身體靈活,特別是它的獠牙,甚至狼見了它都得讓三分,一旦讓野豬抓抓住人肯定會凶多吉少,如果不是身經百戰的獵人,恐怕難以抓住野豬,不但抓不住野豬還會白白送命,而且它的獠牙就能將人撕裂,讓人對它望而生畏,除非是常年打獵,身經百戰的獵人一箭刺中要害,刺死野豬百刺死野豬才行,然而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用什麼辦法抓住野豬呢?



野性十足

所謂野豬自然野性十足,它沒有經過馴化,人對它還是懼怕的,一般人更不敢靠前,甚至避而不及,因為它的戰鬥力和爆發力實在是太強了,再加上皮糙肉厚,那個皮就如同防彈衣一樣,況且古代還沒有槍,再說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射箭,如果普通老百姓只能近距離接觸野豬,只能近距離的和它對戰,那麼勝算的幾率幾乎為0。


總結:別說野豬了,就算打只鹿打只野兔子也得需要技巧,不是一般的獵人很難做到,因為這些動物長期生活在戶外,已經學會了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和逃生的辦法,古代窮人連飯都吃不上哪有力氣去追野豬,除非手都在吐,有一隻兔子都能撞在樹上,這樣樣可以高高興興的帶回家,一家人可以每餐一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