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鱼腥草致癌」的说法是真的吗?

舞羽流雲


鱼腥草,很多人应该都听过,是营养价值比较高的一种蔬菜,不少南方人会购买鱼腥草泡水或凉拌着吃,但是,近来网上却有消息说“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听到这样的消息,这可把经常吃鱼腥草的人吓坏了,那么,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想知道鱼腥草会不会致癌,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可以损伤肾脏并致癌的物质是什么,从细胞毒性来看,会损伤肾脏上皮细胞的是一种叫马兜铃内酰胺-I的物质,而鱼腥草当中,暂时还没有发现这种物质,只发现了马兜铃内酰胺-BII、AII和FII类等物质。

此外,还有研究数据表示:鱼腥草晒干了之后,去提取马兜铃内酰胺,1kg鱼腥草当中仅仅只含有0.016g,而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腥草多是比较新鲜的,水分也比较多,这样,1kg新鲜鱼腥草所含的马兜铃内酰胺就更少了。所以,鱼腥草只要不吃多,然后注意一些鱼腥草基本的食用注意事项,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鱼腥草食用建议:像鱼腥草不能长时间或者大量的吃,因为鱼腥草性寒,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会损伤阳气;还有就是体寒,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也不建议食用鱼腥草,因为吃了鱼腥草,会加重手脚冰凉、气色虚弱等症状。

关注头条号【肿瘤的真相与误区】,看最新最全的肿瘤知识~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谣言不可信!!鱼腥草对肺癌或者肺转移癌合并阻塞性肺炎都有不错疗效!鱼腥草,别名很多,最出名的是折耳草。中国有些地方民间很多餐桌上会当做菜吃,也就是说既可以当药用,又可以食用。前几年,记得清楚,有一种治疗肺热的注射液,叫做鱼腥草注射液,常常被用在肺炎发热身上,后来因不少副作用,被叫停,主要副作用是过敏,过敏的原因应主要在于制剂提纯上面。再后来因为龙胆泻肝丸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中药的整体戒备和焦虑,由于早期龙胆泻肝丸中含有关木通,该中药含有对肾有损害的马兜铃酸。近年来,网上传说:“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可能诱导肾病并引发致癌。”情况真的如此吗?

由于,鱼腥草作为肺癌合并肺炎的常用中药!对此传言,我花了精力和功夫查阅了以下专业文献,关键词“鱼腥草”+“致癌”只有两篇文献,均没有提及鱼腥草有致癌作用,而从普通搜索引擎搜索确实有不少这样的说法,但鱼腥草被纳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并且《中国药典》第一部将鱼腥草归入药食两用的名单。说明鱼腥草并没有那么罪大恶极!!

综上所述,大量不规范使用鱼腥草可能会招致肾毒性,但确定没有鱼腥草致癌的数据支持。谣言止于智者!鱼腥草属于植物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功效,含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鱼腥草素,这种物质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肺炎链球菌等病菌生长,这些病菌是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菌,因此感冒发热,嗓子疼,吃点鱼腥草一定没有错。但由于该药,性偏凉,不适宜长期服用。


肿瘤何大夫


近日,网上有传闻表示:“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在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耘进行了辟谣。李耘表示: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1类致癌物,而马兜铃内酰胺是马兜铃酸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同时也在某些植物中存在,这两者并不可等同。

  据介绍,马兜铃内酰胺-I具有一定肾毒性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但鱼腥草中含有马兜铃内酰胺-BII、马兜铃内酰胺-AII和马兜铃内酰胺-FII(总0.016g/kg),未见含有马兜铃内酰胺-I报道。马兜铃内酰胺与DNA形成加合物的机制研究尚不完善,且不能完全由马兜铃酸-I机制类推;此外,鱼腥草中包括马兜铃内酰胺-BII等部分生物碱还具有一定药理活性,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加之有益黄酮类物质的存在。

  因此,李耘认为,质疑“鱼腥草具有肾毒性”有一定数据支持,但是直接认定“鱼腥草致癌”的逻辑推论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

  鱼腥草的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

  2、利尿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肾血流量及尿液分泌,所以也用于尿路感染的频尿涩痛。

  3、增强免疫系统作用,提高慢性气管炎患者白血球的吞噬作用。

  4、抗肿瘤作用,提高癌细胞中的CAMP而抑制艾氏腹水癌。

(消息源自健康网)

别名:岑草、蕺儿菜、折耳菜、紫蕺、侧耳根、野花麦、九节莲、肺形草、臭菜、臭腥草

禁忌人群:虚寒性体质及疔疮肿疡属阴寒,无红肿热痛者忌食。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流行性感冒患者、经常便秘、脾胃湿热、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者。

基本介绍: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生长于沟边、溪边及潮湿的疏林下,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其嫩茎叶,可炒食、凉拌或作汤,凉拌侧耳根是民间的一道传统佳肴。相传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但回国的第一年就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吃。勾践亲自上山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终于发现了一种。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的野菜渡过了难关。因为这种野菜有鱼腥味,便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



功效与作用: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排痛消肿疗疮、利尿除湿、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1.抗菌现代研究表明,其特异气味主要来源于鱼腥草挥发油中的一种有效成分——鱼腥草素(癸酰乙醛)。鱼胆草素是鱼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2.利尿鱼腥草还含有槲皮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3.消炎临床实践证明,鱼腥草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气管炎、慢性宫颈炎、百日咳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急性结膜炎、尿路感染等也有一定疗效。4.增强免疫力鱼腥草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镇痛、止咳、止血,促进组织再生,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面的作用。

营养价值:鱼腥草主含挥发油,癸酰乙醛鱼腥草素等多种成份,对各种致病杆菌、球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等有抑制抗菌作用,并能提高人体免疫调节功能。

选购:以叶多、色绿、有花穗、鱼腥气浓者为佳。

食用方法:在西双版纳,鱼腥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野生蔬菜,当地居民大多喜食之,常见的吃法有几种:一是将鱼腥草地下茎除去节上的毛根,洗净后切成2至3公分的小段(也可将嫩叶加入其中),放入醋、酱油、辣椒粉、味精等佐料凉拌生吃,清脆爽口,但腥味较重;二是将地下茎连同嫩茎叶一同煮汤、煎、炒或炖,清香宜人,入口宜化,略有腥味;三是腌渍加工成咸菜食用,酸香生脆,令人开胃。


健康说法


鱼腥草不但不致癌,相反,它是抗癌的好东西。

鱼腥草:清热解毒、预防肺部癌症

抗癌有效成分:鱼腥草素,能提高体内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身体抗感染的能力,达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中医认为鱼腥草:利尿消肿,防癌

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促进身体毒素排出,帮助防癌。

适宜人群:肺癌、肝癌、胃癌患者

这样吃最抗癌

鱼腥草抗癌以复方煎汁服用为主,常用剂量:干品15~30 克,鲜品30~50 克。

教你选择鱼腥草

新鲜鱼腥草以叶片茂盛、颜色翠绿、鱼腥气浓者为佳。干品则以无杂质、干燥无潮湿者为佳。

食用宜忌:

鱼腥草可腌制成咸菜食用,有开胃功效。鱼腥草性凉, 不宜多食。

更多抗癌内容,请关注:健康圈内人,中国著名出版社携一众专家,让您了解健康必须知道的“圈内”事儿。


健康圈内人


鱼腥草据《本草纲目》记载: “其叶腥气,故俗名鱼腥草。”别名猪鼻孔、鸡儿根等。中医理论认为鱼腥草味辛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血、祛痰止咳、镇痛多种功能,临床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我国传统常用药物之一。鱼腥草富含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很高,是常用的野生蔬菜之一。鱼腥草除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外,还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糖、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南方人多以鱼腥草为食,是常用的蔬菜之一。所以,鱼腥草曾经被原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之一。但是作为食物得鱼腥草虽无用量规定,但食用量总以适度为好。

因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抗肿瘤、抗炎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钩端螺旋体、利尿等作用,可制成煎剂或注射液、滴耳液、糖浆剂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上主要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热痢热淋、痈疮肿毒。现代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肿瘤、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等多种疾病。如咳嗽、肺炎、肺结核、上呼吸道感染、盆腔炎、流行性角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肠粘连、急性性肾盂肾炎、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等疾病。

虽然我们对鱼腥草开发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并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比如除了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尝试用于肿瘤的治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就比如2003年就因为不良反应频发停用7家鱼腥草注射液,而到了2006年的全面叫停鱼腥草注射液,就说明了对于此种药物的研究仍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对鱼腥草的使用和开发要正确对待,从药物的本身出发、加强基础性研究、注重用量用法、结合患者的机体差异因素正确用药。


张之瀛大夫


大部分答案解释得确实很多,但这篇文章更干,可能会让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感到不适,看不下去数据的可以直接跳到文末看加粗下划线的结论。

马兜铃酸的毒理或许从剂量出发还能说明吃鱼腥草不会当场毒发暴毙,但是宣称鱼腥草不含毒性成分的就不要自欺欺人了……


马兜铃酸的毒理不仅是通过对细胞的直接杀伤实现的, @新水生 在回答里也直接引用了 NCBI 的数据库,我们可以看到 Aristolactam I(也就是通常语境下 “马兜铃酸内酰胺” 特指的对象)的生物学资料是这样的:Aristololactam | C17H11NO4 - PubChem

第一行的 “抑制 CDK2” 中,“CDK2” 是指 “Cyclin-dependent kinase 2”,望文生义,CDK2 是一个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实际上它的功能是在周期蛋白(Cyclin)的引导下在特定时期磷酸化特定底物,帮助细胞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生命活动。至于为什么 1.2uM 得出 active 的结果,50uM 却是 inactive……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关于 CDK2 的独立研究表明这个蛋白对于细胞周期的发生是不必要的,具体的功能还不太清楚。

表中第二行的 “DNA 结合能力” 是 “活性” 结果,而我们一般也认为马兜铃酸的毒理是通过结合 DNA 妨碍细胞的正常核酸代谢和核酸功能执行。必须强调的是,只要名字或者别名里带了个 “Aristolactam”,它就一定是是某种马兜铃酸衍生物,这是生化学家命名时遵守的基本规则。@新水生 说结构不完全相同因此 “不是一种马兜铃酸” 是可以接受的,但 “完全没有关系” 这就不对了。难道 “去氧麻黄碱”(冰毒)和 “麻黄碱” 完全没有关系?马兜铃酸与 DNA 的共价结合是通过菲环上的 10 号碳攻击碱基上游离的氨基实现的,事实上马兜铃酸也能攻击蛋白上的游离氨基,使其活性发生变化,产生一定的辅助毒性。无论是 AL-Ia、AL-BII、AL-AII、AL-BIII、AL-AIIIa,它们的 10 号碳都没有封闭性的基团,都具有与游离氨基反应的活性。Biomonitoring of Aristolactam-DNA Adducts in Human Tissues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Ion-Trap Mass Spectrometry

另外,马兜铃酸的另一个代谢产物:马兜铃酸内酰胺苷(aristololactam-β-d-glucoside,ADG)与柔红霉素有接近的生物学功能,他们都能与核酸发生相互作用(Binding of the plant alkaloid aristololactam-β-d-glucoside and antitumor antibiotic daunomycin to single stranded polyribonucleotides)。柔红霉素是一种化疗药物,其功能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与核酸结合而干扰快速增殖的癌细胞的生理活动实现的(成年人大部分正常细胞不再分裂并且仅表达基因组中有限比例的基因因而对核酸干扰不敏感,这也就是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的原理,也是抗癌治疗会引发其他快速增殖分化的细胞和组织——如造血、毛发生长、肠道上皮——损伤的原因)。马兜铃酸内酰胺苷也能与核酸结合,阻碍 DNA 正常的构象变化从而稳定异常的 DNA 构象,并且还能直接促进并稳定三联 DNA 中的 Hoogsteen 配对从而稳定化 DNA 三联体(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Aristololactam-β-d-Glucoside with DNA and RNA Double and Triple Helices: A Comparative Study)。

@新水生 说胡椒内酰胺(别名马兜铃酸内酰胺 FI) “没有跟马兜铃酸扯上关系”,大家看图便知:即使这几个取代基真的能让两个分子 “扯不上关系”,我们再看胡椒内酰胺的生物学活性:
即使这几个取代基真的能让两个分子 “扯不上关系”,我们再看胡椒内酰胺的生物学活性:这总是直接的细胞毒性证据吧?
这总是直接的细胞毒性证据吧?另外一个 Caldensine 则是 AL-BII 酰胺键上的氢被甲基取代的产物,直接看生物学活性:这么多的增殖抑制结果,怎么能放话说安全呢?

这么多的增殖抑制结果,怎么能放话说安全呢?

@黄文鉴 引用《鱼腥草中生物碱和酰胺类成分的研究》(鱼腥草中生物碱和酰胺类成分的研究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得出下面这个 “结论”:随手查了篇鱼腥草生物碱和酰胺分类的论文,结论:鱼腥草内含马兜铃内酰胺-AII,未见马兜铃内酰胺其他变体,更没有马兜铃酸。这很荒诞。毕竟这篇文章第一张图就是他们抽提出的 11 个化合物的结构:这张图里,

这张图里,化合物 1 就是 AL-BII,化合物 3 是 AL-AII,化合物 2 是胡椒内酰胺,怎么可能是 “未见其他变体” 呢? 当然可以直接从这篇文章的抽提结果中,在剂量水平上考量鱼腥草的毒性(另外这篇文章给出的马兜铃酸衍生物含量较 @ace zh 给出的 16mg/kg 稍低,希望高票可以补一下来源)。我们不严格地计算一下,按照药理学的一般规则,根据已有的生物学活性材料我们可以推测成年人摄入 150 mg 的 AL-BII,或是 90 mg 的 AL-FI,或是 600 mg 的 AL-AII 就会引发可观的中毒症状:假设马兜铃酸的毒性是线性积累的,那么当一个成年人食用了累计 18.6 kg 的鱼腥草时,中毒症状就不可忽视了。

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碱都具有复杂的生理活性,而与核酸碱基结合、干扰核酸代谢这种能力在生物碱中十分普遍,这种作用又普遍是致癌致畸的。大家面对味道猎奇的草药、野菜,一定要谨慎行事!


膳尚良品


中医认为,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有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等功效。而现代药理实验也表明,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因此,鱼腥草致癌的言论是不科学的。


曾有网络流言称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这个问题在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得到了解答,中国食品辟谣联盟表示“致癌说”有失慎重。鱼腥草中的马兜铃酰胺是有限的,马兜铃内酰胺则是马兜铃酸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马兜铃酸虽然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1类致癌物,但这两者并不可等同。


实际上,鱼腥草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鱼腥草含有抗菌消炎作用的鱼腥草素(癸酰乙醛),这种物质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肺炎链球菌等病菌生长,而这些病菌是让人发烧、咳嗽、嗓子疼的罪魁祸首。不过,新鲜鱼腥草属于野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人工栽培,不宜每日食用。偶尔食用时,可先用自来水浸泡1个小时,用开水焯一下再拌入调料食用还是非常安全的。但是,鱼腥草不能当药,因为植物中的成分十分复杂,很可能诱发过敏等诸多问题。


鱼腥草拌凉菜口味佳,是一种食药两用的佳品,在南方属于很流行的另类食物,但不是人们的日常主食,食用量是有限的。就目前的资料来看,鱼腥草的风险确实存在,但不至于被完全抛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因为吃鱼腥草导致肾损伤的报道出现。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家庭医生在线


春夏将至,餐桌上怎么能少了鱼腥草。近两年,关于药食两用的鱼腥草是否含有马兜铃酸,是否有肾毒性并致癌的争论此起彼伏,一直未有定论。那么,鱼腥草到底是安全的还是有致癌风险?

鱼腥草是什么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的新鲜全草,是临床应用多年的传统中药,它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因为有一股鱼腥味所以叫鱼腥草,在有些地方也被叫作折耳根、岑草或蕺菜等。鱼腥草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要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

鱼腥草中的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生物碱等,此外,还含有部分有机酸、脂肪酸、甾醇以及氯化钾等无机盐成分,这之中并没有马兜铃酸。

鱼腥草不致癌

针对网络上关于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的传闻,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耘在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表示: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1类致癌物,而马兜铃酸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是马兜铃内酰胺-I,同时也在某些植物中存在,这两者并不可等同。尽管马兜铃内酰胺-I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与马兜铃酸相似,但从鱼腥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马兜铃内酰胺AII、马兜铃内酰胺-BII和马兜铃内酰胺-FII三种酰胺类成分(总含量0.016g/kg),与马兜铃内酰胺-I可不是一回事儿,它们还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可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李耘认为,质疑“鱼腥草具有肾毒性”有一定数据支持,但是直接认定“鱼腥草致癌”的逻辑推论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

此外,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药用植物学专家何先元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吃鱼腥草导致肾脏损伤的案例。云南中医学院校长熊磊也表示,目前,无论是临床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没有听说过有关吃鱼腥草(折耳根)导致肾病的情况,学界也没有研究能够证实二者有直接关系。可见,从致癌物成分分析来看,鱼腥草不含有肾毒性并致癌的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I。从鱼腥草食用药用的悠久历史来看,鱼腥草也和肾病没有直接关系,更不必说致癌了。

哪些人不能吃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把鱼腥草作为野菜佐食。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曾带领众人食用鱼腥草充饥。而在现代,鱼腥草被纳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和《中国药典》第一部(2015年版)也都将鱼腥草归入药食两用的名单。凉拌鱼腥草是最常见的食用方法。叶片茂盛、颜色翠绿、鱼腥气浓的新鲜鱼腥草,还可以用来煲汤、清炒。药店购买的干燥鱼腥草,可以用来泡水当茶喝。

因鱼腥草药性偏寒,所以虚寒性体质及疔疮肿疡属阴寒,无红肿热痛者不宜食用;对鱼腥草过敏的人也不宜食用。如果是新鲜鱼腥草,用量为100克;如果是干燥鱼腥草,尽量控制在30克内;不要连续多次食用,一周吃2次~3次即可。

还有人担心鱼腥草滴鼻液的安全性。鱼腥草滴鼻液由鱼腥草的蒸馏液制备而成,所含成分为以甲基正壬酮为代表的挥发油类化合物,与马兜铃内酰胺成分毫无关系,更不必说与马兜铃酸及其肾损害有什么关系了。无论从所含化学成分还是临床实践应用方面来看,鱼腥草滴鼻液都是安全的。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用户769288457696924


目前尚没有确定的证据显示食用鱼腥草会致癌,这一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对于鱼腥草致癌这个问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耘表示,马兜铃酸确实是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1类致癌物的,但是,马兜铃内酰胺是马兜铃酸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同时也在某些植物中存在,这两种物质是并不能放在一起的。

马兜铃内酰胺-I确实也是有一定的肾毒性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但鱼腥草中含有的其实是马兜铃内酰胺-BII、马兜铃内酰胺-AII和马兜铃内酰胺-FII(总0.016g/kg),目前并没有关于鱼腥草中含有马兜铃内酰胺-I的报道。

其次,马兜铃内酰胺与DNA形成加合物的机制研究尚不完善,且不能完全由马兜铃酸-I机制类推;此外,鱼腥草中包括马兜铃内酰胺-BII等部分生物碱还具有一定药理活性,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加之有益黄酮类物质的存在。

因此,质疑“鱼腥草具有肾毒性”并非空穴来风,但是直接认定“鱼腥草致癌”在逻辑上还不能成立。

综合而言,目前的证据并不能直接证明鱼腥草具有致癌性,但是在没有更深入的研究以盖棺定论前,也不建议长期大量吃。


人类事儿多


上海科技报科普问答主持人:主任记者 吴苡婷

这又涉及到前不久那一轮对于中医中药的舆论攻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鱼腥草不会致癌。药监总局也公开辟谣,“鱼腥草致癌”的说法不靠谱!

鱼腥草为吃起来有一股鱼腥而得名,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在贵州地区,它又被称为是折耳根,是家家户户喜欢吃的食材。我第一次接触到鱼腥草是在高中阶段,当时患上了轻度尿路感染,医生就给我配了鱼腥草片,后来查阅药典,发现其有消肿疗疮、利尿除湿的作用。在家里,母亲也经常会买点鱼腥草,凉拌着吃。前几天去贵州旅游,我也吃了不少的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特别是鱼腥草中的主要成分鱼腥草素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肺炎链球菌等病菌生长。这些病菌很常见,它们是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菌,当然具体的抗菌机理,科学家们还在进行实验。

鱼腥草致癌的论断,最早起源于方舟子,2014年方舟子发表了“常吃鱼腥草会导致肾衰竭”的言论。其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号称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的代谢物质,即使吃的很微量微量,它也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也会致癌。2016年6月12日,“希波克拉底门徒”发表长微博《鱼腥草与马兜铃肾病》称,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衰竭”的言论。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所有离开了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拿我们平时吃的白果来说,其中有少量氰苷,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毒性很强的氢氰酸,但是少量食用白果有保健的功能。方舟子所说的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说的是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酸是天然毒物,可以导致肾衰竭以及恶性肿瘤,目前国家已经废除了几种含有比较多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的使用。但是我们不能一棒子把所有中药全部打死。鱼腥草中的马兜铃内酰胺成分很少,尚不构成对于人体健康的威胁。在专业论文查询中,“鱼腥草”+“致癌”只有两篇文献,均没有提及鱼腥草有致癌作用,《中国药典》第一部将鱼腥草归入药食两用的名单。

不得不说,那些把否定一切传统中草药疗效,盲目夸大毒性的言论是非常不恰当的,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